《漢書·匡衡傳》“匡衡,字稚圭”原文及翻譯
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也。父世農(nóng)夫,至衡好學。匡衡,字稚圭,東海承縣人。世代務(wù)農(nóng),到匡衡時喜好讀書。
衡射策甲科,調(diào)補平原文學。 匡衡得中甲科,選任為平原郡文學。
元帝初即位,樂陵侯史高以外屬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lǐng)尚書事,前將軍蕭望之為副。元帝剛即位,樂陵侯史高以外戚的身份被任命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兼任尚書,前將軍蕭望之為副手。
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貢薦。蕭望之是名儒,皇帝很重用他,他在推薦人才方面頗多貢獻。
高充位而已,與望之有隙。史高則空有名位罷了,和蕭望之產(chǎn)生隔閡。
長安令楊興說高曰:“將軍以親戚輔政,貴重于天下無二,然眾庶論議,令聞休譽,不專在將軍者,何也?長安縣令楊興勸說史高說:“將軍憑借親戚關(guān)系輔助政事,名位高貴,舉世無雙,然而在眾人的議論中,好的名聲、榮譽不全在將軍身上,為什么呢?
以將軍之幕府,海內(nèi)莫不仰望,而所舉不過私門賓客。因為將軍的幕府,世人沒有不仰望羨慕的,而將軍所推舉的人不過是私家賓客。
夫富貴在身而世人不譽,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一個人富貴在身士人卻不稱贊他,就像是擁有狐皮大衣卻反穿著它,古人認為這是弊病。
平原文學匡衡材智有余,而隨牒在遠方。平原文學匡衡的才能智慧綽綽有余,但隨著選補的文牒轉(zhuǎn)到遠離京師的地方作官。
將軍誠召置幕府,學士歙然歸仁,與參事議,觀其所有,貢之朝廷,必為國器。將軍如果征召匡衡到幕府任職,天下學士一定紛紛跟從他,讓他參與議論政事,根據(jù)他的特長,推薦給朝廷,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以此顯示眾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為議曹史,薦衡于上,您將這件事做給眾人看,您的美名也就會在世上流傳。”史高認為楊興講得有理,就任命匡衡為議曹史,將他推薦給皇上
上以為郎中,遷博士、給事中!皇上讓匡恒做郎中,后升為博士,兼任給事中。
是時,有日蝕、地震之變,上向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說其言,遷衡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這時,發(fā)生了日食、地震等災異變化,皇上詢問這些變化與政治得失的關(guān)系,匡衡上疏,皇上聽了他的話后很高興,進升匡衡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為少傅數(shù)年,數(shù)上疏陳便宜。匡衡在任太子少傅的幾年中,多次上疏陳述皇上應該做的事情。
建昭三年,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建昭三年,接替韋玄成擔任丞相,受封樂安侯,享有食邑六百戶!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勸經(jīng)學威儀之則,上敬納其言。 元帝去世后,成帝即位,匡衡上疏講述經(jīng)學、禮節(jié)的法則;噬暇醇{他的建言。
初,元帝時,中書令石顯用事,自前相韋玄成及衡皆畏顯,不敢失其意。當初,元帝在位時,中書令石顯主持朝廷事務(wù),從前任丞相韋玄成到匡衡都害怕石顯,不敢違背他的意思。
至成帝初即位,衡乃與御史大夫甄譚共奏顯,追條其舊惡,并及黨與。到成帝初即位,匡衡才與御史大夫甄譚一起上奏彈劾石顯,一一追究他的舊惡,并追及他的黨羽。
于是司隸校尉王尊劾奏:“”衡譚居大臣位,知顯等專權(quán)勢不以時白奏行罰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這時司隸校尉王尊上奏彈劾說:“匡衡、甄譚擔任大臣的職務(wù),知道石顯等人獨斷專權(quán),但匡衡、甄譚不按時地上奏彈劾,懲罰他們,反而附和下面,欺瞞皇上,沒有盡到大臣輔助朝政的職責。
既奏顯等,不由陳不忠之罪,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罪至不道。”有詔勿劾。上奏彈劾石顯等人后,又不陳述自己對皇上不忠之罪,反倒張揚先帝任用顛覆國家的壞人的過錯,犯下了不守臣道的罪。”皇上下詔說不要彈劾匡衡。
衡慚懼,上疏謝罪。因稱病乞骸骨,上丞相樂安侯印綬。但匡衡仍感到慚愧和恐懼,上疏認罪,并稱病請求告老還鄉(xiāng),繳上丞相樂安侯的大印。
上報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朕嘉與君同心合意。皇上回答說:“你的道德修養(yǎng)很高,擔任三公的要職,我很高興能與你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國家。
今司隸校尉尊妄詆欺,朕甚閔焉。方下有司問狀,君何疑而上書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燭也。傳不云乎?現(xiàn)在司隸校尉王尊狂妄地詆毀你,我很同情你。我正下詔讓有關(guān)部門查明情況,你為什么心懷疑惑上書請求退休呢?這是彰顯我不明察 (的過錯)啊。
‘禮義不愆,何恤人之言!’君其察焉。”因賜上尊酒、養(yǎng)牛。《易傳》不是說嗎:‘只要禮節(jié)道義沒有過錯,為什么要擔憂別人的議論呢!’希望你明白這一點。”于是賞賜他上等酒和御廄飼養(yǎng)的牛。
衡起視事。上以新即位,褒優(yōu)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匡衡又重新負責朝政事務(wù);噬弦驗閯倓偧次,對大臣多加以褒獎,但是朝廷臣僚大多認為王尊是正確的。
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風雨不時,連乞骸骨讓位。上輒以詔書慰撫,不許!匡衡很忐忑不安,每次遇到發(fā)生水旱災害,風雨不調(diào)時,便連連上書告老退職請求讓位;噬峡偸怯迷t書安慰勉勵,沒有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