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xué)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翻譯

《呂氏春秋·異寶》“古之人非無寶也”逐句對照翻譯

[移動版] 作者:

《呂氏春秋·異寶》“古之人非無寶也”逐句對照翻譯

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古代的人不是沒有寶物,只是他們看作寶物的東西與今人不同。

------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孫叔敖患了(重)病,臨死的時候告誡他的兒子說:

“王數(shù)①封我矣,吾不受也。“大王多次賜給我土地,我都沒有接受。1 數(shù):屢次

為我死,王則封汝,必?zé)o受利地②。如果我死了,大王就會賜給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饒的土地。2 利地:好的土地,即下文所說的“美地”。

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③。楚國和越國之間有個寢丘,這個地方土地貧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3 寢之丘:即寢丘,春秋時楚國的土地,楚莊王封孫叔敖之子于此。4 惡:難聽。

荊人④畏鬼,而越人信機(jī)。楚人畏懼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災(zāi)祥。5 荊人:楚國人.6 越人:越國人。7 信機(jī):喜歡投機(jī)。

可長有者,其唯此也。”所以,能夠長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這塊土地了。”

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賜給他的兒子,但是孫叔敖的兒子謝絕了,請求賜給寢丘,所以這塊土地至今沒有被他人占有。

孫敖叔之知⑧,知不以利為利矣。孫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8 知:通“智”,智慧。

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東西當(dāng)作自己所喜愛的東西,這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原因。

------

五員亡,荊急求之,伍員逃亡,楚國緊急追捕他。

登太行而望鄭曰:他登上太行山,遙望鄭國說:

“蓋是國也,地險而民多知;“這個國家,地勢險要而人民多有智慧;

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但是它的國君是個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謀劃大事。”

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伍員離開鄭國,到了許國,拜見許公并詢問自己宜去的國家。

許公不應(yīng),東南向而唾。許公不回答,向東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

五員載拜受賜,曰:“知所之矣。”伍員拜了兩次,接受賜教說:“我知道該去的國家了。”

因如吳。于是往吳國進(jìn)發(fā)。

過於荊,至江上,欲涉,路過楚國,到了長江岸邊,想要渡江。

見一丈人,刺小船⑤,方將漁,從而請焉。他看到一位老人,撐著小船,正要打魚,于是走過去請求老人送他過江。

丈人度之,絕江。老人把他送過江去。

隨機(j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