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成侯騶忌與田忌不善,公孫閱謂成侯忌曰①:“公何不謀伐魏,田忌必將。戰(zhàn)勝有功,則公之謀中也;戰(zhàn)不勝,非前死則后北②,而命在公矣!庇谑浅珊钛酝,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鄲拔,齊因起兵擊魏,大敗之桂陵③。于是齊最強于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三十三年,殺其大夫牟辛④。
三十五年,公孫閱又謂成侯忌曰:“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zhàn)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⑤,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為之卜者,驗其辭于之所⑥。田忌聞之,因率其徒襲攻臨淄,求成侯,不勝而犇⑦。
三十六年, 威王卒,子宣王辟彊立⑧。
①公孫閱:《戰(zhàn)國策·齊策一》作公孫(hàn,漢)。 ②前死:向前死戰(zhàn)。北:敗北,敗逃。 ③田忌、孫臏用圍魏救趙之計,解救了趙國,在桂陵大敗魏軍,這是古著名戰(zhàn)例之一。詳見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參見卷四十三《趙世家》、卷四十四《魏世家》。 ④大夫:《集解》、《索隱》及清梁玉繩《史記志疑》都認為“大夫”似應作“夫人”。 ⑤大事:這里指奪取權位。 ⑥驗:驗證。 ⑦犇:同“奔”!妒酚浿疽伞氛J為,田忌出奔在宣王二年馬陵之戰(zhàn)以后,司馬遷在這里是因襲了《戰(zhàn)國策》記載的錯誤。 ⑧辟彊:《史記》中“彊”字經常出現(xiàn),大多同“強”字。這里作為人名,音義同“疆”。按,據《竹書紀年》,威王卒,宣王立應在前319年。
后來成侯騶忌與田忌關系不好,公孫閱對成侯騶忌說:“您為什么不考慮伐魏?那樣,田忌一定領兵。如果戰(zhàn)勝有功,那是您的計謀正確;如果打不勝,田忌不是向前死戰(zhàn)就是向后敗北,他的命就在您的手里了。”于是成侯向威王建議,派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鄲被攻克,齊國趁機起兵進攻魏軍,在桂陵大敗魏軍。于是齊國成為諸侯中最強的國家,自稱為王,來號令天下。
威王三十三年,威王殺了他的大夫牟辛。
威王三十五年,公孫閱又對成侯騶忌說:“您為什么不讓人拿黃金十斤到街上去占卜,說‘我是田忌的人。我們三戰(zhàn)三勝,聲威滿天下。想要做大事,是吉利還是不吉利?’”問卜的人走了以后,就派人逮捕為他占卜的先生,在威王那里驗證問卜之辭,田忌聽說之后,就率領他的部下襲擊臨淄,捕捉成侯,沒有取勝就逃跑了。
威王三十六年,齊威王去世,他的兒子宣王辟彊即位。
宣王元年,秦用商鞅。周致伯于秦孝公①。
二年,魏伐趙。趙與韓親,共擊魏。趙不利,戰(zhàn)于南梁②。宣王召田忌復故位③。韓氏請救于齊。宣王召大臣而謀曰:“蚤救孰與晚救?”騶忌子曰④:“不如勿救!碧锛稍虎荩骸案ゾ,則韓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孫子曰⑥:“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于韓也⑦。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愬于齊矣⑧。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⑨,則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陰告韓之使者而遣之。韓因恃齊,五戰(zhàn)不勝,而東委國于齊。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將,孫子為(帥)〔師〕⑩,救韓、趙以擊魏,大敗之馬陵(11),殺其將龐涓,虜魏太子申。其后三晉之王皆因田嬰朝齊于博望,盟而去。
①致:送。伯:通“霸”。諸侯的盟主。 ②魏伐趙……戰(zhàn)于南梁: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這幾句記述有誤,應改為“魏伐韓,趙與魏親,共擊韓。趙不利,則于南梁。韓氏請救于齊! ③召田忌復故位:《史記志疑》認為,前有田忌出奔的誤記,因而這里又出現(xiàn)復位的誤記。 ④騶忌子曰:《戰(zhàn)國策·齊策一》記載的這段文字中沒有騶忌子。又《索陷》引王劭說,此時騶忌已死去四年。 ⑤田忌:《戰(zhàn)國策》作張(同“丐”)。 ⑥孫子:即孫臏!稇(zhàn)國策》作田臣思。 ⑦顧:回頭,反而。 ⑧愬(sù,訴):告訴,訴說。 ⑨承:通“乘”。趁,利用。 ⑩師:軍師。 (11)大敗之馬陵:孫臏用計,在馬陵大敗魏軍。詳見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宣王元年(前342),秦國任用商鞅。周天子把霸主的稱號送給秦孝公。
宣王二年,魏國進攻趙國。趙國與韓國友好,一起攻打魏國,趙國不利,在南梁戰(zhàn)敗。宣王召回田忌恢復他原來的職位。韓國向齊國求救。宣王召集大臣商議說:“早去救援好還是晚去救援好?”騶忌子說:“不如不救!碧锛烧f:“如果不救,韓國就要失敗而并入魏國,不如早去援救它!睂O臏說:“如果韓、魏的軍隊尚未疲憊就去援救,那就是我們代替韓國受魏軍的攻擊,回過頭來反倒聽從韓國的指揮。況且魏國已有攻破韓國的打算,韓國就要亡國,必定要到東邊來向齊國告求救兵。我們趁機與韓國結下親密的關系,又可晚一些去利用魏軍的疲憊,這樣就能有更大的利益并得到受人尊敬的名聲!毙跽f:“很好!庇谑前抵懈嬖V韓國使者并把他送走。韓國由于依仗齊國救援,結果五戰(zhàn)都失敗了,只好向東把國家托付給齊國。齊國趁勢出兵,派田忌、田嬰為統(tǒng)帥,孫臏為軍師,進擊魏國以救援韓、趙,并在馬陵大敗魏軍,殺死魏將龐涓,俘虜了魏太子申。此后,三晉的君主都由田嬰引見,在博望朝拜齊王,盟誓之后離去。
七年,與魏王會平阿南。明年,復會甄。魏惠王卒①。明年,與魏襄王會徐州,諸侯相王也。十年,楚圍我徐州。十一年,與魏伐趙,趙決河水灌齊、魏,兵罷。十八年,秦惠王稱王。
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huán)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②,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③。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④,且數百千人。
十九年,宣王卒,子湣王地立⑤。
①魏惠王卒年,史書所記不一,詳卷四十四《魏世家》襄王十六年注。 ②列第:不同等級的住宅。 ③不治:不理政事。 ④稷下學士復盛:桓公午開始在稷下設學宮,招納學士。到宣王時最盛,成為當時百家爭鳴的中心,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盛事。 ⑤湣王地:或名遂。按,據《竹書紀年》,宣王卒,湣王立應在前301年。
宣王七年,齊王與魏王在平阿以南相會。第二年,又在甄城相會。魏惠王去世。再一年,齊宣王與魏襄王在徐州相會,諸侯互相稱王。宣王十年,楚軍包圍齊國的徐州。十一年,齊國與魏國攻伐趙國,趙國決黃河水淹齊國、魏國的軍隊,齊、魏退兵。十八年,秦惠王稱王。
宣王喜愛博學和能言善辯的士人,像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huán)淵一流的七十六人,都賜給府第,封為上大夫,讓他們不處理政事而專門議論學術。因此齊國的稷下學士又多起來了,將近數百以至上千人。
宣王十九年,齊宣王去世,他的兒子湣王田地即位。
湣王元年,秦使張儀與諸侯執(zhí)政會于嚙桑。三年,封田嬰于薛。四年,迎婦于秦。七年,與宋攻魏,敗之觀澤。
十二年,攻魏。楚圍雍氏,秦敗屈丐。蘇代謂田軫曰①:“臣愿有謁于公,其為事甚完②,使楚利公,成為福,不成亦為福。今者臣立于門,客有言曰魏王謂韓馮、張儀曰:‘煮棗將拔③,齊兵又進,子來救寡人則可矣;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拔④!颂剞D辭也⑤。秦、韓之兵毋東,旬余,則魏氏轉韓從秦⑥,秦逐張儀,交臂而事齊楚⑦,此公之事成也。”田軫曰:“奈何使無東?”對曰:“韓馮之救委之辭,必不謂韓王曰‘馮以為魏’,必曰‘馮將以秦韓之兵東卻齊宋,馮因摶三國之兵⑧,乘屈丐之弊,南割于楚,故地必盡得之矣’。張儀救魏之辭,必不謂秦王曰‘儀以為魏’,必曰‘儀且以秦韓之兵東距齊宋,儀將摶三國之兵,乘屈丐之弊,南割于楚,名存亡國,實伐三川而歸⑨,此王業(yè)也’。公令楚王與韓氏地,使秦制和⑩,謂秦王曰‘請與韓地,而王以施三川(11),韓氏之兵不用而得地于楚’。韓馮之東兵之辭且謂秦何?曰‘秦兵不用而得三川,伐楚韓以窘魏,魏氏不敢東,是孤齊也’。張儀之東兵之辭且謂何?曰‘秦韓欲地而兵有案(12),聲威發(fā)于魏,魏氏之欲不失齊楚者有資矣(13)’。魏氏轉秦韓爭事齊楚,楚王欲而無與地,公令秦韓之兵不用而得地,有一大德也。秦韓之王劫于韓馮、張儀而東兵以徇服魏(14),公常執(zhí)左券以責于秦韓(15),此其善于公而惡張子多資矣(16)!
①蘇代謂田軫:以下這段談話又見于馬王堆漢墓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整理小組定為《蘇秦謂陳軫章》,文字略有出入。陳軫,即田軫。 ②完:圓滿。 ③煮棗:地名。 ④弗能拔:無法制止被攻陷。帛書“拔”作“枝(支)”。 ⑤轉辭:宛轉之辭。 ⑥魏氏轉:魏國轉變策略。 ⑦交臂:拱手。 ⑧摶:統(tǒng)率。 ⑨三川:指韓國,因其境內有黃河、伊水、洛水,故稱。 ⑩制和:控制兩國議和。 (11)施:施威。 (12)案:同“按”。抑止。 (13)資:本錢。 (14)劫:威脅。徇(xún,旬):順從。 (15)左券:古代契約分為左右兩片,左片稱左券,由債權人收執(zhí),作為索償的憑據。后常用“執(zhí)左券”比喻有成功的把握。 (16)張子:張儀。
湣王元年(前323),秦國派張儀與各國執(zhí)政大臣在嚙(niè,聶)桑相會。三年,湣王把田嬰封在薛。四年,湣王從秦國迎娶他的夫人。七年,齊國與宋國攻打魏國,在觀澤把魏軍打敗。
湣王十二年,齊國攻打魏國。楚國圍攻韓國的雍氏,秦國打敗楚將屈丐。蘇代對楚國大臣田軫說:“臣有事愿拜見您,這件事非常完滿,會使楚國對您有利,成功了是福,不成功也是福。今天我站在門口,有人說到魏王曾對韓馮(píng,平)、張儀說:‘煮棗將要失陷,齊軍又來進犯,您二位來救寡人就可以不;不來救寡人,寡人就無能為力了!@只是婉轉之辭。秦、韓的軍隊不向東救魏,十幾天之后,魏國就要轉變策略,韓國追隨秦國,秦國驅逐張儀,拱手侍奉齊、楚,這樣,您的事就成功了。”田軫說:“怎么才能使秦、韓軍隊不向東進呢?”蘇代回答說:“韓馮救魏的言辭,一定不會對韓王說‘我是為了魏國’,必定說‘我將用秦、韓的兵力向東打退齊、宋,我趁勢聚合三國的軍隊,利用屈丐戰(zhàn)敗后的疲備,向南要求楚國割地,韓國失去的舊地一定能全部收回!瘡垉x救魏的言辭,一定不會對秦王說‘我是為了魏國’,必定說‘我將用秦、韓的兵力向東抵擋齊、宋,我將聚合三國的軍隊,趁屈丐戰(zhàn)敗后的疲憊,向南要楚國割地,名義上是為保存將亡的國家,實際上是攻伐三川之后返回來,這是王者的事業(yè)!尦踅o韓國土地,讓秦國控制兩國議和,您對秦王說‘請讓楚國給韓國土地,而大王可以在三川一帶施逞威風,韓國的軍隊沒有動用就從楚國得到了土地!n馮向東發(fā)兵的言辭會怎樣對秦國說呢?他說‘秦國不用兵就得到了三川,進攻楚國、韓國、使魏國受到困窘,魏國便不敢向東聯(lián)齊,這樣就孤立了齊國’。張儀向東發(fā)兵的言辭會怎樣說呢?他說‘秦國、韓國想得到土地卻按兵不動,聲威震動了魏國,魏國不想失去和齊、楚的關系也就有所憑借了!簢D就對秦國、韓國的態(tài)度,爭著侍奉齊國和楚國,楚國正想得到魏國侍奉而又不想給韓國土地,您讓秦國、韓國不用兵就能得到土地,這是對兩國有大恩德啊。秦韓兩國國王受韓馮、張儀的威脅,向東發(fā)兵以便使魏國順服,您可以常常持勝券去責問秦、韓,這樣就使秦、韓兩國喜歡您而厭惡張儀用的本錢太多了!
十三年,秦惠王卒。二十三年,與秦擊敗楚于重丘。二十四年,秦使涇陽君質于齊①。二十五年,歸涇陽君于秦。孟嘗君薛文入秦,即相秦。文亡去。二十六年,齊與韓魏共攻秦,至函谷軍焉。二十八年,秦與韓河外以和②,兵罷。二十九年,趙殺其主父③。齊佐趙滅中山。
①質:作人質。 ②河外:戰(zhàn)國時一般指黃河以南為河外。 ③主父:趙武靈王把王位傳給兒子后,自稱主父。后游沙丘,被公子成圍困,餓死。詳見卷四十三《趙世家》。
湣王十三年,秦惠王去世。二十三年,齊軍和秦軍在重丘擊敗楚軍。二十四年,秦國派涇陽君到齊國作人質。二十五年,把涇陽君送回秦國。孟嘗君薛文到秦國,立即任秦國宰相,不久又逃離秦國。二十六年,齊國與韓國、魏國一起進攻秦國,到函谷關駐扎軍隊。二十八年,秦把河外之地給韓國以求和,三國軍隊撤去。二十九年,趙國人殺了他們的主父。齊國幫助趙國滅了中山國。
三十六年,王為東帝,秦昭王為西帝。蘇代自燕來,入齊,見于章華東門。齊王曰:“嘻,善,子來!秦使魏冉致帝①,子以為何如?”對曰:王之問臣也卒②,而患之所從來微③,愿王受之而勿備稱也。秦稱之,天下安之,王乃稱之,無后也④。且讓爭帝名,無傷也。秦稱之,天下惡之,王因勿稱,以收天下,此大資也。且天下立兩帝,王以天下為尊齊乎?尊秦乎?”王曰:“尊秦!痹唬骸搬尩邰,天下愛齊乎?愛秦乎?”王曰:“愛齊而憎秦!痹唬骸皟傻哿⒓s伐趙,孰與伐桀宋之利⑥?”王曰:“代桀宋利。”對曰:“夫約鈞⑦,然與秦為帝而天下獨尊秦而輕齊,釋帝則天下愛齊而憎秦,伐趙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釋帝以收天下,倍約賓秦⑧,無爭重⑨,而王以其間舉宋⑩。夫有宋,衛(wèi)之陽地危;有濟西,趙之阿東國危(11);有淮北,楚之東國危;有陶、平陸,梁門不開(12)。釋帝而貸之以伐桀宋之事(13),國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14),天下莫敢不聽,此湯武之舉也。敬秦以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謂以卑為尊者也。愿王孰慮之!庇谑驱R去帝復為王,秦亦去帝位。
①致帝:送來帝號。 ②卒:通“猝”。倉猝,突然。 ③微:隱微,不明顯。 ④無后:不晚。 ⑤釋帝:放棄帝號。 ⑥桀宋:宋君偃荒淫暴虐,人稱桀宋。見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 ⑦鈞:通“均”。 ⑧倍:通“背”。賓:同“擯”。拋棄。 ⑨爭重:爭高低。 ⑩間:空子,時機。舉:攻克。 (11)阿: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戰(zhàn)國策》作“河”,這里誤作“阿”。 (12)梁門不開:魏都不梁的城門無法打開。這句連上句意思是,占有陶和平陸就等于堵塞了大梁東出的門戶。 (13)貸:代。 (14)形服:迫于形勢而歸服。
湣王三十六年,齊湣王自稱東帝,秦昭王自稱西帝。蘇代從燕國來到齊國,在章華東門拜見齊王。齊王說:“嘿,好啊,您來了!秦國派魏冉送來了帝號,您認為怎么樣?”蘇代回答說:“大王對臣的提問太倉卒了,而禍患的生產常常是不明顯的。希望大王接受帝號,但不要馬上就準備稱帝。秦國稱帝后,如果天下安定,大王再稱帝,也不算晚。況且在爭稱帝名時表示謙讓,也沒什么關系。如果秦國稱帝后,天下都憎惡他,大王也就不要稱帝,以此收攏天下人心,這是很大的本錢。況且天下并立兩帝,大王認為天下是尊崇齊國呢,還是尊崇秦國呢?”湣王說:“尊崇秦國!碧K代說:“如果放棄帝號,天下是敬愛齊國呢,還是敬愛秦國呢?”湣王說:“敬愛齊國而憎恨秦國!碧K代說:“東西兩帝訂立盟約進攻趙國有利,還是討伐宋國的暴君有利?”湣王說:“討伐宋國的暴君有利!碧K代說:“盟約是均等的,可是與秦國一起稱帝,天下只尊崇秦國而輕視齊國,放棄了帝號,天下就會敬愛齊國而憎恨秦國,進攻趙國不如討伐宋國的暴君有利,所以希望大王明確地放棄帝號以收攏天下人心,背棄盟約,拋開秦國,不與秦國爭高低,大王要利用這個時機攻下宋國。占有宋國,魏國的陽地也就危急了;占有濟水以西,趙國的阿地以東一帶就危急了;占有淮水以北,楚國的東部就危急了;占有陶、平陸,魏都大梁的城門就被堵塞了。放棄帝號而用討伐宋國暴君的事代替,這樣,國家地位提高,名聲受人尊崇,燕國、楚國會因形勢所迫而歸服,天下各國都不敢不聽從齊國,這是像商湯和周武王那樣的義舉呀。名義上敬重秦國的稱帝,然后讓天下人都憎恨它,這就是所謂由卑下變?yōu)樽鹳F的辦法。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庇谑驱R國放棄帝號,重新稱王,秦國也放棄了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