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翻譯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原文及翻譯(逐段對照)

[移動版] 作者:司馬遷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愛宋與愛新城、陽晉同。韓聶與吾友也,而攻吾所愛,何也?”蘇代為齊謂秦王曰:“韓聶之攻宋,所以為王也。齊強,輔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煩一兵,不傷一士,無事而割安邑也,此韓聶之所褥于王也!鼻赝踉唬骸拔峄箭R之難知。一從一衡①,其說何也?”對曰:“天下國令齊可知乎?齊以攻宋,其知事秦以萬乘之國自輔,不西事秦則宋治不安②。中國白頭游敖之士皆積智欲離齊秦之交③,伏式結(jié)軼西馳者④,未有一人言善齊者也;伏式結(jié)軼東馳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則?皆不欲齊秦之合也。何晉楚之智而齊秦之愚也!晉楚合必議齊秦,齊秦合必圖晉楚,請以此決事!鼻赝踉唬骸爸Z!庇谑驱R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溫。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并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①從:同“縱”。合縱。衡:通“橫”。連橫。 ②宋治:宋國管轄的地方。 ③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稱中原地區(qū)為中國。游敖之士:即游士、游說之士。敖,游逛。積智:積聚智謀,處心積慮。 ④伏式結(jié)軼(zhé,哲):形容乘車往來不斷。式,同“軾”,東前橫木;結(jié)軼,車轍在路上交錯,軼,通“轍”。

湣王三十八年,齊國討伐宋國。秦昭王發(fā)怒說:“我愛宋國和愛新城、陽晉是一樣的。齊國的韓聶和我是朋友,可是卻進攻我所愛的地方,為什么呢?”蘇代為齊國對秦王說:“韓聶進攻宋國,就是為了大王。齊國強大,再有宋國的輔助,楚、很必然恐慌,恐慌就一定向西侍奉秦國,這樣,大王不用一兵,不傷一卒,不用費事就會使魏國割讓安邑,這就是韓聶告求于大王的。”秦王說:“我擔心齊國很難看透,一會兒合縱,一會兒連橫,這怎么解釋呢?”蘇代回答說:“天下各國的情況能讓齊國都知道嗎?齊國進攻宋國,它知道侍奉秦國應該有萬乘之國的力量輔助自己,不向西侍奉秦國,宋國也就不會安定。中原那些白發(fā)的游說之士都絞盡腦汁想離間齊、秦的聯(lián)合,那些駕車紛紛向西奔馳的人們,沒有一個人是去談論和齊國交好的;那些駕車紛紛向東奔馳的人們,沒有一個人是去談論同秦國交好的。為什么?因為他們都不想讓齊、秦聯(lián)合。為什么三晉與楚那么聰明而齊、秦那么愚蠢呢?三晉與楚聯(lián)合一定要商議進攻齊、秦,齊、秦聯(lián)合一定要謀劃進攻三晉及楚。請大王根據(jù)這種情況決定行事吧!”秦王說:“好吧!”于是齊國就去討伐宋國,宋王出逃,死在溫城。齊國在南方占據(jù)了楚國的淮水以北土地,在西邊侵入了三晉,還打算吞并周室,立為天子。泗水一帶的諸侯如鄒、魯?shù)葒膰枷螨R國稱臣,各國諸侯都很恐懼。

三十九年,秦來伐,拔我列城九。

四十年,燕、秦、楚、三晉合謀,各出銳師以伐①,敗我濟西。王解而卻②。燕將樂毅遂入臨淄③,盡取齊之寶藏器。湣王出亡,之衛(wèi)。衛(wèi)君辟宮舍之,稱臣而共具④。湣王不遜,衛(wèi)人侵之。湣王去,走鄒、魯,有驕色,鄒、魯君弗內(nèi)⑤,遂走莒,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因相齊湣王。淖齒遂殺湣王而與燕共分齊之侵地鹵器⑥。

①諸侯伐齊事,卷五《秦本紀》、卷四十三《趙世家》、卷四十四《魏世家》及卷四十五《韓世家》的記載中沒有楚國。 ②解:潰散。 ③樂毅率五國軍隊伐齊事,詳見卷八十《樂毅列傳》。 ④共:同“供”。供給。 ⑤內(nèi):收容,接納。同“納”。 ⑥鹵:通“擄”。掠奪。按,據(jù)《竹書紀年》,湣王在位十七年,司馬遷誤記為四十年。

湣王三十九年,秦國來進攻齊國,攻下城邑九座。

湣王四十年,燕、秦、楚及三晉合謀,各用派出精兵來進攻齊國,在濟水以西打敗齊軍。齊王的軍隊潰散退卻。燕將樂毅于是攻入齊都臨淄,全部掠取了齊國收藏的珍寶禮器。湣王出逃到衛(wèi)國,衛(wèi)國國君打開王宮讓他居住,向他稱臣并供給他用具。湣王卻很傲慢,衛(wèi)國人就去侵擾他。湣王只得離開衛(wèi)國,跑到鄒國、魯國,表現(xiàn)出傲慢的神氣,鄒、魯?shù)膰疾皇樟羲谑怯峙艿杰。這時楚國派淖(nào,鬧)齒領(lǐng)兵救援齊國,因而就輔佐齊湣王,結(jié)果淖齒竟把湣殺了,并與燕國一起瓜分了侵占齊國的土地和掠奪的寶器。

湣王之遇殺,其子法章變名姓為莒太史敫家庸①。太史敫女奇法章狀貌,以為非恒人②,憐而常竊衣食之,而與私通焉。淖齒既以去莒,莒中人及齊亡臣相聚求湣王子,欲立之。法章懼其誅己也,久之,乃敢自言“我湣王子也!庇谑擒烊斯擦⒎ㄕ,是為襄王。以保莒城而布告齊國中③:“王已立在莒矣。”

襄王既立,立太史氏女為王后,是為君王后,生子建。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種也,污吾世④!苯K身不睹君王后。君王后賢,不以不睹故失人子之禮。

襄王在莒五年,田單以即墨攻破燕軍⑤,迎襄王于莒,入臨淄。齊故地盡復屬齊。齊封田單為安平君。

十四年,秦擊我剛壽。十九年,襄王卒,子建立。

①庸:同“傭”。 ②恒人:常人。 ③保:占有、擁有。 ④世:一代。 ⑤田單用火牛陳破燕軍是戰(zhàn)國時期的著名戰(zhàn)例。詳見卷八十二《田單列傳》。

湣王遇害之后,他的兒子法章更名改姓去莒太史敫的家中當傭人。太史敫的女兒感到法章的相貌不凡,認為他不是平常之人,憐愛他因而時常愉著送他一些衣食,并且和他私通了。淖齒離開莒城之后,莒城里的人和齊國逃亡的大臣聚在一起尋找湣王的兒子,想要立他為齊王。法章先是害怕他們要殺害自己,過了很久,才敢自己聲言“我就是湣王的兒子”。于是莒人共同讓法章即位,這就是襄王。由于擁有莒城而向齊國各地布告:“新王已經(jīng)在莒即位了!

襄王即位后,立太史氏的女兒為王后,稱為君王后,生了兒子名建。太史敫說:“女兒不經(jīng)媒人而私自嫁人,不能算我的后代,她玷污了我們的家風!彼徒K身不與君王后見面。君王后賢惠,并不因為父親不見她的緣故就失掉了做子女的禮節(jié)。

襄王在莒住了五年,田單依靠即墨軍民打敗了燕軍,到莒迎接襄王,回到臨淄。齊國原有的土地全部重新歸屬齊國。齊王封田單為安平君。

襄王十四年(前270),秦軍進攻齊國的剛壽。十九年,襄王去世,他的兒子田建即位。

王建立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壁w無食,請粟于齊,齊不聽。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①。且趙之于齊楚,捍蔽也②,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③。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④,為國計者過矣!饼R王弗聽。秦破趙于長平四十余萬⑤。遂圍邯鄲。

十六年,秦滅周。君王后卒。二十三年,秦置東郡。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陽。三十五年,秦滅韓。三十七年,秦滅趙。三十八年,燕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殺軻⑥。明年,秦破燕,燕王亡走遼東。明年,秦滅魏,秦兵次于歷下⑦。四十二年,秦滅楚。明年,虜代王嘉,滅燕王喜。

①過:錯。 ②捍(hàn,漢)蔽:屏障。捍,同“捍”。 ③奉:捧著。沃:澆水。釜:鍋。 ④務:致力。 ⑤長平之役,秦將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降卒四十余萬。詳見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 ⑥荊軻刺秦王事,詳見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⑦次:停留,駐扎。

齊王建即位六年,秦國進攻趙國,齊、楚去救它。秦國盤算說:“齊、楚援救趙國,如果他們關(guān)系親近,我們就退兵;如果他們不親近,我們就進攻它!壁w國沒有糧食,請求齊國支援粟米,齊國不答應。周子說:“不如答應它以便使秦兵撤退,不答應它秦兵就不會撤退,這樣就使秦國的計謀得逞,而齊、楚的計謀失敗了。況且趙國對于齊、楚來說,就是屏障啊,好像牙齒外面有嘴唇一樣,嘴唇?jīng)]有了,牙齒就會受寒。今天趙國滅亡,明天禍患就該到齊國、楚國了。而且救趙的事,應該像捧著漏水的甕去澆燒焦的鍋一樣。救趙、是高尚的義舉;使秦兵退卻,可以顯揚威名。仗義解救將亡的國家,揚威退卻強秦的軍隊,不盡力去做這件事而專注于吝惜糧食,為國家出謀劃策的人錯了。”齊王不聽勸諫。秦軍在長平打敗了趙國的四十多軍隊,接著就包圍了邯鄲。

齊王建十六年(前249),秦國滅亡周室。齊國君王后去世。二十三年,秦國設(shè)置東郡。二十八年,齊王到秦國朝拜,秦王政在咸陽設(shè)酒宴款待。三十五年,秦國滅亡韓國。三十七年,秦國滅亡趙國。三十八年,燕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發(fā)覺了,殺死了荊軻。第二年,秦軍攻破燕都,燕王逃跑到遼東。再一年,秦國滅亡魏國,秦軍駐扎在歷下。四十二年,秦國滅亡楚國。第二年,俘虜了代王嘉,殺死燕王喜,滅亡燕國。

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后勝計,不戰(zhàn),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共。遂滅齊為郡。天下壹并于秦①,秦王政立號為皇帝。始,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勝相齊,多受秦間金②,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為反間③,勸王去從朝秦,不修攻戰(zhàn)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五國已亡,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④。王建遂降,遷于共。故齊人怨王建不蚤與諸侯合從攻秦,聽奸臣賓客以亡其國,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詳也⑤。

①壹并:統(tǒng)一。壹,全;并,合、兼并。 ②間:間牒。 ③反間:在敵方內(nèi)部進行離間、分化活動。 ④格:抗拒。 ⑤疾:憎恨。詳:審察。

太史公曰:蓋孔子晚而喜《易》!兑住分疄樾g(shù)①,幽明遠矣②,非通人達才孰能注意焉!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后;及完奔齊,懿仲卜之亦云。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③,專齊國之政,非必事勢之漸然也④,蓋若遵厭兆祥云⑤。

①術(shù):學問,技能。 ②幽明:指《周易》中所說的無形和有形的物象。幽,隱微、不明。遠:深。 ③比:接連。犯:冒犯,傷害。 ④漸然:逐漸如此。 ⑤厭:合。兆祥:占卜所得的預兆。

齊王建四十四年(前221),秦國進攻齊國。齊王聽從宰相后勝的計謀,不交戰(zhàn)就率軍投降秦國。秦國俘虜了齊王建,把他遷到共城。終于滅亡齊國改為一郡。天下由秦統(tǒng)一,秦王政建立稱號叫做皇帝。起初,君王后有賢德,侍奉秦國比較謹慎,與諸侯相交有信用,齊國又處在東部海濱,秦國日夜進攻三晉、燕、楚,這五國面對秦國的進攻只有分別謀求自救,因此齊王建在位四十多年沒有遭受戰(zhàn)禍。君王后一去世,后勝做了齊國宰相,他接受了秦國間諜的許多金錢,派很多賓客到秦國,秦國又給他們很多錢,賓客們都回來進行反間活動,勸說齊王放棄合縱而歸向秦國,秦國因此能滅亡五國。五國滅亡后,秦軍終于攻入臨淄,百姓沒人敢反抗。齊王建于是投降,被遷到共城。所以齊國人抱怨王建不早與諸侯合縱攻秦,聽信奸臣及賓客的話以致亡國,人們編了歌唱道:“松樹呢,還是柏樹呢?讓王建住到共城的不是賓客嗎?”意思是痛恨王建使用賓客不注意審察。

太史公說:大概孔子晚年喜歡讀《易經(jīng)》!兑捉(jīng)》作為一學問,從有形無形的物象中預知未來,道理很深奧,如果不是博古通今明智達理的人,誰能專注于它呢!所以周太史為田敬仲完卜卦,能占卜到十代以后;到田完逃奔齊國,懿仲為他卜卦也是如此。田乞和田常所以接連殺害兩們國君,獨攬齊國政權(quán),不一定是事情的形勢逐漸發(fā)展到了這樣地步,大概像是要遵循或符合占卜的預兆吧!

附記:本篇中所記桓公午、威王、宣王及湣王數(shù)代,其系年與《竹書紀年》有較大出入,并與《孟子》、《戰(zhàn)國策》的記事不合。清代以來的學者大多認為司馬遷記載有誤,一是桓公午之前遺漏了齊侯剡(在位九年),二是桓公午在位十九年誤為六年,這樣就是把威王、宣王和湣王的年代提前了二十二年,把湣王在位應為十七年拉長為四十年。按《竹書紀年》推算,桓公午應在前374—357年,威王應在前356—320年,宣王應在前319—301年,湣王應在前300—284年。本篇譯文中涉及這四代君王的年代,仍按原文推算公元前年代,以便與《六國年表》相一致,保持原著的本來面貌。注解中則對上述問題分別予以說明。為使讀者對此問題有較全面的了解,特附記如上。限于本書體例,不便詳細引述有關(guān)考證資料,讀者可參閱翦伯贊主編的《中外歷史年表》、楊寬《戰(zhàn)國史》、陳夢家《六國紀年》等著作。

【說明與解析】

公元前386年,齊國世卿田和取代了姜姓國君,成為齊國的新主,從此齊國就由姜姓國變?yōu)樘镄諊。田氏先祖最早來到齊國的是田完(即陳完),他的謚號是敬仲,因名本篇為《田敬仲完世家》,簡稱《田完世家》。史書又常稱此后的齊國為田齊,所以也稱本篇為《田齊世家》。

齊國在春秋時就是個強國,春秋后期漸趨衰落,但根基并未動搖,所以田氏代齊之后,很快又成了戰(zhàn)國時代的強國。本篇前半主要記述田氏代齊的過程,以簡短記事為主。后半則使用以人物代記事的方法,既突出了人物,又完成了記事任務,一舉兩得。

齊威王是本篇中較為突出的人物,作者選擇了幾個重要事例表現(xiàn)了他的不同尋常。一是嚴明賞罰。對即墨大夫的重賞,對阿大夫的烹殺,一舉震懾了全國,官吏們不敢再文過飾非,使齊國大治。二是重用賢才。文中記述了一段齊威王與梁惠王的談話,梁惠王以有十枚照夜珠自詡,而齊威王卻把自己的賢臣良將視如珍寶,鮮明的對比,突出了齊威王對人才的重視。三是善于聽取臣下意見。威王和鄒忌議論鼓琴與治國,同大臣討論是否救趙等,都表現(xiàn)了他的這個特點。

齊宣王是齊國的又一位重要人物。這里突出了他的兩件大事,一是任用田忌、孫臏,大敗魏軍于馬陵,使齊國威震一時;二是“喜文學游說之士”。這第二件事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盛舉。齊宣王對文學游說之士“皆賜列第,為上大夫”,讓他們“不治而議論”,使稷下先后集中了學士“數(shù)百千人”,臨淄成了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中心,對百家爭鳴起了促進作用。齊宣王對文化史的這一貢獻是應該肯定的。

齊湣王是本篇記述的另一個重點。他曾有過一番作為,放棄東帝的稱號,征討宋國的暴君等,都提高了齊國的威望。但他驕傲輕敵,燕相樂毅率五國軍隊來攻,齊國幾乎滅亡。這次慘敗使齊國一蹶不振,雖有襄王五年時的田單復齊,但齊國的衰亡已無法挽回了。

本篇還涉及到一些有名的歷史人物,鄒忌是著墨較多的一個。他通過鼓琴與齊威王論治國之道,淳于髡(kūn,昆)諷以微言,他能應答如響,都顯示出他具有輔國的大才。但他當權(quán)后卻使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田忌,又表現(xiàn)了他的權(quán)勢欲。其他人物雖著墨不多,也都各具特色。

篇末,太史公認為,田氏代齊“非必事勢之漸然”,而似乎是在遵循著當初占卜的預兆。既否定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又宣揚迷信,古今不少學者對此予以批評是完全應該的。

查看更多史記 世家 文言翻譯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