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案 > 教育資源 > 八年級語文教案

岳陽樓記教案

[移動版] 佚名

岳陽樓記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2、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難點】  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及課文積累背誦。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課文譯讀)

一、導入,作者簡介。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除干京滴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膝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寫記,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著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寬闊的胸懷。

二、讀課文。

1、正音,結合課下注釋讀準字音。  2、學生放聲讀課文,達到熟讀的地步。

三、 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結構。  (詳細內容參見《中學教材全解》初三語文上冊221-224頁)

四、 再讀文章,復習鞏固。

(第二課時:深入研究)

一、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三個部分。/teach/7481.html

二、深入理解課文。

1.提問:第2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為“連”,把“吞”改為“接”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用“銜”“吞”則使人產生有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系寫得活靈活現,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2.提問: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明確】:(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朗讀第3段,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

【明確】:極力渲染“悲”的氣氛。因己而悲。

4.朗讀第4段,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

【明確】:極力渲染“喜”的氣氛,因物而喜。

5.提問: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恰,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6.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明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明確】: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講“樂”,“后天下之樂而樂”。

8.提問:“進”指什么?“退”指什么?

【明確】:“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9.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明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和規(guī)箴之意。

10.提問: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樣推出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

【明確】: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后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表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其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后而警句出現,給人印象極深。

三、背誦課文。

逐段背誦。每段限定背誦時間,以強行記憶。

四、作業(yè)練習

1、本文生字詞聽寫積累。

2、按要求從文中摘句并翻譯。

①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②寫遷客騷人之悲的句子。

相關資料:岳陽樓記按句翻譯    《岳陽樓記》三“至”   《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比較閱讀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