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原文與翻譯
△經(jīng)一
以罪受誅,人不怨上,跀危坐子皋。以功受賞,臣不德君,翟璜操右契而乘軒。襄王不知,故昭卯五乘而履<尸橋>。上不過任,臣不誣能,即臣將為夫少室周。
△經(jīng)二
恃勢而不恃信,故東郭牙議管仲。恃術(shù)而不恃信,故渾軒非文公。故有術(shù)之主,信賞以盡能,必罰以禁邪,雖有駁行,必得所利。簡主之相陽虎,哀公問“一足“。
△經(jīng)三
失臣主之理,則文王自履而矜。不易朝燕之處,則季孫終身莊而遇賊。
△經(jīng)四
利所禁,禁所利,雖神不行。譽所罪,毀所賞,雖堯不治。夫為門而不使入委利而不使進,亂之所以產(chǎn)也。齊侯不聽左右,魏主不聽譽者,而明察群臣,則鉅不費金錢,孱不用璧。西門豹請復治鄴,足以知之。猶盜嬰兒之矜裘與跀危子榮衣。子綽左右畫,去蟻驅(qū)蠅。安得無桓公之憂索官與宣主之患臞馬也?
△經(jīng)五
臣以卑儉為行,則爵不足以觀賞;寵光無節(jié),則臣下侵逼。說在苗賁皇非獻伯,孔子議晏嬰。故仲尼論管仲與孫叔敖。而出入之容變,陽虎之言見其臣。而簡主之應人臣也失主術(shù)。朋黨相和,臣下得欲,則人主孤;群臣功成名就舉,下不相和,則人主明。陽虎將為趙武之賢、解狐之公,而簡主以為枳棘,非所以教國也。
△經(jīng)六
公室卑則忌直言,私行勝則少公功。說在文子之直言,武子之用杖;子產(chǎn)忠諫,子國譙怒;梁車用法而成侯收璽;管仲以公而國人謗怨。
一
由于犯罪而受到懲罰,被懲罰的人不會怨恨君上,所以被子皋處以別刑的人反而保全了子皋;由于建立功勞而受到賞賜,臣下就用不著感激君主,所以翟璜理所當然地乘著尊貴的軒車。魏襄王不懂得這個道理,對建立大功的昭卯只賞給三十里食邑,所以昭卯認為這好比是賺了很多錢的人穿著草鞋。君主不錯誤地用人,臣下不隱瞞有能力的人,那么臣下都將成為少室周那樣的誠實人。
二
君主依仗權(quán)勢而不依賴臣下的誠實,所以東郭牙建議不能把大權(quán)全部交給管仲;君主依仗權(quán)術(shù)而不依賴臣下的誠實,所以渾軒反對晉文公斷定箕鄭以后不會背叛。所以懂得法術(shù)的君主,有功必賞,以便人盡其能;有罪必罰,以便禁止奸邪;即使臣下有亂七八糟的行為,也一定有可以利用的地方。趙簡子任陽虎為相室,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才能。魯哀公了解到夔只有一個特長,認為也足可利用。
三
不顧君臣之間的等級關(guān)系,周文王親自系好鞋帶卻要夸耀一番。不論是上朝還是平日在家都一個模樣,季孫盡管一生莊重,最終還是被人殺害了。
四
應當禁止的,反而使其得利,對于有利的,反而加以禁止,即便是神,也不能辦好事情;該懲罰的,反而加以稱贊,該獎賞的,反而加以詆毀,即便是堯也不能治理好國家。造了門又不讓人進里邊,放出利又不讓人前去取,這就是禍亂產(chǎn)生的根源。如果齊侯不聽信近侍,魏王不聽信捧場的人,而能洞察臣下的—切,那么鉅就不會花費錢財了。孱就不會花費寶玉了。從西門豹請求治理鄴地這件事,就足以明白這個道理。好像盜賊的孩子以他父親的皮衣有尾巴而自夸,以及受刑斷足人的孩子為他父親冬天不費褲子而感到榮耀。像子綽說的那樣,人不能左手畫方右手畫圓,以及拿肉去趕螞蟻,拿魚去驅(qū)蒼蠅。如果不依法治國,怎能不發(fā)生齊桓公為臣下要求做官而擔憂和韓宣工為馬的消瘦而憂慮一類的事情呢?
五
臣下的行為謙恭、節(jié)檢,那么爵位就不足以鼓勵他們;尊寵和表彰沒有節(jié)制,那么臣下就會侵害、威脅君主。有關(guān)的解說在“說五”中苗賁皇非難獻伯,孔子議論曼嬰。所以孔子要議論管仲和孫叔敖。陽虎說他在魯、齊所薦舉的臣子,當他在職時和出逃時態(tài)度完全不同。趙簡子答復說要多栽橘柚、少栽枳棘,失去了君主應當掌握的權(quán)術(shù)。朋黨勾結(jié),互相應和,臣下的私欲就會得逞,君主就會孤立。群臣都為公推舉人才,下面不互相拉攏,君主就能明察。陽虎想做到趙武那樣賢良、解狐那樣公正,而趙簡子卻以為是栽了多刺的枳棘,這實在不是教化國人的方法。
六
公室實力衰弱,就會忌諱直言;謀私行為盛行,為國建功就會減少。有關(guān)的解說在“說六”中范文子喜歡直說,父親武子用手仗打他;子產(chǎn)忠君進諫,父親子國對他加以怒責;梁東行法不避親貴,趙成侯奪了他的官。还苤俟拇,遭到邊防官的怨恨。
以上是經(jīng)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