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 > 九年級上冊語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寫作特點

[移動版] 作者:曹本洲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寫作特點

1.扣題開談,適時立論

本文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在各方面都體現(xiàn)了這類議論文的特色。這篇文章一開始并沒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論點,而是緊扣文題,先引用《大學》中的句子,扼要說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強調(diào)探察物體即實驗在現(xiàn)代化學術(shù)中的重要性。然后從大處落筆向中心靠攏,先說明“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沒了其真正意義”。接著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jīng)驗,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2.風格樸實,方法多樣

這篇文章簡短精要,寫得樸實通俗,深入淺出,讀來親切有味,沒有說教氣息,這種風格也是漫談式論說文的一個特點。這種風格的形成除了語言的明白通俗外,與行文的靈活和說理方法的多種多樣也是分不開的。具體說來,本文采用的說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1)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jié)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jié)合說理的方法。表格如下:

列舉事例闡述道理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反面事例
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zhì)的事例。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正面事例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策的事例。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國大學念物理時,因事沒有準備,做研究發(fā)現(xiàn)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jīng)歷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正面事例

事例論證的好處:用典型事例作為論據(jù)進行論證,它的好處是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3)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tǒng)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diào)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nèi)心體悟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

3.通俗易懂,親切生動

本篇雖然屬于學術(shù)性演講,但通俗易懂,使聽眾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講過程中注重結(jié)合自己的真實體驗,如第12段中,作者講到了自己初到美國大學念物理時的彷徨恐慌,這樣就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并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的重要。第二,作者善于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的事例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例如,在談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時,作者舉出了王陽明對著竹子硬想七天來“格物”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并不真正重視格物致知。

返回目錄

查看更多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