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寫作特點
華語網(Thn21.com)高中語文欄目組
1、下定義,作結論:作者一開篇就以一個明確的定義確定了老師的職責,由這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層層銜接,一氣貫通。
2、對比論證:第二段運用三組對比: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擇師教子與其身,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作者批判了不從師的社會風尚,而作者的觀點也不言自明了。
3、引用論證,事例論證:舉出古人從師的例子,引用孔圣人的話,進一步論證自己的觀點,也更增強了說服力。
《師說》藝術特色
1、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如“傳道受業(yè)解惑”6個字,極其準確而又深刻地闡明了教師的三大職責及其相互關系;“傳道”是核心,“受業(yè)”是目的,“解惑”是手段。任憑時代怎么變,“道”的內容有變,而“受業(yè)解惑”則是不變的。
2、豐富的語氣表達:
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tài),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笆ト酥詾槭�,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3、多種修辭手法運用:
⑴排比對偶句:
韓愈的散文素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xiàn)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xiàn)力。
⑵連珠句:
連珠,又稱頂針、蟬聯(lián),民間俗稱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下一句的開頭,首尾相聯(lián),“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師說資料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