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就是要“過河拆橋”
①我的讀書經(jīng)驗總結(jié)起來有四點: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②先說第一點,古今中外,積累起來的書真是浩如煙海,書雖多,有價值的還是少數(shù)?梢园褧譃槿悾谝活愂且x的,第二類是可以泛讀的,第三類是僅供翻閱的。
③哪些書是值得精讀的呢?自古以來,已經(jīng)有一位最公正的評選家,有許多推薦者向它推薦好書。這個評選家就是時間,這些推薦者就是群眾。歷來的群眾,把他們認(rèn)為有價值的書推薦給時間,時間照著他們的推薦,把那些沒有永久價值的書都刷下去了,讓那些有永久價值的書流傳下來,F(xiàn)在我們所讀的古典著作都是經(jīng)過時間考驗的,這一類的書都是應(yīng)該精讀的。當(dāng)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fā)展,這些書之中有些還要被刷下去。不過直到現(xiàn)在為止,它們都是榜上有名的。
④在讀書的時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語言文字關(guān)。攻這道關(guān)的時候,要先做許多準(zhǔn)備,用許多工具,如字典和詞典等工具書之類。
⑤有句老話“言不盡意”,意思是說,他所說的話總比他的意思少。因為語言總離不了概念,概念對于具體事物來說,總不會完全合適,不過是一個大概輪廓而已,有些意是語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
⑥所以在讀書的時候,即使書中的字都認(rèn)得,話全懂了,還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從前有人說,讀書要注意字里行間,又說讀詩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這都是說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zhì)。這就是知其意。
⑦意,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語言文字是幫助了解書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個意思,最好扔了拐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得意忘言”。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過河拆橋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讀書中,就是要過河拆橋。
⑧知其意之后,還要明其理。理是客觀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觀的認(rèn)識和判斷,也就是客觀的道理在他主觀上的反映。
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觀客觀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總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觀上的反映、體會和判斷,和客觀的道理總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讀書僅至知其意還不行,還要明其理,才不至于為前人所得的意所誤,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當(dāng)然也是主觀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觀的理。但我還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較,互相補充,互相糾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較正確。這個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處理事務(wù),解決問題。
⑩讀書到這個程度就算是把書讀活了,就是書為我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
(原文/馮友蘭,基于命題需要改寫)
26.下列對讀書“精其選”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讀書要“精其選”是因為書籍雖繁多,但有價值的書還是不多。
B.時間是“精其選”最公正的評選家,相對而言,讀者只起推薦作用。
C.我們今天所讀的古典著作,都是經(jīng)過時間考驗?zāi)軌蛴谰昧鱾鞯摹?/p>
D.時間精選出來的作品是值得精讀的,需要細細品味、反復(fù)咀嚼。
27.下列對讀書“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讀書要“知其意”,因為與豐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語言,表意是有限的,會出現(xiàn)“言不盡意”的情況。
B.讀書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語言文字這個拐杖,才可體會文字以外的精神實質(zhì)。
C.“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chǔ)上,領(lǐng)會字里行間的意思,體會“弦外音”“味外味”。
D.本文的標(biāo)題是“讀書要過河拆橋”,這里的“過河拆橋”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
28.下列對讀書“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為作者表達的意與客觀的理會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讀書還要進一步“明其理”。
B.“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觀認(rèn)識和判斷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觀的理。
C.“明其理”的過程中,讀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經(jīng)過比較、補充、糾正,能得到客觀的理。
D.“明其理”之后,讀者會獲得較為正確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導(dǎo)下處理事務(wù),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