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友人》原文、注釋、翻譯、在線朗讀與賞析
【原詩】: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①,白水繞東城②。
此地一③為別④,孤蓬⑤萬里征⑥。
浮云⑦游子⑧意,落日故人⑨情。
揮手自茲去⑩,蕭蕭⑾班馬⑿鳴。
【注釋】:
①郭:外城。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
②白水:明凈的水。
③一:助詞,加強語氣。
④為別:作別。
⑤孤蓬:又名“飛蓬”,枯后根斷,常隨風飛旋,又稱“飛蓮”這里比喻即將孤身遠行的朋友。
⑥征:遠征,遠行。
⑦浮云:飄動的云。
⑧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⑨老朋友
⑩自茲去:從此離開。茲:此,現(xiàn)在。
⑾蕭蕭:馬的嘶叫聲。
⑿班馬:離群的馬。這里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開,分別�!墩f文》“班:分瑞玉,從玨(jué)刀�!边@是個會意字,刀置兩玉之間,故為“分瑞玉”。引申有“分離”“賜予”等義,詩中指“離別”,故《左傳》有“班馬”一詞�!蹒⒗畎状嗽娬f:“主客之馬將分道,而蕭蕭長鳴,亦若有離群之感。”
【寫作背景】:一說:李白名詩《送友人》之"友人"為誰,學界至今不得其解。從種種資料來看,"友人"實為范崇凱。范崇凱是唐玄宗開元四年狀元,后應詔作《花萼樓賦》,為天下第一。李白此詩,蓋是他15歲時在蜀中送別范崇凱赴長安趕考前之作。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今傳范崇凱所作的《花萼樓賦》并《序》,并非范氏所為,而是高蓋之作。此說較可信,李白在蜀中十年,與當時名動天下的范崇凱交往甚厚,且第一、二句描寫與內(nèi)江縣城地貌相似。
另一說:作者送友人,送客地點多在城東堯祠一帶,此地是水陸通衢,交通要沖,又多酒肆,便于宴飲餞別,加之景色宜人,易發(fā)詩興�!端陀讶恕芬鄬懺趫蜢羟般羲叺氖T路上。北望二十公里處九仙山嶂列,合“青山橫北郭”。泗水從曲阜向西流來,入兗州境即轉(zhuǎn)向南,又朝西南流,是謂“白水繞東城�!�
【翻譯】:
青山橫亙在城郭的北側(cè),明凈的河水環(huán)繞在城郭的東方。
我們即將在這里離別,你就要像孤飛的蓬草一樣踏上萬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飄浮不定,仿佛你行無定蹤的心緒,即將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亦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
我們揮手告別,從這里各奔前程,兩匹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離別同伴而蕭蕭長鳴。
【翻譯二】:
青山橫臥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環(huán)繞著東城。
在此我們一道握手言別,
你象蓬草飄泊萬里遠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陽余暉可比難舍友情。
頻頻揮手作別從此離去,
馬兒也為惜別聲聲嘶鳴。
【在線朗讀】: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作。但這首詩通過對送別環(huán)境的描寫,表達了李白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在青山綠水間,作者與友人并肩而行,情意綿綿。這次一分別,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樣隨風飛轉(zhuǎn),萬里飄零,再見不知何日�!案≡朴巫右猓淙展嗜饲椤�,形容友人行蹤飄忽不定與自己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浮云與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末句“蕭蕭班馬鳴”更增添了別時的惆悵,全詩聲色俱佳,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雖感傷別離,卻不使人灰心、頹廢。
【賞析】: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huán)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
首聯(lián)點出告別的地點。詩人和友人并肩緩轡來到城外,舉首遠望,只見一抹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一灣清澄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這是寫景,但景中含情。那抹淡遠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縷悵惘之意,暗透出詩人對眼前離別的無可奈何;而那灣繞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著綿綿離情,潺潺不絕。這一聯(lián)“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對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個畫面色彩清麗�!皺M”字寫青山的靜,“繞”字寫白水的動,也相當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