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原文、注釋、翻譯、在線朗讀與賞析
說明:本文為華語網(wǎng)[thn21.com]飄零書生604老師整理的蘇軾《定風波》資料,僅供學習參考之用。
【原詩】: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
“煙雨”:一語雙關,兼喻政治氣候。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朗讀節(jié)奏劃分】: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寫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后的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現(xiàn)象,談人生哲理。屬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這種情懷,遇事便觸發(fā)了�!稏|坡志林》中說:“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寫出這樣一首于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來。
【翻譯】:
(小序未翻譯)不要傾聽雨點穿過樹林,和沖擊樹葉的聲音,無妨一面歌唱呼嘯,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雙草鞋,比騎馬還要輕快,怕什么呢?在這煙雨迷漫里,只愿做個穿著 簑衣,戴著笠帽的漁夫,度過一生。有些寒冷的春風,把酒意吹醒了,山頭的落日卻 來迎接我,回想一路走來時的寒風驟雨,雖然歷經(jīng)了無數(shù)的風波打擊,管它的,回家吧! 卻可過著平靜安定的生活。
【翻譯二】:
不必去理會那穿林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著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輕捷的更勝過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夠在風雨中過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風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
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信步歸去風雨,天晴,我無謂。
【簡析】:
在《定風波》中作者寫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陣雨的經(jīng)過。在突如其來的風雨中,作者沒有雨具,卻依舊手拄拐杖,腳穿芒鞋,吟詠長嘯著從從容容地緩步行走。他把風雨看得很平常,覺得風雨交加的天氣和晴朗天氣并沒有什么差別。作者實際上是以自然風雨來隱喻人生風雨,表明自己對于各種政治打擊和迫害已遇變不驚,見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過這一件生活小事表達了自己那種曠達、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
【賞析】:
此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寫遇雨后的情境。
“莫聽穿林打葉聲”雨滴打在竹葉上發(fā)出響聲,你不要感到掃興。如果你把它當著美妙的音樂來欣賞,就不妨“吟嘯且徐行”了�?梢姟澳牎眱勺�,到出了蘇軾的心境。對客觀事物,客觀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賞它。人們都說,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那么如何才能善于發(fā)現(xiàn)呢?不妨學學蘇軾。我們多數(shù)人都被外界的各種不順心的事手煩惱,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嗎?沒用�?赡墚斈惚г购�,卻來個“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這時人們又要說。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嗎?我說你這么認為就應該好好像蘇軾學習了。不要被客觀存在所牽繞。不妨去學著欣賞,大不了就像學看一幕悲劇一樣,其實悲劇的人生才有價值。
生活條件不好。“竹杖芒鞋輕勝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才曠達嗎。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給我兼濟天下的機會�!懊⑿嘀裾�,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識故侯。”(《初入廬山》詩)也涂個清凈逍遙,說到底。誰不想,逍遙自在的生活呢。我覺得這才是人追求的最終生活境界。
“一蓑煙雨任平生�!笔俏易钕矚g的一句。有這樣一種解釋:“:“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這表示能夠頂?shù)米⌒量嗟纳睿��!保ê埔怼端卧~選》)。我到不這么覺得,我覺得是:我沒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輕盈才能飛的很敏捷。風箏很輕,才能飛的很高。人只有不被聲明榮譽所累才能,領悟人生真諦。
下片是寫,天轉晴了。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薄A锨偷拇猴L把酒吹醒了,有點冷,冷嗎�!吧筋^斜照卻相迎”不冷了吧。這個轉,轉出了味道:當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繞時,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順境時,你也不能把握了。你應該時刻記著“塞翁失馬,焉知非�!�。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天晴后,回頭看看“蕭瑟處”,剛才還是大雨,現(xiàn)在已經(jīng)天晴了,大自然就是這樣,月圓了就缺,缺了有圓,反復循環(huán)。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環(huán),難道不是“也無風雨也無晴”嗎?佛說“菩提本無樹,明凈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碑斈阈撵o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時,你便可以領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快樂了。
前面我們已經(jīng)說了:此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后的第三年。官場黑暗。被貶不知道有沒有被升的機會,要想“也無風雨也無晴”,只有“歸去”了。(照應上文“一蓑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