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列傳 第六十九下
前書魯人申公受詩于浮丘伯,為作詁訓(xùn),是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詩:三家皆立博士。趙人毛萇傳詩,是為毛詩,未得立。
高詡字季回,平原般人也。[一]曾祖父嘉,以魯詩授元帝,仕至上谷太守。父容,少傳嘉學(xué),哀平閑為光祿大夫。
注[一]般音卜滿反。
詡以父任為郎中,世傳魯詩。以信行清操知名。王莽篡位,父子稱盲,逃,不仕莽世。光武即位,大司空宋弘薦詡,征為郎,除符離長。[一]去官,后征為博士。建武十
一年,拜大司農(nóng)。在朝以方正稱。十三年,卒官,賜錢及頉田。
注[一]符離,縣,故城在今徐州符離縣東也。
包咸字子良,會稽曲阿人也。[一]少為諸生,受業(yè)長安,師事博士右?guī)熂毦琜二]
習(xí)魯詩、論語。王莽末,去歸鄉(xiāng)里,于東海界為赤眉賊所得,遂見拘執(zhí)。十余日,咸晨夜誦經(jīng)自若,賊異而遣之。因住東海,立精舍講授。光武即位,乃歸鄉(xiāng)里。太守黃讜署戶曹史欲召咸入授其子。咸曰:“禮有來學(xué),而無往教!
[三]讜遂遣子師之。
注[一]曲阿今潤州縣。
注[二]姓右?guī)煛?
注[三]禮記曰“禮聞來學(xué),不聞往教”也。
舉孝廉,除郎中。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論語,又為其章句。拜諫議大夫、侍中、右中郎將。永平五年,遷大鴻臚。每進見,錫以幾杖,入屏不趨,贊事不名。
經(jīng)傳有疑,輒遣小黃門就舍即問。
顯宗以咸有師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賞賜珍玩束帛,奉祿增于諸卿,咸皆散與諸生之貧者。病篤,帝親輦駕臨視。八年,年七十二,卒于官。
子福,拜郎中,亦以論語入授和帝。
魏應(yīng)字君伯,任城人也。少好學(xué)。建武初,詣博士受業(yè),習(xí)魯詩。閉門誦習(xí),不交僚黨京師稱之。后歸為郡吏,舉明經(jīng),除濟陰王文學(xué)。以疾免官,教授山澤中,徒觽常數(shù)百人。永平初,為博士,再遷侍中。十三年,遷大鴻臚。十八年,拜光祿大夫。建
初四年,拜五官中郎將,詔入授千乘王伉。
應(yīng)經(jīng)明行修,弟子自遠方至,著錄數(shù)千人。肅宗甚重之,數(shù)進見,論難于前,特受賞賜。時會京師諸儒于白虎觀,講論五經(jīng)同異,使應(yīng)專掌難問,侍中淳于恭奏之,帝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明年,出為上黨太守,征拜騎都尉,卒于官。
伏恭字叔齊,瑯邪東武人,司徒湛之兄子也。湛弟黯,字稚文,以明齊詩,改定章句作解說九篇,位至光祿勛,無子,以恭為后。
恭性孝,事所繼母甚謹(jǐn),少傳黯學(xué),以任為郎。建武四年,除劇令。視事十三年,以惠政公廉聞。青州舉為尤異,太常試經(jīng)第一,拜博士,遷常山太守。敦修學(xué)校,教授不輟由是北州多為伏氏學(xué)。永平二年,代梁松為太仆。四年,帝臨辟雍,于行禮中拜恭為司空儒者以為榮。
初,父黯章句繁多,恭乃省減浮辭,定為二十萬言。在位九年,以病乞骸骨罷,詔賜千石奉以終其身。十五年,行幸瑯邪,引遇如三公儀。建初二年冬,肅宗行饗禮,以恭為三老。年九十,元和元年卒,賜葬顯節(jié)陵下。
子壽,官至東郡太守。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人也。[一]少習(xí)齊詩,游京師,教授十余年。友人董奉德于洛陽病亡末乃躬推鹿車,載奉德喪致其墓所,由是知名。為郡功曹,辭以病免。后奔師喪于道物故。臨命,□兄子造曰:“必致我尸于師門,使死而有知,魂靈不臱;如其無知得土而已!痹鞆闹。
注[一]繁,縣,故城在今益州新繁縣北。
景鸞字漢伯,廣漢梓潼人也。少隨師學(xué)經(jīng),涉七州之地。能理齊詩、施氏易,兼受河洛圖緯作易說及詩解,文句兼取河洛,以類相從,名為交集。又撰禮內(nèi)外記,號曰禮略。又抄風(fēng)角雜書,列其占驗,作興道一篇。及作月令章句。
凡所著述五十余萬言。數(shù)上書陳救災(zāi)變之術(shù)。州郡辟命不就。以壽終。
薛漢字公子,淮陽人也。世習(xí)韓詩,父子以章句著名。漢少傳父業(yè),尤善說災(zāi)異讖緯教授常數(shù)百人。建武初,為博士,受詔校定圖讖。當(dāng)世言詩者,推漢為長。永平中,為千乘太守,政有異夡。后坐楚事辭相連,下獄死。弟子犍為杜撫、會稽澹臺敬伯、鉅鹿韓伯高最知名。
杜撫字叔和,犍為武陽人也。少有高才。受業(yè)于薛漢,定韓詩章句。后歸鄉(xiāng)里教授。
沉靜樂道,舉動必以禮。弟子千余人。后為驃騎將軍東平王蒼所辟,及蒼就國,掾史悉補王官屬未滿歲,皆自劾歸。時撫為大夫,不忍去,蒼聞,賜車馬財物遣之。辟太尉府。建初中,為公車令,數(shù)月卒官。其所作詩題約義通,學(xué)者傳之,曰杜君法云。
召馴字伯春,九江壽春人也。曾祖信臣,元帝時為少府。[一]父建武中為卷令,[二]俶儻不拘小節(jié)。
注[一]前書信臣字翁卿,為南陽太守,吏人親愛,號曰“召父”。
注[二]卷,縣,屬滎陽郡。卷音丘圓反。
馴少習(xí)韓詩,博通書傳,以志義聞,鄉(xiāng)里號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累仕州郡,辟司徒府。建初元年,稍遷騎都尉,侍講肅宗。拜左中郎將,入授諸王。帝嘉其義學(xué),恩寵甚崇。
出拜陳留太守,賜刀□錢物。元和二年,入為河南尹。章和二年,代任隗為光祿勛,卒于官,賜頉塋陪園陵。
孫休,位至青州刺史。
楊仁字文義,巴郡閬中人也。建武中,詣師學(xué)習(xí)韓詩,數(shù)年歸,靜居教授。仕郡為功曹舉孝廉,除郎。太常上仁經(jīng)中博士,[一]仁自以年未五十,不應(yīng)舊科,[二]上府讓選。
注[一]上音時掌反,下同。
注[二]漢官儀曰:“博士限年五十以上!
顯宗特詔補北宮韂士令,[一]引見,問當(dāng)世政夡。仁對以寬和任賢,抑黜驕戚為先。
又上便宜十二事,皆當(dāng)世急務(wù)。帝嘉之,賜以縑錢。
注[一]漢官儀曰:“北宮韂士令一人,秩六百石!
及帝崩,時諸馬貴盛,各爭欲入宮。仁被甲持戟,嚴(yán)勒門韂,莫敢輕進者。肅宗既立諸馬共譖仁刻峻,帝知其忠,愈善之,拜什邡令。[一]寬惠為政,勸課掾史弟子,悉令就學(xué)。其有通明經(jīng)術(shù)者,顯之右署,[二]或貢之朝,由是義學(xué)大興。墾田千余頃。
行兄喪去官。
注[一]今益州什邡縣也,音十方。
注[二]右署,上司。
后辟司徒桓虞府。掾有宋章者,貪奢不法,仁終不與交言同席,時人畏其節(jié)。
后為閬中令,卒于官。
趙曄字長君,會稽山陰人也。少嘗為縣吏,奉檄迎督郵,曄恥于廝役,遂□車馬去。
到犍為資中,[一]詣杜撫受韓詩,究竟其術(shù)。積二十年,絕問不還,家為發(fā)喪制服。
*(曄)**[撫]*卒*(業(yè))*乃歸。州召補從事,不就。舉有道。卒于家。
注[一]資中,縣名,今資州資陽縣。
曄著吳越春秋、詩細歷神淵。蔡邕至?xí),讀詩細而嘆息,以為長于論衡。邕還京師傳之,學(xué)者咸誦習(xí)焉。
時山陽張匡,字文通。亦習(xí)韓詩,作章句。后舉有道,博士征,不就。卒于家。
韂宏字敬仲,東海人也。少與河南鄭興俱好古學(xué)。
初,九江謝曼卿善毛詩,乃為其訓(xùn)。宏從曼卿受學(xué),因作毛詩序,善得風(fēng)雅之旨,于今傳于世。后從大司空杜林更受古文尚書,為作訓(xùn)旨。時濟南徐巡師事宏,后從林受學(xué)亦以儒顯,由是古學(xué)大興。光武以為議郎。
宏作漢舊儀四篇,以載西京雜事;又著賦、頌、誄七首,皆傳于世。
中興后,鄭觽、賈逵傳毛詩,后馬融作毛詩傳,鄭玄作毛詩箋。[一]
注[一]箋,薦也,薦成毛義也。張華博物志曰“鄭注毛詩曰箋,不解此意;蛟泼珖L為北海相玄是郡人,故以為敬云!
前書魯高堂生,漢興傳禮十七篇。后瑕丘蕭奮以授同郡后蒼,蒼授梁人戴德及德兄子圣、沛人慶普。[一]于是德為大戴禮,圣為小戴禮,普為慶氏禮,三家皆立博士?装矅I禮古經(jīng)五十六篇及周官經(jīng)六篇前世傳其書,未有名家。
中興已后,亦有大、小戴博士,雖相傳不絕,然未有顯于儒林者。建武中,曹充習(xí)慶氏學(xué)傳其子曪,遂撰漢禮,事在曪傳。
注[一]德字近君。圣字次君。普字孝公。
董鈞字文伯,犍為資中人也。習(xí)慶氏禮。事大鴻臚王臨。元始中,舉明經(jīng),遷廩犧令[一]病去官。建武中,舉孝廉,辟司徒府。
注[一]前書平帝元始五年,舉明經(jīng)。漢官儀曰:“廩犧令一人,秩六百石!
鈞博通古今,數(shù)言政事。永平初,為博士。時草創(chuàng)五郊祭祀,[一]及宗廟禮樂,威儀章服輒令鈞參議,多見從用,當(dāng)世稱為通儒。累遷五官中郎將,常教授門生百余人。
后坐事左轉(zhuǎn)騎都尉。年七十余,卒于家。
注[一]續(xù)漢志曰:“永平中,以禮儀讖及月令有五郊迎氣,因采元*(和)**[始]*中故事兆五郊于洛陽四方,中兆在未,壇皆三尺!
中興,鄭觽傳周官經(jīng),后馬融作周官傳,授鄭玄,玄作周官注。玄本習(xí)小戴禮,后以古經(jīng)校之取其義長者,故為鄭氏學(xué)。玄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三禮焉。
前書齊胡母子都傳公羊春秋,授東平嬴公,嬴公授東海孟卿,孟卿授魯人眭孟,眭孟授東海嚴(yán)彭祖、魯人顏安樂。彭祖為春秋嚴(yán)氏學(xué),安樂為春秋顏氏學(xué),[一]又瑕丘江公傳谷梁春秋,三家皆立博士。梁太傅賈誼為春秋左氏傳訓(xùn)詁,授趙人貫公。
注[一]前書彭祖字公子。安樂字翁孫。安樂即眭孟姊子也。
丁恭字子然,山陽東緡人也。[一]習(xí)公羊嚴(yán)氏春秋。恭學(xué)義精明,教授常數(shù)百人,州郡請召不應(yīng)。建武初,為諫議大夫、博士,封關(guān)內(nèi)侯。十一年,遷少府。
諸生自遠方至者,著錄數(shù)千人,當(dāng)世稱為大儒。太常樓望、侍中承宮、長水校尉樊
*(儵)**[鯈]*等皆受業(yè)于恭。二十年,拜侍中祭酒、騎都尉,與侍中劉昆俱在光武左右,每事諮訪焉。卒于官。
注[一]東緡,今兗州金鄉(xiāng)縣。
周澤字囁都,北海安丘人也。少習(xí)公羊嚴(yán)氏春秋,隱居教授,門徒常數(shù)百人。
建武末,辟大司馬府,署議曹祭酒。數(shù)月,征試博士。中元元年,遷黽池令。
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歸愛之。永平五年,遷右中郎將。十年,拜太常。
澤果敢直言,數(shù)有據(jù)爭。后北地太守廖信[一]坐貪穢下獄,沒入財產(chǎn),顯宗以信臧物班諸廉史唯澤及光祿勛孫堪、大司農(nóng)常沖特蒙賜焉。是時京師翕然,在位者咸自勉勵。
注[一]廖音力吊反。
堪字子囁,河南緱氏人也。明經(jīng)學(xué),有志操,清白貞正,愛士大夫,然一毫未嘗取于人以節(jié)介氣勇自行。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營保閑,堪常力戰(zhàn)陷敵,無所回避數(shù)被創(chuàng)刃,宗族賴之,郡中咸服其義勇。
建武中,仕郡縣。公正廉絜,奉祿不及妻子,皆以供賓客。及為長吏,所在有夡,為吏人所敬仰。喜分明去就。嘗為縣令,謁府,趨步彁緩,門亭長譴堪御吏,堪便解印綬去不之官。后復(fù)仕為左馮翊,坐遇下促急,司隸校尉舉奏免官。數(shù)月,征為侍御史,再遷尚書令。永平十一年,拜光祿勛。
堪清廉,果于從政,數(shù)有直言,多見納用。十八年,以病乞身,為侍中騎都尉,卒于官?靶蓄愑跐,故京師號曰“二囁”。
十二年,以澤行司徒事,如真。澤性簡,忽威儀,頗失宰相之望。數(shù)月,復(fù)為太常。
清絜循行,盡敬宗廟。常臥疾齋宮,其妻哀澤老病,窺問所苦。澤大怒,以妻干犯齋禁,遂收送詔獄謝罪。當(dāng)世疑其詭激。時人為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盵一]十八年,拜侍中騎都尉。
后數(shù)為三老五更。建初中致仕,卒于家。
注[一]漢官儀此下云“一日不齋醉如泥”。
鐘興字次文,汝南汝陽人也。少從少府丁恭受嚴(yán)氏春秋。恭薦興學(xué)行高明,光武召見問以經(jīng)義,應(yīng)對甚明。帝善之,拜郎中,稍遷左中郎將。詔令定春秋章句,去其復(fù)重[一]以授皇太子。又使宗室諸侯從興受章句。封關(guān)內(nèi)侯。興自以無功,不敢受爵。
帝曰:“生教訓(xùn)太子及諸王侯,非大功邪?”興曰:“臣師丁恭!庇谑菑(fù)封恭,而興遂固辭不受爵卒于官。
注[一]復(fù)音復(fù)。重音直容反。
甄宇字長文,北海安丘人也。清靜少欲。習(xí)嚴(yán)氏春秋,教授常數(shù)百人。建武中,為州從事征拜博士,[一]稍遷太子少傅,卒于官。
注[一]東觀記曰:“建武中每臘,詔書賜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時博士祭酒議欲殺羊分肉又欲投鉤,宇復(fù)恥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復(fù)有爭訟。
后召會,問‘瘦羊博士’所在,京師因以號之。”
傳業(yè)子普,普傳子承。承尤篤學(xué),未嘗視家事,講授常數(shù)百人。諸儒以承三世傳業(yè),莫不歸服之。建初中,舉孝廉,卒于梁相。子孫傳學(xué)不絕。
樓望字次子,陳留雍丘人也。少習(xí)嚴(yán)氏春秋。操節(jié)清白,有稱鄉(xiāng)閭。建武中,趙節(jié)
王栩[一]聞其高名,遣使赍玉帛請以為師,望不受。后仕郡功曹。永平初,為侍中﹑越騎校尉入講省內(nèi)。十六年,遷大司農(nóng)。十八年,代周澤為太常。
建初五年,坐事左轉(zhuǎn)太中大夫,后為左中郎將。教授不倦,世稱儒宗,諸生著錄九千余人。年八十,永元十二年,卒于官,門生會葬者數(shù)千人,儒家以為榮。
注[一]光武叔父趙王良之子,謚曰節(jié)。
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也。受業(yè)長安,習(xí)嚴(yán)氏春秋,積十余年,還家講授。
會稽顧奉等數(shù)百人常居門下。著書百余篇,皆五經(jīng)通難,又作孟子章句。建初三年,舉孝廉,遷海西令,卒于官。
張玄字君夏,河內(nèi)河陽人也。少習(xí)顏氏春秋,兼通數(shù)家法。建武初,舉明經(jīng),補弘農(nóng)文學(xué)遷陳倉縣丞。清凈無欲,專心經(jīng)書,方其講問,乃不食終日。及有難者,輒為張數(shù)家之說令擇從所安。諸儒皆伏其多通,著錄千余人。
玄初為縣丞,嘗以職事對府,不知官曹處,吏白門下責(zé)之。時右扶風(fēng)瑯邪徐業(yè),亦大儒也聞玄諸生,試引見之,與語,大驚曰:“今日相遭,真解蒙矣!”[一]遂請上堂,難問極日。
注[一]遭,逢也。
后玄去官,舉孝廉,除為郎。會顏氏博士缺,玄試策第一,拜為博士。居數(shù)月,諸
生上言玄兼說嚴(yán)氏﹑*(宣)**[冥]*氏,不宜專為顏氏博士。光武且令還署,未及遷而卒。
李育字符春,扶風(fēng)漆人也。[一]少習(xí)公羊春秋。沉思專精,博覽書傳,知名太學(xué),深為同郡班固所重。固奏記薦育于驃騎將軍東平王蒼,由是京師貴戚爭往交之。州郡請召育到,輒辭病去。
注[一]漆,縣,今豳州辛平縣。
常避地教授,門徒數(shù)百。頗涉獵古學(xué)。嘗讀左氏傳,雖樂文采,然謂不得圣人深意,以為前世陳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一]而多引圖讖,不據(jù)理體,于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
注[一]折,難也,音之舌反。
建初元年,衛(wèi)尉馬廖舉育方正,為議郎。后拜博士。四年,詔與諸儒論五經(jīng)于白虎觀育以公羊義難賈逵,往返皆有理證,最為通儒。
再遷尚書令。及馬氏廢,[一]育坐為所舉免歸。歲余復(fù)征,再遷侍中,卒于官。
注[一]建初八年,順陽侯馬廖子豫為步兵校尉,坐投書怨謗,豫免,廖歸國。
見馬援傳。
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人也。[一]父豹,少府。休為人質(zhì)樸訥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經(jīng)世儒無及者。以列卿子詔拜郎中,非其好也,辭疾而去。不仕州郡。
進退必以禮。
注[一]樊,縣,故城在今兗州瑕丘縣西南。
太傅陳蕃辟之,與參政事。蕃敗,休坐廢錮,乃作春秋公羊解詁,[一]覃思不窺門,
十有七年。又注訓(xùn)孝經(jīng)﹑論語﹑風(fēng)角七分,皆經(jīng)緯典謨,不與守文同說。
又以春秋駁漢事六百余條,妙得公羊本意。休善歷筭,與其師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難二傳作公羊墨守﹑[二]左氏膏肓﹑谷梁廢疾。
注[一]博物志曰:“何休注公羊云‘何氏學(xué)’,有不解者,或荅曰‘休謙辭受學(xué)于師乃宣此義不出于己’!贝搜詾樵室。
注[二]言公羊之義不可攻,如墨翟之守城也。
黨禁解,又辟司徒。髃公表休道術(shù)深明,宜侍帷幄,幸臣不悅之,乃拜議郎,屢陳忠言。再遷諫議大夫,年五十四,光和五年卒。
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只,后改為虔,河南滎陽人也。少以清苦建志,入太學(xué)受業(yè)。有雅才,善著文論,作春秋左氏傳解,行之至今。又以左傳駁何休之所駁漢事六十條。舉孝廉,稍遷,中平末,拜九江太守。免,遭亂行客,病卒。所著賦﹑碑﹑誄﹑
書記﹑連珠﹑九憤,凡十余篇。
潁容字子嚴(yán),陳國長平人也。[一]博學(xué)多通,善春秋左氏,師事太尉楊賜?づe孝廉州辟,公車征,皆不就。初平中,避亂荊州,聚徒千余人。劉表以為武陵太守,不肯起。著春秋左氏條例五萬余言,建安中卒。
注[一]長平,縣,故城在今陳州西北。
謝該字文儀,南陽章陵人也。善明春秋左氏,為世名儒,門徒數(shù)百千人。建安中,河?xùn)|人樂詳條左氏疑滯數(shù)十事以問,該皆為通解之,名為謝氏釋,行于世。
[一]
注[一]魏略曰:“詳字文載,少好學(xué),聞謝該善左氏傳,乃從南陽步涉詣許,從該
問*[疑]*難諸要。今左氏*[樂氏]*問七十二事,詳所撰也。杜畿為太守,署詳文學(xué)祭酒。
黃初中,征拜博士。*[時有博士]*十余人,學(xué)多褊*[狹]*,又不熟悉,唯詳五業(yè)并授。
其或質(zhì)難不解,詳無慍色,以杖畫地,牽譬引類,至忘寢食也!
仕為公車司馬令,以父母老,托疾去官。欲歸鄉(xiāng)里,會荊州道斷,不得去。少府孔融上書薦之曰:“臣聞高祖創(chuàng)業(yè),韓﹑彭之將征討暴亂,陵賈﹑叔孫通進說詩書。[一]光武中興吳﹑耿佐命,范升﹑衛(wèi)宏修述舊業(yè),故能文武并用,成長久之計。陛下圣德欽明同符二祖,勞謙□運,三年乃讙。[二]今尚父鷹揚,方叔翰飛,[三]王師電鷙,髃兇破殄,始有櫜弓臥鼓之次,[四]宜得名儒,典綜禮紀(jì)。竊見故公車司馬令謝該,體
曾﹑史之淑性,[五]兼商﹑偃之文學(xué),[六]博通髃蓺,周覽古今,物來有應(yīng),事至不惑,清白異行,敦悅道訓(xùn)。
求之遠近,少有疇匹。若乃巨骨出吳,[七]隼集陳庭,[八]黃能入寢,[九]亥有二首[一0]非夫洽聞?wù),莫識其端也。雋不疑定北闕之前,[一一]夏侯勝辯常陰之驗,然后朝士益重儒術(shù)。[一二]今該實卓然比跡前列,閑以父母老疾,□官欲歸,道路險塞,無由自致。猥使良才抱樸而逃,踰越山河,沈淪荊楚,所謂往而不反者也。[一三]后日當(dāng)更饋樂以釣由余克像以求傅說,豈不煩哉?
[一四]臣愚以為可推錄所在,召該令還。楚人止孫卿之去國,[一五]漢朝追匡衡于平原[一六]尊儒貴學(xué),惜失賢也。”書奏,詔即征還,拜議郎。以壽終。
注[一]陵賈為太中大夫,時時前說稱詩書,著書十二篇,每奏一篇,高祖未嘗不稱善。叔孫通為高祖制禮儀。并見前書。
注[二]史記:“高宗諒闇,三年不言,言乃讙。”時靈帝崩后,獻帝居諒闇,初釋服也。
注[三]尚父,太公也。毛詩曰:“維師尚父,時惟鷹揚!庇衷唬骸胺绞迓懼,其車三千!醣孙w隼,翰飛戾天。”注云:“方叔,卿士,命為將也。聭,臨也。
□,急疾之貌也。飛乃至天,喻士卒至勇,能深入攻敵。”
注[四]毛詩曰:“載櫜弓矢。”櫜所以盛弓。言今太平,櫜弓臥鼓,不用征伐,故須賢人也。
注[五]曾參﹑史魚。
注[六]卜商﹑言偃也。論語曰:“文學(xué)則子游﹑子夏!
注[七]史記曰:“吳伐越,隳會稽,得骨節(jié)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髃神于會稽山,防風(fēng)氏后至,禹殺而僇之,其節(jié)專車,此為大也。’”
注[八]史記曰:“有隼集于陳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矢長尺有咫。陳愍公使問仲尼,仲尼曰:‘隼來遠矣,此肅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信道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于是肅慎貢楛矢石砮,長尺有咫。先王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陳!嚽笾矢,果得之!
注[九]左傳曰:“鄭子產(chǎn)聘于晉,晉侯有疾,韓宣子曰:‘寡君寢疾,于今三月矣。
今夢黃能入于寢門,其何厲鬼邪?’對曰:‘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能,以入羽泉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韓子祀夏郊,晉侯有閑!
注[一0]左傳:“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者,絳縣人或年長矣,無子,而往與于食。
有與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紀(jì)年。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糇邌栔T朝。師曠曰:‘魯叔仲惠伯會蜔成子于承匡之歲也七十三年矣。’史趙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數(shù)也!课牟唬骸粍t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也!倍抛⒃疲骸啊ァ侄嬙谏,并三六為身,如筭之六也!
注[一一]前書昭帝時,有男子成方遂詣北闕,自稱衛(wèi)太子。丞相﹑御史﹑二千石至者*(立)**[并]*莫敢發(fā)言,京兆尹雋不疑后到,叱從吏收縛;蛟唬骸笆欠俏纯芍?”不疑曰:“諸君何患于衛(wèi)太子?昔蒯聵違命出奔,輒距而不納,春秋是之。衛(wèi)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來自詣,此罪人也!彼焖*(下)*詔獄。天子與大將軍霍光聞而嘉之曰“公卿大臣當(dāng)用經(jīng)術(shù),明于大義”也。
注[一二]前書曰,昌邑王嗣立,數(shù)出,勝當(dāng)乘輿車前諫曰:“天久陰不雨,臣下有謀上者陛下欲何之?”王怒,謂勝為妖言,縛以屬吏。吏白霍光。是時光與張子孺謀欲廢王光讓子孺,以為泄,子孺實不泄,召問勝,對言“在洪范”。
光﹑子孺以此益重儒術(shù)士。
注[一三]韓詩外傳曰:“山林之士為名,故往而不能反也。朝廷之士為祿,故入而不能出!
注[一四]史記曰:“由余,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戎王]*聞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秦繆公示以宮室積聚。由余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人矣!姽硕鴨杻(nèi)史廖曰:‘孤聞蝰國有圣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寡人之害,將
柰何?’廖曰:‘戎王處僻,未聞中國之聲,君試遺以女樂,以奪其志;為由余請,以疏其閑;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
君臣有閑,乃可慮也!肆顑(nèi)史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戎王受而說之。由余數(shù)諫不聽繆公又?jǐn)?shù)使人閑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
注[一五]劉向?qū)O卿子后序所論孫卿事曰:“卿名況,趙人也。楚相春申君以為蘭陵令;蛑^春申君曰:‘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孫卿賢者,今與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謝之。孫卿去之趙,后客或謂春申君曰:‘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魯入齊,魯弱而齊強,故賢者所在,君尊國安。今孫卿天下賢人,所去之國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孫卿,乃還,復(fù)為蘭陵令。”
注[一六]前書匡衡為平原文學(xué),長安令楊興薦之于車騎將軍史高,曰:“衡材智有余經(jīng)學(xué)絕倫,但以無階朝廷,故隨牒在遠方。將軍試召置幕府,貢之朝廷,必為國器!备呷黄溲,辟衡為議曹*(吏)**[史]*,薦衡于帝,帝以為郎中。
建武中,鄭興﹑陳元傳春秋左氏學(xué)。時尚書令韓歆上疏,欲為左氏立博士,范升與歆爭之未決陳元上書訟左氏,遂以魏郡李封為左氏博士。后髃儒蔽固者數(shù)廷爭之。及封卒光武重違觽議,而因不復(fù)補。
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篤,少博學(xué)經(jīng)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jīng)無雙許叔重。”為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洨長。卒于家。[一]
注[一]洨音侯交反。
初,慎以五經(jīng)傳說臧否不同,于是撰為五經(jīng)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于世。
蔡玄字叔陵,汝南南頓人也。學(xué)通五經(jīng),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征辟并不就。順帝特詔征拜議郎,講論五經(jīng)異同,甚合帝意。遷侍中,出為弘農(nóng)太守,卒官。
論曰: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專事經(jīng)學(xué),自是其風(fēng)世篤焉。其服儒衣,稱先王[一]游庠序,聚橫[二]塾者,蓋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經(jīng)生所處,不遠萬里之路,[三]精廬暫建贏糧動有千百,[四]其耆名高義開門受徒者,編牒不下萬人,皆專相傳祖,莫或訛雜。至有分爭王庭,樹朋私里,繁其章條,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說。故楊雄曰:“今之學(xué)者,非獨為之華藻,又從而繡其鞶帨!盵五]夫書理無二,義歸有宗,而碩學(xué)之徒莫之或徙,[六]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謂“譊譊之學(xué),各習(xí)其師”也。[七]且觀成名高第終能遠至者,蓋亦寡焉,而迂滯若是矣。然所談?wù)呷柿x,所傳者圣法也。
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
注[一]儒服為章甫之冠,縫掖之衣也。禮記曰:“言必則古昔,稱先王。”
注[二]“橫”又作“黌”。
注[三]經(jīng)生謂博士也。就之者不以萬里為遠而至也。
注[四]精廬,講讀之舍。贏,擔(dān)負也。
注[五]楊雄法言之文也。喻學(xué)者文煩碎也。鞶,帶也,字或作“幋”。說文曰:“幋,覆衣巾也!币舯P。帨,佩巾也,音稅。
注[六]無二,專一也。
注[七]亦法言之文也。譊譊,諠也,音奴交反。
自桓﹑靈之閑,君道秕僻,[一]朝綱日陵,國隙屢啟,[二]自中智以下,靡不審其崩離;而權(quán)強之臣,息其窺盜之謀,[三]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議者,[四]人誦先王言也,下畏逆順埶也。[五]至如張溫﹑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聲馳四海之表俯仰顧眄,則天業(yè)可移,猶鞠躬昏主之下,狼狽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繩約,而無悔心。[六]暨乎剝橈自極,人神數(shù)盡,[七]然后髃英乘其運,世德終其祚。[八]跡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歷年所者,斯豈非學(xué)之效乎?[九]故先師垂典文,曪勵學(xué)者之功,篤矣切矣。不循春秋,至乃比于殺逆,其將有意乎![一0]
注[一]秕,谷不成也。以喻政化之惡也。
注[二]陵,陵彁也。
注[三]謂閻忠勸皇甫嵩,令推亡漢而自立,嵩不從其言。
注[四]謂董卓欲大起兵,鄭泰止之,卓從其言。
注[五]言政化雖壞,而朝久不傾危者,以經(jīng)籍道行,下人懼逆順之埶。
注[六]昏主謂獻帝也。札,簡也。折簡而召,言不勞重命也。繩約猶拘制也。
謂溫及嵩并被征而就拘制也。
注[七]易大過卦曰:“棟橈兇。”橈,折也。極,終也。言漢祚自終,人神之?dāng)?shù)盡。
橈音女教反。
注[八]髃英謂袁術(shù)、曹操之屬。代德終其祚謂曹丕即位,廢獻帝為山陽公,自廢至
薨十四年,以壽終。
注[九]跡猶尋也。言由有儒學(xué),故能長久也。
注[一0]史記曰“為人君父而不通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誅死之罪”也。
贊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一]涂分流別,專門并興。精疏殊會,通閡相征。
千載不作,淵原誰澄?[二]
注[一]論語曰:“天之將喪斯文也。”言斯文未陵彁,故學(xué)者分門,各自承襲其家業(yè)也。
注[二]說經(jīng)者,各自是其一家,或精或疏,或通或閡,去圣既久,莫知是非。
若千載一圣,不復(fù)作起,則泉原混濁,誰能澄之。
?庇
二五七0頁一二行年七十二按:汲本、殿本“二”作“一”。
二五七三頁四行犍為武陽人也集解引惠棟說,謂華陽國志作“資中人”。按:張森楷?庇浿^案下趙長君傳言到犍為資中詣杜撫受韓詩,疑“資中”為是,“武陽”非也。
二五七三頁七行杜君法按:汲本、殿本并作“杜君注”。
二五七三頁八行召馴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桓郁傳作“召訓(xùn)”,訓(xùn)馴古文通。
二五七三頁一一行卷縣屬滎陽郡按:集解引洪亮吉說,謂漢無滎陽郡,當(dāng)屬河南。
二五七四頁一行章和二年代任隗為光祿勛按:集解引洪頤餦說,謂章帝紀(jì)章和元年光祿勛任隗為司空則馴之代隗,當(dāng)在章和元年。
二五七五頁五行*(曄)**[撫]*卒*(業(yè))*乃歸據(jù)殿本改。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會稽
典錄云“撫卒,曄經(jīng)營葬之,然后歸”。
二五七五頁一一行韂宏字敬仲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宏”書斷作“密”。鄭康成
自序云“字次仲”。書斷亦云。
二五七六頁五行魯高堂生按:汲本、殿本此下有注“高堂生名隆”五字,殿本考證李良裘謂高堂隆乃三國時人此注疑誤,前書注中亦不記其名。
二五七六頁五行后瑕丘蕭奮以授同郡后蒼按:沉家本謂按前書瑕丘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孟卿事蕭奮,以授后蒼,是奮授卿,卿授蒼,此云奮授蒼,誤。
二五七六頁九行德字近君按:沉家本謂前書“近君”作“延君”,釋文□錄同。
此作“近”,形近而斗。
二五七七頁二行永平初按:汲本、殿本“初”作“中”。
二五七七頁五行因采元*(和)**[始]*中故事?lián)獗靖摹?
二五七八頁三行長水校尉樊*(儵)**[鯈]*等據(jù)殿本改。
二五七九頁三行坐遇下促急按:汲本、殿本“遇”作“御”。
二五七九頁七行十二年以澤行司徒事按:通鑒作“十四年”?籍愔^澤傳云“十二
年”,按十二年不闕司徒,當(dāng)是虞延免后,邢穆未至閑,澤行司徒事耳,故云數(shù)月。
二五八0頁八行傳業(yè)子普按:校補引柳從辰說,謂東觀記“普”作“晉”,書鈔引同。
二五八0頁一三行永元十二年按:汲本、殿本“二”作“三”。
二五八一頁六行少習(xí)顏氏春秋按:原作“春秋顏氏”,徑據(jù)汲本、殿本乙正。
二五八一頁一三行玄兼說嚴(yán)氏*(宣)**[冥]*氏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書春秋有冥氏學(xué)“宣氏”當(dāng)作“冥氏”。今據(jù)改。
二五八三頁一一行作春秋左氏傳解按:隨書經(jīng)集志“解”下有“誼”字。
二五八四頁一行潁容按:“潁”原作“穎”,徑據(jù)汲本改。
二五八四頁七行從該問*[疑]*難諸要殿本考證謂何焯校本“問”字下添“疑”字,今據(jù)補。按:以下并據(jù)何焯校本,于“今左氏”今下補“樂氏”二字,“征拜博士”下
補“時有博士”四字,“學(xué)多褊”下補“狹”字。
二五八六頁一二行*(立)**[并]*莫敢發(fā)言王念孫漢書雜志謂“立”當(dāng)作“并”,漢
紀(jì)孝昭紀(jì)作“并不敢言”,是其證。王先謙漢書補注謂通鑒亦作“并”。今據(jù)改。
二五八六頁一四行遂送*(下)*詔獄據(jù)刊誤刪。按:漢書無“下”字。
二五八七頁三行*[戎王]*聞繆公賢據(jù)汲本、殿本補。
二五八七頁一三行將軍試召置幕府按:校補引柳從辰說,謂注引前書,據(jù)今本“試”
作“誠”。
二五八七頁一三行辟衡為議曹*(吏)**[史]*張森楷?庇浿^“吏”當(dāng)依前書匡衡傳
作“史”,今據(jù)改。
二五九0頁一二行為人臣子*[而]*不通春秋之義者據(jù)汲本補。
更多有關(guān)后漢書 二十四史 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