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開始即寫木蘭在織布,但“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就使讀者產(chǎn)生了疑問,不知木蘭為何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作者自己發(fā)問,然后答曰“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詩既是用順敘手法,開始的幾句該是交代木蘭從軍的原因,但作者卻沒有平鋪直敘,而是以木蘭沒有心思織布起頭顯示出她內(nèi)心的不平靜。接下來本該說明為什么內(nèi)心不平靜,但作者不立刻寫出,而是用了兩個意思相同的問句,隨后又是兩個意思相同的答句,可還是沒有從正面解答問題。但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風(fēng)味外,這四句詩對后面說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這樣一問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題,“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帖是征兵的文書,可汗是西北地區(qū)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十二卷言卷數(shù)之多,“卷卷有爺名”顯屬夸張。至此讀者才明白,木蘭沒有心思織布是因為可汗大征兵,木蘭的父親也在被征之列。父親顯然年老無法應(yīng)征,但“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這就不能不使木蘭犯愁了。詩一開始就把木蘭放在這樣一個矛盾面前來表現(xiàn)。面對困難,木蘭打算怎么辦呢?“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蹦咎m到底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決心要替父從軍。
這一段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沒有平鋪直敘地述說,而是從木蘭的心理活動入手寫,在敘事的同時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畫,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敢于挑重擔(dān)、富有責(zé)任感的果斷勇敢的婦女形象。
接下來寫木蘭準備出征,用了四個重復(fù)的句式,內(nèi)容無非是買戰(zhàn)馬及乘馬用具。駿馬、鞍韉(馬鞍下的墊子)、轡頭(駕馭馬的嚼子、籠頭、韁繩)和長鞭要分別從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幾個地方買齊,看似不合情理,但卻渲染了戰(zhàn)爭氣氛和離家出征前準備工作的緊張,同時這四句詩和上面“問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樣正是民歌的特點。正如明代謝榛所說:“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jīng)意者。其古樸自然,繁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