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曾多次被拍成電影,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成為經(jīng)典之作。在這部史詩性的作品中,雨果刻畫了從拿破侖在滑鐵盧的失敗直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這一階段的歷史現(xiàn)實,繪制了一幅規(guī)模龐大的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圖畫。
雨果作為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創(chuàng)作活動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以愛制惡,而《悲慘世界》是最能代表他的思想藝術風格的作品。
隨機推薦: 《悲慘世界》讀后感
以下是本站收集的部分名家評述。
《悲慘世界》問世以來,已有一個多世紀,它在時間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千千萬萬人民,不斷造訪的一塊藝術勝地,而且將永遠是人類文學史中一塊不朽的勝地。
——柳鳴九
《悲慘世界》一書中,雨果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現(xiàn)實。雨果的這部傳世之作,創(chuàng)造了一部反映法國現(xiàn)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全書時間跨度長達近半個世紀,個人命運與歷史題材的結合,氣勢磅礴,色彩瑰麗,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了雨果在敘事方面的過人才華。
我當時所讀到的《悲慘世界》雖只是片段,但震撼力強勁無比,以文學價值而言,遠遠在大仲馬、梅里美等人之上。文學風格與價值的高下,即使對于當時我這個沒有多大見識的少年人,其間的對比也是十分明顯的。
——金庸
《悲慘世界》的卷首上印著一句話:"只要這土地上有著無知和悲慘,像本書一樣性質的書就不無裨益。"雨果的文學熱情,與那些隱匿于自己個人的生活世界中,玩弄著近乎獨語的、令人費解的語言文字的所謂現(xiàn)代作家的"高雅矜貴"的氣派絕然無緣。20世紀被喚做"戰(zhàn)爭的世紀",持續(xù)不斷的悲慘與殺戮,不正是因為失去了照亮全人類的"人性之光"嗎?在這個意義上,我相信雨果是值得一讀再讀、長讀不衰的作家。
——日本作家 池田
我在少年時候就讀了雨果的《悲慘世界》,讀得有些早了,我讀不懂書中那些有關法庭、監(jiān)獄、墳場和沙龍乃至巴黎城下密如蛛網(wǎng)的下水道的大段章節(jié),硬著頭皮啃下去,心底里讓小說撫摸得最柔軟的仍是冉阿讓的好……20世紀90年代初,我再讀《悲慘世界》,這才意識到,小說中那些被人們批評為"議論、考證太多,成為書中累贅"的章節(jié),其實全都蘊藏著無法估量的寶藏,那意味著文化,那是世界上的一座高峰,而且可能是比許多高山還要高的高峰。
——青年作家 孟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