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于課本的十八個(gè)文言虛詞強(qiáng)化訓(xùn)練題
十八個(gè)常見文言虛詞練習(xí)
(即《考試說明》中列出的十八個(gè)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一、而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3、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4、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5、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
8、談笑而死,斷頭置城上。
9、老婦恃輦而行。
1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11、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13、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yuǎn)。
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15、秦師輕而無禮。
16、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
18、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19、滅滑而還。
20、軍驚而壞都舍。
21、而翁歸。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茲。
答案:1-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然而”、“可是”、“卻”。 5-9表示偏正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dāng)于“著”、“地”等,或不譯。10-11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dāng)于“如果”、“假使”。 12-15表示并列,相當(dāng)于“而且”、“又”、“和”或不譯。16-19表示承遞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20通“如”:好像,如同。21-23通“爾”,你,你的。
二、何
1、君何以知燕王?
2、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3、客何為者?
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5、卻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
7、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8、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9、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
10、作計(jì)何不量!
11、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12、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13、所在皆是也,而此獨(dú)以鐘名,何哉?
14、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15、吾何愛一牛?
16、徐公何能及君也?
17、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
18、吾欲之南海,何如?
19、今日之事何如?君謂皇上何如人也?
20、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21、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22、何乃太區(qū)區(qū)!
23、萬鐘于我何加焉!
24、何其衰也!
25、如太行、王屋何?
26、其如土石何?
答案:1-3什么。4-7哪里。8-10多么。11-14為什么。15、16怎么。17何:通“呵”,喝問。18-20“何如”怎么樣,怎樣。21“何意”豈料,哪里料到。22“何乃”怎么能。23“何加”有什么益處。24‘何其“多么。25、26“如……何”譯為“對……怎么樣”。
三、乎
1、
2、
3、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5、學(xué)而時(shí)習(xí)之,不亦說乎?
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7、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9、忽乎吾將行兮。
10、日食飲得無衰乎?
11、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12、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13、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14、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
15、吾嘗疑乎是。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17、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18、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19、幽獨(dú)處乎山中。
20、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1、今亡亦死,舉大計(jì)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22、無以,則王乎?
答案:1-3表示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4-7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8、9形容詞詞尾,有時(shí)相當(dāng)于“地”。11-13表示測度語氣,相當(dāng)于“吧”。14-19同“于”,對,于。20表示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呀”。 21-22表示商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吧”。
四、乃
1、乃入見。
2、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3、良乃入,具告沛公。
4、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
5、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6、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7、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8、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qiáng)步。
9、今君乃亡趙走燕。
10、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11、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12、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13、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
14、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
15、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
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18、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19、作計(jì)乃爾立。
20、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答案:1-4于是,5、6才,這才。7-10卻。11-14是,就是,原來是。15-17竟然。18、19這樣。20你,你的。
五、其
1、
2、
3、
4、
5、
6、
7、
8、
9、
11、其孰能譏之乎?
12、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13、其為死君乎?
14、懷其璧。
15、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16、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
17、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8、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
19、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
20、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21、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22、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23、則齊國其庶幾乎?
24、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25、其若是,孰能御之?
答案:1-3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lǐng)屬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他、她、它(們)的�!�4-6其中,其中的。7-9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dāng)于“我們”“我(的)”、“自己(的)�!�10-1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14-1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yuǎn)指,相當(dāng)于“那”之類的詞。17、18表示選擇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是......還是......"19指示人、事、物,有時(shí)表示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件事”之類的詞。20、21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dāng)于“可要”、“還是”“一定”。22、23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dāng)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24、2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如果”。
六、且
1、別君去兮何時(shí)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2、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bào)府。
3、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
4、不出,火且盡。
5、若屬皆且為所虜。
6、旦夕且死。
7、吾攻趙,旦暮且下。
8、且以一譬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
9、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10、且立石于其墓之門。
11、且矯詔紛出。
1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13、且使遽告于鄭。
14、且秦強(qiáng)而趙弱。
15、且相如素賤人。
16、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17、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19、示趙弱且怯也。
20、磐石方且厚。
21、四體康且直。
22、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2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24、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2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答案:1-3暫且,姑且。4-7將,將要。8-13而且,并且。14-17況且,再說。18尚且,還。19-22連接兩個(gè)形容詞,表示關(guān)系:又,又......又......。23-24連接兩個(gè)動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面......,一面......;一邊......,一邊......。25“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jìn)一步的議論。
七、若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
2、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3、若無興德之言,則責(zé)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4、若有所教,仆固愿聞也。
5、萬里赴戎機(jī),關(guān)山度若飛。
6、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7、形若土狗。呆若木雞。
8、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9、若無罪而就死地。
10、其若是,孰有御之。
11、若毒之乎?
12、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
13、若何為生我家?
14、若入前為壽。
15、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16、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答案:1-4如果,假如。5-10像,好像。11-15你(的),你們(的)。16此,如此,這樣。
八、所
1、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2、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3、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4、某所,而母立于茲。
5、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6、失其所與,不知。
7、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8、荊柯有所待,欲與俱。
9、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
10、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11、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12、強(qiáng)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13、勝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14、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15、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16、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17、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18、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
19、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
20、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
21、宮闕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22、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答案:1-4處所,地方。5-9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詞組,相當(dāng)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10-11“所以”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12-15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16-18“所謂”所說的。19-22“所在”到處。所在之處,處所。
九、為
1、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2、竟為秦所滅。
3、為仲卿母所遣。
4、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5、夫子何命焉為?
6、何辭為?
7、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8、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9、且在邦域之中,何以伐為?
10、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11、慎勿為婦死。
12、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13、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14、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
15、為擊破沛公軍。
16、誰為大王為此計(jì)者?
17、公為我獻(xiàn)之。
18、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之事,聊資一歡。
19、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
20、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21、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
22、君為我呼入。
23、為君翻作《琵琶行》。
24、臣請為王言樂。
25、為長者折技。
26、為之奈何?
27、不足為外人道也。
28、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
29、如姬為公子泣。
30、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31、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32、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33、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而行。
答案:1-4介詞“被”。5-9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10指心理活動。11-13為了。14--25給,替。 26-29對,向。30-32因?yàn)椤?33在,當(dāng)
十、焉
1、
3、
4、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
5、且焉置土石?
6、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9、則牛羊何擇焉?
10、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
11、今其室十無一焉。
12、至丹以荊卿為計(jì),始速禍焉。
13、悲予志焉。
14、則牛羊何擇焉?
15、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16、謹(jǐn)食之,時(shí)而獻(xiàn)焉。
17、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18、猶且從師而問焉。
19、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shí)止十有一月耳。
答案:1-4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于彼”。5、疑問代詞“哪里” 6-8疑問副詞,譯為“哪里,怎么” 9-14作語氣助詞,用于句末。15作詞尾,相當(dāng)于“然”、“......的樣子”。16-19相當(dāng)于代詞“之”。
十一、也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3、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5、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6、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8、余聞之也久。
9、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10、是說也,人常疑之。
1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1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3、此不知人之禍也。
14、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
15、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16、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17、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18、其業(yè)有不精……豈他人之過也?
19、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20、毋從俱死也。
21、豈非計(jì)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22、窮予生之光陰以療也哉?
23、豈獨(dú)伶人也哉!
答案:1-3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4-7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8-10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11、12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13-1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17、18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19、20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21-23(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qiáng)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十二、以
1、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2、卒以吾郡這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
3、不賂者以賂者喪。
4、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5、忽魂悸以魄動。
6、樊噲側(cè)其盾以撞。然而隱忍以行。
7、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8、遂自投汨羅以死。
9、各各竦立以聽。
10、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11、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12、屬予作文以記之。
13、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14、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
15、以亂易整,不武。
16、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17、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jì)短也。
18、皆以美于徐公。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0、以勇氣聞于諸侯。
2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23、策之不以其道。
24、今以實(shí)校之。
25、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26、貴以近知遠(yuǎn)。
27、固以怪之矣。
28、日以盡矣。
29、無以,則王乎?
30、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31、以八月十三斬于市。
32、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33、果予以未時(shí)還家,而汝以辰時(shí)氣絕。
34、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35、吾始聞汝名,以為豪。
36、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shè)為。)
37、人人自以為必死。
38、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39、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40、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41、鑄以為金人十二
答案:1-3因?yàn)�,由于�?、5連詞,表并列。6-8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而"或省去。9-10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11-13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14-16介詞,可譯為把,拿,用。17、18以為,認(rèn)為。19-22憑,靠。23、24按照、依據(jù)。25、26是介詞“根據(jù)”。27、28通“已”,已經(jīng)。29通“已”,止。30-33譯為介詞“在”。34-36“以為”即“以之為”,譯為“把......當(dāng)作”或“把.....作為”。37-39是“認(rèn)為”,與今同。40-41是譯為“把......制成”
1、因取刃殺之。
2、因屏人曰。
3、因拔刀斫前奏案。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5、因讒之曰。
6、變法者因時(shí)而化。
7、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
8、因其固然。
9、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我欲因之夢吳越。
10、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11、伺者因此覺知。
12、因河為池。
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14、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
15、不如因而厚遇之。
16、因擊沛公于坐。
17、因入京師觀太學(xué)。
18、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19、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20、后因伐木,始見此山。
21、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
22、于今無會因。
23、因遺策。
答案:1-5于是,就。6-8依照,根據(jù)。9-14依靠,憑借。15-17趁著,趁此。18通過,經(jīng)由。19-21因?yàn)椤?2緣由,機(jī)緣。23沿襲。
十四、于
1、貧者語于富者曰。
2、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3、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4、于眾人廣坐之中。
5、乃設(shè)九賓禮于庭。
6、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jì)所出。
7、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
8、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9、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于瀟水。
10、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11、子墨子聞之,起于魯。
12、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13、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14、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
15、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1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17、君幸于趙王。
18、受制于人。
19、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20、事急矣,請求救于孫將軍。
答案:1-3對,對于。4-6在。7、8與,跟,同。9、10到。11、12從,自。13、14在......方面。15、16比。17-19被。20向。
十五、與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zhí)仇
2、秦伯說,與鄭人盟。
3、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yǎng)以生,相守以死。
4、相如聞,不肯與會。
5、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6、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
7、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
8、失其所與,不知
9、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10、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11、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12、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答案:1-4介詞“和、跟”,5、6是連詞“和、與”,7-9是動詞,“給”“聯(lián)合”“結(jié)交”,10-12是句子末尾的語氣助詞,同“歟”
十六、則
1、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2、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3、手裁舉,則雙超忽而躍。
4、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5、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
6、則秦國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7、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8、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9、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10、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之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11、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1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xiǎn)以遠(yuǎn),則至者少。
13、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14、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15、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
16、則者岳陽樓之大觀也。
17、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18、不然,則其所疏遠(yuǎn)。
19、徐而察之,則上皆石穴罅。
20、臨視,則蟲集冠上。
21、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22、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答案:1-3卻,可是。4-7那么,就。8-15用在對比句中,相當(dāng)于“就”。16-18就是。19、20原來是。21、22原來已經(jīng)。
十七、者
1、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
2、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3、誰為大王為此計(jì)者?
4、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6、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11、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二者:兩種心情。)
12、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此數(shù)者:這幾點(diǎn)。)
13、求人可使報(bào)秦者,未得。(定語是“可使報(bào)秦者”,中心詞是“人”。
14、石之鏗然有聲者。
15、近者奉辭伐罪。
16、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17、遠(yuǎn)者數(shù)世,近者及身。
答案:1-3指人、物、事、地點(diǎn)等,相當(dāng)于“......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
4-6放在主語之后,表示提頓或判斷。7-9放在一個(gè)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引出原因。10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11、12放在數(shù)詞之后(翻譯時(shí),要根據(jù)所列事物,在數(shù)詞詞后加上相應(yīng)的量詞和名詞)。13、14放在后置的定語這后,相當(dāng)于“的”。15-17放在時(shí)間詞之后,表示停頓,起語助作用。
十八、之
1、我見相如,必辱之。
2、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
3、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4、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5、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6、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
7、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8、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9、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10、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后一個(gè)之“之”。)
11、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
12、之二蟲又何知?
13、何陋之有?
14、宋何罪之有?
15、句讀之不知。
16、何功之有哉?
17、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暴ぉし蜃又^也。(后一個(gè)“之”。)
18、君將哀而生之乎?
19、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20、以是知公子恨之復(fù)返也。
2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
22、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23、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24、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后一個(gè)“之”。)
2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6、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
27、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28、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
29、石之鏗然有聲者。
30、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答案:1-4他,她,它(們)。5-7結(jié)構(gòu)助詞“的”。8-10動詞“往,到......去�!�
11、12代詞“這,此”。13-17助詞,作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無實(shí)義。18-23第一人稱代詞“我”“我們”。24、25音節(jié)助詞,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實(shí)義。
26-28助詞,用在主謂結(jié)構(gòu)中,表示取消句子獨(dú)立性。29、30是助詞,作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高考復(fù)習(xí)18個(gè)常見的虛詞練習(xí)
一、
1.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2.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3.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師說》
4.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稁熣f》
5.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读H藺相如列傳》 指示代詞 “這(這些)”
6.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7.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吨G太宗十思疏》
8.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队伟U山記》
9.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10.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稁熣f》
11.頃之,持一象笏至�!俄�(xiàng)脊軒志》
1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勸學(xué)》
13.人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傳》
14.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段迦四贡洝�
15.吾將瞷良人之所之
二
1.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斧斤以時(shí)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豆讶酥趪病�
4.舍鄭以為東道主。 《燭之武退秦師》
5.日削月割,以趨于亡�!读鶉摗�
6.皆以美于徐公。 《鄒忌諷齊王納諫》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陽樓記》
8.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項(xiàng)脊軒志》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兜翘┥接洝方樵~,“在”
10.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11.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队伟U山記》
12.作《師說》以貽之。
1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14.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妒娚接洝�
15.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缎帕昃`符救趙》“因?yàn)椤?/P>
三. 而
1.蟹六跪而二螯。
2.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3.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墩撜Z》
5.青,取之于蘭,而青于蘭。
6.今以秦之強(qiáng)而先割十五城予趙�!读H藺相如列傳》
7.然則何時(shí)而樂耶?
8.遏其生氣,以求重價(jià),而江浙之梅皆病�!恫∶佛^記》
9.順風(fēng)而呼。 《勸學(xué)》
10.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跺羞b游》
11.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12.而母立于茲�!俄�(xiàng)脊軒志》
13.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稁熣f》
四. 其
練習(xí)
1.秦王恐其破璧。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3.臣從其計(jì),大王亦幸赦臣。
4.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队伟U山記》
5.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6.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7.請其矢,盛以錦囊�!读婀賯餍颉�
8.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墩撜Z》代詞3 “那些”
9.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副詞“大概”
10.其孰能譏之乎? 《游褒禪山記》
11.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12.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副詞表期望,“一定”
13.其如是,孰能御之。 《孟子見梁襄王》連詞,如果
14.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15.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五. 于
練習(xí)
1. 得復(fù)見將軍于此�!而欓T宴》
2.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
3. 而恥學(xué)于師。 《師說》
4.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5.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6.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豆讶酥趪病�
7. 宦士三百人于吳�!豆篡`滅吳》
8.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秳駥W(xué)》
9.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五人墓碑記》
10.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11.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冻啾谥畱�(zhàn)》
12.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廉頗藺相如列傳》
13.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14.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說》 在這
六. 焉
1. 于是余有嘆焉
2. 至丹以荊卿為計(jì),始速禍焉�!读鶉摗�
3.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4. 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5. 予得專而名焉。《愚溪詩序》
6.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队伟U山記》代詞“這里”“那里”
7. 盤盤焉,囷囷焉�!栋⒎繉m賦》
8. 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
9. 激于義而死焉者也�!段迦四贡洝�
10.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論語》
七. 乃
1. 良乃入,具告沛公�!而欓T宴》
2.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稜T之武退秦師》
3. 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4. 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队|龍說趙太后》
5.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队伟U山記》
6.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竟
7.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8. 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缎帕昃`符救趙》
9.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竟
10.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1.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妒娚接洝�
2. 且矯詔紛出《五人墓碑記》 “并且”“而且”
3. 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項(xiàng)脊軒志》 “那么”
4. 且相如素賤人。《廉頗藺相如列傳》
5. 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況且”
6.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7.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8.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bào)府�!犊兹笘|南飛》“暫且”
9. 若屬皆且為所虜�!而欓T宴》“將”,“將要”
10. 不出,火且盡�!队伟U山記》“將”,“將要”
1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將近”
1.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稁熣f》
2.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缎帕昃`符救趙》助詞1所拜訪的人
3.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助詞1所想要的東西
4. 某所,而母立于茲�!俄�(xiàng)脊軒志》名詞,表處所
5.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冻鰩煴怼访~,表處所
6. 若屬皆且為所虜�!而欓T宴》助詞2表被動
7.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信陵君竊符救趙》助詞2表被動
8.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師說》表示原因
9.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表示憑借或手段
10.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缎帕昃`符救趙》表示方式
練習(xí)
1.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2.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洱R桓晉文之事》代詞“你”
3. 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稜T之武退秦師》連詞,表假設(shè),“如果”
4.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队尴娦颉穭釉~“像”
5.四方之民歸之,若水歸下也�!豆篡`滅吳》動詞“像”“好像”
6.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
練習(xí)
1.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稁熣f》介詞,相當(dāng)于“于” 在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介詞,相當(dāng)于“于”
3.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赤壁賦》
4.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師說》語氣助詞表反問
5. 丈夫亦愛憐其少于乎?《觸龍說趙太后》
6. 壯士!能復(fù)飲乎?《鴻門宴》
7.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8.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9.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10.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段迦四贡洝�
1. 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读H藺相如列傳》疑問代詞作謂語
2.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疑問代詞作謂語
3.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疑問代詞作賓語
4.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杜眯小芬蓡柎~作定語
5.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副詞2,怎么
6.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副詞1,為什么
7.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副詞2,多么
8. 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復(fù)音虛詞1,怎么樣
9. 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復(fù)音虛詞2,憑什么
練習(xí)
1.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3. 故曰弊在賂秦也�!读鶉摗�
4.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表感嘆
5.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6. 獨(dú)五人之皦皦,何也?《五人墓碑記》
7.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表疑問
8. 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9. 毋從俱死也。《鴻門宴》
10.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稁熣f》
11.知他今宵宿在哪里?有夢也難尋�!堕L亭送別》同現(xiàn)代漢語中的“也”練習(xí)
十四. 者
練習(xí)
1.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2. 不賂者以賂者喪�!读鶉摗�
3. 此三者,吾遺恨也�!读婀賯餍颉�
4. 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勾踐滅吳》
5.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肚袀鳌�
6.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稁熣f》
7.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引出原因
8.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而欓T宴》
9. 石之鏗然有聲者�!妒娚接洝�
10.求人可使報(bào)秦者,未得�!读H藺相如列傳》
十五. 與
練習(xí)
1 豎子不足與謀�!而欓T宴》
2.秦伯說,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介詞,“跟” “同”
3.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連詞表并列“和”
4.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介詞,“跟” “同”
5.失其所與,不知�!稜T之武退秦師》動詞,“結(jié)交”
6.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動詞,“親附”
7.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齊桓晉文之事》助詞,通“歟”
8.則與斗卮酒。《鴻門宴》動詞,“替”“給”
9.陳涉少時(shí),嘗與人傭耕�!蛾惿媸兰摇穭釉~,“替”“給”
10.熟能與之?《孟子見梁襄王》動詞,“歸附”
十六. 則
1.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秳駥W(xué)》連詞1,就
2.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队伟U山記》連詞2,那么
3. 項(xiàng)王曰:“賜之彘肩�!眲t與一生彘肩。《鴻門宴》連詞1,于是就
4.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論語》連詞2,就
5.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渡趹n患,死于安樂》
6.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恫渡哒哒f》連詞3
7.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連詞4,卻
8.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稁熣f》連詞5,就
9.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用法2
10.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用法3
十七. 因
練習(xí)
1.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吨G太宗十思疏》
2. 我欲因之夢吳越�!秹粲翁炖岩髁魟e》
3.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稜T之武退秦師》
4.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读H藺相如列傳》
5.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而欓T宴》
6. 因招樊噲出�!而欓T宴》
7. 項(xiàng)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而欓T宴》
8.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9. 蒙故業(yè),因遺策�!哆^秦論》沿襲
10.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論語》接著
十八. 為
練習(xí)
1. 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報(bào)任安書》給
2.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替
3. 為之奈何?《鴻門宴》 對
4.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是
5. 誰為大王為此計(jì)者?《鴻門宴》替/做出
6.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xué)》做
7.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洱R桓晉文之事》是
8. 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認(rèn)為
9.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治理/被
10.遂為猾胥報(bào)充里正役�!洞倏棥繁�
11.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語氣,呢
12.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