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xiàn)代文閱讀 > 議論文閱讀訓練

《非寧靜無以致遠》初中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移動版] 作者:追風789
《非寧靜無以致遠》初中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①作家張煒寫了一篇“尋獲安靜”的文章。他覺得現(xiàn)在到任何地方,都是一個“吵”字把人裹住,根本沒法讓人安靜下來。拿大學校園來說,本來是寧靜的,如今則與喧鬧的市井大街沒有多大區(qū)別。張煒說,“記憶中的大學校園已經(jīng)失去,它們被淹沒在市場和人潮里”。

②“夫?qū)W須靜也!边@是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對兒子諸葛瞻的教導。靜心專一讀書,方能入腦入心。是故談起讀書,人們往往強調(diào)晨讀夜讀,蓋其時靜也。張恨水寫過“讀書百宜錄”,列下不少適宜讀書的環(huán)境,如“秋窗午后,小院無人”,“黃昏日落,負手庭除”,“大雪漫天,爐火小坐”,“銀燈燦爛,畫閣春溫”等等,都是“夫?qū)W須靜也”的注解。陸游有詩:“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币粺羧缍癸@然冷清得很,甚至有點孤寂,但如此靜境卻是讀書的佳境,“最相思”呵!

③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瘋狂侵略我國,造成社會動蕩不安,學生再不能安靜讀書了,在1935年的北京“一二九”學生運動中,有個口號形象地反映了這一亂世情景,這就是:華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梢姡x書是與寧靜、安靜聯(lián)在一起的,喪失了靜,“書桌”也就難于擺放了。如今的大學,卻也“被淹沒在市場和人潮里”,“象牙塔”應有的寧靜、安靜,被商業(yè)化的各種喧鬧破壞了,“書桌”雖然還在,但讀書的效果卻大大打了折扣。

④而且,靜,不只是環(huán)境的靜,更要有心態(tài)的靜。還是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的:“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恬靜少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如今,人們不僅被聲光電化等各種嘈雜之聲所包圍,而且被泛商品化催生的各種世俗欲望所追逼,心態(tài)既難于“澹泊”,也難于“寧靜”,如此也就難于“明志”與“致遠”了。

⑤ 一個人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靜,鄒韜奮1928年12月在《生活》周刊上發(fā)表過一篇題為“靜”的文章,他說道:“有擔任大事業(yè)魄力的人,和富有經(jīng)驗的人,富有修養(yǎng)的人,總有一個共同的德性,便是‘靜’。我們試細心體會,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學問,魄力,經(jīng)驗,修養(yǎng)等等的程度,往往和他們所有的‘靜’的程度成正比例。 ”

⑥因此,面對紛繁復雜、喧嘩混亂的現(xiàn)狀,人們應增強“尋獲安靜”的自覺。即使大環(huán)境一時難于安靜,也要努力營造寧靜的小環(huán)境,像大學就應筑上一個“靜”的圍城,而決不可火上加油,增添雜亂。同時,就個人來說,要不為世俗的欲望所惑,努力保持內(nèi)心的明凈與寧靜。

⑦《論語》有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一般的解釋是,聰明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南懷瑾認為,此句應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潑的。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按此解釋,和韜奮所論一樣,無論“知者”“仁者”,都離不開靜的品性。反過來說,就是“非寧靜無以致遠”,因而要重視“尋獲安靜”。

20.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2分)

21.在文章②③段作者如何論證了“夫?qū)W須靜也”的道理(4分)

22.文章結(jié)尾引南懷瑾對《論語》的解釋與作者闡述的觀點有什么聯(lián)系?(2分)

參考答案:

20.面對物欲橫流的社會,人應該追求內(nèi)心的靜。評分:共2分

21. 答案示例:作者首先用諸葛亮訓子的話提出“夫?qū)W須靜也。”并闡釋讀書需要安靜的環(huán)境這個道理,又引用張恨水的話和陸游的詩句證明壞境安靜對于讀書的重要性。接著從戰(zhàn)爭年代社會環(huán)境動蕩致使沒有好的讀書環(huán)境與和平年代大學讀書環(huán)境被商業(yè)化破壞兩個反面角度強調(diào)環(huán)境對于讀書的重要性。評分:本題4分,借諸葛亮的話闡釋環(huán)境重要1分,正面引張恨水話、陸游詩為證1分,反面戰(zhàn)爭年代,和平年代各1分。

22.用《論語》所說的知者、仁者尚且都有靜的品性,告訴人們要追求靜的品性。從總結(jié)號召的角度對中心論點進行補充論證。評分:本題2分,找到聯(lián)系1分,作用1分。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