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原詞、注釋、翻譯、賞析、閱讀訓(xùn)練附答案
【原文】: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
【注釋】:
張先,北宋詞人。乙卯年:1075年,時年作者八十六歲。筍柱,指竹制的秋千架。寒食:即寒食節(jié),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
⑴《木蘭花》:即《玉樓春》!耙颐保紊褡谖鯇幇四辏1075),作者八十六歲。“吳興”,今浙江湖州市!昂场币娚暇硌φ烟N(yùn)《浣溪沙》之二注(35頁)。
⑵舴艋:指競賽的龍船。“舴艋”,小船,從“蚱蜢”取義。
⑶筍柱:秋千架的形狀!扒锴А苯裢ㄗ髑锴АG锴撕笃鸬拿。
⑷“水中可居者”,見《爾雅·釋水》。亦可泛稱水邊。“拾翠”見上卷李珣《南鄉(xiāng)子》之四注(45頁)。拾翠鳥的羽毛,以點(diǎn)綴首飾。這里不過借來比喻女子春游。杜甫《秋興》八首之:“佳人拾翠春相問!
⑸踏青:陰歷二、三月出游郊外,以寒食清明為盛,名踏青。
⑹行云:指天上的云彩,亦借指美人,是雙關(guān)語。用宋玉《高唐賦》,見上卷馮延巳《蝶戀花》之四注(53頁)。
⑺放:古代歌舞雜戲,呼喚他們來時,叫“勾隊”;遣他們?nèi)r,叫“放對”,略如現(xiàn)在放假放學(xué)的“放”。
⑻上片繁華境界,下片幽靜。由人去而夜靜,由云散而月明,逐步寫來。“無數(shù)楊花”一句,說飛絮漫天,卻不遮明月,說“無影“更無聲,極靜中有動態(tài)。
【翻譯】
吳地的小伙子乘坐小龍船競賽,竹架秋千上蕩著成對的游女。去沙洲游春的女子天黑還不回家,郊外游玩的人絡(luò)繹不絕。浮云散盡,遠(yuǎn)山昏暗,笙歌停止,池院空寂。庭院灑滿清朗的月色,無數(shù)柳絮輕輕飄過,看不到影子。
【賞析】:
此詞題為“乙卯吳興寒食”,既是一幅寒食節(jié)日的風(fēng)俗畫,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靜的夕陽頌。詞的上片極寫節(jié)日的歡樂,下片寫歡樂后的幽靜。上片從一旁觀老翁的眼中寫出熱鬧景象,熱鬧的景象中仍含有寧靜的心情;下片幽靜的月色下特意寫了柳絮暗飄,亦可謂靜中有動。
【閱讀訓(xùn)練】:
一、
(1)試從“動”與“靜”的角度簡要分析本詞上、下闋。(4分)
(2)“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一句歷來為人傳唱,請結(jié)合詞人的情感作具體賞析。(4分)
二:
(1)本詞上片敘寫了哪些場景?營造了怎樣的氛圍?(4分)
(2)“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兩句的寫景有何特點(diǎn)?(3分)
(3)末句中“無影”二字歷來為人稱道,請賞析其佳妙之處。(3分)
(4)前兩句描述的民俗活動有( )和( )。(2分)
(5)下列對本詞五六句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2分)
A.空間轉(zhuǎn)移,由遠(yuǎn)而近。 B.意境拓展,由動而靜。
C.情感深化,由樂而歌。 D.時間變換,由晝至夜。
(6)有人評價畫線句“寫景工絕”。請對此加以賞析。(4分)
【參考答案】:
一、
(1)詞的上闋著重寫人事,通過熱鬧的場景,描寫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歡樂;下闋則側(cè)重寫景物,通過靜謐優(yōu)美的夜景,反襯白晝游樂的繁盛。一動一靜,互相對應(yīng)。(能答出“反襯”“對比”“動靜結(jié)合”的均可給2分,上下闋的描述各1分)
(2)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見點(diǎn)點(diǎn)楊花飛舞;而花過無影,又顯得清輝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層輕霧,別具一種朦朧之美。(2分)這兩句寓情于景,反映作者游樂一天后,心情格外恬適和舒暢。(2分).
二、
(1)賽龍舟,蕩秋千,踏青;營造了熱鬧、歡快的氣氛。(一點(diǎn)1分)
(2)寫作特點(diǎn):視聽結(jié)合1分,第一句寫視覺,第二句寫聽覺1分(或:遠(yuǎn)近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對比);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景的特點(diǎn):清靜1分。
(3)答案一:末句寫出了月光下楊花飄落無影無蹤,以動襯靜,寫出了熱鬧歸于平靜,最終恬淡清明的意境。
答案二:寫出了月光下,楊花飄落,沒有影子,顯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夢似幻),以動襯靜,表現(xiàn)了恬淡清明的意境。
(4)劃龍舟 蕩秋千
(5)C
(6)微風(fēng)輕拂,庭院中淡白輕柔的楊花在柔白月光的映襯下飄蕩,似有若無,營造出一個亦真亦幻的靜謐世界,暗示了詩人游樂后恬適、舒暢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