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度破訥沙》(其二)原詩、注釋、翻譯與賞析
【原詩】:
度破訥沙①
破訥沙頭雁正飛, 鸊鵜泉②上戰(zhàn)初歸。
平明日出東南地, 滿磧寒光生鐵衣。
【注釋】:①破訥沙:系沙漠譯名,亦作“普納沙”(《新唐書·地理志七》)。 ②鸊鵜泉:泉水名。
【翻譯】:凱旋越過破訥沙沙漠的隊伍驚飛了大雁,在鸊鵜泉上戰(zhàn)勝了敵軍的將士們剛剛歸來。一輪紅日從東南方的地平線上噴薄而出,在廣袤的平沙之上,行進的部隊蜿如游龍,戰(zhàn)士的盔甲銀鱗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閃閃,而整個沙原上,沙礫與霜華也閃爍光芒,鮮明奪目。
【簡析】:
全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戰(zhàn)罷歸來的圖景。前兩句寫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既有勝利者的喜悅,也有征人的鄉(xiāng)思;后兩句寫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既表現(xiàn)了壯闊背景上軍容的整肅,也暗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詩歌擷取極具邊塞特色的含蘊豐富的意象,通過喜憂、暖冷、聲色等的比照映襯,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抒寫了征人慷慨悲壯的情懷。
【賞析】:
詩題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訥沙”。據(jù)說唐代豐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鵜泉號稱最大。唐憲宗元和初,回鶻曾以騎兵進犯,與鎮(zhèn)武節(jié)度使駐兵在此交戰(zhàn),詩應是概括了這樣的歷史內(nèi)容�!捌圃G沙”系沙漠譯名,亦作“普納沙”(《新唐書·地理志七》)。
第二首詩頭兩句寫部隊凱旋越過破訥沙的情景。從三句才寫“平明日出”可知,這時黎明還沒有到來。
軍隊夜行,“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時而兵戈相撥,時而錚鏦之鳴響。棲息在沙磧上的雁群,卻早已警覺,相呼騰空飛去。
“戰(zhàn)初歸”是正面寫“度破訥沙”之事,“雁正飛”則是寫其影響所及。
首句先寫飛雁,未見其形先聞其聲,造成先聲奪人的效果。這兩句與盧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異曲同工。不過“月黑雁飛高”用字稍刻意,烘托出單于的驚懼同工;“雁正飛”措詞較從容,顯示出凱旋者的氣派,兩者感情色彩不同。
三句寫一輪紅日從東南方的地平線上噴薄而出,在廣袤的平沙之上,行進的部隊蜿如游龍,戰(zhàn)士的盔甲銀鱗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閃閃,而整個沙原上,沙礫與霜華也閃爍光芒,鮮明奪目。這是一幅極有生氣的壯觀景象。
風沙迷漫的大漠上,本來很難見到天清日麗的美景,而此時這樣的美景竟出現(xiàn)在戰(zhàn)士的眼前。同時,戰(zhàn)士的歸來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個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們的甲胄發(fā)出。這里,境與意,客觀的美景與主觀的情感渾然一體,物我不分。
清人吳喬曾說:“七絕乃偏師,非必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保ā秶鸂t詩話》)這首詩主要贊頌邊塞將士的英雄氣概,不寫戰(zhàn)斗而寫戰(zhàn)歸。取材上即以偏師取勝,發(fā)揮了絕句特長。通篇造境獨到,聲情激越雄健,頗得盛唐神韻。
【練習】:10.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題目。(8分)
度破訥沙①(其二)李益
破訥沙頭雁正飛, 鸊鵜泉②上戰(zhàn)初歸。平明日出東南地, 滿磧寒光生鐵衣。
【注】①破訥沙:沙漠名。②鸊鵜泉:泉水名。
(1)從題材來看,這首詩屬于_____詩。(2分)
(2)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6分)
答:
【答案】:1. 邊塞
2.全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戰(zhàn)罷歸來的圖景。前兩句寫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既有勝利者的喜悅,也有征人的鄉(xiāng)思;后兩句寫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既表現(xiàn)了壯闊背景上軍容的整肅,也暗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詩歌擷取極具邊塞特色的含蘊豐富的意象,通過喜憂、暖冷、聲色等的比照映襯,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抒寫了征人慷慨悲壯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