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xué)孟 譯注
【說明與解析】
在這篇列傳中,以蘇秦為傳主,兼及蘇氏兄弟蘇代和蘇厲。蘇秦始以連橫游說秦惠王,失敗,轉(zhuǎn)而以合縱游說六國。整一年,歃血于洹水之上,功成名就,佩帶六國相印,煊赫一時,為縱橫家杰出的代表人物。繼而奔齊,為燕昭王反間,車裂而死。
蘇秦游說六國,以趙為主,以合縱相親為目的。針對不同對象,順應(yīng)其心意,指陳其利害,或激或勵,或羞或誘,成竹在胸,使六國合縱締約,使秦人閉函谷關(guān)達(dá)十五年,足見其胸中韜略和研習(xí)《陰符》之功效。
蘇秦的說辭,汪洋恣肆,犀利流暢,氣勢磅礴,大有一發(fā)不可收束之勢,形成他獨特而雄辯的說辭風(fēng)格。其說辭或夸張、或描寫、或排比、或比喻,有時形象對比,有時引經(jīng)據(jù)典,有時渲染氣氛,有時動之以情,有時說之以理,不僅使讀者感到蘇秦具有獨抵華屋之下,一攬群小的氣度,而且從太史公的語言藝術(shù)中感到美的享受。說六國處,筆不涉同,辭有異彩,一處一樣文法,一處一種情貌,如行山陰道上,使人美不暇接。在濤濤滾滾的說辭之中,間或插入曲折動人的小故事,娓娓道來,相應(yīng)成趣。既能深入淺出,以彼喻此成為說辭的有機(jī)部分,說明深刻的道理,又使文章層巒疊障之中突見一馬平川;急風(fēng)驟雨過后,又是絢麗多彩的艷陽天氣。文章的節(jié)奏也于急驟之中見疏緩,跌宕之中見起伏,誠乃掀天揭地的大文章!
有的段落簡直是小說筆法。如蘇秦出游,大困而歸,家人的諷刺、羞辱,蘇秦的慚愧自傷,以及發(fā)奮自勵,伏讀《陰符》以及對其兄嫂前倨后恭的描寫,都是著眼于典型形象的塑造。通過塑造出的典型形象,讓我們?nèi)グ盐债?dāng)時社會的炎涼世態(tài)和這部分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蘇秦說:“……且使我有洛陽負(fù)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前后映照,把蘇秦追名逐利到衣錦還鄉(xiāng)心態(tài)、自矜自夸神情,都表現(xiàn)在字里行間了。
當(dāng)然,蘇氏為達(dá)目的,皆以權(quán)變之術(shù)游說諸國,其說辭多有夸誕、粉飾不實之詞,從史學(xué)研究的角度,還是應(yīng)該注意的。
蘇秦是東周雒陽人,他曾向東到齊國拜師求學(xué),在鬼谷子先生門下學(xué)習(xí)。
外出游歷多年,弄得窮困潦倒,狼狽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譏笑他,說:“周國人的習(xí)俗,人們都治理產(chǎn)業(yè),努力從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為事業(yè)。如今您丟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窮困潦倒,不也應(yīng)該嘛!”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傷感,就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說:“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jīng)從師受教,埋頭讀書,可又不能憑借它獲得榮華富貴,即使讀書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書《陰符》,伏案而鉆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締,找到與國君相合的門道,激動地說:“就憑這些足可以游說當(dāng)代的國君了!彼笠姴⒂握f周顯王?墒秋@王周圍的臣子一向了解蘇秦的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顯王也不信任他。
于是,他向西到了秦國。秦孝公已經(jīng)死了。就游說惠王說:“秦是個四面山關(guān)險固的國家,為群山所環(huán)抱,渭水如帶橫流,東有關(guān)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這真是個險要、肥沃、豐饒的天然府庫啊。憑著秦國眾多的百姓,訓(xùn)練有素的士兵,足以用來吞并天下,建立帝業(yè)而統(tǒng)治四方。”秦惠王說:“鳥兒的羽毛還沒長豐滿,不可能凌空飛翔;國家的政教還沒有正軌,不可能兼并天下!鼻貒鴦倓偺幩郎眺保M恨游說的人,因而不任用蘇秦。
于是,他向東到了趙國。趙肅侯讓自己的弟弟趙成出任國相,封號叫奉陽君。奉陽君不喜歡蘇秦。
蘇秦又去燕國游說,等了一年多才有機(jī)會拜見燕王。他勸燕文侯說:“燕國東邊有朝鮮、遼東,北邊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區(qū)域縱橫兩千多里,武裝部隊幾十萬人,戰(zhàn)車六百輛,戰(zhàn)馬六千匹,儲存的糧食足夠用好幾年。南有碣石、雁門的肥沃土地,北有紅棗和板栗的收益,百姓即使不耕作,光是這紅棗、板栗的收獲也足夠富裕的了。這就是所說的天然府庫。
“能夠安居樂業(yè),沒有戰(zhàn)事,看不到軍隊覆滅、將領(lǐng)被殺的情景,沒有誰比得上燕國。大王知道原因嗎?燕國不被敵人侵犯的原因,是因為趙國在燕國的南面遮蔽著。秦國和趙國發(fā)動五次戰(zhàn)爭,秦國勝了兩次而趙國勝了三次。兩國相互殺傷,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憑借整個燕國的勢力,在后邊牽制著他們,這就是燕國不受敵人侵犯的原因。況且秦國要攻打燕國,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過代郡和上谷,遠(yuǎn)離幾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國的城池,秦國也考慮到?jīng)]法守住它。秦國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顯了。如今趙國要攻打燕國,只要發(fā)出號令,不到十天,幾十萬大軍就會挺進(jìn)到東桓駐扎了,再渡過滹沱,涉過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時間,就到燕國的都城了。所以說秦國攻打燕國,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趙國攻打燕國,是在百里以內(nèi)作戰(zhàn)。不憂慮百里以內(nèi)的禍患而重視千里以外的敵人,再沒有比這更錯誤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與趙國合縱相親,把各國聯(lián)成一體,那么燕國一定不會有 所憂慮了!
文侯說:“您說的當(dāng)然不錯,可是我的國家弱小,西邊又緊靠著強(qiáng)大的趙國,南邊接近齊周,齊、趙都是強(qiáng)國啊。您一定要用合縱相親的辦法使燕國安全無事,我愿傾國相從!
于是就贊助蘇秦車馬錢財?shù)节w國。奉陽君已經(jīng)死了,就趁機(jī)勸趙肅侯說:“天下的卿相臣子一直到穿粗衣的讀書人,都仰慕您這賢明的國君施行仁義,都希望能在您面前聽從教誨,陳述忠言,為時很久了。雖然如此,然而奉陽君妒嫉人才而您又不理政事,因此賓客和游說之士沒有誰敢在您面前暢所欲言。如今奉陽君已經(jīng)撒手人寰,您又可以和士民百姓親近了,所以我才敢于向您陳述愚見。
“我私下為您考慮,沒有比百姓生活的安寧,國家太平,并且無須讓人民卷入戰(zhàn)爭中去更重要的了。使人民安定的根本,在于選擇邦交,邦交選擇得當(dāng),人民就安定;邦交選擇不得當(dāng),人民就終身不安定。請允許我分析趙國的外患:假如趙國與齊、秦兩國為敵,那么人民就得不到安寧,如果依靠秦國攻打齊國,人民也不會得到安寧,假如依靠齊國攻打秦國,人民還是得不到安寧。所以想要計算別國的國君,攻打別人的國家,常?嘤诠_聲明斷絕跟別國的外交關(guān)系,希望您小心謹(jǐn)慎,不要輕易把這話說出來。請讓我為您分析這種黑白、陰陽極其分明的利害得失吧。您果真能聽我的忠告,燕國一定會獻(xiàn)出盛產(chǎn)氈裘狗馬的土地,齊國一定會獻(xiàn)出盛產(chǎn)魚鹽的海灣,楚國一定會獻(xiàn)出盛產(chǎn)桔柚的園林,韓、衛(wèi)、中山都可以相應(yīng)地獻(xiàn)出供您湯沐的費用,而您的親戚和父兄都可以裂士封侯了。獲得割地、享受權(quán)利,正是春秋五霸不惜全軍覆沒、將領(lǐng)被俘的代價去追求的;使貴戚封侯,正是商湯、武王所以要起兵并采用流放甚至冒著弒君的罪名去爭取的原因。如今我讓您安然就座,就可以輕易地獲得這兩種好處,這就是我希望于您的。
“現(xiàn)在如果大王和秦國友好,那么秦國一定要利用這種優(yōu)勢去削弱韓國、魏國;如果和齊國友好,那么齊國一定會利用這種優(yōu)勢去削弱楚國、魏國。魏國衰弱了就要割地河外,韓國衰弱了就要獻(xiàn)出宜陽。宜陽一旦獻(xiàn)納秦國,上郡就要陷入絕境,割讓了河外就會切斷上郡的交通。楚國要衰弱了,您就孤立無援。這三個方面您不能不仔細(xì)地考慮啊。
“秦國攻下軹道,韓國的南陽就危在旦夕,秦國要強(qiáng)奪南陽,包圍周都,那么趙國就要拿起武器自衛(wèi);假如秦國占據(jù)了衛(wèi)地,攻取了卷城,那么齊國一定會向秦國俯首稱臣。秦國的欲望既然已經(jīng)在山東得逞,就一定會發(fā)兵向趙國進(jìn)犯。假如秦軍渡過黃河,越過漳水,占據(jù)番吾,那么,秦、趙兩國的軍隊一定要在邯鄲城下作戰(zhàn)了。這就是我替你憂慮的原因啊。
“正當(dāng)這時,山東境內(nèi)所建立的國家沒有比趙國強(qiáng)大的。趙國區(qū)域縱橫兩千多里,武裝部隊幾十萬人,戰(zhàn)車千輛,戰(zhàn)馬萬匹,糧食可支用好幾年。西有常山,南有漳水,東有清河,北有燕國。燕,本來就是個弱小的國家,不值得害怕。天下間,秦國最忌恨的莫過于趙國。然而秦國為什么不敢發(fā)兵攻打趙國呢?是害怕韓國和魏國在后邊暗算它。既然如此,那么韓、魏可算是趙國南邊的屏障了。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就沒有什么名山大川的阻擋,象蠶吃桑葉似的逐漸地侵占,直到逼近兩國的國都為止。韓、魏不能抵擋秦國,必然會向秦國臣服。秦國解除了韓、魏暗算的顧慮,那么戰(zhàn)禍必然會臨到趙國了。這也是我替你憂慮的原因啊。
“我聽說當(dāng)初唐堯沒有分到過三百畝的賞賜,虞舜也沒有得到過一尺的封地,卻能擁有整個天下;禹夏聚集的民眾不夠百人,卻能在諸侯中稱王;商湯、周武的卿士不足三千,戰(zhàn)車不足三百輛,士兵不足三萬,卻能成為天子:他們確實掌握了奪取天下的策略。所以,一個賢明的君主,對外要能預(yù)料敵國的強(qiáng)弱,對內(nèi)要能估計士兵們素質(zhì)的優(yōu)劣,這樣用不著等到雙方軍隊接觸,勝敗存亡的關(guān)鍵所在早就了然于胸了。怎么會被眾人的議論所蒙蔽,而昏昧不清地決斷國家大事呢?
“我私下考察過天下的地圖,各諸侯國的土地五倍于秦國,估計各諸侯國的士兵十倍于秦國,假如六國結(jié)成一個整體,同心協(xié)力,向西攻打秦國,秦國一定會被打敗。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難道是可以同日而語的么!
“凡主張連衡政策的人,都想把各諸侯國的土地割讓給秦國。秦國的霸業(yè)成功,他們就可把樓臺亭榭建得高大,把宮室建得華美,欣賞著竽瑟演奏的音樂,前有樓臺、宮闕,高敞華美的車子;后有窈窕艷麗的美女,至于各國遭受秦國的禍害,他們就不去分擔(dān)憂愁了。所以那些主張連衡的人憑借秦國的權(quán)勢日夜不停地威脅諸侯各國,謀求割讓土地,因此,希望大王能仔細(xì)地考慮啊。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決斷疑慮,排斥讒言,摒棄流言蜚語的途徑,堵塞結(jié)黨營私的門路,所以我才有機(jī)會在您面前陳述使國君尊崇,使土地擴(kuò)展,使軍隊強(qiáng)大的計策。我私下為大王考慮,不如使韓、魏、齊、楚、燕、趙結(jié)成一個相親的整體,對抗秦國。讓天下的將相在洹水之上聚會,相互溝通故有的嫌隙,殺白馬歃血盟誓,彼此約定說:‘假如秦國攻打楚國,那么齊、魏就分別派出精銳部隊幫助楚國,韓國就切斷秦國的運糧要道,趙軍就南渡河漳支援,燕軍就固守常山以北。假如秦國攻打韓國、魏國,那么楚軍就切斷秦國的后援,齊國就派出精銳部隊去幫助韓、魏。趙軍就渡過河漳支援,燕國就固守云中地帶。假如秦國攻打齊國,那么楚國就切斷秦國的后援,韓國固守城皋,魏國堵塞秦國的要道,趙國的軍隊就渡河漳挺進(jìn)博關(guān)支援,燕國派出精銳部隊去協(xié)同作戰(zhàn)。假如秦國攻打燕國,那么,趙國固守常山,楚國的部隊駐扎武關(guān),齊軍渡過渤海,韓、魏同時派出精銳部隊協(xié)同作戰(zhàn)。假如秦國攻打趙國,那么韓國的部隊駐扎宜陽,楚國的部隊駐扎武關(guān),魏國的部隊駐扎河外,齊國的部隊渡過清河,燕國派出精銳部隊協(xié)同作戰(zhàn)。假如有的諸侯不照盟約辦事,便用其他五國的軍隊共同討伐他!偃缌鶉嘤H結(jié)成一體共同抵抗秦國,那么秦國一定不敢從函谷關(guān)出兵侵犯山東六國了。這樣,您霸主的事業(yè)就成功了!
趙王說:“我還年輕,即位時間又短,不曾聽到過使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使各諸侯國得以安定,我愿誠懇地傾國相從。”于是裝飾車子一百輛,載上黃金一千鎰,白璧一百雙,綢緞一千匹,用來游說各諸侯國加盟。
這時,周天子把祭祀文王、武王用過的肉賜給秦惠王;萃跖上坠ゴ蛭簢,生擒了魏將龍賈,攻克了魏國的雕陰,并打算揮師向東挺進(jìn)。蘇秦恐怕秦國的部隊打到趙國來,就用計激怒了張儀,迫使他投奔秦國。
于是蘇秦去游說韓宣王說:“韓國北部有堅固的鞏邑、城皋,西部有宜陽、商阪的要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區(qū)域縱橫九百多里,武裝部隊有幾十萬,天下的強(qiáng)弓硬弩都是從韓國制造出來的。像谿子弩,以及少府制造的時力、距來,射程都在六百步以外。韓國士兵腳踏連弩而射,能連續(xù)發(fā)射一百箭,中間不停止。遠(yuǎn)處的敵人,可以射穿他們胸前的鎧甲,穿透胸膛,近處的敵人,可以射透他們的心臟。韓國士兵使用的劍、都是從冥山、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鍛冶的,這些鋒利的武器都能在陸上截斷牛馬,水上能劈天鵝、大雁,臨陣對敵能斬斷堅固的鎧甲、鐵衣,從臂套、盾牌到系在盾牌上的絲帶,沒有不具備的。憑著韓國士兵的勇敢,披著堅固的鎧甲,拉著強(qiáng)勁的硬弩,佩戴著鋒利的寶劍,即使以一當(dāng)百,也不在話下。憑著韓國兵力的強(qiáng)勁和大王的賢明,卻向西侍奉秦國,拱手而臣服,使國家蒙受恥辱而被天下人恥笑,沒有比這更嚴(yán)重的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xì)地考慮啊。
“如果大王去侍奉秦國,秦國必定會向您索取宜陽、成皋。今年把土地獻(xiàn)給他,明年又要索取割地。給他吧,卻沒有土地可給,不給吧,那么就會丟掉以前割地求好的功效而遭受后患。況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國貪婪的索取是沒有止境的,拿有限的土地,去換取無止境的索取,這就叫做拿錢購買怨恨,糾結(jié)災(zāi)禍。不用打仗,而土地就被割去了。我聽說過一句俗話:‘寧zuò雞的嘴,不做牛的肛門!F(xiàn)在,如果向西拱手臣服,和做牛的肛門有什么不同呢?憑著大王的賢明,又擁有韓國強(qiáng)大的軍隊,卻蒙受做牛后的丑名,我私下為大王感到羞恥啊!
這時韓王突然變了臉色,捋起袖子,憤怒地瞪大眼睛,手按寶劍,仰望天空長長地嘆息說:“我雖然沒有出息,也決不能去侍奉秦國,F(xiàn)在您既然轉(zhuǎn)告了趙王的指教,我愿意把整個國家托付給您,聽從您的安排!
蘇秦又游說魏襄王說:“大王的國土,南邊有鴻溝、陳地、汝南、許地、郾地、昆陽、召陵、舞陽、新都、新郪,東邊有淮河、潁河、煮棗、無胥,西邊有長城為界,北邊有河外、卷地、衍地、酸棗,國土縱橫千里。地方名義上雖然狹小,但是田間到處蓋滿房屋,連放牧牲畜的地方都沒有了。人口稠密,車馬眾多,日夜行馳,絡(luò)繹不絕,轟轟隆隆,好象有三軍人馬的聲勢。我私下估量大王的國勢和楚國不相上下。可是那些主張連衡的人誘惑您侍奉秦國,伙同像虎狼一樣兇惡的秦國侵?jǐn)_整個天下,一旦魏國遭受秦國的危害,誰都不會顧及您的災(zāi)禍。依仗著秦國強(qiáng)大的勢力,在內(nèi)部劫持別國的君主,一切罪惡沒有比這更嚴(yán)重的了。魏,是天下強(qiáng)大的國家;王,是天下賢明的國君,F(xiàn)在您竟然有意向西面奉事秦國,自稱是秦國東方的屬國,為秦國建筑離宮,接受秦國的分封,采用秦國的冠服式樣,春秋季節(jié)給秦國納貢助祭,我私下為大王感到羞恥。
“我聽說越王勾踐僅用三千疲憊的士兵作戰(zhàn),就在干遂活捉了吳王夫差;周武王只用了三千士兵,三百輛蒙著皮革的戰(zhàn)車,在牧野制服了商紂:難道他們是靠著兵多將廣嗎?實在是因為充分發(fā)揮出他們的威力,F(xiàn)在,我私下聽說大王的軍事力量,精銳部隊二十萬,裹著青色頭巾的部隊二十萬,能沖鋒陷陣的部隊二十萬,勤雜兵十萬,戰(zhàn)車六百輛,戰(zhàn)馬五千匹。這些實力超過越王勾踐和周武王很遠(yuǎn)了,可是,如今您卻聽信群臣的建議,想以臣子的身份服事秦國。如果奉事秦國,必然要割讓土地來表示自己的忠誠,因此,還沒動用軍隊,國家卻已虧損了。凡是群臣中妄言服事秦國的,都是奸妄之人,而不是忠臣。他們作為君主的臣子,卻想割讓自己國君的土地,以求得與秦國的友誼,偷取一時的功效而不顧后果,破壞國家的利益而成就私人的好處,對外憑借著強(qiáng)秦的勢力,從內(nèi)部劫持自己的國君,以達(dá)到割讓土地的目的,希望大王仔細(xì)地審察這種情況。
“《周書》上說:‘草木滋長出微弱的嫩枝時,要不及時去掉它,到處滋長延伸了怎么辦呢?細(xì)微嫩枝不及時砍掉它,等到長的粗壯了,就得用斧頭了!虑安豢紤]成熟,事后將有災(zāi)禍臨頭,那時對它將怎么辦呢?大王果真能聽從我的建議,六國聯(lián)合相親,專心合力,一個意志,就一定沒有強(qiáng)秦侵害的禍患了。所以敝國的趙王派我來獻(xiàn)上不成熟的策略,奉上詳明的公約,全賴大王的指示號召大家了!
魏王說:“我沒有出息,從沒聽說過如此賢明的指教,如今您奉趙王的使命來指教我,我將嚴(yán)肅地率領(lǐng)全國民眾聽從您的安排!
接著,蘇秦又向東方游說齊宣王,說:“齊國南面有泰山,東面有瑯邪山,西面有清河,北面有渤海,這可說是四面都有天險的國家了。齊國的土地縱橫兩千余里,武裝部隊幾十萬人,糧食堆積得象山丘一樣高大。三軍精良,聯(lián)合起五家的兵卒,進(jìn)攻如同鋒芒之刀刃、良弓之矢那樣勇猛捷速,打起仗來好象雷霆震怒一樣猛烈,撤退好象風(fēng)雨一樣快地消散。自有戰(zhàn)役以來,從未征調(diào)過泰山以南的軍隊,也不曾渡過清河,涉過渤海去征調(diào)這二部的士兵。光是臨淄就有居民七萬戶,我私下估計,每戶不少于三個男子,三七二十一萬,用不著征集遠(yuǎn)處縣邑的兵源,光是臨淄的士兵本來就夠二十一萬了。臨淄富有而殷實,這里的居民沒有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下棋踢球的。臨淄的街道上車子擁擠得車軸互相撞擊,人多得肩膀相互磨擦,把衣襟連接起來,可以形成圍幔,舉起衣袖,可以成為遮幕,大家揮灑的汗水,就象下雨一樣,家家殷實,人人富足,志向高遠(yuǎn),意志飛揚。憑借著大王的賢明和齊國的強(qiáng)盛,天下沒有那個國家能夠比得上。如今您卻要向西去奉事秦國,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恥。
“況且韓、魏之所以非常畏懼秦國,是因為他們和秦國的邊界相接壤,假如雙方派出軍隊交戰(zhàn),不出十天,勝敗存亡的局勢就決定了。如果韓、魏戰(zhàn)勝了秦國,那么自己的兵力要損失一半,四面的國境無法保衛(wèi);如果作戰(zhàn)不能取勝,那么國家接著就陷入危亡的境地。這就是韓、魏把和秦國作戰(zhàn)看得那么重要,而很輕易地想要向秦國臣服的原因,F(xiàn)在,秦國攻打齊國的情況就不同了,秦國背靠著韓、魏的土地,要經(jīng)過衛(wèi)國陽晉的要道,穿過齊國亢父的險塞,戰(zhàn)車不能并駛,戰(zhàn)馬不能并行,只要有一百人守在險要之處,就是有一千人也不敢通過,即使秦國軍隊想要深入,就像狼一樣疑慮重重,時;仡,生怕韓、魏在后面暗算它。所以它虛張聲勢,恐嚇威脅。它雖然驕橫矜夸卻不敢冒險進(jìn)攻,那么秦國不能危害齊國的形勢也就相當(dāng)明了啦。
“不能深刻地估計到秦國根本對齊國無可奈何的實情,卻想要向西而奉事秦國,這是群臣們策略上的錯誤,F(xiàn)在,齊國還沒有向秦國臣服的丑名卻有強(qiáng)大的國家實力,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慮一下,以便決定對策。”
齊王說:“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居住在偏僻遙遠(yuǎn)、緊靠大海、道路絕盡、地處東境的國家,從未聽到過您高明的教誨。如今您奉趙王的使命來指教我,我將嚴(yán)肅地率領(lǐng)全國民眾聽從您的安排!
于是,蘇秦又向西南去游說楚威王,說:“楚國,是天下強(qiáng)大的國家;大王,是天下賢明的國王。楚國西邊有黔中、巫郡,東邊有夏州、海陽,南邊有洞庭、蒼梧,北邊有徑塞、郇陽,土地縱橫五千多里,武裝部隊一百萬,戰(zhàn)車千輛,戰(zhàn)馬萬匹,存糧足夠支用十年。這是建立霸業(yè)的資本啊。憑借著楚國的強(qiáng)大和大王的賢明,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如今您卻想向西侍奉秦國,那么,天下就再沒有哪個諸侯不向西面拜服在秦國的章臺宮下了。
“秦國最大的憂患沒有比得上楚國的,楚國強(qiáng)大,那么秦國就會弱。磺貒鴱(qiáng)大,那么楚國就會弱小。從這種情勢判斷,兩國不能同時并存。所以,我勸大王策劃,不如合縱相親,來孤立秦國。如果大王不采納合縱政策,秦國一定會出動兩支軍隊,一支從武關(guān)出擊,一支直下黔中,那么鄢郢的局勢就動搖了。
“我聽說在未發(fā)生動亂之前,就應(yīng)該治理它,在禍患沒有降臨之前,就要采取行動。要等到禍患臨頭,再去憂慮它,那就來不及了。所以希望大王能早作仔細(xì)的打算。大王果真能聽從我的建議,我能山東使各國向您奉獻(xiàn)四時的禮物,接受你英明的指教,把國家委托給您,奉獻(xiàn)宗廟請您保護(hù),訓(xùn)練士兵,磨礪兵器,聽任大王的指揮。大王果真能采納我這不成熟的計策,那么,韓、魏、齊、燕、趙、衛(wèi)等國動聽的音樂和美麗的女子,一定會充滿您的后宮。燕國、代地所產(chǎn)的駱駝、良馬一定會充滿您的畜圈。所以,合縱成功了,楚國就能稱王。連衡成功了,秦國就能稱帝。如今您要放棄稱王稱霸的功業(yè),蒙受侍奉別人的丑名,我私下認(rèn)為大王這種做法不可取。
“秦,是虎狼一樣兇惡的國家,還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秦國也是天下各諸侯的共同仇敵。凡主張連衡的人都想分割各諸侯的土地奉獻(xiàn)給秦國,這就叫做供養(yǎng)仇人和敬奉仇敵啊。做為人家的臣子,卻要分割自己國君的土地,用來和如狼似虎的強(qiáng)秦相交往,侵?jǐn)_天下,而自己的國家突然遭受秦國的侵害,他們卻不顧及這些災(zāi)禍。對外依仗著強(qiáng)秦的威勢,用來在內(nèi)部劫持自己的君主,索取割地,是最大的叛逆,最大的不忠,沒有比這更嚴(yán)重的罪過了。所以,合縱相親,各諸侯就會割讓土地奉事楚國,連衡成功,楚國就要割讓土地奉事秦國,這兩種策略相差太遠(yuǎn)了,這二者,大王要處于哪一方的立場呢?所以敝國趙王派我來奉獻(xiàn)這不成熟的策略,奉上詳明的公約,全靠大王曉喻眾人了!
楚王說:“我國西邊和秦國接壤,秦國有奪取巴、蜀并吞漢中的野心。秦,是虎狼一樣兇惡的國家,是不可以親近的。韓、魏經(jīng)常遭受秦國侵害的威脅,不可以和他們作深入地策劃。假如和他們深入地策劃,恐怕有叛逆的人泄露給秦國,以致計劃還沒施行,而國家就面臨危險了。我自己估計,拿楚國對抗秦國,不一定取得勝利;在朝廷內(nèi)和群臣謀劃,他們又不可信賴。我躺在床上睡不安穩(wěn),吃東西也感覺不到香甜,心神恍恍惚惚,好像掛在空中的旗子,始終沒有個著落,F(xiàn)在您打算使天下統(tǒng)一,團(tuán)結(jié)諸侯,使處于危境的國家保存下來,我愿意恭恭敬敬地把整個國家托付給您,聽從您的安排!
于是,六國合縱成功,同心協(xié)力了。蘇秦做了合縱聯(lián)盟的盟長,并且擔(dān)任了六國的國相。
蘇秦北上向趙王復(fù)命,途中經(jīng)過洛陽,隨行的車輛馬匹滿載著行裝,各諸侯派來送行的使者很多,氣派比得上帝王。周顯王聽到這個消息感到害怕,趕快找人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勞。蘇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著眼不敢抬頭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飯。蘇秦笑著對嫂子說:“你以前為什么對我那么傲慢,現(xiàn)在卻對我這么恭順呢?”他的嫂子趕緊伏俯在地上,彎曲著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臉貼著地面請罪說:“因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顯貴,錢財多啊!碧K秦感慨地嘆息說:“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就輕視我。何況一般人呢!假使我當(dāng)初在洛陽近郊有二頃良田,如今,我難道還佩帶得上六個國家的相印嗎?”當(dāng)時他就散發(fā)了千金,賞賜給親戚朋友。當(dāng)初,蘇秦到燕國去,向人家借過一百錢做路費,現(xiàn)在富貴了,就拿出一百金(一百萬錢)償還那個人。并且報答了以前所有對他有恩德的人。他的隨從人員中,唯獨有一個人沒得到報償,就上前去自己申說。蘇秦說:“我不是忘了您,當(dāng)初您跟我到燕國去,在易水邊上,您再三要離開我,那時正當(dāng)我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責(zé)怪您,所以把您放在最后,您現(xiàn)在也可以得到賞賜了!
蘇秦約定六國聯(lián)盟之后,回到趙國,趙肅侯封他為武安君,于是,蘇秦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從此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guān)以外的國家,長達(dá)十五年之久。
后來秦國派使臣犀首欺騙齊國和魏國,和它們聯(lián)合起來攻打趙國,打算破壞合縱聯(lián)盟。齊、魏攻打趙國,趙王就責(zé)備蘇秦。蘇秦害怕,請求出使燕國,一定要向齊國報復(fù)。蘇秦離開趙國以后,合縱盟約便瓦解了。
秦惠王把他的女兒嫁給燕國太子做妻子。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這就是燕易王。易王剛剛登位,齊宣王趁著燕國發(fā)喪之機(jī),攻打燕國,一連攻克了十座城池。易王對蘇秦說:“從前先生到燕國來,先王資助您去見趙王,于是才約定六國合縱。如今齊國首先進(jìn)攻趙國,接著又打到燕國,因為先生的緣故被天下人恥笑,先生能替燕國收復(fù)侵占的國土嗎?”蘇秦感到非常慚愧,說:“請讓我替大王把失地收回來!
蘇秦見到齊王,拜了兩拜,彎下腰去,向齊王表示慶賀;仰起頭來,又向齊王表示哀悼。齊王說:“為什么慶賀和哀悼相繼這么快呢?”蘇秦說:“我聽說饑餓的人,寧愿饑餓而不吃烏頭這種有毒植物的原因,是因為它越是能填滿肚子就和餓死的災(zāi)禍越是沒有區(qū)別啊,F(xiàn)在,燕國雖然弱小,但燕王卻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占了他十座城池的便宜卻長久地和強(qiáng)秦結(jié)成仇怨。如今,使弱小的燕國像大雁一樣相繼飛行,強(qiáng)大的秦國跟在它的后面做掩護(hù),從而招致天下的精銳部隊攻擊你,這和吃烏頭是相類似的啊!饼R王的臉色一下子變得凄愴而嚴(yán)肅,說:“既然如此,那怎么辦呢?”蘇秦說:“我聽說古代善于處理事情的人,能夠把災(zāi)禍轉(zhuǎn)化為吉祥,通過失敗變?yōu)槌晒。大王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立即歸還燕國的十座城池。燕國白白地收回十城,一定很高興。秦王知道因為他的關(guān)系而歸還燕國的十城,也一定很高興。這就叫做放棄仇恨而得到牢不可破的友誼。燕國、秦國都來奉事齊國,那么大王對天下發(fā)出的號令,沒有敢不聽的。這就等于用虛夸不實地依附秦國,實際上卻以十城的代價取得天下,這是稱霸天下的功業(yè)啊!饼R王說:“好”。于是就歸還了燕國的十座城池。
有毀謗蘇秦的人說:“蘇秦是個左右搖擺、出賣國家、反復(fù)無常的臣子,將要引起亂子!碧K秦生怕獲罪,回到燕國,而燕王卻不給他官職。蘇秦求見燕王說:“我是東周一個鄙陋的人,沒有一點功勞,而大王卻在宗廟里授與我官職,在朝廷上以禮相待。如今,我為大王說退了齊國的軍隊,又收回了十座城池,應(yīng)該對我越發(fā)地親近。如今我回到燕國而大王不授與我官職,一定有人以不忠實的罪名在您面前中傷我。其實我的‘不忠實’,正是大王的福氣啊。我聽說忠誠信實的人,一切都為著自己的目的;奮發(fā)進(jìn)取的人,一切都為著別人去努力。況且我游說齊王,也沒有欺騙他啊。我把老母拋在東周,本來就不打算為自己樹立忠信的名聲,而決心幫助別人求得進(jìn)取。現(xiàn)在,假如有像曾參一樣孝順,像伯夷一樣廉潔,像尾生一樣信實的人,讓這樣三種人去奉事大王,您認(rèn)為怎樣?”燕王回答說:“足夠了!碧K秦說:“像曾參一樣孝順,為盡孝道,決不離開父母在外面過上一夜。像這樣您又怎么能讓他步行千里,來到弱小的燕國,侍奉處在危困中的國君呢?像伯夷一樣的廉潔,堅守正義,不愿作孤竹君的繼承人,不肯作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賜爵封侯而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下。像他這樣廉潔,大王又怎么能讓他步行千里到齊國干一番事業(yè)取回十座城池呢?像尾生那樣城信,和女子相約在橋下幽會,女子如期沒來,洪水來了也不離去,緊抱橋柱被水淹死。像這樣的誠信,大王又怎么能讓他步行千里退去齊國強(qiáng)大的軍隊呢?我正是以所謂的忠誠信實在國君面前獲罪的呀!毖嗤跽f:“你自己不忠誠信實罷了,難道還有因為忠誠信實而獲罪的嗎?”蘇秦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有一個人在很遠(yuǎn)的地方作官,他的妻子和別人私通,她的丈夫快要回來時,和她私通的人就憂慮,妻子說:‘你不要擔(dān)心,我已經(jīng)作好了毒酒等著他呢。’過了三天,她丈夫果然到了,妻子讓侍妾端著有毒的酒給他喝,侍妾想告訴他酒中有毒,又恐怕他把主母趕走;可是不告訴他吧,又恐怕她的毒酒害死了主父,于是她假裝跌倒,把酒潑在地上。主父大發(fā)雷霆之怒,將她打了五十竹板。所以侍妾一跌倒而潑掉了那杯毒酒,在上保存了主父,在下保存了主母,可是自己卻免不掉挨竹板子,怎么能說忠誠信實就不能獲罪呢?不幸的是我的罪過跟侍妾的遭遇相類似!”燕王說:“先生恢復(fù)原來的官職吧!睆拇搜嗤跤l(fā)優(yōu)厚地對待他。
燕易王的母親,是燕文侯的夫人。與蘇秦私通。燕易王知道這件事,卻對蘇秦的待遇更加優(yōu)厚。蘇秦恐怕被殺,就勸說燕王:“我留在燕國,不能使燕國的地位提高,假如我在齊國,就一定能提高燕國的地位!毖嗤跽f:“一切聽任先生去做吧!庇谑,蘇秦假裝得罪了燕王而逃跑到齊國。齊宣王便任用他為客卿。
齊宣王去世,湣王繼位,蘇秦就勸說湣王把葬禮辦得鋪張隆重,用來表明自己的孝道,高高地建筑宮室,大規(guī)模地開辟園林,以表明自己得志,其實蘇秦打算使齊國破敗,從而有利于燕國。燕易王去世,燕噲登基做了國君。此后,齊國大夫中有許多人和蘇秦爭奪國君的寵信,因而派人刺殺蘇秦,蘇秦當(dāng)時沒死,帶著致命的傷逃跑了。齊王派人捉拿兇手,然而沒有抓到。蘇秦將要死去,便對齊王說:“我馬上就要死了,請您在人口集中的街市上把我五馬分尸示眾,就說:‘蘇秦為了燕國在齊國謀亂 ’,這樣做,刺殺我的兇手一定可以抓到!碑(dāng)時,齊王就按照他的話做了,那個刺殺蘇秦的兇手果然自動出來了,齊王因而就把他殺了。燕王聽到這個消息說:“齊國為蘇先生報仇,作法也太過份啦!
蘇秦死后不久,他為燕國破壞齊國的大量事實泄露出來。后來,齊國聽到這些秘密,就把惱恨遷怒燕國。燕王很害怕。蘇秦的弟弟叫蘇代,代的弟弟叫蘇厲,他們看到哥哥功成名就,遂順心愿,也都發(fā)奮學(xué)習(xí)縱橫之術(shù)。等到蘇秦死了,蘇代就去求見燕王,打算承襲蘇秦的舊業(yè)。他對燕王說:“臣,是東周鄙陋的人。私下聽說大王德行很高,鄙人很愚笨,放棄農(nóng)具來求見大王。到了趙國邯鄲,所看到的情況遠(yuǎn)不如我在東周聽到的,我私下決定擔(dān)負(fù)起為您做一番事業(yè)的志向。等到了燕國朝廷,遍觀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最賢明的國君啊。”燕王說:“您所說的賢明的國君是什么樣的呢?”蘇代回答說:“我聽說賢明的國君一定愿聽到別人指出他的過失,而不希望只聽到別人稱贊他的優(yōu)點,請允許讓我說明大王的過失。齊國和趙國,是燕國的仇敵,楚國和魏國,是燕國的后援國家。如今,大王卻去奉承仇敵而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國家,這對燕國是沒有好處的。請大王自己想一想,這是策略上的失誤,不把這種失誤講給您聽的人,就不是忠臣!毖嗤跽f:“齊國本來就是我的仇敵,是要討伐的國家,只是擔(dān)心國家衰弱,沒有足夠的力量。假如您能以燕國現(xiàn)有的力量討伐齊國,那么,我愿把整個國家托付給您!碧K代回答說:“天下能夠互相征戰(zhàn)的國家共有七個,而燕國處于弱小的地位。單獨作戰(zhàn)不能取得勝利,然而只要有所依附,那么就沒有不提高聲威的。向南依附楚國,楚國的聲威提高;向西依附秦國,秦國的聲威提高。中部依附韓國、魏國,韓國、魏國的聲威提高。假如所依附的國家聲威提高了,這樣也就一定能使您的聲威提高啊。如今齊國的國君,年紀(jì)大而固執(zhí)自信,聽不進(jìn)別人的意見。他向南攻打楚國長達(dá)五年之久,積聚的財富也消耗盡了;西邊被秦國困擾了多年,士兵們已疲憊衰。幌虮焙脱鄧俗鲬(zhàn),以三軍覆沒的代價,僅僅俘虜了兩名將領(lǐng)。然而,還要發(fā)動剩余的兵力向南攻打擁有五千輛戰(zhàn)車的宋國,吞并十二個小諸侯國。這是他們國君的欲望,可是他們的民力已經(jīng)枯竭了,怎么能夠辦得到呢?況且我聽說過,連續(xù)打仗,百姓就疲困勞乏,戰(zhàn)爭持續(xù)太久,士兵就疲憊不堪。”燕王說:“我聽說齊國據(jù)有清濟(jì)、濁河可以用來固守,長城、鉅防足以作為要塞,果真是這樣嗎?”蘇代回答說:“天時不給他有利的機(jī)會,即使有清濟(jì)、濁河怎么能夠固守呢?百姓已經(jīng)疲困勞乏,即使有長城、鉅防,怎么能夠成為要塞呢?況且,以前不征發(fā)濟(jì)州以西的兵力,目的是為了防備趙國的入侵,不征發(fā)漯河以北的兵力,目的是為了防備燕國的入侵。如今,濟(jì)西、河北的兵力都被征發(fā)參戰(zhàn)了,境內(nèi)的防衛(wèi)力量已很薄弱了。驕橫的國君一定好利,亡國的臣子一定貪財。大王如果能夠不因為以侄兒弟弟做為人質(zhì)而感到羞恥,用寶珠、美玉、布帛去賄賂齊王的親信,那么齊王就會友好地對待燕國,而輕率地出兵去消滅宋國,那么,這樣一來,齊國就可以滅掉了!毖嗤跽f:“我終于憑借著您而承受滅亡齊國的天命了。”燕國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齊國充當(dāng)人質(zhì)。蘇厲也借著燕國派人質(zhì)的機(jī)會求見齊王。齊王怨恨蘇秦,打算把蘇厲囚禁起來。燕國質(zhì)子替他在齊王面前請罪,隨后蘇厲就委身做了齊國的臣子。
燕國的宰相子之與蘇代結(jié)為姻親,子之想奪取燕國的政權(quán),就派蘇代到齊國去侍奉做人質(zhì)的那位公子。齊王派遣蘇代回燕國復(fù)命,燕王噲問道:“齊王可能要稱霸了吧?”蘇代回答說:“不可能!毖嗤跽f:“為什么呢?”蘇代回答說:“齊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專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禪讓給子之,燕國因此大亂。齊國趁機(jī)攻打燕國,殺了燕王噲和子之。燕國擁立昭王即位,而蘇代、蘇厲就再不敢回到燕國來,最后都?xì)w附了齊國,齊王友好地對待他們。
蘇代經(jīng)過魏國,魏國替燕國拘捕了蘇代。齊王派人去對魏王說:“齊國想要把宋地分封給秦王的弟弟涇陽君,秦王一定不肯接受。秦王并不是不愿齊國的協(xié)助而奪取宋國的土地,而是他不相信齊王和蘇先生。如今齊國和魏國矛盾已經(jīng)達(dá)到如此嚴(yán)重的地步,那么齊國就不會去欺騙秦國。秦國也會相信齊國,齊、秦聯(lián)合起來,涇陽君就會得到宋國的土地,這就不是一件有利于魏國的事了。所以大王不如讓蘇先生東歸齊國,秦王一定會懷疑齊王,而又不相信蘇先生了。齊、秦不能聯(lián)合,天下的局勢就不會有什么大的變動,攻打齊國的形勢就形成了。”于是魏國釋放了蘇代,蘇代到了宋國,宋王友好地對待他。
齊國攻打宋國,宋國危急,蘇代就寫了一封信致送燕昭王,說:
燕國是列入萬乘的大國,卻向齊國派遣了人質(zhì),名聲卑下而權(quán)力低微;奉獻(xiàn)出眾多軍隊幫助齊國攻打宋國,使得百姓勞困而財力消費;即便打敗宋國,殘害楚國的淮北,只能壯大齊國,幫助仇敵日益強(qiáng)大而殘害了自己的國家;這三方面都是對燕國很不利的事。雖然如此,可是大王還在繼續(xù)這樣干下去,是為了取得齊國的信任。齊國對大王更加不信任,而且對燕國的忌恨越來越深,這就說明大王的策略是錯誤的。把宋國和楚國淮北加在一起,抵得上一個強(qiáng)大的萬乘國家,而齊國吞并了它,就等于使齊國得益于一倍的國力。北夷縱橫七百里,再把魯國和衛(wèi)國加上,又抵得上一個強(qiáng)大的萬乘國家。齊國吞并了它們,這就等于使齊國得益于二倍的國力。一個強(qiáng)大的齊國,燕國就憂慮重重而不能支持,如今把三個齊國那么強(qiáng)大的力量壓到燕國頭上,那個災(zāi)禍必然很嚴(yán)重了。
雖然如此,但是一個明智的人做事,能夠利用災(zāi)禍變?yōu)榧,把失敗轉(zhuǎn)化為成功。齊國的紫布,本來是破舊的白繒染成的,卻能夠提高十倍的價錢;越王勾踐被困棲身在會稽山上,卻又擊敗了強(qiáng)大的吳國而稱霸天下;這都是利用災(zāi)禍變?yōu)榧椋咽∞D(zhuǎn)化為成功的事例啊。
如今,假若大王想把災(zāi)禍變?yōu)榧,把失敗轉(zhuǎn)化為成功,莫如慫恿各國尊奉齊國為霸主,派遣使臣到周王室去公然結(jié)盟,燒毀秦國的信符,宣告說:“最高明的策略就是攻破秦國;其次是一定要永遠(yuǎn)排斥它!鼻貒獾礁鲊餐呐懦饷媾R被攻破的威脅,秦王必定為此而憂慮。秦國連續(xù)五代都主動攻打各諸侯國,如今卻屈居齊國之下,按照秦王的意志,如果能迫使齊國走投無路,就不怕拿整個國家作賭注以求得成功。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勸說秦王:燕、趙攻破宋國,都壯大了齊國,大家尊崇他,作他的下屬。燕、趙并沒有得到好處。燕、趙得不到好處而又一定這么干的原因,那就在于不相信秦王。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可信賴的人勾通燕國和趙國,讓涇陽君、高陵君先到燕國,趙國去呢?如果秦國背信棄義,就用他們做人質(zhì),這樣燕國和趙國就相信秦國了。這樣一來,秦國在西方稱帝,燕國在北方稱帝,趙國在中部稱帝,樹立起三個帝王在天下發(fā)號施令。假如韓國、魏國不服從,那么,秦國就出兵攻打它,齊國不服從,那么,燕國、趙國出兵攻打它,這樣一來,天下還有誰敢不服從呢?天下都服從了,就趁勢驅(qū)使韓、魏攻打齊國,說:‘必須交出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交出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對燕國和趙國都是有利的事;并立三帝,也是燕、趙甘之如飴的事。他們實際上得到了好處,名分上如愿以償,那么讓燕國和趙國拋棄齊國,就好像甩掉拖鞋一樣的容易,F(xiàn)在如果您不去勾通燕、趙,那么齊國稱霸的局勢一定會形成。諸侯們都擁護(hù)齊國而唯獨您不服從,這就會遭到各國諸侯的討伐;諸侯們都擁護(hù)齊國而您也服從它,這就會使你的聲望降低了。如今,您勾通燕、趙,可使國家安定而聲望尊崇;不勾通燕、趙,國家就會危險而聲望就會降低。拋棄名尊國安而選擇國危名卑,明智的人是不會這樣干的!鼻赝趼犕赀@些話,一定像匕首刺進(jìn)他的心房一樣。那么大王為什么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游說秦王呢?秦王聽到了一定會采納,齊國一定會遭到討伐。
結(jié)交秦國,是有利的外交;討伐齊國,是正當(dāng)?shù)睦妗7钚杏欣耐饨徽,追求正?dāng)?shù)睦,是圣王所做的事業(yè)啊。
燕昭王認(rèn)為他寫的這封信太好了,就說:“先王曾對蘇家有恩德,后來因為子之的亂子,蘇氏才離開了燕國,燕國要向齊國報仇,非得蘇氏不可!庇谑蔷驼倩靥K代,又很好地對待他,和他一塊兒策劃攻打齊國的事情。終于打敗了齊國,迫使齊湣王逃離齊國。
過了很久,秦國邀請燕王,燕王就想前往,蘇代阻止燕王說:“楚國貪得了枳地而導(dǎo)致國家危亡,齊國奪取了宋地而導(dǎo)致國家破敗。齊、楚不能因為擁有了枳、宋反而還要奉事秦國,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凡是成功的國家,都是秦國最忌恨的大敵。秦國奪取天下,不是憑借著推行正義,而是施以暴力。秦國施以暴力,是公開宣告于天下的。
他曾警告楚國說:‘蜀地的軍隊,坐著船漂浮在汶水之上,趁著夏季盛大的水勢而直下長江,五天就能抵達(dá)郢都。漢中的軍隊,坐著船從巴江出發(fā),趁著夏季盛漲的水勢而直下漢江,四天就能抵達(dá)五渚。我親自在宛東集結(jié)軍隊,直下隨邑,聰明才智的人來不及出謀獻(xiàn)策,勇武的人來不及發(fā)怒,我攻擊你們的行動就象射殺鷹隼一樣神速。而楚王你還想等待天下各國一起來攻打函谷關(guān),豈不是太遙遠(yuǎn)了嗎?’楚王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十七年事奉秦國。
“秦國又嚴(yán)正地警告韓國說:‘我的軍隊從少曲出發(fā),一天之內(nèi)就能切斷太行山的通道。我的軍隊從宜陽出發(fā),直接攻擊平陽,兩天之內(nèi)韓國各地的局勢就沒有不動搖的了。我的軍隊穿過東西兩周攻擊新鄭,五天之內(nèi),我將攻克整個韓國。’韓國認(rèn)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國。
“秦國還嚴(yán)正地警告魏國說:‘我的軍隊攻克安邑,圍困女戟,韓國的太原就被切斷。我的軍隊直下軹道,通過南陽,封鎖冀邑,包抄東西兩周,趁著夏季旺盛的水勢,駕著輕便的戰(zhàn)船,強(qiáng)勁的弓弩在前,鋒利的戈矛在后,掘開滎澤水口,魏國的大梁就會被洪水吞沒不復(fù)存在了;掘開白馬河的水口,魏國的外黃、濟(jì)陽也會被洪水吞沒不復(fù)存在了;掘開宿胥河的水口,魏國的虛地、頓丘也會被洪水淹沒不復(fù)存在了。在陸地上作戰(zhàn),就攻擊河內(nèi),利用水攻就可毀滅大梁!簢J(rèn)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國。
“秦國打算攻打安邑,擔(dān)心齊國救援它,就把宋地許給齊國。說:‘宋王無道,做了個木頭人很象我,用箭射它的臉,我的國家和宋國路途隔絕,軍隊距宋太遠(yuǎn),不能直接攻打它。齊王您如果能打敗宋國據(jù)為己有,那就象我自己占有它一樣高興!髞,秦國攻下了魏國的安邑,圍困了女戟,反而把攻破宋國作為齊國的罪過。
“秦國打算進(jìn)攻韓國,擔(dān)心天下諸侯救援它,就把齊國許給天下諸侯去討伐,說:“齊王四次和我訂立盟約,四次欺騙我,堅決地率領(lǐng)天下的軍隊進(jìn)攻我國,就有多次。只要齊國存在,就沒有秦國,只要有秦國的存在,就沒有齊國,一定要討伐它,一定要毀滅它’。等到秦國奪取了韓國的宜陽、少曲,攻克了藺邑、離石,卻又把打敗齊國作為天下諸侯國的罪過!扒貒蛩氵M(jìn)攻魏國,就先尊崇楚國,便把南陽許給楚國。說:‘我本來就和韓國斷絕了關(guān)系。摧毀均陵,圍困,假如對楚國有利,那就像我占有它一樣高興’。等到魏國拋棄了盟約的國家而與秦國聯(lián)合,秦國卻以圍困作為楚國的罪名。
“秦國的軍隊被困在林中,就尊崇燕國和趙國,把膠東許給燕國,把濟(jì)西許給趙國。等到秦國和魏國和解了,就把公子延作為人質(zhì),利用犀首連兵相續(xù)地攻打趙國。
“秦國的軍隊在譙石遭到重創(chuàng),在陽馬又被打敗,就尊崇魏國,便把葉地和蔡地許給魏國。等到他和趙國和解后,就威脅魏國而不肯依照約定分割土地。秦軍陷入困境,就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講和,等他取得了勝利,連自己的舅舅和母親也都受到欺騙。
“秦國譴責(zé)燕國時說:‘是因為攻打膠東’,譴責(zé)趙國時說:‘是因為攻打濟(jì)西’,譴責(zé)魏國時說:‘是因為攻打葉、蔡’,譴責(zé)楚國時說:‘是因為圍困了’,譴責(zé)齊國時說:‘是因為攻打宋地’。這樣,他的外交辭令循環(huán)往復(fù),用兵打仗如同刺殺蜚蟲那么輕易。秦王飛揚拔扈,即使他的母親都不能制止,他的舅舅更無法約束。
“龍賈之戰(zhàn),岸門之戰(zhàn),封陵之戰(zhàn),高商之戰(zhàn),趙莊之戰(zhàn),秦國所殺韓、趙、魏三國百姓有幾百萬,現(xiàn)在這三個國家還活著的人都是抗秦戰(zhàn)爭中死者的遺孤。西河以外,上洛地區(qū),三川一帶經(jīng)常遭受秦國的攻打,這是晉國的災(zāi)難!秦國侵?jǐn)_了韓、趙、魏的一半土地,秦國制造的災(zāi)難是如此地嚴(yán)重!而燕、趙等國到秦國去游說的人,卻爭相以奉事秦國來勸說自己的國君,這是我非常憂慮的事啊。”
燕昭王沒有去秦國,蘇代又被燕王所重用。
燕王派蘇代聯(lián)絡(luò)各國合縱相親,就如同蘇秦在世時一樣,諸侯們有的加入了聯(lián)盟,有的沒加入聯(lián)盟,而各國人士從此都尊崇蘇秦所倡導(dǎo)的合縱聯(lián)盟。蘇代、蘇厲都壽終天年,他們的名聲在各諸侯國顯揚。
太史公說:“蘇秦兄弟三人,都是因為游說諸侯而名揚天下,他們的學(xué)說擅長于權(quán)謀機(jī)變。而蘇秦承擔(dān)著反間計的罪名被殺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諱忌研習(xí)他的學(xué)說。然而社會上流傳的蘇秦事跡有許多差異,凡是不同時期和蘇秦相類的事跡,都附會到蘇秦身上。蘇秦出身于民間,卻能聯(lián)合六國合縱相親,這正說明他的才智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的經(jīng)歷,按著正確的時間順序加以陳述,不要讓他只蒙受不好的名聲。
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xí)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數(shù)歲,大困而歸①。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chǎn)業(yè),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wù)②。今子釋本而事口舌③,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曰:“夫士業(yè)已屈首受書④,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于是得周書《陰符》⑤,伏而讀之。期年⑥,以出揣摩⑦,曰:“此可以說當(dāng)世之君矣!鼻笳f周顯王。顯王左右素習(xí)知蘇秦⑧,皆少之⑨。弗信。
①困:窘迫,不如意。②逐什二:從事工商獲十分之二的利潤。③本:此指手工業(yè)、商業(yè)?谏啵褐赣握f。④屈首:低頭,埋頭。受書:從師受教。⑤《陰符》:古兵書名,《戰(zhàn)國策》謂為太公所著。已佚。今傳本《陰符經(jīng)》舊題黃帝撰,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筌六家注。⑥期年:一周年。⑦揣摩:此指悉心求其真意,以相比合。后用為測度、估量或欣賞文字,加以效仿等意。⑧素:平時,向來。習(xí):熟。⑨少:輕視。
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說惠王曰:“秦四塞之國①,被山帶渭②,東有關(guān)河③,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④。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鼻赝踉唬骸懊鹞闯,不可以高蜚⑤;文理未明⑥,不可以并兼!狈秸D商鞅,疾辯士⑦,弗用。
①四塞之國:秦國四面有山關(guān)之固,形勢險要,可為屏障,所以叫四塞之國。②被山帶渭:謂秦國被群山所環(huán)抱,中有渭水流過。被,同“披”。帶,帶子。流經(jīng),穿過的意思。③關(guān):函谷關(guān)。河:黃河。④天府:地勢險要,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地方。府,府庫,倉庫。⑤蜚:同“飛”。⑥文理:指國家大政方針策略。文,禮樂制度。理,道理法則。疾:憎惡、忌恨。辯士:善于游說的人。
乃東之趙。趙肅候令其弟成為相,號奉陽君。奉陽君弗說之①。
去游燕,歲余而后得見。說燕文候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碣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②,帶甲數(shù)十萬③,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shù)年。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于棗栗矣⑤。此所謂天府者也。
①說:同“悅”。②地方:縱橫面積。③甲:披甲的士兵。④佃作:耕作。
“夫安樂無事,不見覆軍殺將,無過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①,以趙之為蔽其南也。秦趙五戰(zhàn),秦再勝而趙三勝。秦趙相斃②,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③、九原,過代、上谷,彌地數(shù)千里④,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趙之攻燕也,發(fā)號出令,不至十日而數(shù)十萬軍軍于東垣矣⑤。渡嘑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戰(zhàn)于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zhàn)于百里之內(nèi)。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于此者。是故愿大王與趙從親⑥,天下為一,則燕國必?zé)o患矣!
文候曰:“子言則可,然吾國小,西迫強(qiáng)趙⑦,南近齊,齊、趙強(qiáng)國也。子必欲合從以安燕,寡人請以國從⑧。
①不犯寇:不被敵人侵犯。被甲兵:指漕受戰(zhàn)禍。被,遭,受。甲,鎧甲。兵,武器!凹妆,代指戰(zhàn)爭。②相斃:相互殘殺,彼此滅亡。斃,滅亡。此指秦趙互相殺傷,互相削弱。③逾:越過,跨過。④彌:曠遠(yuǎn),遠(yuǎn)離。⑤軍軍:前一“軍”,軍隊。后一“軍”,駐扎,駐軍。⑥從親:指齊、楚、燕、趙、韓、魏等形成南北統(tǒng)一聯(lián)盟,對抗強(qiáng)秦。從,通“縱”。⑦迫:逼近。⑧國從:傾國相從。從,相從,聽從安排。
于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①。而奉陽君已死,即因說趙肅候曰②:“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③,皆高賢君之行義④,皆愿奉教陳忠于前之日久矣。雖然⑤,奉陽君妒而君不任事,是以賓客游士莫敢自盡于前者⑥。今奉陽君捐館舍⑦,君乃今復(fù)與士民相親也,臣故敢進(jìn)其愚慮。
①資:資助,給予。②因:趁機(jī),趁著。③布衣之士:尚未做官的讀書人。布衣,平民穿的衣服,用以為平民百姓的代稱。④高:仰慕,推崇。⑤雖然:雖然如此,那么……。⑥是以:因此。自盡:暢所欲言。⑦捐館舍:拋棄住所。是死亡的委婉說法。
“竊為君計者①,莫若安民無事,且無庸有事于民也②。安民之本,在于擇交,擇交而得則民安,擇交而不得則民終身不安。請言外患:齊秦為兩敵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齊而民不得安,倚齊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謀人之主,伐人之國,常苦出辭斷絕人之交也。愿君慎勿出于口。請別黑白,所以異陰陽而已矣③。君誠能聽臣,燕必致旃裘狗馬之地④,齊必致魚鹽之海,楚必致桔柚之園,韓、魏、中山皆可使致湯沐之奉⑤,而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候。夫割地包利⑥,五伯之所以覆軍禽將而求也⑦;封候貴戚,湯武之所以放弒而爭也⑧。今君高拱而兩有之⑨,此臣之所以為君愿也。
①竊:暗中,私下。②無庸:不須,不必。③以上兩句的意思是,權(quán)衡趙國的利害得失,如同黑白分明,陰陽差異。④旃(zh。睿矗和皻帧。⑤湯沐:沐浴。這里指湯沐邑,即天子賜給諸侯的一種封邑,邑內(nèi)收入供諸侯湯沐之用。湯,熱水,用以洗身。沐,洗發(fā)。奉,供給,供養(yǎng)。⑥割地包利:獲取他國割讓的土地和貢品。⑦五伯:即五霸。春秋先后稱霸的五國諸侯。說法不一,多以指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禽:通“擒”。⑧放弒:指商湯流放夏桀,武王伐紂,紂敗自殺,武王又?jǐn)仄漕^事。卷二《夏本紀(jì)》、卷三《殷本紀(jì)》。放,放逐,流放。弒,臣?xì)⒕。⑨高拱:高拱兩手,安坐時的恣態(tài)。意思是說安然就座,樂享其成。
“今大王與秦①,則秦必弱韓、魏②;與齊,則齊必弱楚、魏。魏弱則割河外,韓弱則效宜陽③,宜陽效則上郡絕,河外割則道不通,楚弱則無援。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計也④。
①與:親附,友好。②弱:使……弱。③效:獻(xiàn)納。④孰計:仔細(xì)考慮。孰,同“熟”。仔細(xì),周詳。
“夫秦下軹道,則南陽危;劫韓包圍,則趙氏自操兵;據(jù)衛(wèi)取卷,則齊必入朝秦。秦欲已得乎山東,則必舉兵而向趙矣。秦甲渡河踰漳,據(jù)番吾,則兵必戰(zhàn)于邯鄲之下矣。此臣之所為君患也①。
“當(dāng)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強(qiáng)于趙。趙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shù)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shù)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燕固弱國,不足畏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趙,然而秦不敢舉兵伐趙者,何也?畏韓、魏之議其后也②。然則韓、魏,趙之南蔽也。秦之攻韓、魏也,無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蠶食之③,傅國都而止④。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zé)o韓、魏之規(guī)⑤,則禍必中于趙矣⑥。此臣之所為君患也。
①為君患:替君憂慮。②議:計算,暗算。③蠶食:像蠶吃桑葉一樣,一點一點地侵占別國領(lǐng)土。④傅:通“附”。附著,逼近。⑤規(guī):通“窺”。窺測。⑥中:指集中到,面臨。
“臣聞堯無三夫之分①,舜無咫尺之地②,以有天下;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③;湯武之士不過三千,車不過三百乘,卒不過三萬,立為天子:誠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敵之強(qiáng)弱,內(nèi)度其士卒賢不肖④,不待兩軍相當(dāng)而勝敗存亡之機(jī)固已形于胸中矣,豈揜于眾人之言而以冥冥決事哉、
①夫:古代井田,一夫受田百畝,故稱百畝為夫。②咫:周制八寸為咫。以距離短比喻面積小。③王:成就王業(yè)。④度:推測,估計。⑤揜(yǎn,掩):掩蓋,遮蔽。冥冥:晦暗,昏昧。
“臣竊以天下之地圖案之①,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國為一,并力西鄉(xiāng)而攻秦②,秦必破矣。今西面而事之,見臣于秦。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臣人之與臣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論哉!
①案:通“按”。考察,考據(jù)。②鄉(xiāng)同“向”。
“夫衡人者①,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予秦。秦成,則高臺榭②、美宮室,聽竽瑟之音③,前有樓闕軒轅④,后有長姣美人⑤,國被秦患而不與其憂。是故夫衡人日夜務(wù)以秦權(quán)恐愒諸侯以求割地⑥,故愿大王孰計之也。
①衡人:指為秦國效力,主張連橫策略的游說辯士。衡:通“橫”。②榭:建在高土臺上的敞屋。③竽:與笙相類的樂器。瑟:一種二十五弦的彈撥樂器。④闕:古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臺,臺上起樓觀。因兩闕之間有空缺,故名闕或雙闕。軒轅:指高敞華麗的車子。⑤姣:美好。⑥恐愒:恐嚇,恫嚇。
“臣聞明主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①,塞朋黨之門②,故尊主廣地強(qiáng)兵之計臣得陳忠于前矣③。故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以從親④,以畔秦⑤。令天下之將相會于洹水之上,通質(zhì)⑥,刳白馬而盟⑦。要約曰⑧:‘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其糧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后,齊出銳師而佐之,趙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齊,則楚絕其后,韓守城皋,魏塞其道,趙涉河漳、博關(guān),燕出銳師以佐之。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guān),齊涉渤海,韓、魏皆出銳師以佐之。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guān),魏軍河外,齊涉清河,燕出銳師以佐之。諸侯有不如約者,以五國之兵共伐之!鶉鴱挠H以賓秦⑨,則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東矣。如此,則霸王之業(yè)成矣。”
①屏:亦作“摒”。除去,排除。②朋黨:為私利目的相互勾結(jié)的同類。③廣:使……廣。計臣:謀劃之臣,出主意獻(xiàn)策略的臣子。④一:使……統(tǒng)一。⑤畔:通“叛”。⑥質(zhì):嫌隙。⑦刳:宰殺。白馬:古代祭祀盟誓用的犧牲。⑧要約:盟約。⑨賓:通“擯”排斥,遣棄。
趙王曰:“寡人年少,立國日淺,未嘗得聞社稷之長計也①。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諸侯,寡人敬以國從!蹦孙椳嚢俪,黃金千溢②,白璧百雙,錦繡千純③,以約諸侯。
①社稷:土、谷之神,以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來即以指代國家政權(quán)。②溢:通“鎰”。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或二十四兩。③純:捆,包。引申為絲綿布帛的計量單位。帛一段、一匹曰“純”。
是時周天子致文武之胙于秦惠王①。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將龍賈,取魏之雕陰,且欲東兵②。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乃激怒張儀,入之于秦。
①胙:祭祀用的肉,祭后送給參與祭祀的人。②東:向東。
于是說韓宣王曰:“韓北有鞏、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商阪之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地方九百余里,帶甲數(shù)十萬,天下之強(qiáng)弓勁弩皆從韓出。谿子、少府時力、距來者①,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而射②,百發(fā)不暇止,遠(yuǎn)者括蔽洞胸③,近者鏑弇心④。韓卒之劍戟皆出于冥山,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⑤,當(dāng)敵則斬,堅甲鐵幕⑥,革抉芮⑦,無不畢具。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⑧,帶利劍,一人當(dāng)百,不足言也。夫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大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孰計之。
①谿子:強(qiáng)弓名。當(dāng)時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善制柘弩和竹弩,此指韓國仿造的谿子弩。少府:韓國造械機(jī)構(gòu)。時力、距來:均為少府所造弩名。②超足:超騰舉腳。古代用腳踏、手扳發(fā)射強(qiáng)弩。③括:箭的末端。蔽:疑為衍文。洞胸:穿透胸部。④鏑弇(yǎn,眼)心:箭射穿胸膛直至心臟。弇,覆蓋、遮蔽。⑤鵠:即天鵝。⑥鐵幕:鐵甲串成的護(hù)臂。⑦革抉:射箭時套在左臂上的皮套。芮(fá rul,伐銳):系盾絲帶。⑧蹠:通“跖”。踏。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今茲效之①,明年又復(fù)求割地。與則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而受后禍。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jié)禍者也②,不戰(zhàn)而地已削矣。臣聞鄙諺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③!裎髅娼槐鄱际虑,何異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qiáng)韓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
于是韓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④,按劍仰天太息曰⑤:“寡人雖不肖,必不能事秦。今主君詔以趙王之教⑥,敬奉社稷以從!
①茲:年。效:呈獻(xiàn),進(jìn)獻(xiàn)。②市怨:買怨,招怨。市,購買。③寧為雞口,無為牛后:這是比擬之辭,是說雞口雖小是進(jìn)食的地方、牛后雖大卻是排糞的地方。牛后,指牛的肛門。④攘(rǎng壤):捋。瞋(chēn,嗔)目:發(fā)怒時瞪大眼睛。⑤太息:出聲長嘆。⑥主君:對卿大夫的尊稱。這里指蘇秦。詔:告、教誨。
又說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陳、汝南、許、郾、昆陽、召陵、舞陽、新都、新郪,東有淮潁、煮棗、無胥,西有長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棗,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廡之?dāng)?shù)①,曾無所芻牧②。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絕,輷輷殷殷③,若有三軍之眾。臣竊量大王之國不下楚。然衡人怵王交強(qiáng)虎狼之秦以侵天下④,卒有秦患⑤,不顧其禍。夫挾強(qiáng)秦之勢以內(nèi)劫其主,罪無過此者。魏,天下之強(qiáng)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⑥,稱東藩⑦,筑帝宮⑧,受冠帶⑨,祠春秋⑩,臣竊為大王恥之。
①廬廡:泛指房屋。廬,村屋或田間小屋。廡,大屋。數(shù)(cù,醋):密。②無所芻牧:因為田地房屋稠密,連放牧牲畜的地方都沒有了。以此形容人口密集。芻牧,放牧牛羊。③輷(hōng,轟)輷殷殷:象聲詞。很多車馬行走的聲音。④怵:誘惑,引誘。⑤卒:通“猝”。突然。⑥西:向西。⑦藩:屬國或?qū)俚。⑧筑帝宮:指為秦王建造離宮,以備巡游暫住。⑨受冠帶:接受秦國的分封,采用秦國的冠服樣式,制度。⑩祠春秋:貢獻(xiàn)財物,春秋為秦助祭。
“臣聞越王勾踐戰(zhàn)敝卒三千人①,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車三百乘,制紂于牧野:豈其士卒眾哉,誠能奮其威也。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②,蒼頭二十萬③,奮擊二十萬④,廝徒十萬⑤,車六百乘,騎五千匹。比其過越王勾踐、武王遠(yuǎn)矣,今乃聽于群臣之說而欲臣事秦。夫子秦必割地以效實⑥,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時之功而不顧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門,外挾強(qiáng)秦之勢以內(nèi)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孰察之。
①敝卒:疲敝之卒。吳越夫椒之戰(zhàn)以后,越王勾踐以余兵五千人保棲會稽。見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②武士:勇士。③蒼頭:用青布裹頭以異于眾的士兵。一說精銳敢死隊的稱號。④奮擊:沖鋒陷陣的精銳部隊。⑤廝徒:勤雜兵。⑥效實:以割地之實,表示忠誠。
“《周書》曰①:‘綿綿不絕,蔓蔓奈何?豪釐不伐,將用斧柯②!皯]不定,后有大患,將奈之何?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一意,則必?zé)o強(qiáng)秦之患。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秦明約,在大王之詔詔之!
①《周書》:即《周逸書》,舊題《汲冢周書》。主要記錄周代政令。《漢書·藝文志》有《周書》七十一篇。②四句引文自《周書·和寤解》。以草木作比,意思是說草木滋長出微弱的嫩枝時不去掉它,等長得粗壯后再想去掉它,只好用斧頭了。緜緜,微弱。蔓蔓,滋長延伸的樣子。毫釐,通“毫厘”。細(xì)微之意。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嘗得聞明教。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敬以國從!
因東說齊宣王曰:“齊南有泰山,東有瑯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齊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shù)十萬,粟如丘山。三軍之良①,五家之兵②,進(jìn)如鋒矢③,戰(zhàn)如雷霆,解如風(fēng)雨。即有軍役,未償倍泰山④,絕清河⑤,涉勃海也。臨菑中七萬戶,臣竊度之⑥,不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fā)于遠(yuǎn)縣,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⑦,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⑧。臨菑之涂⑨,車轂擊⑩,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強(qiáng),天下莫能當(dāng)。今乃西面而事奉,臣竊為大王羞之。
①三軍:即全軍。周制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一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齊國設(shè)上、中、下三軍。②五家之兵:指齊桓公時管仲所定的兵制,每五家為一軌,一家出一丁,五人為一伍,由軌長率之。一說五家即五國。③鋒矢:極言士兵勇猛凡捷,如鋒如矢!墩x》云:“齊軍之進(jìn),若鋒芒之刀,良弓之矢,用之有進(jìn)無退!雹鼙短┥剑骸妒酚洉⒖甲C》云:“征山南之兵也,是亦一部!雹萁^:橫渡。⑥竊度:私下推測,估計。⑦筑:古弦樂器名。形如琴,十三弦。⑧六博:古代一種博戲。蹋鞠:古代一種習(xí)武的游戲。《集解》引劉向《別録》曰:“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而講練之!雹嵬浚和巴尽。⑩轂:車軸兩端伸出車輪的部分。(11)連衽成。喊岩陆筮B在一起形成帳幔。衽,衣襟。帷,帳幔。(12)袂:衣袖。
“且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當(dāng),不出十月而戰(zhàn)勝存亡之機(jī)決矣。韓、魏戰(zhàn)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zhàn)而不勝,則國已危亡隨其后。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zhàn),而輕為之臣也。今秦之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①,過衛(wèi)陽晉之道,徑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②,騎不得比行③,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④,恐韓、魏之議其后也。是故恫疑虛猲⑤驕矜而不敢進(jìn),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
①倍:通“背”。背向。②方軌:兩車并行。③比行:兩馬齊進(jìn)。比,并列。④狼顧:狼性多疑,唯恐突襲,走路時常回顧。以比喻秦有后顧之憂。⑤恫疑虛猲:虛張聲勢,恐嚇威脅。猲通“喝”。
夫不深料秦之無奈齊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qiáng)國之實,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計之!
齊王曰:“寡人不敏①,僻遠(yuǎn)守海,窮道東境之國也,未嘗得聞余教②。今足下以趙王詔詔之,敬以國從!
乃西南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qiáng)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余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qiáng)與王之賢,天下莫能當(dāng)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臺之下矣。
①不敏:不才。自謙詞。余教:剩余的教誨。敬重客氣之言。
“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強(qiáng)則秦弱,秦強(qiáng)則楚弱,其勢不兩立。故為大王計,莫如從親以孤秦。大王不從〔親〕,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guān),一軍下黔中,則鄢郢動矣。
“臣聞治之其未亂也,為之其未有也;己蠖髴n之,則無及已。故愿大王蚤孰計之①!
“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xiàn),以承大王之明詔,委社稷,奉宗廟,練士厲兵②,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誠能用臣之愚計,則韓、魏、齊、燕、趙、衛(wèi)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宮,燕代橐駝良馬必實外廄③。故從合則楚王④,衡成則秦帝⑤。今釋霸王之業(yè),而有事人之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也⑥。衡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yǎng)仇而奉讎者也。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強(qiáng)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顧其禍。夫外挾強(qiáng)秦之威以內(nèi)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無過此者。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者相去遠(yuǎn)矣,二者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在大王詔之。”
楚王曰:“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并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于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于秦⑦,故謀未發(fā)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dāng)秦,不見勝也;內(nèi)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縣旌而無所終、。今主君欲一天下⑨,收諸侯,存危國,寡人謹(jǐn)奉社稷以從。”
于是六國從合而并力焉。蘇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
①蚤:通“早”。②厲兵:磨礪兵器。厲,通“礪”。兵,兵器。③橐:駱駝。廄:牲畜欄。④王:統(tǒng)一天下,成就王業(yè)。⑤帝:稱帝。⑥讎:仇人,仇敵。⑦反人:返回秦國并洩露消息的人。反同“返”。⑧縣(xuán,玄)旌:懸掛在空中的旗子?h,同“懸”。懸掛。旌,古代用五色羽毛裝飾的旗子。終薄:著落,安頓。⑨一:統(tǒng)一。
北報趙王,乃行過雒陽,車騎輜重,諸侯各發(fā)使送之甚眾,疑于王者①。周顯王聞之恐懼,除道,使人郊勞②。蘇秦之昆弟妻嫂側(cè)目不敢仰視③,俯伏侍取食。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④?”嫂委蛇蒲服⑤,以面掩地而謝曰:“見季子位高金多也⑥!碧K秦喟然嘆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洛陽負(fù)郭田二頃⑦,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賜宗族朋友。初,蘇秦之燕,貸人百錢為資,及得富貴,以百金償之。遍報諸所嘗見德者。其從者有一人獨未得報,乃前自言。蘇秦曰:“我非忘子。子之與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時,我困,故望子深⑧,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蘇秦既約六國從親,歸趙,趙肅侯封為武安君,乃投從約書于秦。秦兵不敢窺函谷關(guān)十五年⑨。
①疑(nl,你):通“擬”。比擬,擬比。②郊勞:到郊外迎接、慰勞。昆弟:同母所生的兄弟。④前倨而后恭:前時傲慢,后時恭敬。形容對人態(tài)度改變。倨,傲慢。⑤委蛇:也作“逶迤”。伏地曲行而進(jìn)。蒲服:同“匍匐”。伏地膝行。⑥季子:其嫂呼小叔為季子。一說蘇秦的表字。⑦負(fù)郭:靠近城郭。負(fù),背倚。郭,外城。⑧望:埋怨,責(zé)怪。⑨窺:窺探。十五年:卷七十《張儀列傳》載張儀說楚懷王謂秦“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齊、趙”,說趙武靈王亦謂“秦兵不敢出函谷關(guān)十五年”;卷七十九《范睢蔡澤列傳》載范睢說秦昭王亦云“至今閉關(guān)十五年,不敢窺兵于山東”或謂此皆策士游說之辭,于史不合。按考之《秦本紀(jì)》及有關(guān)“世家”,秦與東方六國雖然也有戰(zhàn)爭,但基本上無大的戰(zhàn)事,并非都是策士夸大之辭。
其后秦使犀首欺齊、魏,與共伐趙,欲敗從約。齊、魏伐趙,趙王讓蘇秦①。蘇秦恐,請使燕,必報齊。蘇秦去趙而從約皆解。
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是歲,文侯卒,太子立,是為燕易王。易王初立,齊宣王因燕喪伐燕,取十城。易王謂蘇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資先生見趙②,遂約六國從③。今齊先伐趙,次至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蘇秦大慚,曰:“請為王取之!
蘇秦見齊王,再拜,俯而慶,仰而吊④。齊王曰:“是何慶吊相隨之速也?”蘇秦曰:“臣聞饑人所以饑而不食烏喙者⑤,為其愈充腹而與餓死同患也。今燕雖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長與強(qiáng)秦為仇。今使弱燕為雁行而強(qiáng)秦敝其后⑥,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烏喙之類也!饼R王愀然變色曰⑦:“然則奈何?”蘇秦曰:“臣聞古之善制事者,轉(zhuǎn)禍為福,因敗為功。大王誠能聽臣計,即歸燕之十城。燕無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已之故而歸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謂棄仇讎而得石交者也⑧。夫燕、秦俱事齊,則大王號令天下,莫敢不聽。是王以虛辭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業(yè)也!蓖踉唬骸吧!庇谑悄藲w燕之十城。
①讓:責(zé)備,責(zé)怪。②資:資助,幫助。③從:合縱。從通“縱”。④吊:對受災(zāi)禍的人表示哀悼、慰問。⑤烏喙:一種毒植物,即烏頭。⑥雁行:大雁飛行有序,或成“一”字形,或成“人”字形,這里以喻是在前面的行列。敝:通“蔽”。遮擋,掩蔽。⑦愀然:神情變得凄愴而嚴(yán)肅。⑧石交:指感情深厚牢不可破的友誼或友人。
人有毀蘇秦者曰:“左右賣國反覆之臣也,將作亂!碧K秦恐得罪,歸,而燕王不復(fù)官也。蘇秦見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①,無有分寸之功,而王親拜之于廟而禮之于廷②。今臣為王卻齊之兵而(攻)得十城③,宜以益親,今來而王不官臣者④,人必有以不信傷臣于王者。臣之不信,王之福也。臣聞忠信者,所以自為也;進(jìn)取者,所以為人也。且臣之說齊王,曾非欺之也。臣棄老母于東周,固去自為而行進(jìn)取也。今有孝如曾參,廉如伯夷,信如尾生。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王曰:“足矣。”蘇秦曰:“孝如曾參,義不離其親一宿于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廉如伯夷,義不為孤竹君之嗣⑤,不肯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餓死首陽山下。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行進(jìn)取于齊哉?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⑥,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卻齊之強(qiáng)兵哉?臣所謂以忠信得罪于上者也。”燕王曰:“若不忠信耳⑦,豈有以忠信而得罪者乎?”蘇秦曰:“不然。臣聞客有遠(yuǎn)為吏而其妻私于人者⑧,其夫?qū),其私者憂之,妻曰‘勿憂,吾已作藥酒待之矣’。居三日,其夫果至,妻使妾舉藥酒進(jìn)之。妾欲言酒之有藥,則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則恐其殺主父也。于是乎詳僵而棄酒⑨,主父大怒,笞之五十⑩,故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惡在乎忠信之無罪也夫?臣之過,不幸而類是乎!”燕王曰:“先生復(fù)就故官!币婧裼鲋
①鄙人:鄙陋的人。自我謙辭。②廟:宗廟。古代帝王供祀祖宗的所在。③卻:退卻。④官:授官。⑤嗣:繼承人,接續(xù)人。⑥期:約定的時間。引申為約會。⑦若:你。⑧私:私通,指不正當(dāng)?shù)哪信P(guān)系。⑨詳僵:假裝仆倒。詳,通“佯”,假裝。僵,仆倒。⑩笞:用竹板或荊條打人脊背或臂、腿的刑罰。惡:哪里,怎么。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與蘇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蘇秦恐誅,乃說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①,而在齊則燕必重!毖嗤踉唬骸拔ㄏ壬鶠棰!庇谑翘K秦詳為得罪于燕王而亡走齊③,齊宣王以為客卿④。
①重:地位提高。②唯:聽從的樣子,任憑的意思。③亡:逃。④客卿:請別國人在本國做官,其位為卿而以客禮待之。
齊宣王卒,湣王即位,說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宮室大苑囿以明得意①,欲破敝齊而為燕②。燕易王卒,燕噲立為王。其后齊大夫多與蘇秦爭寵者,而使人刺蘇秦,不死,殊而走③。齊王使人求賊,不得。蘇秦且死,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于徇于市④,曰‘蘇秦為燕作亂于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庇谑侨缙溲,而殺蘇秦者果自出,齊王因而誅之。燕聞之曰:“甚矣⑤,齊之為蘇生報仇也!”
①高:使……增高。大:使……加大。苑囿:古代帝王畜養(yǎng)禽獸、種植林木的地方。②破敝:使……衰敗。③殊:死。此指雖未即死,已是致命傷。④車裂:以車撕裂人體。俗稱“五馬分尸”。徇:示眾。⑤甚矣:太過分了啊。
蘇秦既死,其事大泄。齊后聞之,乃恨怒燕。燕甚恐。蘇秦之弟曰代,代弟蘇厲,見兄遂①,亦皆學(xué)。及蘇秦死,代乃求見燕王,欲襲故事②。曰:“臣,東周之鄙人也。竊聞大王義甚高,鄙人不敏,釋鋤耨而干大王③。至于邯鄲,所見者絀于所聞于東周④,臣竊負(fù)其志⑤。及至燕廷,觀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毖嗤踉唬骸白铀^明王者何如也?”對曰:“臣聞明王務(wù)聞其過⑥,不欲聞其善,臣請謁王之過⑦。夫齊、趙者,燕之仇讎也;楚、魏者,燕之援國也。今王奉仇讎以伐援國,非所以利燕也。王自慮之,此則計過⑧,無以聞?wù),非忠臣也!蓖踉唬骸胺螨R者固寡人之讎,所欲伐也,直患國敝力不足也。子能以燕伐齊⑨,則寡人舉國委子⑩。”對曰:“凡天下戰(zhàn)國七,燕處弱焉。獨戰(zhàn)則不能,有所附則無不重。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韓、魏,韓、魏重。且茍所附之國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齊,長主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畜聚竭(13);西困秦三年,士卒罷敝(14);北與燕人戰(zhàn),覆三軍,得二將。然而以其余兵南面舉五千乘之大宋(16),而包十二諸侯(17)。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惡足取乎!且臣聞之,數(shù)戰(zhàn)則民勞,入師則兵敝矣(18)!毖嗤踉唬骸拔崧匌R有清濟(jì)、濁河可以為固,長城、距防足以為塞,誠有之乎?”對曰:“天時不與,雖有清濟(jì)、濁河,惡足以為固!民力罷敝,雖有長城、距防,惡足以為塞!且異日濟(jì)西不師(19),所以備趙也;河北不師,所以備燕也。今濟(jì)西河北盡已役矣,封內(nèi)敝矣(20)。夫驕君必好利,而亡國之臣必貪于財。王誠能無羞從子母弟以為質(zhì)(21),寶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將有德燕而輕亡宋,則齊可亡已!毖嗤踉唬骸拔峤K以子受命于天矣!毖嗄耸挂蛔淤|(zhì)于齊。而蘇厲因燕質(zhì)子而求見齊王。齊王怨蘇秦,欲囚蘇厲。燕質(zhì)子為謝,已遂委質(zhì)為齊臣(22)。
①遂:這里指功成名就,遂順心愿。②襲:因襲,繼承。故事:舊事,舊業(yè)。③耨(nòu):鋤草的農(nóng)具。干:求,求取。④絀(chù,處):不足,不如。⑤負(fù):擔(dān)負(fù)起,承擔(dān)起。⑥務(wù):必須,一定。謁:說明,告訴,陳述。⑧計過:策略的錯誤。⑨子:您。表示敬意。⑩舉:全。委:委托,托付。茍:如果,假如。長主:年高、位高或輩份高的君主。自用:自以為是,固執(zhí)自信,不考慮別人的意見。(13)畜聚竭:積聚已盡。畜,同“蓄”。積聚,儲蓄。(14)罷(pí,皮)敝:羸弱疲困。罷,通“!薄F7、疲勞。指士卒年老體弱。(15)以上二句的意思是,齊覆滅三軍,而燕失二將。(16)舉:此指大敗。用“舉”字是夸張之言。(17)包:吞并,囊括。十二諸侯:指鄒、魯?shù)刃#?8)入師:當(dāng)作“久師”。長時間作戰(zhàn)。(19)異日:往日,從前。不師:即不役。每役免于征發(fā)。(20)封內(nèi):封地境內(nèi)。(21)從子:侄子。毋弟:同母所生的弟弟。質(zhì):作為保證的人,即人質(zhì)。(22)委質(zhì):古人相見,必執(zhí)贄為禮,如卿以羔,大夫以雁等。一說“質(zhì)”為形體。委質(zhì),人臣拜見人君時屈膝委體于地。
燕相子之與蘇代婚,而欲得燕權(quán),乃使蘇代侍質(zhì)子于齊。齊使代報燕,燕王噲問曰:“齊王其霸乎?”曰:“不能!痹唬骸昂我玻俊痹唬骸安恍牌涑!庇谑茄嗤鯇H巫又,已而讓位,燕大亂。齊伐燕,殺王噲、子之。燕立昭王,而蘇代、蘇厲遂不敢入燕,皆終歸齊,齊善待之。
蘇代過魏,魏為燕執(zhí)代①。齊使人謂魏王曰:“齊請以宋地封涇陽君,秦必不受。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不信齊王與蘇子也。今齊魏不和如此其甚,則齊不欺秦。秦信齊,齊秦合,涇陽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東蘇子②,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齊秦不合,天下無變,伐齊之形成矣!庇谑浅鎏K代。代之宋,宋善待之。
①執(zhí):拘捕。②東蘇子:讓蘇代回東方去。
齊伐宋,宋急,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①:
夫列在萬乘而寄質(zhì)于齊②,名卑而權(quán)輕;奉萬乘助齊伐宋,民勞而實費;夫破宋,殘楚淮北,肥大齊③,讎強(qiáng)而國害:此三者皆國之大敗也④。然且王行之者,將以取信于齊也。齊加不信于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計過矣。夫以宋加之淮北,強(qiáng)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一齊也⑤。北夷方七百里⑥,加之以魯、衛(wèi),強(qiáng)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二齊也。夫一齊之強(qiáng),燕猶狼顧而不能支,今以三齊臨燕,其禍必大矣。
①遺:贈給,致送。②寄質(zhì)于齊:燕前有一子質(zhì)于齊。③肥:壯,壯大。④大敗:失大策,壞大事。⑤益一齊:使齊國得益于一倍的國力。⑥方:縱橫面積。
雖然,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zhuǎn)敗為功。齊紫①,敗素也②,而賈十倍③;越王勾踐棲于會稽,復(fù)殘強(qiáng)吳而霸天下:此皆因禍為福,轉(zhuǎn)敗為功者也。
①齊紫:齊國的紫衣。當(dāng)時齊桓公好紫服,一國盡服紫。②敗素:破舊的白繒。③賈十倍:商人為牟利,以破舊百繒染為紫色,可獲十倍之利。賈,通“價”,價格。
今王若欲因禍為福,轉(zhuǎn)敗為功,則莫若挑霸齊而尊之①,使使盟于周室②,焚秦符③,曰“其大上計,破秦;其次,必長賓之④”。秦挾賓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伐諸侯,今為齊下,秦王之志茍得窮齊,不憚以國為功⑤。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言說秦王曰:“燕、趙破宋肥齊,尊之為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燕趙不利而勢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然則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趙,令涇陽君、高陵君先于燕、趙?秦有變,因以為質(zhì),則燕、趙信秦。秦為西帝,燕為北帝,趙為中帝,立三帝以令于天下。韓、魏不聽則秦伐之,齊不聽則燕、趙伐之,天下孰敢不聽?天下服聽,因驅(qū)韓、魏以伐齊,曰‘必反宋地,歸楚淮北’。反宋地,歸楚淮北,燕、趙之所利也;并立三帝,燕、趙之所愿也。夫?qū)嵉盟,尊得所愿,燕、趙棄齊如脫矣⑥。今不收燕、趙,齊霸必成。諸侯贊齊而王不從,是國伐也⑦;諸侯贊齊而從之,是名卑也。今收燕、趙,國安而民尊;不收燕、趙,國危而名卑。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為也。”秦王聞若說,必若刺心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若言說秦?秦必取,齊必伐矣。
夫取秦,厚交也;代齊,正利也。尊厚交,務(wù)正利,圣王之事也。
①挑:挑動,慫恿。②周室:周王室。室、朝廷。③符:古代朝廷傳達(dá)命令或征調(diào)兵將用的憑證。④賓:通“擯”。遺棄,排斥。⑤憚:害怕,畏懼。⑥脫(xǐ,喜)像脫掉無跟的鞋一樣方便。,古代一種拖鞋。⑦國伐:國被攻伐。
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乃召蘇代,復(fù)善待之,與謀伐齊。竟破齊,湣王出走。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①:“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讎也。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秦之行暴,正告天下②。
①約:阻止。②正告:明白鄭重地告知。
“告楚曰:‘蜀地之甲①,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積甲宛東下隨,智者不及謀,勇士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②。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遠(yuǎn)乎!’楚王為是故,十七年事秦。
①甲:古代士卒穿的革制護(hù)身衣,以此指代軍隊。②射隼:比喻行動捷速。隼,一種兇猛的鳥。也叫鶻。
“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斷大行①。我起乎宜陽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②。我離兩周而觸鄭③,五日而國舉④。’韓氏以為然,故事秦。
①大(tài,態(tài))行:即太行。大,同“太”。②繇:震撼,動搖。③離:經(jīng)歷。此指通過,穿過。④國舉:占領(lǐng)整個國家。舉,攻克,奪取。
“秦正告魏曰:‘我舉安邑,塞女戟,韓氏太原卷。我下軹,道南陽,封冀,包兩周。乘夏水,浮輕舟,強(qiáng)弩在前,錟戈在后①,決滎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外黃、濟(jì)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陸攻則擊河內(nèi),水攻則滅大梁!菏弦詾槿唬适虑。
①錟(xi。,先)戈:鋒利兵器。
“秦欲攻安邑,恐齊救之,則以宋委于齊。曰:‘宋王無道,為木人以(寫)〔象〕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絕兵遠(yuǎn)①,不能攻也。王茍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训冒惨,塞女戟,因以破宋為齊罪。
“秦欲攻韓,恐天下救之,則以齊委于天下,曰:‘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齊無秦,有秦?zé)o齊,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陽、少曲,致藺、〔離〕石,因以破齊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②,則以南陽委于楚。曰:‘寡人固與韓且絕矣。殘均陵,塞,茍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魏棄與國而合于秦,因以塞為楚罪。
①絕:遙遠(yuǎn)。②重:敬重,推崇。
“兵困于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于燕,以濟(jì)西委于趙。已得講于魏①,至公子延②,因犀首屬行而攻趙③。
“兵傷于譙石,而遇敗于陽馬,而重魏,則以葉、蔡委于魏。已得講于趙,則劫魏,〔魏〕不為割。困則使太后弟穰候為和,贏則兼欺舅與母④。
“適燕者曰‘以膠東’⑤,適趙者曰‘以濟(jì)西’,適魏者曰‘以葉、蔡’,適楚者曰‘以塞’,適齊者曰‘以宋’。此必令言如循環(huán),用兵如剌蜚⑥,母不能制,舅不能約。
“龍賈之戰(zhàn)⑦,岸門之戰(zhàn)⑧,封陵之戰(zhàn)⑨,高商之戰(zhàn)⑩,趙莊之戰(zhàn)(11),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shù)百萬(12),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⒀。西河之外,上洛之地、三川晉國之禍,三晉之半,秦禍如此其大也。而燕、趙之秦者,皆以爭事秦說其主,此臣之所大患也!
①講:和解,媾和。②至:當(dāng)作“質(zhì)”。作人質(zhì)。③屬行:連兵相續(xù)。屬,相連屬。行,行列。指軍隊。④嬴:通“贏”。獲勝。舅與母:指穰候與宣太后。⑤適(zh︽,哲):通“謫”。譴責(zé),懲罰。⑥剌蜚:比喻用兵捷速,易于取勝。蜚,小飛蟲。一說當(dāng)作“韭”、菜。剌韭,猶如割菜。⑦龍賈之戰(zhàn):魏襄王五年(前314),秦惠王派公子卬攻魏,大敗龍賈軍于雕陰。見卷四十四《魏世家》,卷五《秦本紀(jì)》。⑧岸門之戰(zhàn):秦惠文王更元后十一年(前314),秦在岸門大敗韓軍。見卷五《秦本紀(jì)》、卷四十四《魏世家》。⑨封陵之戰(zhàn):魏哀王十六年(前303),在封陵,秦軍大敗魏軍!段菏兰摇仿约捌鋺(zhàn)。⑩高商之戰(zhàn):戰(zhàn)事不詳。《秦本紀(jì)》載有莊襄王三年攻魏高都并拔之事。趙莊之戰(zhàn):卷五《秦本紀(jì)》載,秦惠文王更元后十二年(前313),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卷四十三《趙世家》載,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占藺,“虜將軍趙莊”,卷十五《六國年表》載同,在趙國欄。而《趙世家》又載,趙肅候二十二年“趙疵與秦戰(zhàn),敗,秦殺疵河西”,取趙藺、離石!墩x》在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句下謂“本一作‘茈’”。本傳《集解》取趙肅候二十二年載,謂“趙莊與秦戰(zhàn)敗,秦殺趙莊河西”。綜此,“趙莊”之戰(zhàn)還須另考。三晉: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所分,各立為國,史稱三晉。(13)死秦之孤:抗秦戰(zhàn)爭中死者的遺孤。
燕昭王不行。蘇代復(fù)重于燕。
燕使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①,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②。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①不:相當(dāng)于“否”。②宗:推重,尊崇。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游說諸侯以顯名,其術(shù)長于權(quán)變①。而蘇秦被反間以死②,天下共笑之,諱學(xué)其術(shù)③。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④,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固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⑤。
①權(quán)變:機(jī)變,隨機(jī)應(yīng)變。②反間:利用間諜離間敵人內(nèi)部,使其落入自己的圈套。③諱:回避,顧忌。④閭閻:指民間。⑤蒙:受,遭受。
上一篇:史記·張儀列傳原文、注釋與翻譯
下一篇:史記·商君列傳原文、注釋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