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哀伯諫納郜鼎原文及翻譯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廟。非禮也。
夏天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來郜過大鼎,并把它安放在太廟里,這是不符合禮法的。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shù)也;稹、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shù)。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俱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臧哀伯勸諫道:“作為國君,就應該宣揚美德,杜絕奸邪,以次來為百官做出表率,即使這樣,也擔心有所失誤,于是通過宣揚美好的德行來示范給子孫后代。因此,太廟要用茅草做屋頂,乘坐的大輅車也要用草席做墊子,祭祀用的肉汁不加調(diào)料,祭祀用的谷物不加工,這是為了表明節(jié)儉的美德。禮服、禮帽、蔽膝、朝板、腰帶、下裙、綁腿、鞋子、簪子、垂繩、帽帶、頭巾,這些都是為了表明尊卑法度的。玉墊、佩巾、刀鞘、刀飾、皮帶、帶飾、飄帶、馬鞅,這些都是為了表明尊卑等級禮數(shù)的。禮服上的各種花紋是為了顯示高貴的文采。青、黃、赤、白、黑五種正色描摹出各種形象,是為了表明器物的顏色。車馬上的各種鈴鐺是為了表明聲音的,畫有日月星的旗幟是為了表明光亮的。所謂美德,就是節(jié)儉而有法度,上下尊卑有禮數(shù),以文采和顏色標示它,用聲音和光亮顯現(xiàn)它,并把這些顯揚給百官,百官才會有警惕和畏懼,從而不敢輕視法度?墒乾F(xiàn)在,屏棄美德而標榜奸邪,竟然將別人行賄的器物安置在太廟里,顯現(xiàn)在百官面前,如果百官照著做,那么你又能憑什么去懲罰他們呢?國家的衰敗是由官吏奸邪引起的,官吏們喪失德行是由賄賂盛行昭著開始的,F(xiàn)在行賄的大鼎竟安放在太廟里,還有比這個更昭著的賄賂行為嗎?周武王戰(zhàn)勝商朝,把九鼎遷至洛陽,尚且有些義士指責他,更何況是將這些違禮逆亂的行賄之物昭示在太廟了呢?你將怎么辦?”桓公不聽他的勸告。
周內(nèi)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周王室的史官聽了這件事,說:“臧哀伯大概在魯國有好的后代吧!國君違背美德,他能集注用道德標準去規(guī)勸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