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藝術(shù)成就
《水滸傳》寫的是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眾起義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筆記里有多種記載,雖不一致,但都說到力量強大,威脅朝廷,在民間影響深廣。南宋人龔圣與說:“宋江事見于街談巷語。”說書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間,話本、雜劇廣泛演說,有些存留到現(xiàn)在,如話本《大宋宣和遺事》和元人雜劇。施耐庵把宋元以來史書、傳說、話本和雜劇等“水滸”故事加以匯集、選擇、加工、創(chuàng)作而寫成《水滸傳》。
《水滸傳》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
首先是在結(jié)構(gòu)上,首尾完整的總體與局部有機結(jié)合。
全書起義的全過程構(gòu)成總體,使讀者清晰地看到梁山泊的來龍去脈;同時又把108位好漢各自走上梁山當作獨立局部,使每個人的局部反抗成為總體的一部分。
這樣,讀者就從官逼民反、百川歸海的革命史詩中得到快慰,也從招安失敗的英雄悲劇中產(chǎn)生哀怨,從而接受了全書主題。
其次,塑造出眾多的、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全書有姓名的800多,包括了全社會的各種人。作者不僅寫出他們階級、階層的特點,而且能同中見異地寫出個性,表現(xiàn)出塑造典型的藝術(shù)能力。像魯智深、林沖、楊志,都是有武藝的軍官,依附官府,也都憑自己本事謀職,不與貪官污吏同流,但在逼上梁山中,作者寫出他們的個性差異。魯智深的正義感強,林沖忍無可忍,楊志功名絕望,顯示出三人性格的同中之異。其他如李逵、魯智深兩人,同是粗中有細,但一個細得天真爛漫,有如赤子,一個細得豪中見智,老練成熟,各成典型。
再次,人物語言切合其身分、地位和性格特點。如在江州酒樓上,戴宗初見宋江口稱“仁兄”,李逵稱“黑宋江”,宋江則對戴宗稱“院長”,對李逵稱“大哥”,都從人物說話上看到人物的性格特點。
《水滸傳》影響深廣久遠,對后世的農(nóng)民起義提供了斗爭經(jīng)驗。有些進步作家續(xù)書,如陳忱的《水滸后傳》;有不少人作評點;新中國成立后開過多次全國性的學術(shù)討論會。
它引起了反動統(tǒng)治階級的懼怕,以“誨盜”而禁書毀版;有的反動作家企圖以“續(xù)書”抵消影響,如愈萬春的《蕩寇志》(參見《蕩寇志》)。
《水滸傳》版本多而復雜,流傳中也有的內(nèi)容有所增刪。今存主要有:百回本《忠義水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