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jié)選自《醉翁亭記》)
【乙】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①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②,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③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④可樂也。
(節(jié)選自《蘭亭集序》)
【注釋】①修禊(xì)事:為了做禊事。禊事,一種祭禮,到水邊洗濯,嬉游,并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②流觴: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從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面前,誰就取來飲酒。曲水:引水環(huán)曲狀成為水渠。③品類:指萬物。④信:實在。
1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4分)
(1)泉香而酒洌: (2)樹林陰翳:
(3)少長咸集: (4)茂林修竹:
l3.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l) 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2)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14.【乙】文中與【甲】文畫線句子描寫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2分)
l5.【甲】【乙】兩文均體現(xiàn)了 “樂”,兩文之“樂”有什么不同?(2分)
(二)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16~21題。(16分)
背叛
①在南極探險的途中,森和隊伍失散了,伴隨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憐的行囊和一條屬于他的狗。他們在雪地里走了兩天兩夜,只有極少的干糧,渴了就吃兩口雪。惡劣的環(huán)境已使他們筋疲力盡。他們艱難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凍僵的皮膚。他們已不知要走向哪里,只希望能看到人跡,或者被他們的隊伍發(fā)現(xiàn)。但行囊里所剩無幾的食物讓森意識到也許他們挺不到救援的到來。因為威脅除了體力不支外,還有來自身邊這只同樣忍受著饑餓的雪撬犬。這兩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還有夜間那雙直盯著他的碧綠的眸子。
②終于,所有的食糧已經(jīng)用完,能夠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沒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會從里到外凍成冰。這時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對著他兩米左右的地方轉(zhuǎn)身站住,擺出像狼一樣的威脅的姿勢。平日忠實的眼神已經(jīng)被貪婪所吞沒,往常親昵地低吟這時已變成野獸般地咆哮。森知道,他和這只西伯利亞雪撬犬的爭斗終于來了。森從包里抽出一把備用的砍刀。霎時間,人和犬之間微妙的關系變得異常的尷尬。兩個都一動不動,也許誰都不愿先打破這個僵局,也許誰都在等待著最佳時機以攻擊對方。
③對于一個體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條有著鋒利牙齒但筋疲力盡的狗來說,也許人的勝算稍大些。森緊握著刀,腦海里浮現(xiàn)出與愛犬共度的日子:當他剛迷失于風雪的幾個小時里,它可以憑著敏銳的嗅覺找回隊伍,但它沒有絲毫猶豫地跟隨了主人;在詭異靜謐的夜晚,雖然饑餓難耐,但它仍然選擇了依偎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衛(wèi)著主人。也許沒有它的話,自己根本挺不到這個時候,可眼前的狀況卻讓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自然的殘忍,當忠誠的動物不得不選擇背叛的時候,他寧愿選擇寬容。森將手中的刀使勁拋向遠方。于是境況立即扭轉(zhuǎn):一個手無寸鐵而且體力不支的人和一條有鋒利牙齒并且饑餓不堪的狗,優(yōu)勢顯然。森的眼睛濕潤了,凝視著往日與他忠誠相伴的愛犬。雪撬犬沒有放過絲毫機會,起身將森撲倒。森立時感到了無比的絕望,他甚至能感到犬從喉嚨里吐出的熱氣還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驚人的事情發(fā)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鉆心的疼痛和噴涌的熱血,卻是愛犬用舌頭舔著他的脖子,以溫暖他凍僵的血管。就在一人一犬互相依偎的幾小時后,救援隊伍找到了他們。
④森在生死時刻拋棄了砍刀,雪撬犬最終沒有選擇背叛,兩個生命都獲得了拯救。如果故事的結局是相反的,雷撬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員找到的將無疑是兩具冒著熱血的尸體。
⑤很多時候我們身邊的人像雪撬犬一樣不得不背叛。當我們面對這種背叛時,是選擇殺戮還是寬恕,一念之間也許天差地別,決定生死。關鍵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靈。
(選自《青年文摘》有刪改)
16.依據(jù)選文的情節(jié),用簡潔的語言填空。(4分)
森陷入困境 犬相助相伴——>__________——>__________——>犬回歸忠誠與森依偎獲救
17.第①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8.第③段中“森將手中的刀使勁拋向遠方”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9.第③段中畫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0.第⑤段運用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21.請你結合生活實例,談談讀過本文后的啟示。(3分)
(三)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22~26題。(14分)
① “稀土”一詞源于芬蘭化學家加多林。他于1794年從一塊形似瀝青的重質(zhì)礦石(后來被稱作硅鈹釔)中分離出一種白色物質(zhì),經(jīng)分析證明含有一種新的“元素”(后人稱作“釔土”的Y2O3)。作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名稱,“稀土”代表著一類元素,一直沿用至今。
②世界稀土礦產(chǎn)資源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國、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和印度。資料顯示,2011年在全球已探明的1億噸稀土儲量中,中國稀土儲量為3600萬噸,占全球儲量的36%;俄羅斯稀土儲量為1900萬噸,占全球19%;美國稀土儲量為1300萬噸,占全球13%。
③稀土有“工業(yè)黃金”之稱。在軍事方面,其最顯著的功能就是能大幅度提高其它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和性能,比如能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飛機、導彈的鋼材、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的戰(zhàn)術性能;稀土同樣是電子、激光、核工業(yè)、超導、航天等諸多高科技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