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名著阅读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史记》在线阅读与翻译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中考散文阅读题集下载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道德经》在线阅读 朱自清散文集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首頁 > 高中語文 > 高考指導

2011年高考現代文閱讀文本模擬題匯總(七)

[移動版] 505565700
高考閱讀理解周練之現代文閱讀文學類文本專練(七)

  三十七、                         廢墟的輝煌 
                                             劉上洋 

真沒有想過,在羅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廢墟。 

我們乘車從一個叫美女城的小鎮(zhèn)前往羅馬。早就聽說羅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藝術作品,尤其是那規(guī)模宏偉金碧輝煌的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高聳云天氣勢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紐爾二世騎像紀念碑、充滿神秘色彩的許愿噴泉,更是以它們獨特的建筑藝術聞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像中,羅馬一定很美,很繁華。然而,當汽車進入市區(qū)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沒有流光溢彩,沒有生機盎然,一切都是舊的,街道是舊的,房屋是舊的,整個羅馬就像一件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歷史文物。 

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時候,汽車在一座殘破但卻很雄偉的橢圓形建筑物前停了下來,我的眼睛頓然一亮,這不就是古羅馬斗獸場的廢墟嗎?這座于公元72年由4萬名戰(zhàn)俘用8年時間建起來的巨大建筑,雖然毀壞嚴重,殘破不堪,但不愧為人類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狀很像今天的體育場,近50米高的外圍墻是用磚石砌成的三層石柱拱廊,周圍有80個出入口,里面的階梯式座位能同時容納5.5萬觀眾。就是現在,也令人驚嘆不已。從斗獸場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滿了野蠻和血腥。達官貴人們?yōu)榱藢で蟠碳ず蜌g樂,在這里上演了長達500多年的“人獸斗”。在詛咒它的同時,我又暗暗為這座輝煌建筑的廢墟歷經漫長的風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慶幸。要不然我們只有從歷史學家的筆下去尋找它的蹤跡了,就像我們中國的阿房宮一樣,只能從司馬遷的《史記》和杜牧的詩文中去想像它的輝煌壯麗了。其實,豈止阿房宮,漫漫五千年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據說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廢墟也很難覓到一座了。 

離斗獸場不遠,便是羅馬廣場廢墟。這個古羅馬的心臟地區(qū),曾經殿堂高聳、神廟林立,如今卻雜草叢生,成了一片斷壁殘垣,華麗的埃米利亞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亂的石塊;雄偉的馬森齊奧殿堂,只剩下了幾堵厚厚的破墻;高大的蒂奧斯庫雷神廟,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為氣派的薩圖爾諾農神廟,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撐的大門;徜徉在這羅馬廣場的廢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羅馬的歷史中漫步。我們不能親見古老的歷史,但廢墟卻可以告訴你昔日的輝煌。倘若沒有廢墟,人類的歷史就會變得蒼白單調,就會變得殘缺不全。 

從羅馬廣場出來,我以為再也看不到什么廢墟了。誰知羅馬城簡直就是一個廢墟的世界。一座座傾塌的城墻,一間間殘破的宮殿,一根根斑駁脫榫的石梁,一個個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條條被毀壞的不成形的通道隨處可見,或掩映在綠樹叢中,或豎立在草坪之上,或橫亙在街邊路旁,或緊靠著新建筑。尤其使人驚訝的是,絕大多數廢墟都在羅馬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顯眼醒目之處。凝視著這些廢墟,我忽然發(fā)現羅馬充滿著一種殘缺的美,一種古舊的美。沒有廢墟,就無法印證文明的軌跡,殘損和破敗正體現了文明的韌性。 

于是,我不由地驚嘆和欽佩起羅馬人來。他們不愧具有遠見卓識的一族。面對羅馬文明的廢墟,他們沒有用推土機去把它們推倒和鏟平,也沒有在廢墟上去恢復和重現古羅馬的壯麗輝煌,而是獨具匠心地將廢墟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只有尊重廢墟,才能超越廢墟,去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正因為廢墟有著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羅馬也就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每天從四面八方來廢墟游覽的人絡繹不絕、摩肩接踵。羅馬廢墟,一個千古絕唱,一個不滅的輝煌。  
1.第三段中“迷惑不解”的含義是什么?用自己的話概括。(不超過15個字) 
 
2.“廢墟有著永恒的巨大的魅力”,從上文看,這“魅力”表現在哪幾方面?  

3.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了中國的阿房宮等內容,聯系全文看,這樣寫的好處和作用是什么?  

4.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ā。� 

A.本文開篇點題,設置懸念�!罢鏇]有想過,在羅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廢墟”一句,既抒發(fā)了思古之幽情,又有現實的震撼力。 

B.第二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把我們帶進想像中繁華的羅馬城,而實際中的羅馬城并非如此,作者的情緒隨之“低落”下來,待看到更多的廢墟后作者的情緒才逐漸愉悅起來。 

C.文中“我又暗暗為這座輝煌建筑的廢墟歷經漫長的風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慶幸”一句,暗合文眼,暗示了后文中廢墟巨大的歷史意義。 

D.文章第三段介紹了古羅馬斗獸場,作者目的是借斗獸場的廢墟控訴萬惡的奴隸制度,批判奴隸制度的野蠻和血腥,從而達到借古諷今的目的。 

E.文章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辯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又用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批判增加了文章的力度。 

 

三十七、  1、答:作者的想像和現實形成反差。  解析: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迷惑不解”在文中的位置可知,概括第2節(jié)內容既可的出答案。 

2、答:(1)廢墟是歷史的化石。(2)廢墟是文明的見證。(3)尊重廢墟,才能超越廢墟,去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解析: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能準確的確定答題區(qū)域。只要分別概括出(4)(5)(6)三小節(jié)的段意,即可得出本題的答案。 

   3、答:(1)運用對比手法,慶幸羅馬廢墟的保存,也為中國這一文明古國廢墟的被毀而痛惜。(2)深化主題,引發(fā)人們對單純追求現代輝煌而隨意破壞廢墟的思考。(3)引起下文,為下文議論羅馬廢墟保存的意義張本。     解析:“好處和作用”必須從兩個方面進行鑒賞,要從文章的主旨、表現手法等方面組織答案,才能作到全面、準確。

4、答:CE  解析:A項“又有現實的震撼力”錯;B項“情緒才逐漸愉悅起來”錯;D項不合文章主旨。

 

三十八、 干涸的鴻溝,歷史的裂痕

                                          王劍冰

古人有話,生于蘇杭,葬于北邙。

在邙山莽莽黃土之上,到處布滿了高高低低的墓群。這些墓群依次排列開去,似在訴說著那些塵埋的歷史。就在黃河岸邊,邙山之巔,橫向里現出一條溝壑,像誰猛舞利刃,在歷史的深處劃出一道裂痕。這就是鴻溝。曾經攪亂歷史風云的鴻溝;讓人發(fā)無數聯想的鴻溝。

這道溝,原口寬有八百米,深達兩百米,原名叫廣武澗,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開鑿的引黃濟田的水利工程。當時的場景讓今人難以想象:鴻溝的北面是滔滔的黃河,西南面則群山萬壑。溝中滾滾的黃河水深不可測,溝的四周萬木叢生,百獸哀鳴。其地勢之險,是東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說,當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爭。古往今來,中原多少戰(zhàn)事如煙云過眼,唯鴻溝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絕唱。

走進這個故事的兩個人物,起先無甚大名,卻胸有大志。史有傳聞,當以勾畫萬里長城的大手筆著稱的始皇車隊路過時,有兩個人在贊嘆之余,同時發(fā)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說:“大丈夫當如是也!”一說:“彼可取而代之!”說前一句的較工于心計,后來做了漢朝的開國皇帝;說后一句的則少城府,鴻門宴放走了死對頭,一把火焚燒了阿房宮,空做一場皇帝夢。

鴻門宴與鴻溝都是鴻字起頭,本沒有自然的聯系,但總讓人感到有某種天然的巧合。鴻門宴之時,項羽大軍40萬,劉邦僅有10萬。項羽若依范增計殺掉狡詐多謀的劉邦,便不會再有后面的鴻溝之爭。偏偏項羽自恃高強而猶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機會,以致放虎歸山,使之形成與項羽抗衡的軍事陣營。鴻門宴是項羽的一個敗筆,鴻溝亦然。項羽失去了最后的機會。其時是公元前202年,鴻溝西側是劉邦的漢王城,東側筑起項羽的霸王城。項羽勢強,兩軍對壘,可還是讓劉邦滑了過去。

兩個鴻字,讓項羽有了終生的遺憾。最終自刎烏江。項羽畢竟是項羽,其如果過江而去,汲取教訓,重整旗鼓,歷史還不定如何寫就。但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只能以這樣的結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個憂惋的女子在一個梧桐更兼細雨的黃昏想起項將軍,依然感嘆不已:“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氏之類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劉項之間,非項莫屬。成者英雄敗者賊,這賊的罵名,怎么也安不到項羽身上。

在兩軍對壘,楚軍久攻漢軍無果的時候,項羽支起了一口大鍋,欲把劉邦的老父煮了。而劉邦卻耍起了無賴,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橫飛的戰(zhàn)場上,這等糅和著殘忍與機詭的情節(jié)。項羽太要了名聲和體面,人家的老爹沒有殺掉,還和劉邦在鴻溝平分了天下。這在項羽來說可能是無奈之舉,兩年半的爭斗中,劉邦已漸漸緩過勁來;而對于劉邦,則是一種緩兵之策。其一旦羽翼豐滿,便想遮蔽整個中國了。野心乘勢,要比項羽來得十二分的兇猛。最終導演了一場歷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話劇,這場“霸王別姬”,讓天地為之動容。當虞姬拔劍起舞,血別項羽,正是四面楚歌唱響之時。“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與美人,刀劍與熱血,在那個凄惋之夜形成鮮明的對立。

鴻溝只是一個擺設,一個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冊中的神來之筆。這一筆是最有說服力的警言妙語。有人要將長江變成第二個鴻溝時,毛澤東沒聽那一套,“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一警覺與歷史緊密相連。劉氏建立漢朝之后,恐怕沒有故地重游。這里說不上是他的光榮呢,還是恥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個叫做阮籍的人信馬由韁,來到這里,看著早已是斷壁殘垣的古戰(zhàn)場,不禁仰天長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這聲嘆息由著狂舞的澗風,飛揚了數千年,對其的認識卻莫衷一是。那是個產生故事的時代,由鴻溝所派生出的諸多故事,足以讓后人品味。

歷史總是要向前發(fā)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長城,還是劉邦與項羽利用的這條鴻溝,都不能阻擋住歷史的風雨。這風雨可以使長城頹毀,也可以將鴻溝填平�,F在,它們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測,無法逾越了。鴻溝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條干涸的河道,完全沒有當年的險要。甚至讓人想不出,這樣的一條溝是如何能夠將兩支兵馬分而拒之。

黃土漫漫,芳草萋萋,順黃河而來的風,騰挪漫卷,似攪起陣陣馬蹄和喊殺的煙塵。

17.文章在對項羽和劉邦這兩個歷史人物成敗得失的思考、評說中,選取了劉、項之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                  等幾個場景。作者回放歷史,把鴻溝定格在最濃墨重彩之處,從寫法的角度,分析其用意在于                                                                 。(4分) 

18如何理解“鴻溝只是一個擺設,一個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冊中的神來之

筆”?(4分)

19文章開頭和結尾都運用了景物描寫,試分析兩處景物描寫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

20文章中說“由鴻溝所派生出的諸多故事,足以讓后人品味”,聯系文章分析,后人從鴻溝的有關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內容?                            (5分)

 參考答案:

[gd=5]三十八、17. 鴻門宴   鴻溝對壘    四面楚歌(或:自刎烏江、霸王別姬)   借古鑒今

(4分。此題考查歸納概括能力和對文章寫作技巧的鑒賞能力,難度不大。學生只要認真的分析理解了文章標題“干涸的鴻溝,歷史的裂痕”的題意,完成對文章寫作方法的鑒賞就不難了。)

18. 鴻溝只是歷史上演繹過劉項之爭的一處歷史遺跡,卻“曾經攪亂歷史風云”,“讓人發(fā)無數聯想”。(4分。此題考查對重要語句含意的理解。首先明確此句是一個過渡句,承上啟下,同時又是一個呼應句,呼應開頭,然后綜合此句前后內容,就可得出答案。答出“曾經攪亂歷史風云”得2分,答出“讓人發(fā)無數聯想”得2分。)

19. ①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對鴻溝的思考和聯想。②后者則給讀者一種沉浸于歷史而回味無窮的感覺。

(4分。此題考查對文章藝術技巧的賞析鑒賞。①只要答出“景物描寫引出下文內容”就可計2分;②答出景物描寫能使讀者對鴻溝的歷史進一步回味、品味都可以計2分。)

20. ①雖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項羽自身的缺陷(疏于城府、自視甚高)決定了他最終會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冊之外。  ②真正的英雄是能棄歷史的缺陷、接受歷史的教訓,推動歷史前進的人。

(5分。此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對文章內容的概括,難度較大。首先要明確“由鴻溝所派生出的諸多故事,足以讓后人品味”是全文內容的一個收束句,是對全文內容的歸納,然后,根據題干“后人品味出那些內容”的要求,結合對第8段內容的分析,可以歸納出答案。①答出“項羽自身的缺陷”1分,答出“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冊之外”1分,如果回答為“不能成為英雄”則不能計分。②答出“真正的英雄”能借鑒歷史的教訓,計2分,答出“推動歷史的前進”計1分。以上要點答出大致意思即可計分。)

 

         三十九、                      感動是一種養(yǎng)分

何 蔚

常常有一些無法言說的感動。

譬如看見果實墜地,從一棵樹的手腕上,一枚青澀的蘋果或一只熟透的蜜桃,冷不丁地跳到地上,在塵土中灼下一道輕痕,打下一個水印,或者連一點兒蛛絲馬跡也不曾留下,可就在這一瞬間,它已經深深地感動了我。

譬如看見一只小鳥,在我的窗臺上跳躍盼顧,抖動漂亮的羽毛沖著我叫了那么一聲,甚至只有半聲,爾后又匆匆飛走。譬如看見一個朋友久違的眼神和手勢,看見一顆滾動在草葉上的露珠被風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閃耀,看見一群螞蟻抬著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緩緩行進時所表現出的那種小心謹慎與肅穆莊嚴……總之,感動我的有時是一種聲音,一種復雜的隱喻了生命幻象的聲音;有時是一種色彩,一種沉重的、負載了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有時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話語的狀態(tài)。也有時候,感動我的竟是一種細微、尋常得極容易被人忽略的場景,正如一群螞蟻抬著一只蜜蜂的殘骸亦慘亦烈地向前移動,最終,它們幾乎全部移進了我的內心,默化成一曲悲壯的挽歌和一場永久的儀式。

更有時候,感動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也僅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

不知道為什么要感動。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沒有感動,我想我就會于不痛不癢中丟棄自己。因為我知道,這個世界上連一朵花一莖草一湖水和一尾魚,都那么持久地擁有著令人感動的特質。所有的生命幾乎都離不開感動。如果對美視而不見,對春天也無動于衷,那么還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間邁動雙腳?

想一想,一朵花因為什么而鮮艷嫵媚,一莖草因為什么而搖曳多姿,一湖水因為什么而清波漾溢,一尾魚因為什么而躍出河面?

許多時候,我就是這樣不可抗拒地被一些極小的事物感動著,被極小的感動潤澤著。只是,我好像從來沒有留心將每一次感動的具體根由進行仔細地探究,一條一款地羅列起來,為誘發(fā)下一次感動埋好伏筆。我想,誰如果真這么愚蠢地對待感動的話,那他就不可能擁有更多的感動了。感動是不能提前準備的,如同做夢一樣,因此也沒有必要在事后對它做一番精彩的歸納、總結或者賞析。

常常被感動而充滿激情的人是有福的。我或許屬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感動是由于我深愛著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比別人更留意也更鐘情于它們。而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親人,也同樣愛著、留意著、鐘情著我。我們永遠保持著那種和諧友善、親密真摯的聯系,保持著深層的感情交流、碰撞與溝通。彼此間相互提醒、暗示,相互期許、關懷和給予。每次小小的感動都會洗凈我靈魂中某個小小的斑點和污漬,每一次深深的感動都有可能斬斷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感動使我的內心變得清潔、明亮、豐富而又寬敞,使我面對每一輪嶄新的日出都能贏得一個全新的自我。

對于我,感動始終是一種崇高的養(yǎng)分,如同豐盈甘美的母乳;對于感動,我則始終都是一個受益不盡的吮吸者,吸著母乳的精華漸漸長高,長大,健康,強壯,享有智慧與激情。

因此我敢說,一個人,只要他還能感動,就不至于徹底喪失良知與天性。只要能感動,即使將你放在生活的最邊緣,你也決不會輕易放棄做人的資格以及與生俱來的發(fā)言權。

18.為什么說“感動”是“無法言說的”?(35字以內,4分)

19.在“美”和“春天”之間邁動雙腳的理由是什么?(不超過18字,4分)

20.根據第9段內容,分點概括作者對“感動”的理解和體會。(6分)

21.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4分)

A.作者在開頭列舉了種種使他感動的事物,可見作者是一個十分熱愛生活并充滿愛心的人。

B.文章寫出了關于“感動”的許多感想和體會,表達人們要保持良知維護人格尊嚴的主題。

C.作者認為“不去仔細地探究每一次感動的具體根由”是因為感動如夢模糊隨意難以把握。

D.一個人如果要有更多的機會發(fā)現美好的事物,就應該愛著、留意著、鐘情著美好事物。

E.畫線句“感動始終是一種崇高的養(yǎng)分,如同豐盈甘美的母乳”用了比喻修辭手法。

 

三十九、 18.①無法言說有多少事物讓我感動 ②無法言說感動的原因

19.欣賞美,熱愛春天(或:欣賞美好事物,內心充滿對春天的熱愛)

20.①常常被感動而充滿激情的人是有福的 ②只要深愛著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會有感動 ③感動使我成為一個全新的自我(或“感動使我的內心變得清潔、明亮、豐富而又寬敞”)

21.B C(B主題不對。C“如夢模糊隨意難以把握”與文意不符)

四十、        高山流水    余秋雨

常聽人說,人世間最純凈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時代。這是一句極其悲涼的話,居然有那么多人贊成,人生之孤獨和艱難,可想而知。

我并不贊成這句話。孩童時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戲,成年人靠著回憶追加給它的東西很不真實。友情的真正意義產生于成年之后,  它不可能在尚未獲得意義之時便抵達最佳狀態(tài)。

其實,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變中,猛然發(fā)現自己長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的同學遇到的困難使你感到了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放慢腳步憂思起來,開始懂得人生的重要。就在這一刻,你突然長大了。

我的突變發(fā)生在十歲。從家鄉(xiāng)到上�?贾袑W,面對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鄉(xiāng)間的小友,但已經找不到他們了。有一天,百無聊賴地到一個小書攤看連環(huán)畫,正巧看到這一本。全身像被一種奇怪的法術罩住,一遍遍地重翻著,直到黃昏時分,管書攤的老大爺用手指輕輕敲了敲我的肩,說他要回家吃飯了,我才把書合攏,恭恭敬敬放在他手里.

那本連環(huán)畫的題目是《俞伯牙和鐘子期》。

純粹的成人故事,卻把艱深提升為單純,能讓我全然領悟。它分明是在說,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總會有一天從熱鬧中逃亡,孤舟單騎,只想與高山流水對晤,走得遠了,也許會遇到一個人,像樵父,像隱士,像路人,出現在你與高山流水之間,短短幾句話,使你大驚失色,引為終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會失去他,同時也就失卻了你的大半生命。

一個無言的起點,指向一個無言的結局,這便是友情。人們無法用其他詞匯來表述它的高遠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個字,成為中國文化中強烈而縹緲的共同期待。

那天我當然還不知道這個故事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沒有一個算得上“知音”。我還沒有彈撥出像樣的聲音,何來知音?如果是知音,怎么可能舍卻蒼茫云水間的苦苦尋找,正巧降落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班級?這些疑問,使我第一次認真地抬起頭來,迷惑地注視著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注視了整整四十年,已經到了滿目霜葉的年歲。如果有人問我:“你找到了嗎?”我的回答有點艱難。也許只能說:“我的七弦琴還沒有摔碎�!�

我想:艱難的遠不止我。近年來參加了幾位前輩的追悼會,注意到了一個細節(jié):  懸掛在靈堂中的挽聯常常筆涉高山流水,好像死者與撰寫挽聯的人是當代知音,但我知道,死者對于挽聯撰寫者的感覺絕非如此。然而這又有什么用呢?在死者失去辯駁能力僅僅幾天之后,在他唯一的人生總結儀式里,這一友情話語烏黑鮮亮,強硬的無法修正,讓一切參加儀式的人都低頭領受。但我們對此又不能生氣,如果死者另有知音名單,為什么不在臨死前鄭重留下呢?可見對大多數人來說,直到生命結束都說不清楚明確的友情序列,任何人都可以來臨時扮演一下。幾十年的生命都在尋找友情,難道一個也找不到?找到了,而且很多,但一個個到頭來都對不上口徑,全都錯位了的友情。

18.作者在文中提到,他并不贊成“人世間最純凈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時代”這句話,請歸納總結其原因。  (5分)

19.“我的七弦琴還沒有摔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不超過25個字)  (4分)

20.在作者的意圖中,得遇知音必須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5分)

21.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本文以作者的內心感受為基礎,說明了作者對友情的看法及對高山流水或友情的向往,筆觸自然而動情,令讀者為之動容。

B.據本文看,作者認為只有隨著歲月的增加,年齡的增大,成人之后才有真正的友情。

C.作者認為對友情的感悟是可以突然發(fā)生的,但真正的知音卻不可以突然出現。

D.作者認為眾多老前輩只有在臨死前,才發(fā)現真正意義上的知音其實自己一個也沒有。

E.魯迅認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作者的人生苦苦追求也是為了尋找一個知音。

 

四十、18. (5分)(1)孩童時代的友誼只是嬉戲,并未獲得真正意義。(2分)(2)友情感受與成長往往同時發(fā)生,友情真諦在一次突變使人長大,而長大后才有真正的友情。(3分)

19. (4分)作者的這句話含蓄地說出還沒有知音離他而去(2)甚或還沒有出現知音(2分)》

20. (5分)(1)尋友者本身具備在某一領域里的較高境界,“曲高和寡”正感孤獨;(2分)(2)須經歷了蒼茫云水間的苦苦追尋,不經意停留在身邊的友人中。(3分)

21. AE。(4分)以上問題意思答對即可。

四十一、                               賈平凹

   ①父親喜歡蘭草,過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帶回些蘭草來培栽;幾年之間,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種,像要做個蘭草園圃似的,方圓十幾里的人就跑來玩賞。父親并不以此得意的,而且倒有了幾分慍怒;時又進山去,便從此不再帶回那些野生野長的蘭草了,這些很使我奇怪,問他,又不肯說,只是有一次在進山的時候,要我和他一塊:“訪山去吧!”

   ②我們進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處。那里有一道瀑布,幾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遠就聽到轟轟隆隆的響,水沫揚起來,彌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著,暈出七彩迷麗的虛幻。我們沿谷底走,便看見有許多野蘭草,盈尺高的,都開了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了一層寒煙;香氣濃烈極了,氣浪一沖,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聞到了。

   ③我從未見過這么清妙的蘭草,連聲叫好,又要動手挖起一株來,想父親會培育這仙品的;以前就這么挖回去,經過一番培栽,就養(yǎng)出了各種各樣的品類、形狀呢! 

   ④父親卻把我制止了,說:“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氣,長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培栽了,就變成了玩賞的盆景。”

   ⑤ “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⑥ “樣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調也就俗了�!�

   ⑦父親的話是對的,但我卻不禁惋惜了;這么精神的野蘭,在這么個空谷僻野,葉是為誰長的,花是為誰開的,會有幾個知道欣賞呢!

   ⑧ “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欣賞而生長!”

   ⑨我再也不敢去挖這些野蘭了。高興著它的這種純樸,悲痛以前為什么喜愛著它而卻無形中就毀了它呢?

   ⑩父親拉我坐在潭邊,我們的影就靜靜地沉在水里;他看著它,也在看著我,說:“做人也是這樣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獻媚處事,就像盆景中的蘭草一樣降了品格;這樣的人是不會對社會有貢獻的�!�

   18、第①節(jié)中寫“父親喜歡蘭草”,但“當方園幾十里的人跑來玩賞父親培栽的蘭草時”,父親“倒有了幾分    慍怒”,請根據文意寫原因?(4分)

   19、試簡析“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兒”的原因:

20、請根據文意,分別回答以下三個問題(6分)
(1)“我”欣賞蘭草前后有什么變化?
(2)“訪蘭”受到什么啟示?                                                   。

21、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文章從養(yǎng)蘭、賞蘭寫起,又寫父親帶我到山中訪蘭,而實際上,文章的旨趣是探尋         怎樣做人的問題。

B、作者通過對蘭草的描寫,賦于蘭草象征義,表達了自己對野蘭一樣的真性之人的贊美,對家蘭一樣媚俗之人的唾棄。

C、空谷幽蘭,具有超凡脫俗的氣質,作者這里寄寓的深意是:做人要有自己的個性,而不要盲目媚俗。

D、盆栽的蘭草雖然葉更嫩,花更繁更大,但它只能供人玩賞,不會對社會有貢獻。

E、本詩所表達的主旨與陸游《蘭》詩中 “香來知有蘭,迃求乃弗獲。生世本幽谷,豈愿為世娛?” 所表達的一致,與齊白石〈〈蘭〉〉詩“幽藍小竹應參差,靜坐書窗讀楚詞。記得西鄰園半畝,陰弄滿徑月明時”的主旨不一致。

 

四十一、18、蘭草清妙脫俗,人們卻把蘭草當成玩賞之物,這樣就褻瀆了蘭花。
19、山中蘭草靜處幽靜的山谷里,吸自然天地之精華,沐浴陽光雨露,有靈氣,有風骨;庭院里的蘭草雖然美     麗,也有香氣,但經過人的侍弄,太媚俗,缺少格調。
20(1)我:開始以蘭草的外觀美為欣賞標準,后來欣賞純樸不媚俗有靈性的蘭草。

(2)啟示:要象野蘭一樣純樸,不能如家蘭失了真性,獻媚處事,降了自己的品格。
21、BE(A文章無“養(yǎng)蘭”;C非談“個性”,而是“真性”;D“但它只能供人玩賞,不會對社會有貢獻”武斷,與主旨無關;E齊白石詩是言自己環(huán)境的清幽與自己的修養(yǎng)之道。)

四十二、    鞏乃斯的馬
                                             周 濤  

我一直對不愛馬的人懷有一點偏見,認為那是由于生氣不足和對美的感覺遲鈍所造成的,而且這種缺陷很難彌補。有時候讀傳記,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蝰橊勛杂�,就有點替他們惋惜,他們一定是沒見過真正的馬。 

在我眼里,牛總是有點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貧知命的樣子,這大概是由于過分提倡“老黃�!本褚鸬纳矸锤�。駱駝卻是沙漠的怪胎,為了適應嚴酷的環(huán)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至于毛驢,頂多是個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難當大用。它們的特性和模樣,都清清楚楚地寫著人類對動物的征服,生命對強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歡。它們不是作為人類朋友的形象出現的,而是俘虜,是仆役。有時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駱駝在婦人面前下跪,發(fā)情的毛驢被縛在車套里齜牙大鳴,我心里便產生一種悲哀和憐憫。 

自古好馬生塞北。在伊犁,在鞏乃斯大草原,馬作為茫茫天地之間的一種尤物,便呈現了它的全部魅力。 

那是一九七零年,我在一個農場接受“再教育”,第一次觸摸到了冷酷、丑惡、冰涼的生活實體。不正常的政治氣息像潮悶險惡的黑云一樣壓在頭頂上,使人壓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并不能打擊我對生活的熱愛,精神上的壓抑卻有可能摧毀我的信念。 

終于有一天夜晚,我和一個外號叫“藍毛”的長著古希臘人臉型的上士一起爬起來,偷偷摸進馬棚,解下兩匹喉嚨里滾動著咴咴低鳴的駿馬,在冬夜曠野的雪地上奔馳開了。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糊。隨著馬的奔馳、起伏、跳躍和喘息,我們的心情變得開朗、舒展。壓抑消失,豪興頓起,在空曠的雪野上打著呼哨亂喊,在顛簸的馬背上感受自由的親切和駕馭自己命運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暢啊!我們高興得大笑,笑得從馬背上栽下來,躺在深雪里還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淚水…… 

馬能給人以勇氣,給人以幻想,這也不是笨拙的動物所能有的。在鞏乃斯后來的那些日子里,觀察馬漸漸成了我的一種藝術享受。 

唉,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在鞏乃斯草原度過的那些日子里,我與世界隔絕,生活單調;人與人互相警惕,唯恐失一言而遭來滅頂之禍,心靈寂寞。只有一個樂趣,看馬。好在鞏乃斯草原馬多,不像書可以被焚,畫可以被禁,知識可以被踐踏,馬總不至于被驅逐出境吧?這樣,我就從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的詩韻。油畫般的遼闊草原,夕陽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規(guī)模轉場時鋪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熊熊篝火邊的通宵馬經,氈房里悠長喑啞的長歌在烈馬蒼涼的嘶鳴中展開,醉酒的青年哈薩克在群犬的追逐中縱馬狂奔,東倒西歪的俯身鞭打猛犬,這一切,使我驀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壯美和那時潛藏在我們心里的共同憂郁…… 

哦,鞏乃斯的馬,給了我一個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時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給予了我!弄得我直到今天聽到馬蹄踏過大地的有力聲響時,還會在屋子里坐臥不寧,總想出去看看,是一匹什么樣兒的馬走過去了。而且我還聽不得馬嘶,一聽到那銅號般高亢、鷹啼般蒼涼的聲音,我就熱血陡涌、熱淚盈眶,大有戰(zhàn)士出征走上古戰(zhàn)場,“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之慨。 

馬就是這樣,它奔放有力卻不讓人畏懼,毫無兇暴之相;它優(yōu)美柔順卻不任人隨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說它是進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與美的巧妙結合恐怕也并不過分。值得自豪的是我們中國有好馬。從秦始皇的兵馬俑、銅車馬到唐太宗的六駿,從馬踏飛燕的奇妙構想到大宛汗血馬的美妙傳說,從關云長的赤兔馬到朱德總司令的長征坐騎……縱覽馬的歷史,還會發(fā)現它和我們民族的歷史緊密相聯著。這也難怪,駿馬與武士與英雄本有著難以割舍的親緣關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發(fā)揮、彼此氣質的相互補益,曾創(chuàng)造出多少叱咤風云的壯美形象?縱使有一天馬終于脫離了征戰(zhàn)這一輝煌事業(yè),人們也隨時會從軍人的身上發(fā)現馬的神韻和遺風。我們有多少關于馬的故事啊,我們是十分愛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們的一切美好的傳統(tǒng)都像黃河之水似的遺傳下來那樣,我們的歷代名馬的筋骨、血脈、氣韻、精神也都遺傳下來了。那種“龍馬精神”,就在鞏乃斯的馬身上。 

1.文章開頭,作者用了哪些動物與馬對比,這些動物各自的和共同的缺點是什么? 

2.在第三節(jié),作者為什么說馬是“茫茫天地之間的一種尤物?” 

3.第八節(jié)開頭有一句“哦,鞏乃斯的馬,給了我一個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時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給予了我!”請揭示此句中“取消”與“給予”兩詞的內涵。 

4.在文章的結尾,作者列舉了歷史上許多名馬的目的是什么? [/gd]

 
 四十二、   參考答案 

1.牛安貧知命,駱駝畸形丑陋,毛驢難當大用。它們都反映了生命對強者的屈服,是俘虜,是仆役。 

2.它奔放有力卻不讓人畏懼,毫無兇暴之相;它優(yōu)美柔順卻不任人隨意欺凌,并不懦弱,它是進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與美的巧妙結合。 

3.“取消”的是自由與駕馭自己命運的能力,“給予”的是重新體會到了生活不朽的壯美。 

4.(1)證明馬和我們民族的歷史緊密相聯著。(2)表明駿馬與武士與英雄本有著難以割舍的親緣關系,曾創(chuàng)造出許多叱咤風云的壯美形象。

全国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华语网专注语文19年!请收藏我们以免失联!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