鍚嶈憲闃呰 | 绐楄竟鐨勫皬璞嗚眴鍦ㄧ嚎闃呰 | 銆婂彶璁般€嬪湪绾块槄璇讳笌缈昏瘧 | 鑰佷汉涓庢捣鍦ㄧ嚎闃呰 | 涓€冩暎鏂囬槄璇婚闆嗕笅杞� | 涓€冭鏂囪瘯鍗蜂笅杞� |
銆婃湞鑺卞鎷俱€嬪湪绾块槄璇� | 娴峰簳涓や竾閲屽湪绾块槄璇� | 銆婇亾寰风粡銆嬪湪绾块槄璇� | 鏈辫嚜娓呮暎鏂囬泦 | 2024涓€冧富棰橀槄璇�41鍒� | 涓€冭鏂囧垎绫绘眹缂栦笅杞� |
孟子小故事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說:“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 辦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 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為他們必須急于抽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為他們急于愛的是親人和賢人。” 接著,孟子又從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 禮節(jié)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咽,咕嘟咕嘟地喝湯,卻去講什么不能用牙齒咬斷干肉等等,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 當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課文正解】
亙古不變的和諧理念
“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至今,耳熟能詳。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是令人稱道的,他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他最經典的治政理念就是“民本主義思想”。用我們現在的時髦話來說,就是和諧理念。
《寡人之于國也》一文,若從思路來看,全文按“梁王問政——孟子議政”結構而成。主體部分是“孟子議政”,其核心問題是“民不加多”,指向“施行仁政”,接著全面論述王道仁政,即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進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施行仁政,實現社會的和諧。否則,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在孟子看來,百姓只有得到物質生活的滿足和精神生活的滿足,社會才能安定。因此,國君要不斷反省自己,不能推卸責任。
用現在理念來審視,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兩手抓。
朱镕基總理曾說過:“土地不能動,治安不能松。”
這顯然與孟子在文中提出的“仁政”,推行“王道樂土”的藍圖是一脈相承。
孟子的“王道樂土”藍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二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王道之始”就是“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簡言之,就是重視農業(yè)生產,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實行休養(yǎng)生息。
而這些理念,與我們現在提出的構建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理念是如出一轍的。
“王道之成”就是“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換言之,一是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重視家庭副業(yè),提高糧食生產;二是推行教化,提倡孝道,興辦學校。
而這些措施,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重視農業(yè)生產,發(fā)展低碳產業(y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和義務教育,是異曲同工的。
倘能如此,不能使天下百姓歸順者,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想不和諧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