鍚嶈憲闃呰 | 绐楄竟鐨勫皬璞嗚眴鍦ㄧ嚎闃呰 | 銆婂彶璁般€嬪湪绾块槄璇讳笌缈昏瘧 | 鑰佷汉涓庢捣鍦ㄧ嚎闃呰 | 涓€冩暎鏂囬槄璇婚闆嗕笅杞� | 涓€冭鏂囪瘯鍗蜂笅杞� |
銆婃湞鑺卞鎷俱€嬪湪绾块槄璇� | 娴峰簳涓や竾閲屽湪绾块槄璇� | 銆婇亾寰风粡銆嬪湪绾块槄璇� | 鏈辫嚜娓呮暎鏂囬泦 | 2024涓€冧富棰橀槄璇�41鍒� | 涓€冭鏂囧垎绫绘眹缂栦笅杞� |
古地名,存于北周到清朝之間,轄地大概在今天泗縣,泗洪,天長,盱眙,明光一帶。 最后的州城在現(xiàn)在的泗縣城。 泗州古城遺址現(xiàn)在江蘇省盱眙縣境內。
古泗州在夏、商、周時均為徐國。
春秋時,徐國為吳國所滅,徐屬吳國。
戰(zhàn)國屬楚國。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該地為東�?は碌捻炫_,因縣治曾設在山上,取“張目為盱,直視為眙”之意,故縣名曰“盱眙”又因境內山上盛產(chǎn)都梁香草。
秦末,楚國義軍曾立楚懷王孫心建都于此。
西漢為徐州刺史部臨淮郡盱眙督尉,置夏丘縣,屬沛郡。
東漢初平四年(193),曹操軍攻徐州,兵洗睢陵、夏丘。
三國時為魏國徐州下邳郡盱眙縣。
西晉時為徐州臨淮國盱眙。
北周末改安州為泗州,治宿豫(今江蘇宿遷東南)。
隋朝時隋煬帝曾在山上建都梁行宮,故又稱“都梁”(當時寫做:盱臺),隸屬于江都郡。
唐代河南采訪道下泗州的治所臨淮縣在今盱眙縣對岸,即在洪澤湖水下。
唐武德四年(621),析夏丘縣一部置虹縣。
唐武德六年,廢夏丘縣并入虹縣(夏丘縣名廢)。
唐貞觀八年(634),虹縣隸泗州。
唐元和四年(809),虹縣改隸宿州。
五代時為江都府泗州;
北宋為淮南東路泗州,州治泗州城。天長從揚州劃入泗州曾為州治。(單立天長軍時除外)
元祐七年(1092),割虹縣的靈璧鎮(zhèn)升為縣。
建炎元年(1127),宋金戰(zhàn)爭,虹地為金所有(《金史·地理志》虹州虹縣條)。后因長期戰(zhàn)爭,城郭淪為廢墟近60年。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虹復立縣治,屬江淮行省河南江北道,隸宿州。
明代設有鳳陽府泗州直隸州管轄,《鳳陽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
明洪武四年(1371),泗州改屬中立府(后更名鳳陽府)。
明清泗州城屢遭洪水淹沒,康熙時(公元1680年)陷入洪澤湖,乃寄治盱眙。由于淮河流域的洪澇災害和地陷,泗洲城消失。
1777年(乾隆42年),泗州徙治舊虹縣縣城,虹縣改屬泗州(原屬鳳陽府),同時撤廢虹縣(后發(fā)展成今泗縣) 。
1912年(民國元年),撤廢泗州直隸州。
北洋軍閥時曾在鳳陽設有淮泗道,之后泗州分屬安徽,江蘇兩省,只見于一些縣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