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育資源 > 班級管理

楊啟春《中學語文課堂應重視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移動版] 楊先生

中學語文課堂應重視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泰安一中(西校區(qū))      楊啟春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曾聽過許多“優(yōu)質課”、“觀摩課”。盡管授課內容不同,但授課方式卻大同小異:通常是老師先講,然后設計出問題讓學生回答,以此作為檢查講授效果的依據(jù)。為了這次“表演”,老師往往提前“彩排”多遍,老師問什么問題,哪個學生回答,以及怎樣回答都安排的詳細而周密,師生配合的天衣無縫。表面上這樣的課無可挑剔,其實存在的問題很多。老師只重視向學生提問,忽視啟發(fā)學生提問,致使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有的老師甚至害怕學生提問,一方面擔心課堂上時間不夠,學生提問會影響教學計劃的完成,另一方面擔心回答不上學生的提問而丟面子。前面的擔心如果還可以理解的話,那后面的顧慮完全沒有必要。老師是人而不是神,不可能什么都會。韓愈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苯虒W中向學生提問固然重要,但光由老師提問常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不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對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不利的。

把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為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已勢在必行。中國教育家歷來重視“問”,把“勤學好問”、“不恥下問”視為治學法寶。對此,美籍華人李振道教授指出:“做學問,先學問;先學答,非學問!彪y怪有人把“?”比作打開智慧大門的金鑰匙;成功道路上的拐杖......林林總總,但都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問在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梢哉f,會問是一個人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標志 ,是創(chuàng)新的“催化劑”和“發(fā)動機”。牛頓如果提不出蘋果為什么會下落的問題,就不會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如果提不出水開時壺蓋為什么會跳動的問題,就不會發(fā)明蒸汽機......可見答得好,不如問得巧。許多重大發(fā)明都是以“問”開始的。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shù)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迸e例來說,不知道“1+1=2”的人微乎其微,但會問為什么等于“2”的人卻是鳳毛麟角。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做過一首詩來說明這個問題,“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多年來,語文教育只強調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根本沒把“問”當作一種“能力”。聽、說、讀、寫固然重要,但忽視問的后果是相當嚴重的。聽、讀的東西是學習的內容和對象,說出的和寫出的東西是自己的感受。感受從哪里來?從思考中來。思考的過程,是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問”的過程。只有經(jīng)過問,才能把別人的東西消化、吸收為自己的東西。然后才能夠“下筆如有神”。現(xiàn)在的中學生寫作時只會無病呻吟、閉門造車,是因為他們讀得少、聽得少么?我認為這與他們不會問有關系。讀得再多,聽得再廣,如果不問個為什么,充其量是個“書呆子”。要知道,單靠模仿和拾人牙慧永遠寫不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不可否認,許多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的優(yōu)異表現(xiàn)常令老師們嘆為觀止。但不可忽視的是,學生除了“會答”還會什么?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無論課堂、練習還是考試,總是老師在不厭其煩得問,學生照本宣科的答。唯一不同的是口頭回答還是書面回答而已。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一個個都是答題的機器,只會消極被動的答,從不會積極主動的問,只會墨守成規(guī)、死記硬背,創(chuàng)新能力無從談起。也許有人會說:“會答有什么不好,你沒見中國學生在世界奧林匹克競賽中屢奪桂冠么?”可是我要說的是,中國學生在大賽中摘金奪銀固然可喜可賀,但這并不能掩蓋他們創(chuàng)新能力低下的事實。據(jù)聯(lián)合國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學生記憶能力世界第一,創(chuàng)新能力世界倒數(shù)第六?刹灰獮檫@個第一盲目樂觀,因為這與“倒數(shù)第六”比起來,我們好比“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外國人把中國的孩子叫做“計算器”,要知道這不是贊美,而是指出了現(xiàn)行考試制度的弊端:以犧牲創(chuàng)新能力為代價去掌握知識有點得不償失。

“1999年團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全國十個省市的近萬名6-18歲的青少年作了調查:在課堂上主動提問的學生中,小學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越來越少,僅2.9%!焙茱@然,年級越高,學齡越長,提問的主動性就越差。中科院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張梅玲指出:“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會問,因為問題是思維的火花。沒有問題,哪來思考?沒有思考,哪來創(chuàng)造?沒有創(chuàng)造,哪來發(fā)展?沒有發(fā)展哪有民族的希望?”如果我們的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敢提問,不想提問,不會提問,那我們的教育還有什么希望?

在授課過程中,老師下課時一般會問:“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么?”如果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沒有了”,老師才滿意的走下講臺。象這樣,老師常把“沒有問題”作為學生學會了的標志。殊不知,這“沒問題”卻說明了大問題。一堂好課不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課,而是“有問題”的課。學生的問題越多,鉆研得越透。

把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同時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只有掌握廣博的文化知識、較強的教育理論水平以及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在課堂上旁征博引、深入淺出、游刃有余!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一位老師要想以大量、新鮮、準確、生動的知識撞擊學生的心靈,保持長久而強烈的知識魅力,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去更新知識。因為“陳舊的知識如同失效的彈藥一樣,只能使教學變得沉悶、乏味。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把握時代的節(jié)奏,才能適應新的形勢。那種妄圖用一張文憑混到底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用昨天的知識培養(yǎng)的人才,根本不可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老師除了應加強自身修養(yǎng)外,還應掌握一些回答學生提問的方法。既能使老師少費口舌,又能使學生得到思考的機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直接法。即學生問什么,教師回答什么。這種一語道破的優(yōu)點是立竿見影,使學生疑慮頓失。缺點是使學生產(chǎn)生依賴思想,不利于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2、            指點法。有些問題只要根據(jù)癥結的原因、出現(xiàn)錯誤的關鍵稍加指點,便可收到使學生茅塞頓開的效果。

3、            反問法。即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作正面回答,而是選擇一些能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的問題,進行側面反問?墒箤W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4、            求助法。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可“求助”于個別同學代替回答。必要時老師予以訂正總結,效果比較理想。

5、            減坡法。有的問題有一定的難道度,需老師降低問題的坡度,把大問題化成幾個小問題,讓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解決問題。

6、            討論法。有的問題老師可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爭辯得出答案。讓學

生在爭論中加深理解,有所發(fā)現(xiàn)。

當然,方法遠不止這些,只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總結一定會有比這些更多更好的方法。在創(chuàng)新教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今天,廣大教育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開展了創(chuàng)新教育的討論、研究與實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認為僅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不夠的,還應把“問”的培養(yǎng)提到同樣的高度來重視。并以此作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突破口。力求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的氛圍,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想問);打消學生的顧慮,鼓起問的勇氣(敢問);教給學生問的方法(會問)。

相信我們只要給學生插上“問”的翅膀,就等于交給了學生打開創(chuàng)新大門的鑰匙,學生的創(chuàng)新欲望一定會激發(fā)起來。我們的教育,才會更有希望。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