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xiàn)代文閱讀 > 詩歌閱讀訓練

五步鑒賞詩歌

[移動版] 作者:佚名

五步鑒賞詩歌

相對古體詩歌而言,現(xiàn)代詩歌以其手法之多樣、表現(xiàn)力之豐富和意境之高遠而似乎更難教學,這成了很多教師頗為棘手的難題。然而,我們也相信,百仞之山,取之有道,凡事都應有其行之有效的途徑。本文中,筆者擬就現(xiàn)代詩歌教學的做法方面,談幾點自己的體會。我以為,現(xiàn)代詩歌教學應走好以下“五步”。

第一步,以相關背景為依據(jù),把握解讀詩歌的切入點

初中教材中所選編的現(xiàn)代詩歌大都是篇章不長,文詞明白,學生比較容易看得懂,正因為這樣而往往就容易只讀到它的表層,而忽略它內涵的一些東西。要讓學生能夠解讀詩歌的內涵,就必不可以少地對作品背景的了解——這是能否正確解讀詩歌思想的關鍵。 藏克家《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是一首優(yōu)秀的現(xiàn)代短詩,詩中的對比是淺顯易見的,詩中相對的兩種人也是淺顯易懂的,但對詩中兩種人的行為和精神實質如果沒有一定的“已知”來作為教學鋪墊,就不是那么容易把握了。所以,課前就務必先讓學生盡可能充分地了解關于魯迅的一些情況,諸如其生平經(jīng)歷、作品解讀、世人評價等等。于課間,尚未讀文,即可集中從“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中激發(fā)起學生對魯迅精神的景仰。有了這個情感鋪墊,教師輔之講述作者創(chuàng)作此詩文的背景,教學這首詩歌就有個良好的開端了,學生對了解詩中兩種人對人民的態(tài)度、對人生的目標、對社會的影響以及人們紀念魯迅的意義就有了很好的依據(jù)。

同樣,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雖然充滿浪漫色彩,但如果沒有對中國“五四”過后那“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的黑暗現(xiàn)實的了解,沒有對郭沫若當時極大的憤怒、苦悶與感傷的了解,學生就很可能只讀到詩中表層的美麗而很難從詩中解讀出他對當時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對理想世界向往。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關背景作鋪墊,對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詩歌中形象及思想的把握都起著很大的作用。但這只是個開端,F(xiàn)代詩歌教學的重頭戲還在于詩文的品讀過程。

第二步,以誦讀為依托,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詩歌是語言藝術的尖端,F(xiàn)代詩歌的語言精煉、形象、富有音樂美。余光中《鄉(xiāng)愁》: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里頭。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歌句式均勻整齊,回旋往復,一唱三嘆。指導誦讀時,非但要學生讀準字音節(jié)奏,且要吐字清晰,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把作者用音樂般的語言表達的對祖國和祖先的深深眷戀之情“唱”出來。雖是此,由于每個學生的審美角度與表達方式都不盡相同,詩歌誦讀就應允許個人對其節(jié)奏與韻律有不同的理解,應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來誦讀,而不可 “框”在一個規(guī)定的架子里遭受折騰,造就矯揉造作的“異口同聲”和“整齊”,有折人性。賀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來/柳林鋪子笑,紅旗飄飄/把手招。白肚子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一頭撲在/親人懷”其中的激動、喜悅,任由學生讀得激昂強烈、一瀉千里;《桂林山水歌》中“招手相問/老人山,云罩江山/幾萬年?——伏波山下/還環(huán)洞,寶珠久等/叩門聲……”這仿佛道不盡的滄桑歷史和漫長歷史中的感慨,任由學生讀得低沉舒緩,猶如山間潺潺溪流……

誦讀是賞析詩歌的重要依托,是詩歌意境解讀的物質條件!多l(xiāng)愁》中,那承載著詩人小時候依戀母親安慰的“小小的郵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張“窄窄的船票”、割斷了詩人和母親相見的一抔黃土,和象征著中華古老民族深深傷痕的“淺淺的海灣”,以及“這頭”與“那頭”沉重的分離,都是在誦讀的基礎上顯現(xiàn)出來的。有了這個基礎上,再將學生引向詩歌的賞析。

第三步,以情感為主線,體會詩歌深層的意蘊

可以這么說: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作者的感情體現(xiàn)在詩歌里,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間。還以余光中《鄉(xiāng)愁》為例:那“小小的郵票”承載了詩人小時候的依戀,在互通音訊中詩人獲得了母親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來中,詩人填補了感情的缺口;那一抔黃土割斷了詩人和母親的相見,詩人的心靈將歸往何處?……詩人的這些濃烈的情感,無不在詩中的“小”、“窄”、“矮”、“淺”之間得到反襯。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體味作者從字里行間凸現(xiàn)的跌宕的情感波瀾,體味詩詞深層的意蘊。

要指出的是,詩歌既是“言志”、“言情”的載體,其語言內涵必是豐富復雜的,所謂“詩無達詁”,那么在解讀其中的“志”與“情”就應允許我們在“體情”上有主觀的見地。清代的王夫之就說過:“詩人以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現(xiàn)代詩歌教學的鑒賞品味應建立在學生自我思考的基礎上,使“詩人心中之詩”最終成為“我心中之詩”。詩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對詩歌內涵的與眾不同的獨特體驗,也許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發(fā)。賀敬之《桂林山水歌》開頭這樣寫道:云中的/神啊,霧中的/仙,神姿仙態(tài)/桂林的山!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如情似夢/漓江的水!詩中“神”、“仙”、“情”、“夢”等字眼神姿仙態(tài),如情似夢,迷離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誰都沒有見過,但云霧中影影綽綽出現(xiàn)的仙女形象,喚起了人們那種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夢也是不確定的,在教學中就需要學生有自己獨立的理解和想象,允許學生以自己的審美眼光來理解“神”、“仙”、“情”、“夢”。同樣,在《鄉(xiāng)愁》賞析中學生對詩人情感還會有怎樣的體驗,教師都應抓住學生瞬間的靈光,捕捉學生動情的聯(lián)想與想象以達到教學目的。

查看更多詩詞鑒賞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