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初中語文 > 中考試卷

2019年大慶市初中升學統(tǒng)一考試考語文試卷(doc/有答案)

[移動版] 佚名
華語網(wǎng),傳播語文知識。歡迎訪問thn21.com

B.前兩聯(lián)中的兩個“空”字分別從空間和時間角度來寫,抒發(fā)了人去樓空、世事滄桑的感慨。

C.頸聯(lián)描寫登樓所見之景,天氣晴好,漢陽的樹木清晰分明,鸚鵡洲上的草木荒蕪衰敗。

D.全詩視野開闊,寫景自然,抒情真摯,歷來為人傳誦。

10.請從景與情的關(guān)系角度賞析尾聯(lián)。(3分)

【古文閱讀】

(甲)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

銓①九齡,母授以《禮記》《周易》《毛詩》,皆成誦。暇更錄唐宋人詩,教之為吟哦聲。母與銓皆弱而多病,銓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未嘗寢;少痊,輒指壁間詩歌,教兒低吟之以為戲。先府君②茍有過,母必正色婉言規(guī);蚺宦,則屏息,俟怒少解,復(fù)力爭之,聽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銓學甚急,稍怠,即怒而棄之,數(shù)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撲③之,令跪讀至熟乃已,未嘗倦也。銓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嚴。

(選自蔣世銓《忠雅堂集》)

注:①銓:作者蔣世銓的自稱。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親。③撲:打。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實詞的含義。(4分)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假:______________

(2)援疑質(zhì)理                        質(zhì):______________

(3)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______________

(4)吾母垂涕撲之                    涕:______________

12.選出下列加點虛詞含義、用法相同的一項(     )(2分)

A.燁然若神人          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

B.以衾擁覆            咨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

C.教之為吟哦聲        吾妻之美我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D.令跪讀至熟乃已      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13.對文中畫線詞語的相關(guān)解說錯誤的一項是_________(只填序號)(1分)

①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古時男子18歲行加冠禮,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進入成年。

②經(jīng),這里指經(jīng)書。我們常說的“五經(jīng)”指《詩》《書》《禮》《易》《春秋》。

14.下列關(guān)于【甲】【乙】兩文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甲文中“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運用細節(jié)描寫,寫出了作者謹于求學、渴求知識的情狀。

B.甲文中作者通過自己求學的親身經(jīng)歷,勉勵馬生勤奮求學、謙虛求教。文章情感真摯,循循善誘。

C.乙文通過作者的自述,再現(xiàn)了幼年讀書時父母督促自己學習的場景,在溫馨回憶的同時,也包含有對父母過于苛責的不滿情緒。

D.兩篇選文都闡明“學業(yè)有成,必須勤奮”這一道理,但表述的側(cè)重點有所不同,甲文側(cè)重于學習要注重積極求索的內(nèi)在動力,乙文側(cè)重于學習需要鞭策督導等外在因素。

1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4分)

(1)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先府君茍有過,母必正色婉言規(guī)。  

(二)閱讀下列說明性材料,完成16~18題。(5分)

【材料一】

關(guān)于風箏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比如斗笠、樹葉說,認為風箏的出現(xiàn)受到被風吹起的斗笠、樹葉的啟發(fā),還有帆船、帳篷說,飛鳥說等。觀點雖不統(tǒng)一,但風箏很早就出現(xiàn)在中國并無異議!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可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有風箏,不過為木質(zhì)。

隨著造紙術(shù)的發(fā)展,從唐朝開始,紙糊的風箏逐漸興起。當了宋代,放風箏已經(jīng)成為當時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明清時期,風箏的制作技藝、裝飾技藝得到空前發(fā)展。至清朝道光年間達到鼎盛。

(摘編自《早春的風箏》)

【材料二】

風箏上繪制的圖案十分豐富,它們往往寄寓人們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麗,但因與“遍福”諧音,中國人就常把它作為象征“福”的吉祥圖案繪制在風箏上。以“福燕”為代表的傳統(tǒng)北京沙燕風箏,整個翅膀上都畫滿經(jīng)過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們熟悉的傳統(tǒng)吉祥圖案也不少,如“龍鳳呈祥”“鯉魚躍龍門”“百鳥朝鳳”等,這些風箏圖案無不表現(xiàn)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摘編自網(wǎng)絡(luò))

【材料三】

在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當時放風箏的情景。河邊,有身著不同色彩衣服的幾個人。其中,兩個成年男子在放風箏,風箏高飛在空;一小童立在旁邊抬頭凝望,身后一人著深色衣服,懷抱衣著鮮艷的孩子,亦是盯著高空中的風箏;稍遠處的樹下,站著兩個男子,同樣注視著高飛在空中的風箏。

華語網(wǎng),傳播語文知識。歡迎訪問thn21.com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