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少人批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
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儒家與道家之間區(qū)別很大。
儒家入世,為國、為家、“克己”、無我;道家游世,以宇宙自然為本,張揚(yáng)個(gè)體生命。兩家世界觀、人生觀不同,讀書方法也不同。
道家的讀書方法以陶淵明說得最為明確:“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边@就成為儒家批評的目標(biāo)。
儒家對待讀書,講究嚴(yán)謹(jǐn)、精細(xì),其理論以孟子“以意逆志”為基石。宋代朱熹在《讀書之要》中說:“字求其訓(xùn),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漸進(jìn)焉。”清代詩論家馮班則要求像鄭玄注《禮》、毛萇注《詩經(jīng)》那樣深入地去讀書。因此,儒家批評道家的讀書方法,就毫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