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經華語網編輯人工審核,本文為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華語網及本文作者授權,請勿轉載。
" />編者按:經華語網編輯人工審核,本文為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華語網及本文作者授權,請勿轉載。
于自我解剖的精神。第五,從小兄弟的角度來看,“大概十歲內外”的小兄弟盡管“多病”“瘦得不堪”,但“與我相反”“最喜歡風箏”,在“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的情形下,他就“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他就對著遠處突然落下來的蟹風箏“驚呼”;他就對著解開了纏繞的兩個瓦片風箏高興地“跳躍”;他就背著哥哥躲進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苦心孤詣地來偷做”風箏……在這里,沒有兄弟倆的打罵,沒有兄弟倆劇烈的矛盾沖突,有的只是“我”的偏激、固執(zhí)和極端,有的只是小兄弟的無奈和順從下無言的反抗;從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我們看到的還是一個天真、淳樸、憨厚、可愛的小兄弟!從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兄弟倆對立中的和諧。再從“早已有了胡子”的兄弟的角度來看,盡管小時候面對“我”的“抓斷”“擲”“踏”等過激行為和“憤怒”“傲然”態(tài)度,他曾經“驚惶”過、“瑟縮”過、“絕望”過、受過“我”的精神虐殺,但當二十年后“我”與他會面“敘述到這一節(jié)”時,他驚異地笑說道:“有過這樣的事嗎?”“早已有了胡子”、臉上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的兄弟,對兒時所受“精神的虐殺”“什么也不記得了”、“全然忘卻,毫無怨恨”,這是怎樣的一個兄弟呢?他是真“什么也不記得了”、真“全然忘卻”了嗎?如果他是真“什么也不記得了”、真“全然忘卻”了,表明兄弟是一個樂觀、健忘、心胸開闊的兄弟;如果他是假裝“什么也不記得了”、假裝“全然忘卻”了,卻有意用這樣的語言和這樣的笑聲來蕩開哥哥心中的疑慮和調節(jié)兄弟倆談話的氛圍,意在向哥哥表明:過去的事情就讓成為過去,哥哥不必介意,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我們畢竟兄弟一場,何必就是重提呢?不管從真、假哪個層面來看,這“笑”聲里都飽含了弟弟對“我”過失的包容和諒解,都蘊涵了兄弟間的深厚情誼!面對這樣一個親生好兄弟、這樣一份珍貴的手足情,作者對自己所犯下的過失自然也就更不能原諒自己的心情,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俗話說:“唇齒相依,還有磕磕拌拌的時候。”更何況是兄弟之間呢?如果能將這種血融于水的兄弟之情延伸到處理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關系里去,彼此之間多一點包容和諒解、多一點自我反思和表達歉意的愿望與行為,那么要想構建起和諧的人文關系應該不是什么難事!我想,這便是教學《風箏》這一文本的人文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