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現代文(論述類、實用類)閱讀(12分,其中,選擇題6分,每小題3分;簡答題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題。
培育一位電影明星,無論從經濟成本還是從時間成本看都是昂貴的,一個明星的成長有漫長的過程,還要有天賦和種種機緣。當然還有更為緊要的前提,即明星必須扮演某個角色,借角色而成名,如扮演埃及艷后、扮演安娜·卡列尼娜或特工“○○七”等。只有作為成功的角色的明星,才能成為生活中的明星。這個前提常常被人們所忽略。
自從有了電視,情形有了難以料想的變化,明星的概念也大大泛化。一方面從明星生產的角度看,周期更短,速度更快,一部電視連續(xù)劇,可以使演員每天晚上出鏡,抵得上十來部電影。另一方面,即更關鍵之點是有了電視和網絡,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角色成名,明星可以是扮演自身,就像電視主持人。明星主持人就是扮演自身,成為電視文化中最不可缺席的關鍵。再例如,一個體育健將能否成為明星,也不完全是因為奪冠(當然出色的成績是基本保證),還取決于他或她在鏡頭前的表演能力,當然這也是扮演自身,姚明扮演姚明,劉翔扮演劉翔。亦即當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可以直接登場,以明星自身的名義登場。由此,電視不僅生產了演藝明星,還生產體育明星、演講明星,還有大眾明星。到了大眾明星秀這一步,明星已經不是遙不可及,他(她)們早已脫下神秘的面紗,成為鄰家男孩和女孩。當看電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明星就是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既然明星不一定要扮演某一個角色,也就不必虛構一個很復雜的故事,又是腳本又是改編,再套著七曲八彎的情節(jié)。這一切統(tǒng)統(tǒng)從簡,不需要編劇,也不需要導演,故事片意義上的“音樂”和“服化道”也免了。當這一切步驟都省卻時,明星的門檻大大降低,明星的大門洞然敞開。
筆者多年前曾在文章中提及,明星是社會流行趣味的代表,這種流行趣味不是由哪一位才趣卓著的人物獨自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是由麥當娜、邁克爾·杰克遜、伊麗莎白·泰勒、瑪麗蓮·夢露或球星馬拉多納、邁克爾·喬丹等僅僅依靠自身的才華釀成的,而是由商業(yè)文明和大眾傳媒合謀并通過明星自覺和不自覺的配合,共同創(chuàng)造的。以傳統(tǒng)的眼光看,明星們所代表的文化是一種怪胎,沒有根基、沒有來歷、不成系統(tǒng)、不成氣候,一切都是組裝的、拼湊的、即興的,以隨心所欲代替了精心構思,現買現賣代替了積年陳貨。殊不知,這就是當代電子文化的特征。當代電子文化是以多勝少的文化(例如不斷地翻拍文學名著,甚至以電視連續(xù)劇翻拍電影),當代文化的輝煌是工業(yè)文明的輝煌、是物質生產技術文明的輝煌,而這些輝煌的替身或者說集合點就是明星。
明星是流行趣味的代表,大眾仰望明星,大眾在此岸,而明星在彼岸。從此岸到彼岸應該有一段漫長的距離,跨越這一距離,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還要機緣湊巧。但是陡然間,隨著電子媒介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和電視娛樂節(jié)目,大眾能直接參與明星生產,自己當明星,他們參加各類選秀節(jié)目,哪怕是只當十五分鐘的明星。明星秀成為一種社會風潮,不但是青年人躍躍欲試,連成年人和兒童也加入到這一浪潮中,勢頭洶涌。一旦明星不需要以扮演什么角色為條件,那就星途坦蕩,真正所謂星光大道,而且是條條大道通明星。特別是有了網絡視頻,人們不一定要上電視節(jié)目才能當明星,也用不著任何資格審查才能踏上明星之路,只需將自己制作的視頻制品拿到網絡上傳播,就有成功的可能,這大大增加了當明星的概率。明星而不必扮演故事片中的角色,似乎也印證了那個符號化的后現代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在后現代主義階段,符號內在的有機邏輯被打破,符號的“能指”和“所指”相分離,語言的意義被從中剝離并“擱置在一旁”,因為在后現代主義語境中,一個能指并不指向對應的所指(可以理解為表演者不扮演特定的外在的角色),能指只表達能指自身,并形成自足的能指鏈(參見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285—286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一九九七年版)。也難怪,當年麥克盧漢在對比電影和電視時會說:“看電影時,你坐在那兒看銀幕,你就是攝影機的鏡頭?措娨晻r,你則是電視屏幕!措娪暗臅r候,你向外進入世界,看電視的時候,你向內進入自己!保ā布印嘲@锟恕溈吮R漢:《麥克盧漢精粹》,441頁,何道寬譯,南京大學出版社二○○○年版)正是電視和網絡的出現,使影像電子文化成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并和日常生活場景緊緊地交織在一起,深深地鑲嵌在我們的情感和記憶中。就像今天的孩子在若干年后會發(fā)現,自己的童年生活早已被細心的父母記錄在各類攝像和視頻中、自己早就充當了家庭生活的小明星,瀟灑地生活在大人們的攝像鏡頭和屏幕里。
(節(jié)選自蔣原倫《今夜星光燦爛》)
語文試題 第4頁 (共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