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育資源 > 教學反思

松鼠教學反思5則

[移動版] 佚名

松鼠反思

孟萓

《松鼠》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

松鼠學生不常見,我就利用課件,先出示一條關于松鼠的謎語,再播放松鼠的圖片,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松鼠.重點學習松鼠的外形描寫的一段,抓住重點詞語,讓學生感覺到松鼠的可愛,并讓學生看著圖片向同學進行介紹,激發(fā)了學生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指導學生學會描寫時要按一定順序進行描寫.然后帶領學生歸納總結第一段的學習方法,并通過課件出示自學提綱.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按照提綱的要求進行學習,匯報.掌握了作者的寫作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感到自己整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是正確的,但課堂教學中語言不夠精煉,教學中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做得欠佳.今后在教學中我一定注意對自己語言的錘煉和課堂中的評價.

《松鼠》 反思

《松鼠》是一篇寫動物的說明文,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主要介紹了松鼠的三個特點,其中涵蓋了松鼠的外形、生活習性和用途等方面的內容。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句子,準確把握說明事物的特征;學習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語言;了解松鼠的生活習性,激發(fā)學生關愛、保護野生動物的興趣在上課前,我創(chuàng)設了情境,利用播放松鼠的視頻短片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對小松鼠的喜愛之情, 看完短片之后,讓學生概括地說出對松鼠的印象,考察他們的概括能力。

此外,為了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我設計了“做一只小松鼠,介紹自己的特點”這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更進一步地理解本文所介紹的內容,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文體”,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為了幫助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和理解課文內容,我設計了不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體會,讓學生先讀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后出示課件填空,教師進行對本段小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鼓勵學生運用這些詞說一段話,可以同桌試說,再在班上說。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讓學生學以致用。為了把學生的認識與創(chuàng)造結合起來,我設計了采訪,表演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學生體會交流、合作的快樂,并加深對課文的感悟,猶如身臨其境之感,同時,也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

松鼠》教學反思

蘭陵中學 楊蓓麗

《松鼠》是一篇文質俱佳的文藝性說明文,在教學時我將體會本文抓住事物特點生動說明的方法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礎上再帶領學生學習如何生動說明事物的方法。在教學時,我也采用了這樣的思路。教學開始,我先由松鼠視頻導入,讓學生自己動筆先介紹一下他們在短篇中所看到的松鼠,然后再引入布豐的《松鼠》,重點是將課文中生動介紹外貌、動作的語句與學生自己所寫的片斷進行比較,從中尋找自身語言的不足,歸納課文語言的生動之處。最后,運用所學方法為大熊貓擬一段介紹詞。

之所以制定這樣的教案,是出于兩方面考慮的。第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當然服務于教學目標。因為本文的教學目標我設定為學習本文生動說明的方法,針對這一教學重點我采用通過自身片斷與課文比較的方法,這樣就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第二,《松鼠》這篇課文是一篇內容淺顯易懂的課文,并且不少優(yōu)秀的老師也都以這篇課文開過公開課。當時備課的時候就一直在思索,如何能尋找一種新的途徑或方法同樣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學目標。之前較常用的方法就是將課文語言與辭海的松鼠詞條作比較,當然這是很好的方法。因為相對于辭海中簡潔、科學性強的語言特點,課文語言與其是有天壤之別的。學生自然是能很容易發(fā)現文中生動地說明語言。可是難道就沒有別的途徑了么,于是我就想到了將學生作文與課文比較的方法,我想由自己的內容與課文比較,不僅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而且更能讓學生切身的感受到自己在寫作中的不足,從而對癥下藥。

這些是我在之前備課中的想法,在整堂課的教授過程中也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課后我自己也總結了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最后一個練習的板塊,或許應該再回到課堂開頭的那個松鼠片斷練習,不妨讓學生根據所學再對自己的松鼠片斷進行修改,這樣不僅能達到練習的效果,而且再次利用的課堂資源,這節(jié)課的板塊就將更加緊湊了。

很感謝這次對外開課的機會,通過這次開課,我的確成長了不少,從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創(chuàng)新,用新瓶裝陳酒,也許能得到更好的收益。


《松鼠》反思稿

  晏  芳

《松鼠》一文是北師大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第六冊第四單元可愛的小生靈中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全文介紹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分別從外形、活動、搭窩和飲食四個方面對松鼠進行了描寫。

我在設計這篇課文時,將它劃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完成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這一點課時的重點主要放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了解松鼠的外形,并學會遷移,學會如何具體的、有順序的描寫一種動物的外形的方法。本次我執(zhí)教的是松鼠的第一課時,根據三年級的閱讀教學的要求,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只有先從整體上把握了,才能體現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因此在對課文的指導中我首先叫學生自讀課文,解決字詞。接著點讀課文,思考問題:這是一篇描寫什么的課文,全文共分幾個自然段,每段分別介紹了松鼠的哪一方面的知識。這樣一來,先從文章的整體入手,經過必要的字、詞、句、段的了解,然后落實到篇章具體的理解、感悟、欣賞、運用上。在這一點上學生基本是達到要求的。

 接著我開始指導學生具體的學習第一自然段,先讓學生看看有關松鼠的圖,激發(fā)他們喜愛這種小動物的,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這美麗可愛的小動物,這樣一方面可以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另一方面可以看看學生平時的積累能力。然后,我請學生回到書中去看看作者是這樣寫的,和大家說的比一比,為什么會通過這短短的五句話使我們仿佛看到這樣一只活靈活現的小松鼠呢?這樣導入主題:原來作者不但有優(yōu)美的詞句,而且還有順序。接著,進行鞏固的練習回顧《翠鳥》一文,出示填空題加深印象。

 最后,在學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將松鼠描寫的具體、生動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訓練。讓學生組成四人小組共同對一種小動物的外形進行描寫,這一練習如果時間充足,可以評價一到兩篇的習文,如時間不夠,可布置為課下練習。

我個人認為本堂課目標是比較明確的,學生在理解課文上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不足之處就是由于時間過于倉促,對學生在口語表達上的訓練不夠到位,應該把它分為兩次進行訓練。那么效果會更好。

  《松鼠》教學反思

鉛山縣教研室周慧珍

學習法國作家布豐的《松鼠》,在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他們提出自己的疑難問題或是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老師,我認為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最后兩名話,是這篇文章中的一個不和諧音符!

我笑著問:“為什么你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

“我沒有親眼見過松鼠,讀了這篇文章,了解到松鼠原來是個漂亮、馴良、乖巧的小動物,我感覺自己很喜歡它?墒牵恼伦詈蠹凑f:‘松鼠也是一種有用的小動物。他們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畫筆,皮可以制成皮衣。’我在讀到此處時,感到很別扭。如果我們真喜歡一個小動物,比如說小狗,我們在夸獎它一番后,人告訴別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襖嗎?”

或許,以前的學生也有這一想法,只不過作為教師的我,從來沒有給他們這一機會,讓他們暢所欲言。課改后,正因為我們在教學中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問題,尊重學生讀書的感受,學生才敢于提出問題,樂于提出問題,能夠大膽發(fā)表獨立的見解。作為老師我欣賞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佩服他們讀書時那種鮮活的感受,也在努力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于是,我進一步鼓勵道:“你敢于向課本挑戰(zhàn),很了不起。同學們,你們當中有沒有人同意這位同學的觀點,認為這是不和諧的音符呢?”

陸陸續(xù)續(xù)有幾個舉手。

“那就請你們繼續(xù)說說你們的理由吧!

生1:本單元的單元主題中有這樣幾句話:“你一定很喜歡動物吧?動物和人類一們,是地球這個大家庭的成員……了解這些動物的外形、特點、習性,將喚起我們對動物世界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激發(fā)我們關愛動物、保護動物的熱情。”我認為課文的結尾與本單元的主題是不吻合的。

生2:布豐生于1707年,死于1788年?赡茉18世紀人還沒有環(huán)保的意識。今天我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讀到松鼠可以吃,感覺別扭,可能是我們在感情上已經把松鼠當作了我們的朋友。

突然,一個學生把手高高舉起。

我問:“你有話要說?”

生3:我不同意以上幾位同學的觀點。今天剛開始上課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這篇課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我想科學小品屬于說明文,說明文是給人以知識的。這樣結尾,既照應開頭的“很討人喜歡”,又點出松鼠的用途,加深人們對可愛的小松鼠的了解,首尾呼應,結構嚴密,介紹完整。

生4:我想,有些同學認為這篇課文的結尾是不和諧的音符,可能是因為他們太喜歡小松鼠了,擔心人們一旦知道松鼠的肉可以吃,就會去捕殺松鼠了,如果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而不愿讓作者說實話,那不是在搞愚民政策嗎?其實,當我們了解到松鼠不僅漂亮、馴良、乖巧,而且它還是一種有用的小動物時,你不覺得更喜歡他們了嗎?

教室里靜下來了,學生熱切地望著我,他們在期盼著老師的“答案”。

我深知,在課堂上常常會遇到這種對同一個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形,大多數時候,到底誰說的更好,在以往老師是需要有明確的態(tài)度的,對學生而言,老師的表態(tài)便是一個“權威”的答案。而對同學們熱切的眼光,我深情地說道:“如果有一天,你們做了課本的編者,認為結尾是不和諧的音符,在編教材時,可以將最后幾句話刪掉;認為結尾是和諧的,就繼續(xù)保留這種結尾吧!

下課了,我的這種做法是否合適呢?我不止一次地問自己。雖然至今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無論是贊同的還是反對的,他們關心松鼠的命運,喜歡松鼠的感情都溢于言表,而這不正是本課的情感目標嗎?

這一節(jié)課上完后,開頭那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顯然,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是不會在介紹小動物之后,說它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襖的?梢裕以趥湔n時,怎么就沒有這種“別扭”的感覺呢?怎么壓根兒也沒想到學生會有這種感覺呢?是因為這篇文章我已經爛熟于心,我閉著眼就說出一段寫了什么,一切都熟視無睹的緣故嗎?看來,教師尊重學生讀書的獨特感覺,教師本人也應該走出習慣思維的束縛,擁有自己的讀書感受,進而尊重自己的讀書感受呀。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