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知從何時起,“較真”這個詞悄悄掛上了些貶義色彩。比如說誰愛“較真”、太“較真”,言下之意是此人不好相處、認死理兒,甚或還有愚鈍、狹隘、遇事愛鉆牛角尖、與人斤斤計較的意思。
(2)然而,并非所有的“較真”都不必要。試問,如果布魯諾不是寧肯被燒死也要堅持“日心說”,袁隆平不是較上了雜交稻的“真”,或許科學史的許多章節(jié)都將重寫。不妨再設想一下,假如“華南虎”、“毒奶粉”、“躲貓貓”等一些公共事件中缺少了媒體、政府、公眾對事實真相的追問與“較真”,假如汶川桑棗中學的葉志平不是一次次“較真”去搞校舍加固和安全演練……那么若干事情的走向與結果,可能不會是現(xiàn)在所樂經(jīng)見的。
(3)可見,辨析、評價“較真”,關鍵不在于是否“較真”,而在于因何“較真”、為誰“較真”。在一些瑣事、小節(jié)上過于“較真”,容易生疏、隔閡感情,甚至鬧僵關系,影響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這樣的“較真”者,當不足取。但出于崗位職責、公民意識乃至做人的本分和良心,為追求真理和自由、推動發(fā)展和進步、維護公平和正義、弘揚“真、善、美”,為捍衛(wèi)祖國聲譽、人民利益和黨紀國法尊嚴,敢于直面“險”,矢志挑戰(zhàn)“難”,不畏叫板“惡”,這樣的“較真”者和“較真”作為,值得褒揚,應予鼓呼。
(4)在很多時候,“較真”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更考驗人們的立場和意志。在有的部門、單位,相對于“老好人”、“和事佬”,一些堅持原則、責任心強、干事認真的“較真”者,因為不好“說話”、不夠“活絡”、不會“通融”,反倒面臨得罪人、 “吃不開”甚至被“邊緣化”的尷尬;還有一些人,不乏在危難、風險和壓力下“較真”的勇氣,但在“親情”、“人情”、“面子”前敗下陣來,“隨大流”、“裝糊涂”,做出一些喪失原則、有違規(guī)紀的事情,甚是可惜,須作警醒。
(5)是“較真”,還是放棄,需要每個人作出正確的辨判與抉擇。在一定意義上,“較真”的過程,就是激濁揚清、撥亂反正、懲惡揚善的過程,就是明是非、判真假的過程,就是選方向、定路子的過程。
1.本文第(4)段運用了 的論證方法,證明了 的觀點。
2.議論文最基本的結構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過程。
3.請根據(jù)第(3)段作者對“較真”辨析的結論——“較真”有時不足取,有時應鼓勵;結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說說學習過程中應如何“較真”?
答案:1.對比論證 “較真”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更考驗人們的立場和意志
2.作者先從生活中人們對“較真”的普遍認識說起,引出本文的論題;接著通過舉例、對比分析了“較真”精神的重要和可貴,批評了“偽較真”和不敢較真的行為;最后在結尾處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3.開放性試題 示例:學海無涯,精力有限。學習過程中,對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應該以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較真”精神,努力做到學會、會學、會用;對一些不是現(xiàn)階段要求的內容,盡量閱讀,但不可較真,以免舍本求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