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魚”后感
①某日下館子,碰到一個有趣的情景。
②一位食客點了一道菜:清蒸鱖魚。服務員從水中撈出一條活魚,按量計價并讓食客過目檢驗。食客要求服務員把魚狠摔一下,服務員照辦不誤,然后又把魚撿起來入廚烹調(diào)。據(jù)說有的餐館將活魚給食客看后,到廚房里又投入水中養(yǎng)起來,另換一條死魚入鍋。食客的對策便是將魚摔個半死讓你當即將魚入鍋,“偷梁換柱”便不成了。這種做法是否相沿成習,我不知道,但決非這位食客的“即興之作”。
③既然食客有了相當?shù)慕?jīng)驗,且發(fā)明了“防范術”,死魚換活魚的事大概是有的。想起多次吃過店里的烤鴨,戴高帽的廚師總向食客出示整鴨,爾后退到廚房里去切削裝盤,端出來的是否“原裝”卻未可知。倘若是人,幕前亮相,幕后換裝,還多少能辨別出些面目來,而烹調(diào)加工后的魚鴨之類實在是難以辨別真?zhèn)蔚摹?
④但問題還有另一面。如果店家誠信無欺,這摔魚的要求,不免苛刻失禮?v為生意計,勉強為之,也算是尊嚴的被褻瀆。這人際關系的“緊張度”也真夠令人難堪。
⑤然而疑者無罪。欺詐行為,隨處可聞,讓人不得不防。可嘆的是,這樣活著太累也太恐懼。仿佛只有家里安全,出了門,入了社會的大環(huán)境,就得加倍小心地走路,謹防陷阱或冰窟。正經(jīng)的商家也不好過,他得時時準備看顧客懷疑的目光。
⑥這種叫人不舒服的社會氛圍,倒使我想起了一則電視小品。一個因故轉(zhuǎn)讓火車票,一個急需購票,兩人交易做成,購票者忽然疑惑那位售票人為何照原價賣,莫非票是假的?售票人則疑惑起那位購票者說錢不必找了,莫非錢是假的?于是重又糾纏起來,糾纏到眼睜睜看著火車開走。此中正常人的正常行為被打上了問號。更有甚者,便是公共場合里有行善動機的人,也常常因怕遭誤解而退避三舍,社會上空的疑云可謂濃矣!
⑦人的生活實在需要好的環(huán)境。所謂好的環(huán)境并非僅僅如目下選擇購房地點那樣,交通購物便利、服務設施齊全就夠了。整天打頭碰面的“周圍人”怎樣,其實是不可忽視的要素。這就是你生活其中的“人文環(huán)境”。
⑧“人文環(huán)境”的核心內(nèi)容大概,便是“社會風氣”了。社會既然由人組成,這每日環(huán)繞我們的習習之風,恐怕便源于人的行為方式與道德水準,而最終源于“人心”(人的意識)占人們的交往有一種信任感、穩(wěn)妥感、安全感,生活中自然有一種溫馨體驗。反之,到處埋伏著暗算與欺瞞,生活當然又會有一種難堪味道。假若人心險惡到如白居易詩中所描繪的那樣“太行之路能摧車,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山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甚至“人中有獸心”的話,那世界就太可怕了。
⑨由此觀之,精神文明建設何等重要。
8.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
A.人際關系中存在“緊張度”。
B.社會上空遍布疑云。
C.人的生活需要好的環(huán)境。
D.精神文明建設十分重要。
9.在論證方法上,本文運用了事實論證的三段是 ,主要運用了道理論證的四段是 。
0.“大多數(shù)人是善的,只因惡人與惡行的存在,弄得善良的人也相互生疑。這個怪邏 輯真令人深思!”這一段是從原文中抽出來的,它在原文中的位置應該在第 段與第 段之間。
1.①—⑤段寫的是曾經(jīng)有過的欺詐行為以及顧客的“防范術”,而第⑥段寫的是一個轉(zhuǎn)讓火車票的電視小品,這二者有什么聯(lián)系?
2.作者對“摔魚”這種行為的態(tài)度是( )
A.堅決反對! B.極力贊成。
C.比較欣賞。 D.冷靜思考。
作者持這種態(tài)度的原因是 。
3.第⑧段從假設角度引用白居易的詩的目的是什么?
8.D 9. ②③⑥ ④⑤⑦⑧ 0.⑥⑦ 1.欺詐行為造成不舒服的社會氛圍。 2.D 作者從這種行為中感到了不正常的人際關系 3. 描繪了人心險惡的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