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xiàn)代文閱讀 > 高三語文閱讀試題

王 鋼《中國古代調解制度及其特點》高三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移動版] 作者:

A.朱元璋頒布敕令規(guī)定,其目的在于發(fā)揮調解制度的道德功效,使調解雙方盡量不走民事訴訟程序,避免更大的麻煩。

B.與清朝相比,明朝調解制度調解的案件數(shù)量和案件結案率明顯較低,充分反映出清朝社會矛盾更多,治理更為有力。

C.明清時期的統(tǒng)治者對調解更加重視,并將原來的民間調解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的高度,強化了調解制度的政治色彩。

D.中國傳統(tǒng)調解模式能踐行數(shù)千年并且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其中關鍵的因素在于長期沉淀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

6.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分析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古代穩(wěn)定封閉的小農經(jīng)濟決定了人們之間和平共處的重要性,相對于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糾紛,調解可以使當事人從繁冗的訴訟中解脫出來。

B.清代曾有叔嫂之間因田產之爭訴諸官府,在官府開審前,雙方親友主動出面調解,勸說雙方各讓一步,來平息紛爭。

C.在古代婆媳糾紛中,調解人大多會傾向于站在公婆一邊而勸說媳婦作出更多的讓步,調解難以不偏不倚。

D.西方古代調解制度具有與我國古代調解制度不同的特點,它具有中立性等鮮明特點,調解可以給雙方當事人一個誰是誰非的精確評斷。

參考答案:

4.C

5.B

6.D

【解析】

4.試題分析:C.原文的相關表述為“元朝法律同時規(guī)定通過審判官調解達成和解而再次起訴的案件,不允許有司再行受理”,“不允許有司再行受理”表明不可能改判,故選項不正確。A.原文的相關表述為“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人就產生了實現(xiàn)‘和諧大同’社會的理想,并為此設計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保障體系。其核心莫過于采用一套有效的爭議調處機制,即今天所謂之調解制度”,符合文意;B.綜觀全文,“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調解制度在我國得到了充分的實踐和發(fā)展”;D.原文的相關表述為“清代在沿襲明朝做法的同時,還將調處率納入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這從某種程度上導致調解適用范圍被不適當?shù)財U大”,符合文意。

5.試題分析:B.清朝調解制度調解的案件數(shù)量和案件結案率明顯較高,與當時將調處率納入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有關,而不是當時社會矛盾多。原文的相關表述為“清代在沿襲明朝做法的同時,還將調處率納入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這從某種程度上導致調解適用范圍被不適當?shù)財U大”,故選項不符合。A.原文的相關表述為“將儒家“無訟”觀念付諸社會管理實踐,調解自然繼續(xù)充當民事訴訟的法定前置程序”,綜合“頒布敕令規(guī)定”內容可知,選項與文意相符。C.綜合第三段“調解制度發(fā)展到了極致、充當民事訴訟的法定前置程序、一步步制度化的過程、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等信息,可判斷是符合文意的;D.綜合“‘和諧大同’社會的理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等信息,可推斷選項符合文意。

6.試題分析:D.中國古代調解制度中,調解人在某些情況下非中立,但不能說西方調解人就中立,也不能推斷出可以給出精確評斷。A.原文沒有直接表述選項內容,但是綜合“華夏先民很早就認識到調解對社會和諧的作用”等信息,可以推斷此選項是正確的。B.文章說“清代在沿襲明朝做法”,即“不許輕便告官,務要經(jīng)本管里甲老人理斷”,而“中國傳統(tǒng)調解實踐大多具有某種主動介入的因素,即調解人出面調和紛爭”,由此可推斷選項是正確的。C.原文的相關表述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調解人主持調解時未必一定會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受傳統(tǒng)道德觀念等多種因素影響,調解人在調解過程中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而孝道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由此可推斷選項表述是正確的。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