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xiàn)代文閱讀 > 高三語文閱讀試題

趙元波《分水木刻》高三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移動版] 作者:

D.分水木刻以長方體為形狀標準來制作,這種設計與其他形狀相比,既能防止水流的溢出,提高分水的準確性,又能節(jié)省用料。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質載體,能夠準確計量各塊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計。

B.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發(fā)明和形成,雖然在當時并沒有出現(xiàn)所謂的“技術美”這一名詞,但是,哈尼人在發(fā)明制作時就已經認識到了其審美形態(tài)的存在。

C.分水制是哈尼人集體協(xié)商的分水約定,它是根據(jù)挖溝渠時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來決定每村、每戶、每塊梯田的水量大小的,投入多凹槽就寬,投入少凹槽就窄。

D.為了進一步確保凹槽計量的統(tǒng)一和準確,哈尼人還約定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部寬度為基準單位,進行更細致的分配。

6.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哈尼人修渠灌溉梯田,由于開挖溝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此,單個人、戶、村難以完成,于是他們就聯(lián)合挖溝引水灌溉梯田。

B.任何技術品的出現(xiàn),最初都應首先考慮的是其實用性,而在使用過程中,往往就會考慮其審美價值,哈尼人的分水木刻就是這樣的一種技術品。

C.作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一旦與分水木刻這一具體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構成內容與外在形式的統(tǒng)一,不可避免地表現(xiàn)出了技術美的形態(tài)。

D.自古至今,哈尼人一直使用這種分水制,原因在于它既提高了生產勞動效率,又符合哈尼人群體共同利益訴求。

參考答案:

4.C

5.B

6.B

【解析】

4.試題分析: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題干中問的是“下列關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然后瀏覽選項,之后到文中找到選項所在的位置,并將選項與其進行比較;同時還要注意題干中的問題。C項“充足的灌溉”誤,應為“約定的灌溉量”。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等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看看有沒有偷換概念、范圍縮小、混淆關系、輕重范圍失當?shù)葐栴}。要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義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指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lián)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lián)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

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題干問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B項“哈尼人已經認識到了其審美價值”錯誤”,原文是“盡管在哈尼人分水制發(fā)明和形成的時代并沒有所謂“技術美”這樣的名詞出現(xiàn),但實際上技術美的審美形態(tài)已經存在”。該題內容難點不在“篩選”,而在“整合”,亦即難在通過思考對文中信息進行加工整理上。高考命題的表述項一般不存在對文中基本信息的簡單摘取,大都為對文中信息的綜合加工,糅合進了命題人個人的理解。因此,必須注重提高對文中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題干問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項“使用過程中,往往就會考慮其審美價值”誤,無中生有。該題內容難點不在“篩選”,而在“整合”,亦即難在通過思考對文中信息進行加工整理上。高考命題的表述項一般不存在對文中基本信息的簡單摘取,大都為對文中信息的綜合加工,糅合進了命題人個人的理解。因此,必須注重提高對文中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