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名著阅读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十万个为什么 千字文翻译解析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道德经》在线阅读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朱自清散文集
 华语网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世界 > 课外阅读 > 正文

庄子传

作者:王新民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第五章退隐江湖 寓言传道

一天,监河侯来访问庄周。

监河侯进门之后,先打量了一下庄周的屋子,书简比家具多。他又从窗户往外望了一眼,湖光水色,尽收眼底。然后,他对庄周说:

"庄先生,您可真会享福啊!"

"不敢不敢,唯求清静而已。"

"不过,恕我直言,您如果继续当着漆园吏,也照样可以读书、求道,游山玩水啊!"

"庄周不材,难以兼之。"

"你看,象我,虽然上面加倍征收河税,但是,我照样当我的监河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

庄周看着得意忘形的监河侯,突然想起了猪身上的虱子。

他心念一转,对监河侯说:

"您见过猪虱吗?"

"见过,那有什么奇怪的,哪个猪身上不长虱子?"

"我觉得猪虱是最愚蠢,最可怜的东西。"

"何以见得?"

"虱子将猪毛之间的空隙作为广宫大囿,高兴了,就来到乳间股脚之下漫游,自以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他哪里想到,一旦屠者鼓臂布草,手操烟火,要烧尽猪毛,虱子还没反应过来便与猪毛一起化为灰烬了。"

临河侯没有听出庄周在影射自己,讪笑着对庄周说:"先生的学问确实长进了,不仅为天下之人担忧,而且为天下猪虱担忧,真圣人也!"

庄周接着说:"我给您讲一个故事。"

"讲吧,我最爱听您讲故事,好长时间没听您讲故事,耳根都痒了。"

"有一个名叫无端的人,专门为宫廷喂养准备祭祀用的猪。这天,新送来一头小猪,这家伙十分不老实,在牢筴之中跑来跑去一个劲地叫唤。它似乎预感到自己会被宰杀,用前蹄拚命地踢着围筴,企图逃跑。

"无端听得不耐烦了,来到牢筴旁边,对猪说:'小猪啊小猪,你怕死吗?我会用上等饲料喂养你三个月,然后十日戒,三日斋,恭恭敬敬地将你请到白茅之上,结果了你的性命,将你的肩尻粉碎于彫俎之上,你愿意吗?'

"然后,他又对可怜的小猪说:'我知道你的心事,你肯定不愿意。你宁肯食以糠糟,而在牢筴之中转悠,也不愿到彫俎之上送命。'

"第二天,宫廷传下了命令,让无端从现在开始,每天食如君主,寝如君主,轩冕美女,任其挥霍。但是,君主死后,他必须作为祭祀品被活埋。无端高兴地答应了。

"无端的处境与小猪的处境完全相同,但是,为猪谋则去之,为己谋则取之,这不太愚蠢了吗?"

听完庄周的故事,监河侯有点开窍了,他不快地问庄周:

"先生是在讽刺我吗?"

"岂敢。象无端这样的人太多了,比比皆是,怎么能说是讽刺您呢?不过,我倒是想提醒您一下,可不要把高官厚禄看得太重了,这样会送命的。"

监河侯心中暗笑,这庄周也确实太谨慎了,因噎废食,未免过分。但是,口中却说:

"谢谢您的提醒。我可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您虽然辞掉了官职,但是我们的私人交情还没有断。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尽管张个口,不要客气。"说完,就要告辞。

送走监河侯回到家中,蔺且对庄周说:

"先生,您今天讲的这两个故事真绝,我已在旁边记录下来了。这对那些贪图享受,不顾性命的人,真是一剂良药。"

听完蔺且的话,庄周似乎发现了些什么东西。用抽象的语言来直接论述道,往往使人难以理解,而且难以相信。如果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比喻道,再借以有名望的圣贤哲人之名,就可以使人们容易理解,而且容易相信。这就是寓言,即寄寓他人之言;这就是重言,即借重他人之言。想到这儿,庄周高兴地对蔺且说:

"有了!有了!"

蔺且看着庄周手舞足蹈的样子,问道:

"有了什么?"

"我们不是一直在为怎样才能表现道发愁吗?这一下不用发愁了。我们可以用寓言、重言来表现道。"

"何为寓言?"

"寓言即寄寓他人来论述道。为什么要寄寓他人呢?我先给你举一个例子。一个人要想替自己的儿子求婚,就不能自己去当媒人,因为他即使把自己的儿子说得如同圣贤,人们也不会相信他的话,人们总觉得父亲替儿子说话是会包庇他的缺点。如果他请另外一个人去做媒,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对方听了外人的介绍,就会觉得是客观的事实,而容易相信。我向别人传道亦是如此。我整天以自己的口气说道有多么奇妙,人们就会觉得我是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如果编出一些故事来,以他人的名义来论述道,人们就会相信。这不是我要故意如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势所必然。"

"那,何为重言呢?"

"重言就是借重古代圣贤之人的名声论述道,这比寓言更进了一步。天下之人,都迷信古代的人,而且更加迷信古代的圣贤。我如果以黄帝、尧、舜、孔子、老子等人的名义来论道,世人就会趋之若鹜。"

"先生,这真是妙方啊!"蔺且拊掌叫好。

"而且,这种方式也更加符合道本身的特征。我所说的道,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行为方式,并不是一个抽象玄妙的东西,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中,更能让问道者体悟到道的精髓。"

这天,有一个儒士来到庄周家中。这位儒士不象别的士那样,开口就问道。他却提了一个颇为巧妙的问题:

"庄周先生,请问是孔子伟大,还是老子伟大?"

庄周说:"孔子与老子究竟谁伟大,不是我们这些后人所能评价的。你想听听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吗?"

"什么?孔子还见过老聃吗?"

"当然见过。孔子到了五十一岁的那年,觉得他以前所学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道,就从鲁国来到南方的陈国沛县,拜见老子。

"孔子见了老子之后,老子招呼他坐下,然后说:

"'孔丘,你终于到我门下来了。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人,你得道了吗?'

"孔子回答说:'没有。'

"老子问:'你是怎么求道的?'

"孔子说:'起始,我求之于仁义礼智,五年而未得道。'

"'然后呢?'

"'又求之于阴阳之气,十有二年而未得道。'

"'如此,你当然不可能得道。仁义是扰乱人心的祸害,阴阳之气也只不过是道的外化。'

"孔子又问:'如何才能得道?'

"老子说:'我要休息了,你明日再来。'

"第二天,孔子又来到老子的家中。正好老子新浴之后,在那儿等着让头发干。他静静地坐着,一动不动,双目紧闭,寂泊之至,犹如非人。孔子不敢打扰他,便在旁边等着。良久,老子睁开了眼睛。孔子上前请安,问道:

"'先生,您刚才是怎么了?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好象离物遗人而独立于无人之野。'

"老子说:'吾游心于众物之初。'

"'何谓众物之初?'

"'众物之初的境界,心不能知,口不能言,今日勉强用诗为你说其大概:

至阴肃肃,(至阴之气寒若严冬)

至阳赫赫。(至阳之气炎若盛夏)

肃肃出乎天,(阴气来于天)

赫赫发乎地。(阳气源于地)

两者交通,(阴阳交合)

成和而物生焉。(在和气之中生出万物)

或为之纪,(似为万物之纲纪)

而莫见其形。(却见不到其形)

消息满虚,(死生盛衰)

一晦一明。(时隐时现)

日改月化,(日迁月移)

日有所为,(无时不在作用)

而莫见其功。(却见不到其功)

生有所乎萌,(生有所始)

死有所乎归。(死有所归)

始终相反乎无端,(始终循环,没有尽头)

而莫知其所穷。(却不知它的边缘)

非是也, (没有它)

且孰为之宗。'(什么来充当万物之宗)

"孔子又问:'请问,游心于众物之初,是如何感受?'"老子回答说,'得到这种境界,就具备了至美、至乐。得到至美,而游于至乐,就是至人。'

"孔子又问:'至人如何?'

"老子回答:'至人者,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以天下万物为一,视四肢百体犹如尘垢,视生死如昼夜,而况得失祸福哉!抛弃隶仆犹如抛弃泥土,知己身贵于隶。万物不足以为患,与物为化而不知其极。已为道者,能达于此。'

"孔子听了老子的话,告辞而归,三天之内都不说话。颜回问道:'夫子见老聃而不语,为何?'

"孔子说:'我在道之面前,犹如瓮中之蚁,如果不是老子揭开瓮上之盖,我终生不知天地之大全。老子就象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养乎阴阳。在老子面前,我张口无以发言,我尚何言哉!'

"从此之后,孔子就辞退了所有的弟子与交游,开始专心学习老子之道。"

那儒士听了庄周讲的故事,十分惊异,问道:"请问先生,为何我读的经典之中,没有孔子见老子的记载?"

"因为你所读的经典,都是孔子五十岁之前所作,或为孔子五十岁之前的弟子所记,他们为了维护自己所学,当然不愿记下孔子五十岁之后的言行。"

那儒士连连点头称是,告辞而归。

蔺且击掌称妙,对庄周说:"从此之后,世人又多了一条孔子见老聃的话题,说不定以后的史官还会信以为实,在孔子传中写上'孔子见老聃'哩!"

庄周笑道:"那才正中吾意!"

一天,庄周与蔺且正在整理这些天来为求道之人回答的谈话录,又来了一位士。这位士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庄周先生,您的学说以无为自然为主,那么,您是不是主张将一切人所创造出来的机巧器械都废除呢?如果都废除了,人将怎样生活?如果不废除,能说是无为自然吧?无为自然与机巧器械之间,是不是对立的?"

庄周回答说:"您提的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深度。我讲个故事给您听听,您就会明白。

"孔子的弟子子贡到楚国去漫游,回来的路上,有一天在汉阴碰到一位老者。这位老者种了一片菜地,但是,他给菜地灌水的方式很特别。他挖了一口井,然后从旁边挖一条斜入井水的隧道。他抱着一口瓮,从隧道下去,盛上一瓮水,然后又抱着瓮上来,将水灌入菜地。如此往复不绝。但是用瓮盛上来的水很有限,因此,老者虽然跑来跑去,精疲力竭,但是,菜地里已经裂开了口子。子贡觉得这位老者很可怜,便上前对他说:

"'老者,有一种机械,可以一日浸灌百畦菜地,而用力甚少,你难道不知吗?'

"老者问道:'何种机械?'

"子贡说:'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提水若抽,其名为橰。'

"那老者听后,面色由疑问转为释然,笑道:

"'我从我的师傅那儿听说过: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若有机心存于胸中,则纯朴自然的元气就会受到损害。如此则精神不得安宁,道就不会保持于胸中。'

"'我并不是不知道那种器械,我是为了纯朴自然的精神而羞于为此。'

"子贡听了老者的话,觉得十分深妙,而相比之下,自己是那样的浅薄。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无言以对。

"过了一会,那老者又问:'你是什么人?'

"子贡回答说:'我是孔丘的门徒。'

"老者说:'孔丘之徒,与我道不同而不相谋。你赶快离开这儿吧,别耽搁了我盛水灌畦。'

"子贡羞愧之极,若不自得,领着随从赶紧离开了老者。一路上,他闷闷不语,面色十分难看。一直行走了大约三十里地,才有所好转。

"一位随从看子贡的颜色没有那么阴沉了,便问道:'刚才那人是干什么的?为何先生见了他之后变容失色,耿耿不释呢?'

"子贡回答说:'先前,我以为天下的学者唯有孔子伟大。没想到今天碰上的这位老者比孔子更伟大。孔子经常教导我们,用力少而见功多者,为圣人之道。而这位老者则认为不然。功利机巧,忘乎其心,虽有巧械而不用,就是为了保持纯朴自然的道德。彼何人哉!彼何人哉!'

"子贡回到鲁国,向孔子讲述了抱瓮老者的故事。孔子听后,回答说:

"'子贡啊!你的好学深思确实值得嘉许,但是,可不能游于浊水而迷于清渊呀!从那个老者所为所言来看,他肯定是一个修浑沌之道的人。但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浑沌之道,虽然追求纯朴自然,但是,并不废除机械之巧。如果仅凭不用机械之巧来保持自己的纯朴自然,那也未免太无知了。其实,真正掌握了浑沌之道的人,虽然整天使用着巧械,也不会丧失纯朴自然。因为他的胸中已经让自然之元气占据了,任何机械,都不能使他产生机心。

"'你如果见到了那真正掌握了浑沌之道的人,就会更加惊疑。因为他们是明白人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而游于世俗之间,和光同尘,与世推移。

"'子贡啊!浑沌之道可不是你我所能达到的。'"那人听了庄周的故事,顿开茅塞,说:"多谢先生指点。"

就告辞了。

庄周自从离开漆园到现在已近一年工夫了。一年来,登门拜访求道者时有出现。庄周虽然无意于聚徒讲学,但是,也无法拒绝这些热心的求道者。在与求道者的辩论中,他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地成熟。蔺且总是将他与别人的谈话记录下来,认为是绝好的文章。有时候,有人来问道,适逢庄周不在,蔺且便将这些记录抄写一份送给他们。这样,世人便争相传阅庄周的这些妙趣横生的文章了。

这天,梓庆来访问庄周。庄周高兴地将梓庆让进客厅,说:

"什么风将您吹来了?"

梓庆从怀中掏出一个雕刻很精致的飞龙,递给庄周,说:

"奉上薄礼一件,请先生笑纳。"

庄周小心翼翼地将飞龙转着从各个角度观赏了一遍。飞龙有两只翅膀,又有四只脚。它的两只翅膀张开着,似乎在空中飞翔,而它的四只脚呈划动状,又象在水中游泳。它的头向上昂着,似乎在用那长长的角去触摸蓝天中的云朵;它的口微撮着,似乎向着广漠的宇宙长吟轻啸。

庄周爱不释手,专心致志地欣赏着,竟忘记了梓庆坐在一旁。他的心,早已溶化在飞龙身上,腾云驾雾,游于六合之外了。

梓庆问道:"何如?"

庄周这才从遥远的天空回到了现实之中,连忙答道:"真神品也!"

梓庆满意地说:"实不相瞒,此乃我生平最得意之作,费时三年方成。"

庄周一听,不安地说:"如此无价之宝,鄙人怎能无功受禄?"

梓庆用手推回庄周递过来的飞龙,笑道:"先生何必客气。此物若流于街市,则不若一鸟兽之象,唯先生能识其价,故唯先生受之无愧。"

庄周这才不再推辞,将飞龙之象供于书案之上,凝视良久,自言自语道:"妙不可言!"然后转身对梓庆说:"知我者,梓庆君也。"

梓庆说:"先生虽然许我以知音,但是,先生的所作所为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当然,您辞官退隐是为了一己之自由,但是,您难道就能忍心抛下那些横目之民不管吗?"

庄周沉重地说:"梓庆君,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仅凭我庄周一个人的力量,以一个卑微的漆园吏的身份,能够拯救天下横目之民吗?还不如退而洁身自好,修身养性,同时,用我的学说慢慢地感化世人,也许还对人类有点贡献。"

梓庆说:"我们虽然认识很长时间了,我还没有听您比较完整地讲过您的学说,趁今天的机会,您能不能给我说一说?"

庄周说:"我的学说,可以分三种拾级而上的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圣治,第二种境界是德人,第三种境界是神人。"

"愿闻圣治。"

"圣治是最低的境界。布政施官,各得其宜。举贤授能,人尽其材。天下平均,秋毫无犯。当政者躬行其言,而天下之人无不向风,以手指,以顾示,则四方之民无不听之。此谓圣治。"

"愿闻德人。"

"德人即天下皆为有德之人。居处则无思虑之谋,行动则无忧患之苦,胸中没有是非的标准,没有美丑的区分。四海之内共利之才算是喜悦,共给之才算是安宁。财用有余,却不知道从何而来,饮食取足,却不知道谁人供给。此谓德人。"

"愿闻神人。"

"上品神人,乘光照物,却不见其形迹,此谓知周万物,明逾三景。达于天命之境,尽知万物之实,与天地同乐,将万事消亡。万物芸芸,复归其根,玄冥之境,神人所游。此谓神人。"

梓庆听完,说:"先生,您所说的圣治之境已属人间所无,而况德人、神人乎?"

庄周说:"此虽人间所无,实乃真人所应有。万世之后,其庶几乎?"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试卷60份下载
华语网专注语文学习19年!请收藏我们以免失联!
请输入关键词直接搜索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