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高中語文閱讀訓練 > 現(xiàn)代文閱讀 > 高一語文閱讀試題

王肖瀟《棱角屠呦呦》高一傳記閱讀題及答案

[移動版] 作者:佚名

王肖瀟《棱角屠呦呦》高一傳記閱讀題及答案

癡迷科學、執(zhí)著不休,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一,但她還有更多面:她不是海歸,只是本土的、中國式的學者;不是院士,只是一個純粹的科學家;不是完人,只是一個耿直的知識女性。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屠呦呦的故鄉(xiāng)在浙江寧波。她是一個殷實之家的掌上明珠。早在1930年12月30日,當父親以《詩經(jīng)》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為其取名時,便已注定了屠呦呦與青蒿的緣分。

屠呦呦在3個哥哥之后出生,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因此備受寵愛。她的父親很重視教育,20世紀30年代末,屠呦呦到了該讀書的年紀,雖逢時局動蕩,依然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她5歲入幼兒園,其后進入“翰香學堂”讀小學。屠家樓頂有個擺滿各類古典醫(yī)書的小閣間,這里是屠呦呦童年時的閱覽室:《黃帝內(nèi)經(jīng)》《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四部醫(yī)典》《本草綱目》《溫熱論》《臨癥指南醫(yī)案》……雖然因識字不多且讀得磕磕絆絆,但這里是她醫(yī)學夢想萌發(fā)的溫床。

1945年,屠呦呦入讀寧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次年一場災難降臨,她不幸染上肺結核,被迫暫停了學業(yè)。那時得此病,能活下來實屬不易,經(jīng)過兩年多的治療調(diào)理,她得以好轉(zhuǎn)并繼續(xù)學業(yè)。也就在這時,屠呦呦對醫(yī)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落選院士

1951年春,屠呦呦從寧波中學畢業(yè),考入北京醫(yī)學院,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的專業(yè)——生物藥學。她覺得這個專業(yè)可以接近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yī)藥領域,又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大學期間,屠呦呦學習非常勤奮,在大課上表現(xiàn)優(yōu)異,后來在實習期間跟從生藥學家樓之岑學習,在專業(yè)課程中,她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衛(wèi)生部直屬的中醫(yī)研究院(現(xiàn)中醫(yī)科學院)工作。

當時正值中醫(yī)研究院初創(chuàng)期,條件艱苦,設備奇缺,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研究人員戴個棉紗口罩,連如今的霧霾都防不了,更別提各種有毒物質(zhì)了”。一開始,屠呦呦從事的是中藥生藥和炮制研究。在實驗室工作之外,她還常常“一頭汗兩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樣本,先后解決了中藥半邊蓮及銀柴胡的品種混亂問題;結合歷代古籍和各省經(jīng)驗,完成《中藥炮制經(jīng)驗集成》的主要編著工作。

“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時候,屠呦呦真可以稱得上是堅韌不拔。”中醫(y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姜廷良告訴記者,“沒有待過實驗室的人不會明白,成百上千次反復的嘗試有多么枯燥、寂寞,沒有非凡的毅力,不可能戰(zhàn)勝那些失敗的恐懼和迷茫,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果。”朱曉新說。

由于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曾被媒體報道為“三無科學家”。她曾4次申報院士,但都沒有成功。外界普遍認為,這與青蒿素的發(fā)現(xiàn)多年來被強調(diào)是集體成果有關。“任何一個發(fā)現(xiàn)青蒿素的人想評院士,就會遭到參與項目的其他人反對。所以青蒿素有關的科研人員都沒有評上院士。”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好在屠呦呦秉性堅強,對院士評選一事并無多言。今年修改的院士評選規(guī)則規(guī)定,年齡超過70歲的只能參加1次評選,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85歲,不會再參評。她雖然不是院士,但是作為一個純粹的科學家,她終其一生都奉獻給了青蒿素事業(yè)。”

“她是一位有個性的科學家”

屠呦呦的老同事李連達院士曾對媒體稱,屠呦呦“不善交際”,“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比如在會議上,個別談話也好,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就直言相諫,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姜廷良也告訴記者:“她這個人比較認真,也直爽,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說,為此也造成了大家對她的一些誤會。比如說在青蒿素的研究中,對雙氫青蒿素的評估,大家有一些不同意見,一般人會顧及人情和面子,表達得比較婉轉(zhuǎn),但她就會直接說:‘你說得不對。’”

“其實很多科學家都是這樣,認準一件事就會特別堅持,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的想法。”張大慶認為,屠呦呦是一位很有個性的科學家,這種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斷的風格,“我們之間的溝通往往非常簡單直接,有事說事,說完就了。”姜廷良說,“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現(xiàn)為極度的認真,有時候我問她一個數(shù)據(jù),結果她第二天打電話給我,說她總算查到了原始出處,這才告訴我具體數(shù)據(jù)。”

效實中學北京校友會的會長陶瑜瑾告訴記者,“只有在談到科研工作的時候,她才會滔滔不絕,但說到其他話題,她就很少發(fā)表看法。”令陶瑜瑾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曾對他說過的一番話:“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實實做學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課題做好,沒有心思也沒有時間想別的。我這把年紀了,身體又不太好,從來沒有想過去國外,更沒想到要得什么獎。”陶瑜瑾記得,那是在2011年,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的那天晚上,他給屠呦呦打電話道喜。屠呦呦很平靜,誠懇地表達了謝意,并說了上述這一番話。

(選自《環(huán)球人物》2015年第27期,有刪改)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p>

A.文章開頭說屠呦呦不是海歸、院士、完人,而是學者、科學家、耿直的知識女性,作者這樣寫既交代了屠呦呦平凡的身份,又突出了她樸實的性格特點。

B.父親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為屠呦呦取名時,就想讓屠呦呦投身醫(yī)學研究,并與青蒿素結下不解之緣,正是父親的這一愿望成就了屠呦呦的事業(yè)。

C.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屬于名副其實的“三無科學家”,正因為這一稱號,她4次申報院士都沒有成功,只能做個純粹的科學家。

D.文章多處引用別人對屠呦呦的評論原話,引得自然靈活,這些話比較全面地展現(xiàn)了屠呦呦的工作作風和性格特點,讓讀者了解到一個更鮮活的屠呦呦。

E.這篇傳記主要寫了屠呦呦一生的點滴生活片段,但作者以冷峻而客觀的語言敘述,仍使傳主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不由得對她偉大的人格肅然起敬。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