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招 永遠不對孩子進行體罰 第44招 永遠不對孩子進行體罰
美國的一項教育研究報告表明:當父母試圖用體罰手段來達到減少孩子反社會行為的目的時,其遠期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體罰孩子只會使孩子的行為更加不規(guī)矩。
這份研究報告的作者社會學家默里?斯特勞斯說,這項研究表明,體罰效果適得其反,它令父母自食苦果,并使事情變得更糟。
斯特勞斯的研究小組分析了1988-1990年間對美國全國807名6-9歲孩子的父母進行調(diào)查得到的數(shù)據(jù),并比較了在這段時間內(nèi)受體罰和未受體罰的孩子反社會行為的程度差異。
研究表明:44%的父母表示,在接受調(diào)查前的一周內(nèi)曾體罰過孩子,并且在那一星期平均每人體罰兩次。若不考慮其他影響因素,如家庭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父母給予孩子溫暖和支持的程度等,體罰越頻繁,最終孩子反社會行為的程度就越高。
反社會行為包括:欺騙、撒謊、吹牛,對待他人野蠻、刻薄、做了壞事毫不內(nèi)疚和刻意打壞東西,在學校不守紀律,與老師關(guān)系惡化等。
殷辰兵的父母原在某水泥廠上班,由于單位不景氣,二人都下了崗。殷父在街上踏三輪車,殷母在家操持家務(wù)。他們將全部希望寄托在殷辰兵身上,希望他長大后能出人頭地。在教育方式上,殷父信奉“棍打出孝子”,而殷母則是百般哄勸,夫妻之間為此經(jīng)常發(fā)生爭吵。
在這種家庭中,殷辰兵性格孤僻,成績一般。他上初中三年級,有幾次考試不及格。殷父十分惱火,對他非打即罵。每當殷辰兵挨打后,殷母總是偷偷地給他幾元錢,要他做個乖孩子,不要惹父母生氣。然而這一切并沒有效果,殷辰兵成績每況愈下。
一天晚上,殷父在街上踏三輪車,發(fā)現(xiàn)幾個流里流氣的小青年正調(diào)戲一個女孩子,其中竟有殷辰兵,而且嘴上還叼著香煙。殷父將他扭回家,用繩子捆住,結(jié)結(jié)實實地揍了他一頓。事后,殷母摟住兒子,哭著哀求他要爭氣,不要學壞。
第二天,殷辰兵像往常一樣背著書包上學,一整天沒有回家,在殷辰兵的床上,發(fā)現(xiàn)了一封信。信中說:“我總是惹你們傷心,我走了,等混出名堂我再回來!币竽负苁墙辜,而殷父則大罵:“早死早好,不許你去找他!”
5天后,公安人員到殷家,告訴他們殷辰兵因參加一搶劫團伙被抓住了,這一天,殷辰兵離16歲的生日還有一個星期。
在這個案例中,殷父采用“棍棒”教育的方法,心中雖然也有強烈的愛,但為了維持父母的尊嚴,強迫孩子服從自己,要求孩子逆來順受,簡單地讓孩子服從,否則就打罵,行為粗野。打罵只能讓孩子暫時屈服,挨打的時候,百依百順,避開父母就有一種輕松感和自由感,惡行顯露。長此以往,使孩子的惡劣習氣不斷滋長。常受訓斥和打罵的孩子,對別人也習慣于張口就罵,抬手就打,行為粗野,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香港教育專家莫琳在自己的專著里曾舉過一個例子:
多年以前,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效的家教小秘密,就是寬容比懲罰更有效。當時我的孩子10歲。他已經(jīng)習慣于不時大發(fā)一陣脾氣。事后他總告訴我他無法控制自己,他一直認為男孩子就是這樣。
對于這件事情上,我沒有對他取用懲罰或說教的老方式使他改掉這種圖一時之快的習慣,而是采取寬容和獎勵的辦法,說如果他能夠一個月不發(fā)脾氣,我就給他買他一直渴望的那件昂貴的玩具。結(jié)果以后的一個月內(nèi),他真的沒有發(fā)一次脾氣,這時我向他指出,如果他愿意的話,他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氣的。從此,他就不再亂發(fā)脾氣了。
莫琳的經(jīng)驗正告訴父母:父母只要肯動腦筋,只要真正關(guān)愛孩子,就一定能夠找到比體罰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專家指出:家庭教育,懲罰得越少越好。如果父母懲罰過度,對孩子或打或罵,就會失去父母的道德權(quán)威。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脾氣捉摸不定而害怕,但父母永遠無法贏得他們的尊敬。而權(quán)威應(yīng)該取決于尊敬——而不是棍棒、皮帶和“笨蛋”的叫罵。
因此,作為合格父母,永遠不要對孩子進行體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