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 大學(xué)第四十二
陸曰:“鄭云:‘《大學(xué)》者,以其記博學(xué),可以為政也!
[疏]正義曰:案鄭《目錄》云:“名曰《大學(xué)》者,以其記博學(xué),可以為政也。此於《別錄》屬《通論》!贝恕洞髮W(xué)》之篇,論學(xué)成之事,能治其國,章明其德於天下,卻本明德所由,先從誠意為始。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懊髅鞯隆保^顯明其至德也。止,猶自處也。得,謂得事之宜也。
○大,舊音泰,劉直帶反。近,附近之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謂知善惡吉兇之所終始也。
○其知如字,徐音智,下“致知”同。致知在格物。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
○格,古百反。好,呼報反。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壹是,專行是也。
○治,國治,并直吏反,下同。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謙,讀為慊,慊之言厭也。厭,讀為黡,黡,閉藏貌也。
○毋音無。惡惡,上烏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報反,下如字。謙,依注讀為慊,徐苦簟反。閒音閑。厭,讀為黡,烏斬反,又烏簟反。揜,於檢反。著,張慮反,注同。肺,芳廢反。肝音干。言厭,於琰反,一音於步反。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嚴(yán)乎,言可畏敬也。胖,猶大也。三者,言有實於內(nèi),顯見於外。
○胖,步丹反,注及下同。見,賢遍反!对姟吩疲骸罢氨虽堪模娭疋⑩。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叭缱寥缒ァ闭撸悦懸!吧鈨n兮”者,恂栗也!昂召庑狻闭,威儀也!坝徐尘,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此“心廣體胖”之詩也。澳,隈崖也。“菉竹猗猗”,喻美盛。斐,有文章貌也。諠,忘也。道猶言也。恂,字或作“峻”,讀如嚴(yán)峻之“峻”,言其容貌嚴(yán)栗也。民不能忘,以其意誠而德著也。
○淇音其。澳,本亦作奧,於六反,本又作“隩”,一音烏報反。菉音綠。猗,於宜反。斐,芳尾反,一音匪,文章貌。磋,七何反。琢,丁角反。摩,本亦作磨,末何反!稜栄拧吩疲骸肮窃磺校笤淮,玉曰琢,石曰磨!眱n,下板反,又胡板反。赫,許百反。喧,本亦作咺,況晚反。諠,許袁反,《詩》作諼,或作暄,音同。恂,依注音峻,思俊反,一音思旬反。栗,利悉反。澳,於六反。隈,烏回反!对姟吩疲骸办稇蚯巴醪煌!本淤t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圣人既有親賢之德,其政又有樂利於民。君子小人,各有以思之。
○於音烏,下“於緝熙”同。戲,好胡反,徐范音義。樂其樂,并音岳,又音洛,注同!犊嫡a》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皆自明明德也。克,能也。顧,念也。諟,猶正也!兜鄣洹,《堯典》,亦《尚書》篇名也。峻,大也。諟,或為“題”。
○誥,古報反。大音泰。顧諟,上音故,本又作顧,同,下音是。峻,徐音俊,又弘俊反。題,徐徒兮反。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薄犊嫡a》曰:“作新民!薄对姟吩唬骸爸茈m舊邦,其命惟新!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盤銘,刻戒於盤也。極,猶盡也。君子日新其德,常盡心力不有馀也。
○盤,步干反。銘,徐音冥,亡丁反!对姟吩疲骸鞍铉芮Ю铮┟袼。”《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弊釉唬骸办吨,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於止,於鳥之所止也。就而觀之,知其所止,知鳥擇岑蔚安閒而止處之耳。言人亦當(dāng)擇禮義樂土而自止處也!墩撜Z》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畿音祈,又作幾,音同。緡蠻,音綿,一音亡取反,《毛詩》作“緜,傳云:“緜蠻,小鳥貌!薄对姟吩疲骸澳履挛耐酰毒兾蹙粗!睘槿司轨度,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緝熙,光明也。此美文王之德光明,敬其所以自止處。
○緝,七入反。熙,許其反。
[疏]“大學(xué)”至“道矣”。
○正義曰:此經(jīng)大學(xué)之道,在於明明德,在於親民,在止於至善。積德而行,則近於道也。
○“在明明德”者,言“大學(xué)之道”,在於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謂身有明德,而更章顯之,此其一也。
○“在親民”者,言大學(xué)之道,在於親愛於民,是其二也。
○“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學(xué)之道,在止處於至善之行,此其三也。言大學(xué)之道,在於此三事矣。
○“知止而后有定”者,更覆說“止於至善”之事。既知“止於至善”,而后心能有定,不有差貳也。
○“定而后能靜”者,心定無欲改,能靜不躁求也!办o而后能安”者,以靜故情性安和也。
○“安而后能慮”者,情既安和,能思慮於事也。
○“慮而后能得”者,既能思慮,然后於事得安也。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者,若於事得宜,而天下萬物有本有末,經(jīng)營百事有終有始也。
○“知所先后”者,既能如此,天下百事萬物,皆識知其先后也。
○“則近道矣”者,若能行此諸事,則附近於大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前章言大學(xué)之道在明德、親民、止善,覆說止善之事既畢,故此經(jīng)明明德之理。
○“先治其國”者,此以積學(xué)能為明德盛極之事,以漸到。今本其初,故言欲章明己之明德,使遍於天下者,先須能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也。“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言若欲齊家,先須脩身也。
○“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言若欲脩身,必先正其心也。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者,總包萬慮謂之為心,情所意念謂之意。若欲正其心使無傾邪,必須先至誠,在於憶念也。若能誠實其意,則心不傾邪也。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者,言欲精誠其己意,先須招致其所知之事,言初始必須學(xué)習(xí),然后乃能有所知曉其成敗,故云“先致其知”也。
○“致知在格物”,此經(jīng)明初以致知,積漸而大至明德。前經(jīng)從盛以本初,此經(jīng)從初以至盛,上下相結(jié)也!爸轮诟裎铩闭,言若能學(xué)習(xí)招致所知。格,來也。己有所知,則能在於來物。若知善深則來善物,知惡深則來惡物。言善事隨人行善而來應(yīng)之,惡事隨人行惡亦來應(yīng)之。言善惡之來緣人所好也。
○“物格而后知至”者,物既來,則知其善惡所至。善事來,則知其至於善;若惡事來,則知其至於惡。既能知至,則行善不行惡也。
○“知至而后意誠”,既能知至,則意念精誠也。
○“意誠而后心正”者,意能精誠,故能心正也。
○“國治而后天下平”者,則上“明明德於天下”,是以自天子至庶人皆然也。
○“壹是皆以脩身為本”者,言上從天子,下至庶人,貴賤雖異,所行此者專一,以脩身為本。上言誠意、正心、齊家、治國,今此獨云“脩身為本”者,細(xì)別雖異,其大略皆是脩身也。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本亂,謂身不脩也。末治,謂國家治也。言己身既不脩,而望家國治者否矣。否,不也。言不有此事也。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者,此覆說“本亂而末治否矣”之事也。譬若與人交接,應(yīng)須敦厚以加於人。今所厚之處,乃以輕薄,謂以輕薄待彼人也!捌渌≌吆瘛保^己既與彼輕薄,欲望所薄之處以厚重報己,未有此事也。言己以厚施人,人亦厚以報己也。若己輕薄施人,人亦輕薄報己,言事厚之與薄皆以身為本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者,本,謂身也。既以身為本,若能自知其身,是“知本”也,是知之至極也。
○“所謂誠其意”者,自此以下,至“此謂知本”,廣明誠意之事。此一節(jié)明誠意之本,先須慎其獨也。
○“毋自欺也”,言欲精誠其意,無自欺誑於身,言於身必須誠實也。
○“如惡惡臭”者,謂臭穢之氣,謂見此惡事人嫌惡之,如人嫌臭穢之氣,心實嫌之,口不可道矣。
○“如好好色”者,謂見此善事而愛好之,如以人好色,心實好之,口不可道矣。言誠其意者,見彼好事、惡事,當(dāng)須實好、惡之,不言而自見,不可外貌詐作好、惡,而內(nèi)心實不好、惡也。皆須誠實矣。
○“此之謂自謙”者,謙,讀如慊,慊然安靜之貌。心雖好、惡而口不言,應(yīng)自然安靜也!耙娋佣髤捜,揜其不善,而著其善”者,謂小人獨居,無所不為,見君子而后乃厭然閉藏其不善之事,宣著所行善事也。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者,言小人為惡,外人視之,昭然明察矣,如見肺肝然!皠t何益矣”者,言小人為惡,外人視之,昭然明察矣,如見肺肝,雖鏨時揜藏,言何益矣。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者,言此小人既懷誠實惡事於中心,必形見於外,不可揜藏。
○注“謙讀為慊”。
○正義曰:以經(jīng)義之理,言作謙退之字。既無謙退之事,故讀為慊,慊,不滿之貌,故又讀為厭,厭,自安靜也。云“厭讀為黡”,黡為黑色,如為閉藏貌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者,此經(jīng)明君子脩身,外人所視,不可不誠其意。作《記》之人,引曾子之言以證之。“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者,言所指、視者眾也。十目,謂十人之目,十手,謂十人之手也。
○“其嚴(yán)乎”者,既視者及指者皆眾,其所畏敬,可嚴(yán)憚乎。
○“富潤屋,德潤身”者,此言二句為喻也。言家若富,則能潤其屋,有金玉又華飾見於外也。
○“德潤身”者,謂德能霑潤其身,使身有光榮見於外也。
○“心廣體胖”者,言內(nèi)心寬廣,則外體胖大,言為之於中,必形見於外也!肮示颖卣\其意”者,以有內(nèi)見於外,必須精誠其意,在內(nèi)心不可虛也。
○“《詩》云:瞻彼淇澳”者,此一經(jīng)廣明誠意之事,故引《詩》言學(xué)問自新、顏色威儀之事,以證誠意之道也。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者,此《詩·衛(wèi)風(fēng)·淇澳》之篇,衛(wèi)人美武公之德也。澳,隈也。菉,王芻也。竹,萹竹也。視彼淇水之隈曲之內(nèi),生此菉之與竹,猗猗然而茂盛,以淇水浸潤故也。言視彼衛(wèi)朝之內(nèi),上有武公之身,道德茂盛,亦蒙康叔之馀烈故也。引之者,證誠意之道。
○“有斐君子”者,有斐然文章之君子,學(xué)問之益矣。
○“如切如磋”者,如骨之切,如象之磋,又能自脩也。
○“如琢如磨”者,如玉之琢,如石之磨也。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又瑟兮顏色矜莊,僴然性行寬大,赫然顏色盛美,喧然威儀宣美,斐然文章之君子,民皆愛念之,終久不可忘也。諠,忘也。自此以上,《詩》之本文也。自此以下,記者引《爾雅》而釋之!叭缜腥绱枵,道學(xué)也”者,論道其學(xué)矣。
○“如琢如磨者,自脩也”者,謂自脩飾矣,言初習(xí)謂之學(xué),重習(xí)謂之脩,亦謂《詩》本文互而相通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者,恂,讀為“峻”,言顏色嚴(yán)峻戰(zhàn)栗也。
○“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謂善稱也!坝徐尘樱K不可諠兮”,論道武王盛德至極美善,人之愛念不能忘也。
○注“此心”至“著也”。
○正義曰:“諠,忘也”,《釋訓(xùn)》文也。云“道猶言也”,謂經(jīng)中“道”盛德至善,恐為道德之“道”,故云“道猶言也”。云“恂,字或作峻,讀如嚴(yán)峻之峻”者,以經(jīng)之“恂”字,他本或作“峻”字,故讀為嚴(yán)峻之“峻”。《詩》箋云:“還為恂也!贝恕队洝窞椤昂召庑狻,《詩經(jīng)》云“赫兮喧兮”,本不同也。云“以其意誠而德著也”,以武公用意精誠德著於人,人不忘也。以經(jīng)廣明誠意之事,故鄭云“意誠而德著也”!啊对姟吩疲红稇蚯巴醪煌闭撸艘唤(jīng)廣明誠意之事。此《周頌·烈文》之篇也,美武王之詩。於戲,猶言嗚呼矣。以文王、武王意誠於天下,故詩人嘆美之云:此前世之王,其德不可忘也。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者,言后世貴重之,言君子皆美此前王能賢其賢人而親其族親也。
○“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者,言后世卑賤小人,美此前王能愛樂其所樂,謂民之所樂者,前王亦愛樂之。“利其利”者,能利益其人之所利,民為利者,前王亦利益之。言前王施為政教,下順人情,不奪人之所樂、利之事故云“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也。
○“此以沒世不忘也”,由前王意能精誠,垂於后世,故君子小人皆所美念。以此之故,終沒於世,其德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者,此一經(jīng)廣明意誠則能明己之德。周公封康叔而作《康誥》,戒康叔能明用有德。此《記》之意,言周公戒康叔以自明其德,與《尚書》異也。“《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者,顧,念也。諟,正也。伊尹戒大甲云:爾為君,當(dāng)顧念奉正天之顯明之命,不邪僻也。
○“《帝典》曰:克明峻德”者,《帝典》,謂《堯典》之篇。峻,大也!渡袝分,言堯能明用賢峻之德,此《記》之意,言堯能自明大德也!敖宰悦饕病,此經(jīng)所云《康誥》、《大甲》、《帝典》等之文,皆是人君自明其德也,故云“皆自明也”。
○注“皆自明明德也”。
○正義曰:明明德必先誠其意,此經(jīng)誠意之章,由初誠意也,故人先能明己之明德也。
○“湯之《盤銘》”,此一經(jīng)廣明誠意之事。“湯之《盤銘》”者,湯沐浴之盤,而刻銘為戒。必於沐浴之者,戒之甚也。
○“茍日新”者,此《盤銘》辭也。非唯洗沐自新。茍,誠也。誠使道德日益新也。
○“日日新”者,言非唯一日之新,當(dāng)使日日益新。
○“又日新”者,言非唯日日益新,又須常恒日新,皆是丁寧之辭也。此謂精誠其意,脩德無已也。
○“《康誥》曰:作新民”者,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馀民封康叔,《誥》言殷人化紂惡俗,使之變改為新人。此《記》之意,自念其德為新民也。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者,此《大雅·文王》之篇。其詩之本意,言周雖舊是諸侯之邦,其受天之命,唯為天子而更新也。此《記》之意,其所施教命,唯能念德而自新也。“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者,極,盡也。言君子欲日新其德,無處不用其心盡力也。言自新之道,唯在盡其心力,更無馀行也。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此一經(jīng)廣明誠意之事,言誠意在於所止,故上云:“《大學(xué)》之道在於至善!贝恕渡添灐ばB》之篇,言殷之邦畿方千里,為人所居止。此《記》斷章,喻其民人而擇所止,言人君賢則來也。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者,此《詩·小雅·緡蠻》之篇,剌幽王之詩。言緡蠻然微小之黃鳥,止在於岑蔚丘隅之處,得其所止,以言微小之臣依讬大臣,亦得其所也。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者,孔子見其《詩》文而論之,云是觀於鳥之所止,則人亦知其所止。鳥之知在岑蔚安閒之處,則知人亦擇禮義樂土之處而居止也。
○“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者,豈可以人不擇止處,不如鳥乎?言不可不如鳥也。故《論語》云“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是也。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者,此《大雅·文王》之篇,美文王之詩。緝熙,謂光明也。止,辭也!对姟分疽,云文王見此光明之人,則恭敬之。此《記》之意,“於緝熙”,言嗚呼文王之德緝熙光明,又能敬其所止,以自居處也。
○注“鳥擇”至“止處”。
○正義曰:岑,謂巖險。蔚,謂草木蓊蔚。言鳥之所止,必?fù)耢o密之處也。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情,猶實也。無實者多虛誕之辭。圣人之聽訟,與人同耳。必使民無實者不敢盡其辭,大畏其心志,使誠其意不敢訟。
○吾聽訟,似用反!蔼q人也”,《論語》作“聽訟吾猶人也”。毋訟音無。誕音但。此謂知本。本,謂“誠其意”也。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脩身在正其心。懥,怒貌也,或作懫,或為疐。
○忿,弗粉反。懥,敕值反,范音稚,徐丁四反,又音勚?,丘勇反。好,呼報反,下“故好而知”同。樂,徐五孝反,一音岳。疐音致,又得計反。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之,適也。譬,猶喻也。言適彼而以心度之,曰:吾何以親愛此人,非以其有德美與?吾何以敖惰此人,非以其志行薄與?反以喻己,則身脩與否可自知也。鮮,罕也。人莫知其子之惡,猶愛而不察。碩,大也。
○辟音譬,下及注同,謂譬喻也。賤惡,烏路反,下“惡而知”同。敖,五報反。惰,徒臥反。其惡惡,上如字,下烏路反。鮮,仙善反,注同。諺,魚變反,俗語也。度,徒洛反。與音余,下“薄與”同。行,下孟反。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犊嫡a》曰:“如保赤子!毙恼\求之,雖不中不遠(yuǎn)矣。未有學(xué)養(yǎng)子而后嫁者也。養(yǎng)子者,推心為之而中於赤子之嗜欲也。
○弟音悌。長,丁丈反,下“長長”并注同。中,丁仲反,注同。嗜欲,時志反。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jī)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耙患摇、“一人”,謂人君也。戾之言利也。機(jī),發(fā)動所由也。僨,猶覆敗也。《春秋傳》曰:“登戾之。”又曰:“鄭伯之車僨於濟(jì)。”戾,或為吝;僨,或為犇。
○戾,力計反。賁,徐音奮,本又作“僨”注同。覆,芳福反。濟(jì),子禮反。犇音奔。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言民化君行也。君若好貨而禁民淫於財利,不能正也。
○好,呼報反,注同。行,下孟反,或如字。是故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坝徐都骸,謂有仁讓也!盁o於己”,謂無貪戾也。《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薄耙似浼胰恕,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薄耙诵忠说堋,而后可以教國人!对姟吩疲骸捌鋬x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柏藏病、“蓁蓁”,美盛貌!爸印闭,是子也。
○夭,於驕反。蓁音臻。忒,他得反。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老老、長長,謂尊老敬長也。恤,憂也。“民不倍”,不相倍棄也。絜,猶結(jié)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dāng)執(zhí)而行之,動作不失之。倍,或作偝。矩,或作巨。
○弟音悌。倍音佩,注同。絜音結(jié)。拒之音矩,本亦作“矩”。偝棄音佩,本亦作“倍”,下同。挈也,苦結(jié)反。巨音拒,本亦作矩,其呂反。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后;所惡於后,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敖e矩之道”,善持其所有,以恕於人耳。治國之要盡於此。
○惡,烏路反,下皆同。毋音無,下同!对姟吩疲骸皹分痪,民之父母!泵裰煤弥,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言治民之道無他,取於己而已。
○只音紙。好好,皆呼報反。《詩》云:“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巖巖,喻師尹之高嚴(yán)也。師尹,天子之大臣,為政者也。言民皆視其所行而則之,可不慎其德乎?邪辟失道,則有大刑。
○節(jié),前切反,又音如字。巖,五銜反。辟,匹亦反,又必益反,與僻同。戮,力竹反,與戮同,注同!对姟吩疲骸耙笾磫蕩,克配上帝。儀監(jiān)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師,眾也?,能也。峻,大也。言殷王帝乙以上,未失其民之時,德亦有能配天者,謂天享其祭祀也。及紂為惡,而民怨神怒,以失天下。監(jiān)視殷時之事,天之大命,得之誠不易也。道,猶言也。用,謂國用也。施奪,施其劫奪之情也。悖,猶逆也。言君有逆命,則民有逆辭也。上貪於利,則下人侵畔!独献印吩唬骸岸嗖乇睾裢!
○喪,息浪反。峻,恤俊反。易,以豉反,注同。爭,爭斗之爭。施如字。悖,布內(nèi)反,下同。上,時掌反。藏,才浪反!犊嫡a》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于,於也。天命不於常,言不專祐一家也。
○專佑音又!冻䲡吩唬骸俺䥽鵁o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薄冻䲡,楚昭王時書也。言以善人為寶。時謂觀射父、昭奚恤也。
○射父,食亦反,又食衣反。父音甫。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本朔,晉文公之舅狐偃也。亡人,謂文公也,時辟驪姬之讒,亡在翟。而獻(xiàn)公薨,秦穆公使子顯吊,因勸之復(fù)國,舅犯為之對此辭也。仁親,猶言親愛仁道也。明不因喪規(guī)利也。
○辟音避。驪,力宜反,本內(nèi)作麗,亦作孋,同。翟音狄。顯,許遍反。為之,于偽反!肚厥摹吩唬骸叭粲幸唤槌,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秦誓》,《尚書》篇名也。秦穆公伐鄭,為晉所敗於殽,還誓其群臣,而作此篇也。斷斷,誠一之貌也。他技,異端之技也。有技,才藝之技也!叭艏河兄,“不啻若自其口出”,皆樂人有善之甚也。美士為“彥”。黎,眾也。尚,庶幾也。媢,妒也。違,猶戾也。俾,使也。佛戾賢人所為,使功不通於君也。殆,危也。彥,或作“盤”。
○一個,古賀反,一讀作“介”,音界。“臣”,此所引與《尚書》文小異。斷,丁亂反。無它音他。技,其綺反,下及注同。休休,許虬反,《尚書傳》曰:“樂善也。”鄭注《尚書》云:“寬容貌。”何休注《公羊》云;“美大之貌!焙,呼報反。啻音試,詩豉反。媢,莫報反,《尚書》作冒,音同,謂覆蔽也。惡,烏路反,下“能惡人”同。俾,本又作卑,必爾反。敗,必邁反。殽,戶交反。樂音岳,又音洛。妒,丁路反。佛戾,上扶弗反,下力計反。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放去惡人媢嫉之類者,獨仁人能之,如舜放四罪而天下咸服。
○迸,比孟反,又逼諍反。諍音爭斗之爭;试疲骸澳妾q屏也!比ィ饏畏。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yuǎn),過也。命,讀為“慢”,聲之誤也。舉賢而不能使君以先己,是輕慢於舉人也。
○命,依注音慢,武諫反。遠(yuǎn),于萬反。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拂,猶佹也。逮,及也。
○好,呼報反,下皆同。惡,烏路反,下同。拂,扶弗反,注同。菑音哉,下同。逮音代,一音大計反。夫音扶。佹,九委反。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道行所由。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是不務(wù)祿不肖,而勉民以農(nóng)也。
○肖音笑。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發(fā),起也。言仁人有財,則務(wù)於施與,以起身成其令名。不仁之人,有身貪於聚斂,以起財務(wù)成富。
○施,始豉反。予,由汝反。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言君行仁道,則其臣必義。以義舉事無不成者。其為誠然,如己府庫之時為己有也。孟獻(xiàn)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贝酥^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孟獻(xiàn)子,魯大夫仲孫蔑也。“畜馬乘”,謂以士初試為大夫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喪祭用冰。“百乘之家”,有采地者也。雞豚、牛羊,民之所畜養(yǎng)以為財利者也。國家利義不利財,盜臣損財耳,聚斂之臣乃損義!墩撜Z》曰:“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畜,許六反,下同。乘,徐繩證反,下及注同。蔑,莫結(jié)反。以上,時掌反。采,七代反,本亦作菜。為之,于偽反。長國家而務(wù)財用者,必自小人矣。言務(wù)聚財為己用者,必忘義,是小人所為也。
○長,丁丈反。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彼,君也。君將欲以仁義善其政,而使小人治其國家之事,患難猥至,雖云有善,不能救之,以其惡之已著也。
○難,乃旦反。猥,烏罪反。捄音救,本亦作救。著,張慮反。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疏]“子曰”至“利也”。
○正義曰:此一經(jīng)廣明誠意之事,言圣人不惟自誠己意,亦服民使誠意也?鬃臃Q斷獄,猶如常人無以異也,言吾與常人同也。
○“必也使無訟乎”者,必也使無理之人不敢爭訟也。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者,情,猶實也。言無實情虛誕之人,無道理者,不得盡竭其虛偽之辭也。
○“大畏民志”者,大能畏脅民人之志,言人有虛誕之志者,皆畏懼不敢訟,言民亦誠實其意也!奥犜A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是夫子之辭!盁o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是記者釋夫子“無訟”之事。然能“使無訟”,則是異於人也,而云“吾猶人”者,謂聽訟之時,備兩造,吾聽與人無殊,故云“吾猶人也”。但能用意精誠,求其情偽,所以“使無訟”也。
○“此謂知本”者,此從上所謂“誠意”,以下言此“大畏民志”。以上皆是“誠意”之事,意為行本,既精誠其意,是曉知其本,故云“此謂知本”也。
○“所謂脩身”者,此覆說前脩身正心之事。
○“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者,懥,謂怒也。身若有所怒,“則不得其正”,言因怒而違於正也。所以然者,若遇忿怒,則違於理,則失於正也。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者,言因恐懼而違於正也。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者,此言脩身之本,必在正心。若心之不正,身亦不脩。若心之不在,視聽與食,不覺知也。是心為身本,脩身必在於正心也。
○“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此經(jīng)重明前經(jīng)齊家、脩身之事。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者,之,猶適也。此言脩身之譬也。設(shè)我適彼人,見彼有德,則為我所親愛,當(dāng)反自譬喻於我也。以彼有德,故為我所親愛,則我若自脩身有德,必然亦能使眾人親愛於我也。
○“之其所賤惡而譬焉”者,又言我往之彼,而賤惡彼人者,必是彼人無德故也,亦當(dāng)回以譬我。我若無德,則人亦賤惡我也。
○“之其所畏敬而譬焉”者,又我往之彼而畏敬彼人,必是彼人莊嚴(yán)故也,亦回其譬我,我亦當(dāng)莊敬,則人亦必畏敬我。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者,又我往之彼,而哀矜彼人,必是彼人有慈善柔弱之德故也,亦回譬我,我有慈善而或柔弱,則亦為人所哀矜也。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者,又我往之彼,而敖惰彼人,必是彼人邪僻故也,亦回譬我,我若邪僻,則人亦敖惰於我也。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者,知,識也;鮮,少也。人心多偏,若心愛好之,而多不知其惡。若嫌惡之,而多不知其美。今雖愛好,知彼有惡事;雖憎惡,知彼有美善,天下之內(nèi),如此者少矣。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者,碩,猶大也。言人之愛子其意至甚,子雖有惡不自覺知,猶好而不知其惡也。農(nóng)夫種田,恒欲其盛,苗唯碩大,猶嫌其惡,以貪心過甚,故不知其苗之碩。若能以已子而方他子,已苗而匹他苗,則好惡可知,皆以已而待他物也。
○“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者,此不知子惡、不知苗碩之人,不脩其身,身既不脩,不能以己譬人,故不可以齊整其家。
○注“之適”至“大也”。
○正義曰:“之,適也”,《釋詁》文。云“反以喻己”者,謂見他人所親愛,被賤惡,以人類己,他人之事反來自譬已身也。云“則身脩與否可自知也”者,謂彼人不脩,則被賤惡敖惰,己若不以脩身,事亦然也。若彼脩身,則被親愛敬畏,己若脩身亦當(dāng)然也。故云“脩身與否,可自知也”。云“碩,大也”,《釋詁》文。“此謂”至“其家”,此一節(jié)覆明前經(jīng)治國齊家之事。
○“《康誥》曰:如保赤子”者,此成王命康叔之辭。赤子謂心所愛之子。言治民之時,如保愛赤子,愛之甚也。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yuǎn)矣”者,言愛此赤子,內(nèi)心精誠,求赤子之嗜欲,雖不能正中其所欲,去其所嗜欲,其不甚遠(yuǎn)。言近其赤子之嗜欲,為治人之道亦當(dāng)如此也。
○“未有學(xué)養(yǎng)子而后嫁者也”,言母之養(yǎng)子,自然而愛,中當(dāng)赤子之嗜欲,非由學(xué)習(xí)而來,故云“未有學(xué)養(yǎng)子而后嫁者”。此皆本心而為之,言皆喻人君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者,言人君行善於家,則外人化之,故一家、一國,皆仁讓也。
○“一人貪戾,一國作亂”者,謂人君一人貪戾惡事,則一國學(xué)之作亂。
○“其機(jī)如此”者,機(jī),謂關(guān)機(jī)也。動於近,成於遠(yuǎn),善惡之事,亦發(fā)於身而及於一國也。
○“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者,僨,猶覆敗也。謂人君一言覆敗其事,謂惡言也!耙蝗硕▏,謂由人君一人能定其國,謂善政也。古有此言,今記者引所為之事以結(jié)之。上云“一人貪戾,一國作亂”,是“一言僨事”也。又云一家仁讓,則一國仁讓,是知“一人定國”也。一家則一人也,皆謂人君,是一人之身,先治一家,乃后治一國!捌渌罘雌渌,而民不從”者,令,謂君所號令之事。若各隨其行之所好,則人從之。其所好者是惡,所令者是善,則所令之事反其所好,雖欲以令禁人,人不從也!笆枪示佑兄T己而后求諸人”者,諸,於也。謂君子有善行於己,而后可以求於人,使行善行也。謂於己有仁讓,而后可求於人之仁讓也!盁o諸己而后非諸人”者,謂無惡行於己,而后可以非責(zé)於人為惡行也。謂無貪利之事於己,而后非責(zé)於人也。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者,謂所藏積於身既不恕實,而能曉喻於人,使從己者,未之有也。言無善行於身,欲曉喻於人為善行,不可得也。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臻臻”者,此《周南·桃夭》之篇,論昏姻及時之事。言“桃之夭夭”少壯,其葉臻臻茂盛,喻婦人形體少壯、顏色茂盛之時,似“桃之夭夭”也。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者,“之子”者,是子也;歸,嫁也;宜,可以為夫家之人。引之者,取“宜其家人”之事。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者,言人既家得宜,則可以教國人也。
○“《詩》云:宜兄宜弟”者,此《小雅·蓼蕭》之篇,美成王之詩!对姟分疚模猿赏跤械,宜為人兄,宜為人弟。此《記》之意,“宜兄宜弟”,謂自與兄弟相善相宜也。既為兄弟相宜,而可兄弟之意,而后可以教國人也。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者,此《曹風(fēng)·鸤鳩》之篇。忒,差也;正,長也。言在位之君子,威儀不有差忒,可以正長是四方之國,言可法則也。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者,“此謂治國在齊其家”,謂其脩身於家,在室家之內(nèi),使父子兄弟足可方法,而后民皆法之也。是先齊其家,而后能治其國也。
○注“一家”至“於濟(jì)”。
○正義曰:“一家一人,謂人君也”者,以經(jīng)言“治家”,故知是人君也,若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是也。云“《春秋傳》曰:登戾之”者,此隱五年《公羊傳》文。案彼傳:“文公觀魚于棠,何以書?譏。何譏爾?遠(yuǎn)也。公曷為遠(yuǎn)而觀魚?登來之也。”彼注意謂以思得而來之,齊人語,謂“登來”為“得來”也。聲有緩急,得為登。謂隱公觀魚於棠,得此百金之魚,而來觀之!豆騻鳌窞椤暗莵怼保嵥豆颉繁緸椤暗庆逯,以“來”為“戾”,與《公羊》本不同也。鄭意以戾為“貪戾”,故引以證經(jīng)之“貪戾”也。云“又曰鄭伯之車,僨於濟(jì)”者,隱三年《左傳》文。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正義曰:自此以下至終篇,覆明上文“平天下在治其國”之事。但欲平天下,先須治國,治國事多,天下理廣,非一義可了,故廣而明之。言欲平天下,先須脩身,然后及物。自近至遠(yuǎn),自內(nèi)至外,故初明“絜矩之道”,次明散財於人之事,次明用善人、遠(yuǎn)惡人。此皆治國、治天下之綱,故總而詳說也。今各隨文解之。
○“上恤孤而民不倍”者,孤弱之人,人所遺棄,是上君長若能憂恤孤弱不遺,則下民學(xué)之,不相棄倍此人!笆且跃佑薪e矩之道也”者,絜,猶結(jié)也;矩,法也。言君子有執(zhí)結(jié)持矩法之道,動而無失,以此加物,物皆從之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者,此以下皆是“絜矩之道”也。譬諸侯有天子在於上,有不善之事加己,己惡之,則不可回持此惡事,使己下者為之也。
○“所惡於下,毋以事上”者,言臣下不善事己,己所有惡,則己不可持此惡事,回以事己之君上也。
○“所惡於前,毋以先后已者,前,謂在己之前,不以善事施己,己所憎惡,則無以持此惡事施於后人也!八鶒红逗,毋以從前”者,后,謂在己之后,不以善事施己,己則無以惡事施於前行之人也。
○“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者,謂與己平敵,或在己右,或在己左,以惡加己,己所憎惡,則無以此惡事施於左人。舉此一隅,馀可知也。
○“此之謂絜矩之道”者,上經(jīng)云“吾子有絜矩之道也”,其“絜矩”之義未明,故此經(jīng)中說。能持其所有,以待於人,恕己接物,即“絜矩之道”也。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此記者引之,又申明“絜矩之道”。若能以己化民,從民所欲,則可謂民之父母。此《小雅·南山有臺》之篇,美成王之詩也。只,辭也。言能以己化民,從民所欲,則可為民父母矣。
○“民之所好好之”者,謂善政恩惠,是民之原好,己亦好之,以施於民,若發(fā)倉廩、賜貧窮、賑乏絕是也。
○“民之所惡惡之”者,謂苛政重賦,是人之所惡,己亦惡之而不行也。
○“《詩》云:節(jié)彼南山”者,上經(jīng)說恕己待民,此經(jīng)明己須戒慎也。“《詩》云: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此《小雅·節(jié)南山》之篇,剌幽王之詩。言幽王所任大臣,非其賢人也。節(jié)然高峻者,是彼南山,維積累其石,巖巖然高大,喻幽王大臣師尹之尊嚴(yán)。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者,赫赫,顯盛貌。是太師與人為則者。具,俱也。爾,汝也。在下之民,俱於汝而瞻視之,言皆視師尹而為法。此《記》之意,以喻人君在上,民皆則之,不可不慎。
○“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者,有國,謂天子、諸侯。言民皆視上所行而則之,不可不慎其德乎,宜慎之也。
○“辟則為天下僇矣”者,僇,謂刑僇也。君若邪辟,則為天下之民共所誅討,若桀、紂是也。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此一經(jīng)明治國之道在貴德賤財。此《大雅·文王》之篇,美文王之詩,因以戒成王也?耍芤;師,眾也。言殷自紂父帝乙之前,未喪師眾之時,所行政教,皆能配上天而行也。
○“儀監(jiān)于殷,峻命不易”者,儀,宜也;監(jiān),視也。今成王宜監(jiān)視于殷之存亡。峻,大也。奉此天之大命,誠為不易,言其難也。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者,道,猶言也!对姟匪普,言帝乙以上“得眾則得國”,言殷紂“失眾則失國”也。
○“有德此有人”者,有德之人,人之所附從,故“有德此有人”也!坝腥舜擞型痢闭,有人則境土寬大,故“有土”也。
○“有土此有財”,言有土則生植萬物,故“有財”也。
○“有財此有用”者,為國用有財豐,以此而有供國用也。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者,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者,外,疏也;內(nèi),親也;施奪,謂施其劫奪之情也。君若親財而疏德,則爭利之人皆施劫奪之情也。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者,事不兩興,財由民立。君若重財而輕民,則民散也。若散財而周恤於民,則民咸歸聚也。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者,悖,逆也。若人君政教之言悖逆人心而出行者,則民悖逆君上而入以報答也,謂拒違君命也。
○“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者,若人君厚斂財貨,悖逆民心而入積聚者,不能久如財,人畔於上,財亦悖逆君心而散出也。言眾畔親離,財散非君有也。
○注“師眾”至“厚亡”。
○正義曰:“師,眾也”,“峻,大也”,皆《釋詁》文!稜栄拧贰熬弊竹R旁為之,與此同也。“克,能也”,《釋言》文也。云“君有逆命,則民有逆辭也”者,“君有逆命”,解經(jīng)“言悖而出”也!懊裼心孓o”,解經(jīng)“亦悖而入”,謂人有逆命之辭以拒君也。云“《老子》曰:多藏必厚亡”者,言積聚藏之既多,必厚重而散亡也。引之者,證“貨悖而入,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于!闭,謂天之命,不於是常住在一家也!暗郎苿t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書》之本意,言道為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是不常在一家也。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者,此舅犯勸重耳之辭。於時重耳逃亡在翟,秦穆公欲納之反國,而勸重耳不受秦命,對秦使云:奔亡之人,無以貨財為寶,唯親愛仁道以為寶也。
○注“楚書”至“奚恤”。正義曰:鄭知是“楚昭王時書”者,案《楚語》云:“楚昭王使王孫圉聘於晉,定公饗之。趙簡子鳴玉以相問於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其為寶幾何矣?’王孫圉對曰:‘未嘗為寶。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xùn)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庇帧缎滦颉吩疲骸扒赜コ,使者觀楚之寶器。楚王召昭奚恤而問焉,對曰:‘寶器在賢臣!跛焓拐艳尚魬(yīng)之。昭奚恤發(fā)精兵三百人,陳於西門之內(nèi),為東面之壇一,南面之壇四,西面之壇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請就上居?xùn)|面之壇!钜游髂厦妫谧幽链沃,葉公子高次之,司馬子發(fā)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壇,稱曰:‘客欲觀楚之寶器乎?楚之所寶者,即賢臣也。唯大國之所觀!’秦使無以對也。使歸,告秦王曰:‘楚多賢臣,無可以圖之!焙沃杏^射父、昭奚恤者?案《戰(zhàn)國義》云:“楚王筑壇,昭奚恤等立於壇上。楚王指之,謂秦使曰:‘此寡人之寶!手姓艳尚舻纫。謂賢為寶者,案《史記》云:“理百姓,實府庫,使黎甿得所者,有令尹子西而能也。執(zhí)法令,奉圭璋,使諸侯不怨,兵車不起者,有大宗子牧能也。守封疆,固城郭,使鄰國不侵,亦不侵鄰國者,有葉公子高能也。整師旅,治兵戈,使蹈白刃,赴湯蹈火,萬死不顧一生者,有司馬子發(fā)能也。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懷霸王之業(yè),撥理亂之風(fēng),有大夫昭奚恤能也。是皆為寶也!币撸C為君長能保愛善人為寶也。
○注“舅犯”至“利也”。
○正義曰:“舅犯,晉文公之舅狐偃”者,《左傳》文也。云“時避驪姬之讒,亡在翟而獻(xiàn)公薨。秦穆公使子顯吊之,因勸之復(fù)國。舅犯為之對此辭也”,《檀弓》篇文。
○“《秦誓》曰”者,此一經(jīng)明君臣進(jìn)賢詘惡之事!肚厥摹,《尚書》篇名。秦穆公伐鄭,為晉敗於殽,還歸誓群臣而作此篇,是秦穆公悔過自誓之辭。記者引之,以明好賢去惡也。
○“若有一介臣,斷斷兮”者,此秦穆公誓辭云,群臣若有一耿介之臣,斷斷然誠實專一謹(jǐn)愨。兮是語辭!豆盼纳袝贰百狻睘椤扳ⅰ。言有一介之臣,其心斷斷、猗猗然專一,與此本異。
○“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者,言此專一之臣,無他奇異之技,惟其心休休然寬容,形貌似有包容,如此之人,我當(dāng)任用也。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者,謂見人有技藝,欲得親愛之,如己自有也。
○“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者,謂見人有才彥美通圣,其心中愛樂,不啻如自其口出。心愛此彥圣之美,多於口說,言其愛樂之甚也。
○“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者,實,是也。若能好賢如此,是能有所包容,則我國家得安,保我后世子孫。黎,眾也。尚,庶幾也。非直子孫安,其下眾人皆庶幾亦望有利益哉也。
○“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者,上明進(jìn)賢之善,此論蔽賢之惡也。媢,妒也。見人有技藝,則掩藏媢妒,疾以憎惡之也。
○“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者,見他人之彥圣,而違戾抑退之。俾,使也,使其善功不通達(dá)於君。《尚書》“通”為“達(dá)”字也。
○“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者,若此蔽賢之人,是不能容納,家國將亡,不能保我子孫。非唯如此,眾人亦曰殆危哉。
○注“秦誓”至“危也”。
○正義曰:“秦穆公伐鄭,為晉所敗於崤,還誓其群臣,而作此篇也”者,案《尚書序》,秦穆公伐鄭,晉襄公帥師敗諸崤,還歸,作《秦誓》。又《左傳》僖三十二年秦穆公興師伐鄭,蹇叔等諫之,公不從,為晉人與姜戎要而擊之,敗諸崤,是其事也。云“美士為彥”者,《爾雅·釋訓(xùn)》文!袄,眾也”,“俾,使也”,皆《釋詁》文!吧校鼛住闭,《釋言》文。《爾雅》“庶幾,尚也”,是“尚”為“庶幾”矣。云“媢,妒也”者,《說文》云“媢,夫妒婦”,是“媢”為“妒”也。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者,言唯仁人之君,能放流此蔽善之人,使迸遠(yuǎn)在四夷,不與同在中國。若舜流四兇,而天下咸服是也。
○“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者,既放此蔽賢之人遠(yuǎn)在四夷,是仁人能愛善人,惡不善之人。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者,此謂凡庸小人,見此賢人而不能舉進(jìn)於君。假設(shè)舉之,又不能使在其己之先,是為慢也。謂輕慢於舉人也。
○“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yuǎn),過也”者,此謂小人見不善之人而不能抑退之。假令抑退之,而不能使遠(yuǎn)退之。過者,言是愆過之人也。
○“好人之所惡”者,又謂君子,君子所惡者,兇惡之事。今乃愛好兇惡,是好人之所惡也。
○“惡人之所好”者,君子所好仁義善道。今乃惡此仁義善道,是“惡人之所好”也。
○“是謂拂人之性”者,若如此者,是謂拂戾善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者,逮,及也。如此,菑必及夫身矣。
○“是故君子有大道”者,大道,謂所由行孝悌仁義之大道也。
○“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者,言此孝悌仁義,必由行忠信以得之,由身驕泰以失之也。
○“生財有大道”者,此一經(jīng)明人君當(dāng)先行仁義,愛省國用,以豐足財物。上文“大道”,謂孝悌仁義之道,此言人君生殖其財,有大道之理,則下之所云者是也。
○“生之者眾”者,謂為農(nóng)桑多也。
○“食之者寡”者,謂減省無用之費也。
○“為之者疾”者,謂百姓急營農(nóng)桑事業(yè)也。
○“用之者舒”者,謂君上緩於營造費用也。
○“則財恒足矣”者,言人君能如此,則國用恒足。
○“仁者以財發(fā)身”者,謂仁德之君,以財散施發(fā)起身之令名也。
○“不仁者以身發(fā)財”者,言不仁之人,唯在吝嗇,務(wù)於積聚,勞役其身,發(fā)起其財。此在治家、治國天下之科,皆謂人君也。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言在上人君好以仁道接下,其下感君仁恩,無有不愛好於義,使事皆得其宜也。
○“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言臣下悉皆好義,百事盡能終成,故云“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言皆能終成也。
○“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又為人君作譬也。君若行仁,民必報義,義必終事。譬如人君有府庫之財,必還為所用也,故云“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注“其為”至“有也”。
○正義曰:言君行仁道,則臣必為義。臣既行義,事必終成。以至誠相感,必有實報,如己有府庫之財,為己所有也。其為誠實而然,言不虛也。
○“孟獻(xiàn)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者,此一經(jīng)明治國家不可務(wù)於積財,若務(wù)於積財,即是小人之行,非君上之道。言察於雞豚之所利,為畜養(yǎng)馬乘。士初試為大夫,不闚察於雞豚之小利。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者,謂卿大夫喪祭用冰,從固陰之處伐擊其冰,以供喪祭,故云“伐冰”也。謂卿大夫為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為財利,以食祿不與人爭利也。
○“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者,百乘,謂卿大夫有采地者也。以地方百里,故云“百乘之家”。言卿大夫之家,不畜聚斂之臣,使賦稅什一之外徵求采邑之物也,故《論語》云“百乘之家”是也。
○“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者,覆解“不畜聚斂之臣”之本意。若其有有聚斂之臣,寧可有盜竊之臣,以盜臣但害財,聚斂之臣則害義也。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者,言若能如上所言,是國家之利,但以義事為國家利也。
○“長國家而務(wù)財用者,必自小人矣”者,言為人君長於國家而務(wù)積聚財以為己財者,必自為小人之行也。
○注“孟獻(xiàn)”至“可也”。
○正義曰:“孟獻(xiàn)子,魯大夫仲孫蔑”者,此據(jù)《左傳》文也。“畜馬乘,謂以士初試為大夫”者,案《書傳》“士飾車駢馬”,《詩》云“四牡騑騑”大夫以上,乃得乘四馬。今下云“伐冰之家”,“百乘之家”,家是卿大夫。今別云“畜馬乘者,不察雞豚”,故知“士初試為大夫”也。伐冰之家,卿大夫者,案昭四年《左傳》云:大夫命婦,喪浴用冰!秵蚀笥洝纷⒃疲菏坎挥帽。故知卿大夫也。士若恩賜及食,而得用,亦有冰也。但非其常,故《士喪禮》“賜冰則夷槃”可也!蹲髠鳌酚衷啤笆橙庵摚耘c焉”是也。云“百乘之家,有采地者也”,此謂卿也。故《論語》云“百乘之家”,鄭云“采地,一同之廣輪”是也。
○“彼為”至“利也”。
○前經(jīng)明遠(yuǎn)財重義,是“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此經(jīng)明為君治國,棄遠(yuǎn)小人,亦是“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彼,謂君也。君欲為仁義之道,善其政教之語辭,故云“彼為善之”!靶∪酥篂閲,災(zāi)害并至”者,言君欲為善,反令小人使為治國家之事,毒害於下,故災(zāi)害患難,則并皆來至。
○“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者,既使小人治國,其君雖有善政之亦無能奈此患難之何。言不能止之,以其惡之已著故也。
【十三經(jīng)注疏目錄】 【上一頁】 【禮記正義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