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市招更加發(fā)達。清人《浪跡續(xù)談》講棉花店門前幌子的故事:“閩本有定風珠,相傳康熙間周櫟園先生為閩藩時,出門日恰值大風,南門大街兩旁招牌幌子無不搖動,惟一棉花店前,所掛多年棉球幌子,屹然不動,先生目而異之,不計價買歸,乃中有一大蜘蛛,腹藏大珠,屢試之風中,不小搖動……“這個故事至少反映了三方面的情況:一、清代福州的這條南門大街上,兩旁店家掛滿了幌子,風動幌搖,形成景觀。二、棉花店掛棉球幌子。三、有些店家的幌子是多年也不更換的,由此有蜘蛛做窩棉球、腹藏定風珠云云。徐河《清稗類鈔》記常見的幌子:
商店懸牌于門以為標識廣招徠者曰市招,俗稱招牌,大抵專用字,有參以滿、回、藏文者,有用字兼繪形者,更有不用字,不繪形,直揭其物于門外,或以象形之物代之,以其人多不識字也。如賣酒者懸酒一壺,賣炭者懸炭一支,而面店則懸紙條,魚店則懸木魚,俗所謂幌子者是也。
市招懸以物件,直觀,又照顧到不識字者。錫制小碗系成一串串,級以紅布條,這是錫器店;石刻特大蠟燭并燈臺,這是蠟燭店。天津著名的“風箏魏”,店門前懸木制的糊以天藍布的沙燕。鞋店市招為木制筒靴和云彩,含著平步青云的祝福(圖25)。大津民俗博物館陳列的商家招幌,醬園懸一束腰葫蘆形木板,上寫“陳醋“字樣;煙草鋪懸木牌,上面豎寫“煙魁“兩個正楷大字。清代《舊京瑣記》卷兒:“舊日都門市肆亦留心廣告之術(shù),……雷萬春之鹿角膠,門上掛大鹿角。某扇鋪之檐際懸一大扇!
市招不只限于商業(yè)買賣。清代揚州的書場,“門懸書招,上三字橫寫,為評話人姓名,下四字直寫,曰'開講書詞'”,見李斗《揚州畫肪錄》卷九!西游記》第八十四回描寫,孫悟空見“正當中一家子方燈籠上,寫著'安歇往來商賈'六字,下面又寫著'王小二店'四字。行者才知是開飯店的。”旅店門前懸掛的燈籠,在夜色里廣告招徠。雖見諸神魔小說,但這一細節(jié)當是取自現(xiàn)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