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永寧寺佛塔“四面,面有在戶六窗,戶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釘,其十二門十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依此算來,每扇門上門釘五行,每行即為九顆釘。
然而,中國營造學社的古建筑專家劉敦偵1936年在河南少林寺發(fā)現(xiàn),金元時代古塔“門釘?shù)臄?shù)目,無論縱橫雙方,均極自由,無清代僅用奇數(shù)的習慣”。
例如,金代正隆二年(115年)西堂老師塔,門為雙扇,每扇排列門釘上下四行,每行四釘,兩扇共計三十一二釘。年代更早,是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殿門,門背面有多處唐代題記。這板門后面用五道福,每道福在門扇前面釘一行門釘,每行十一個釘。這反映了門釘?shù)慕Y構功用,也說明講究門釘數(shù)目是后來的事。
白丁白丁,大門無門釘,雖是說笑話,卻并非憑空謅出。蒲松齡《聊齋·嬌娜》描寫狐仙幻化的宅子,只幾個字:“金漚浮釘,宛然世家”。這里,將門釘與世家相對應,反映了一種社會存在,是虛構的小說里寫實的筆墨。
門釘,古代俗稱“浮漚釘”。其來源,同魯班發(fā)明鋪首的傳說攪在一起。傳說魯班模仿蠡之善閉,創(chuàng)制鋪首。門釘也仿螺獅,請讀宋代程大昌《演繁錄》:
今門上排立而突起者,公輸般所飾之臺也。《義訓》:“門飾,金謂之鋪,鋪謂之钅區(qū),钅區(qū)音歐,今俗謂之浮漚釘也!
“排立而突起者”,當指門釘。浮漚,水面的氣泡;“浮漚釘“這一俗稱,該是概括了門訂造型的稱謂——裝飾在門扇上,如浮于水面的泡。《聊齋·愛奴》有“漚釘獸環(huán),宛然世家“的句子,當是門釘、鋪首并舉。這就是說,蒲松齡所言“漚釘“系指門釘,而不是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