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育資源 > 教學課件

中國古建筑的風格與特點

[移動版] 佚名

廡殿,宋代稱四阿頂,是中國古建筑最高級的屋頂式樣,一般多用于皇宮、廟宇中的最主要的大殿,其形制有單檐、重檐之分。單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為五條脊,所以又稱五脊殿。重檐另有下檐圍繞殿身的四條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條角脊。歇山頂,宋代稱九脊殿,它是兩坡頂加周圍廊構(gòu)成的。歇山僅次于廡殿。它由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構(gòu)成,所以稱九脊殿。如加上邊的兩條搏脊,則共有十一條脊。它有單檐、重檐兩種形式。在清故宮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園林中,還有無正脊的卷棚歇山式。懸山是兩坡頂?shù)囊环N,其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墻之外,所以又稱挑山或出山頂。懸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無正脊的卷棚。山墻的山尖常做成五花山墻,也有做成三花山墻的。硬山頂也是兩坡頂?shù)囊环N,但屋面不伸出山墻之外。山墻多用磚石承重墻,并高出屋面。墻頭有各種形式。懸山和硬山式在中國普通民居中使用最廣。攢尖頂宋代稱斗尖,多用于面積不大的建筑屋頂,如塔、亭、閣等。其特點是屋面較陡,無正脊,數(shù)條垂脊交合于頂部,上再覆以寶頂。平面有方、圓、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式。一般單檐為數(shù)較多,二重檐已少,三重檐更少,但塔是例外。

屋頂所使用的材料采用琉璃瓦和布瓦(青瓦)兩種品式。琉璃瓦又可分為上釉和不上釉兩種(不上釉的叫削割瓦)。因此從材料看,中國古建筑屋頂又可分為琉璃屋頂(包括剪邊作法)和布瓦屋頂兩大類。剪邊屋頂就是用布瓦或削割瓦做心,四邊或檐頭用琉璃瓦。或者用一種顏色的琉璃瓦做心,四邊或檐頭用另一種顏色的琉璃瓦。在封建社會中,普通人民只能使用布板瓦蓋房。即使一般貴族、地主,也只能使用布筒瓦。親王、世子、郡王只能用綠色琉璃瓦或綠剪邊。黃色琉璃瓦或黃剪邊只有皇室和廟宇才能使用。

屋脊的形式和裝飾也是建筑等級的一個重要標志。正脊兩端像龍一樣的正吻,在宋以前是魚尾的形式。據(jù)傳說漢武帝時“柏梁臺”失火,有巫師說大海里有一種魚,叫做鴟(chī),以尾激浪降雨,可以滅火。從此,建筑物上便有了鴟尾。垂脊和戧脊上也有各種獸形瓦件的處置。垂脊上的叫垂獸;戧脊上的叫戧獸。戧脊盡端處的那些小動物,叫走獸。走獸的數(shù)量按房屋建筑的等級的不同而不同。但不論怎樣不同,都必須使用單數(shù)。最前邊的仙人騎雞,最后邊的是猴子。中間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這些動物都是些所謂吉祥或天神的象征,屋頂裝飾這些東西就使整個建筑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其實,這些獸形瓦飾都有著功能上的作用。正吻主要是用來保護固定正脊兩端的木栓,以防止木栓遭雨水腐蝕。垂獸、戧獸和仙人騎雞的下邊都有防止屋脊走動滑落的大鐵釘或木栓。屋面筒瓦脊上成排的帽釘下面,也有防止筒瓦滑動的鐵釘。因此,屋頂上的這些裝飾瓦件不僅給人以華美動人的藝術(shù)形象,而且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它是建筑的功能、結(jié)構(gòu)和藝術(shù)統(tǒng)一的又一表現(xiàn)。

富于變化的建筑群組布局

中國木構(gòu)建筑由四根柱子圍成的空間稱作“間”,它是中國古建筑空間組合的基本單元。“間”按照縱橫拼合可以形成多種建筑形式。“間”的正面叫做“開間”或面闊,“間”的縱深叫做進深。幾個開間并聯(lián)在一起,它的總寬度叫做“通面闊”,幾個進深的總深度叫做“通進深”。民間建筑常用三、五開間,宮殿、廟宇、官署多用五、七開間,十分隆重的建筑用九開間。用十一開間的極少。只有北京清故宮的太和殿和西安唐大明宮的含元殿、麟德殿遺址有這種實例,其他尚未見到。

建筑中各開間的名稱因所在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正中一間稱明間,左右側(cè)的稱次間,再外的稱梢間,最外的稱盡間,九開間以上的增加次間數(shù)。在建筑設計中,一般是采取明間略大的方式,目的是既要滿足功能上的需要,又可以使建筑外觀達到主次分明的藝術(shù)效果。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