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xué)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語文知識 > 語言運用

趣味漢語:“拆字格”之妙

[移動版] 作者:佚名
趣味漢語:“拆字格”之妙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和普及,網(wǎng)絡(luò)語言作為一種新興的話語方式,已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這些網(wǎng)絡(luò)話語方式,從修辭的角度看,大多具有積極意義。比如“拆字格”。

所謂“拆字格”即將某字按照漢字的組合方式,將其拆散,重新組合,以生成新的義項。時下網(wǎng)絡(luò)上流行著的“馬叉蟲”之說,就是典型的一例!榜R叉蟲”源于“騷”字。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一個解釋的義項,指“舉止輕佻,作風下流”?梢娛莻貶義詞。為避直說刺耳之嫌,故有人將其分解成“馬叉蟲”三個字,委婉表達。例如:1、“請看那‘馬叉蟲’勁兒,哇塞!”2、“馬叉蟲’,你真牛,牛,牛!”這兩句表象都是感嘆句,前者“馬叉蟲”為形容詞,后者“馬叉蟲”為名詞,兩者都有借喻其人行為放浪、輕佻,或放縱、恣睢之意,與“騷”字同義。這種“拆字格”的語言現(xiàn)象,常常通過和借喻套格使用,達到委婉、含蓄的表達效果,使人精神愉悅。

其實“拆字格”并非今人首創(chuàng)。翻開我國古代文化典籍,此類語言現(xiàn)象頗多。例如,南北朝時期的劉義慶,在他的《世說新語》中,就記載了這么一個“拆字格”的語言故事:“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之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fù)何疑?’”這是后來婦孺皆知的“楊修之死”的歷史掌故的淵源。楊修是怎樣破解這一“密碼”的呢?原來,其中“合” 字,就是這個故事的字謎之處。楊修一看到這個“合”字,并立即在腦海里將它分解為“人一口”三個字,恰好會意成“一人一口”酪。所以,楊修會心地吃著酪,而他人莫名其妙,不解其義。曹操在這里運用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拆字格”的修辭手法。這個故事,后來在《三國演義》里被演繹成曹操因妒忌楊修的恃才放曠,而終將殺了楊修的腦袋。

相傳風流才子紀曉嵐與丁云和尚為棋友。一日,紀曉嵐去竹林找丁云對弈,丁云不在,紀曉嵐獨坐廊下等候。很久,丁云才歸,紀曉嵐起身行禮,吟一聯(lián)道:“竹寺等僧歸,雙手拜四維羅漢!倍≡埔宦,連忙還禮答道:“月門閑客在,二山出大小尖峰! 話音剛落, 兩人不禁大笑,挽手進屋下棋。不知不覺夜深,小沙彌便來報說寺門已經(jīng)關(guān)閉。紀曉嵐聽此,便知小和尚是在下逐客令。于是,才思涌出,遂吟一聯(lián)道:“門內(nèi)有才方是閉”;紀曉嵐此聯(lián)含有對弈雅興未盡之意,所以才責怪小沙彌太不懂事,而小和尚聽后卻不知所云。丁云趕忙答道:“寺邊無日不知時”。老和尚這是借此給小沙彌解圍、賠禮。紀、丁二人的聯(lián)句,一直被后人視為“離合拆字聯(lián)”的典范。第一聯(lián)將“等”字拆開,為“竹”和“寺”;“雙手”為“拜”字(草體“拜”,即是“雙手”);“四維”則為繁體“羅”字;“月”字在“門”內(nèi),為繁體“閒”字;兩個“山”為“出”字;“大”、“小”為“尖”字。第二聯(lián)也是用離合拆字的方法:“才”字在“門”內(nèi)為“閉”字;“寺”加“日”為繁體的“時”字,真可謂貌離神合。因此,這兩聯(lián)不僅字拆得好,而且出句、對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場景,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吟聯(lián)人要說的意思,妙趣自然。

漢語字謎中用拆字法構(gòu)成的謎字也很多。例如,像“牛過獨木橋——打一字”,謎底是“生”字。又如“又在左邊,又在右邊——打一字”,謎底是“雙” 字。前者“生”字,可以拆分為“!焙 “一”;后者“雙”字,可以拆分為“又”和“又”。

更多趣味漢語知識

查看更多趣味漢語 拆字格 奇妙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