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名《菱蕩》高三小說閱讀題及答案
陶家村在菱蕩圩的壩上,離城不過半里,下壩過橋,走一個沙洲,到城西門。
一條線排著,十來重瓦屋,泥墻,石灰畫得磚塊分明,太陽底下更有一種光澤,表示陶家村總是興旺的。屋后竹林,綠葉堆成了臺階的樣子,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個彎,潺潺流過。這里離城才是真近,中間就只有河,城墻的一段正對了竹子臨水而立,竹林里一條小路,城上也窺得見,不當心河邊忽然站了一個人——陶家村人出來挑水。落山的太陽射不過陶家村的時候(這時游城的很多),少不了有人攀了城垛子探首望水,但結果城上人望城下人,仿佛不會說水清竹葉綠——城下人亦望城上。
陶家村過橋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說,當初是沒有橋的,往來要“擺渡”。擺渡者,是指以大烏竹做成的箋載行人過河。一位姓張的老漢,專在這里擺渡過日,頭發(fā)白得像銀絲。一天,何仙姑下凡來,渡老漢升天,老漢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鄉(xiāng)?鄉(xiāng)下人如何進城?”但老漢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來,河有橋,橋頭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橋。修了橋洗一洗手,成洗手塔。這個故事,陶家村的陳聾子獨不相信,他說:“張老頭子擺渡,不是要渡錢嗎?”擺渡依然要人家給他錢,同聾子“打長工”是一樣,所以決不能升天。
菱蕩圩是以這個菱蕩得名。
菱蕩屬陶家村,周圍常青樹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壩上。望見白水的一角。蕩岸,綠草散著野花,成一個圈圈。兩個通口,一個連菜園,陳聾子種的幾畦園也在這里。
菱蕩的深,陶家村的二老爹知道,二老爹是七十八歲的老人,說,道光十九年,剩了他們的菱蕩沒有成干土,但也快要見底了。網(wǎng)起來的大小魚真不少,鯉魚大的有二十斤。這回陶家村可熱鬧,六城的人來看,洗手塔上是人,蕩當中人擠人,樹都擠得稀疏了。
城里人并不以為菱蕩是陶家村的,是陳聾子的。大家都熟識這個聾子,喜歡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渴了到菱蕩來洗。菱蕩的深,這才被她們攪動了。太陽落山以及天剛剛破曉的時候,壩上也聽得見她們喉嚨叫,甚至,衣籃太重了坐在壩腳下草地上“打一棧”的也與正在捶搗忤的相呼應。野花做了她們的蒲團,原來青青的草她們踏成了路。
陳聾子,平常略去了陳字,只稱聾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幾年長工,輕易不見他說話,別人說話他偏肯聽,大家都嫉妒他似的這樣叫他。但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來似乎就沒有帶來別的名字了。二老爹的園是他種,園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賣,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來一文一文的錢向二老爹手上數(shù)。洗衣女人問他討蘿卜吃——好比他正在蘿卜田里,他也連忙拔起一個大的,連葉子給她。不過討蘿卜他就答應一個蘿卜,再說他的蘿卜不好,他無話回,笑是笑的。菱蕩圩的蘿卜吃在口里實在甜。
菱蕩滿菱角的時候,菱蕩里不時有一個小劃子(這劃子一個人背得起),坐劃子菱葉上打回旋的常是陳聾子。聾子到哪里去了,二老爹也不知道,二老爹或者在壩腳下看他的牛吃草,沒有留心他的聾子進菱蕩。聾子挑了菱角回家——聾子是在菱蕩摘菱角!
聾子總是這樣的去摘菱角,恰如菱蕩在菱蕩圩不現(xiàn)其水。
有一回聾子送一籃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兩邊院墻夾成一條深巷,石鋪的道,小孩子走這里過,故意踏得響,逗回聲。聾子走到石家大門,站住了,抬了頭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這樣望得出人來。兩匹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匹是黑的,一匹白的,聾子分不開眼睛,盡站在一塊石上轉,兩手緊握籃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見了一籃紅菱角,笑道:“是我家買的嗎?”聾子被狗呆住了的模樣,一言沒有發(fā),但他對了小姑娘牙齒都笑出來了。小姑娘引他進來,一會兒又送他出門。他連走路也不響。
以后逢著二老爹的孫女兒吵嘴,聾子就咕嚕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
他的話總是這樣的說。
一日,太陽已下西山,青天罩著菱蕩圩照樣的綠,不同的顏色,壩上廟的白墻,壩下聾子人一個,他剛剛從家里上園來,挑了水桶,挾了鋤頭。他要挑水澆一澆園里的青椒。他一聽——菱蕩洗衣的有好幾個。
走回了原處,扁擔橫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擔上,拿出煙竿來吃,他的全副家伙都在腰邊。聾子這個脾氣厲害,倘是別個,二老爹一天少不了啰嗦幾遍,但是他的聾子(圩里下灣的王四牛卻這樣說:一年四吊毛錢,不吃煙做什么?何況聾子桃了水,賣菜賣菱角。。
銜了煙偏了頭,聽——
是張大嫂,張大嫂講了一句好笑的話。聾子也笑。
煙竿系上腰。扁擔挑上肩。
“今天真熱!”張大嫂的破喉嚨。
“來了人看怎么辦?”
“把人熱死了怎么辦?”
“噯呀——”
“我道是誰——聾子。”
聾子眼睛望了水,笑著自語——
“聾子!”
1927年10月 (有刪改)
7.對小說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 )
A.文章結尾處的一幕鄉(xiāng)間喜劇,發(fā)生于美麗的菱蕩,樸實的生活氣息、濃郁的人情味都濃得化不開,農(nóng)村社會民情、人性的淳厚樸實,都印在我們腦海里,但也看出農(nóng)村教化問題,言行的粗陋。
B.此篇小說,沒有一般小說所具備的完整情節(jié)、豐富的人物形象,從結構上看有點“散”,語言又常“跳躍”,并且淡化了小說的情節(jié)機制,增加了詩和散文的藝術效益,但是仍是一篇小說。
C.文中的“道光十九年,剩了他們的菱蕩沒有成干土,但也快要見底了。網(wǎng)起來的大小魚真不少,鯉魚大的有二十斤”,運用側面描寫,寫出了菱蕩的水之深。
D.周作人曾經(jīng)把廢名的文章用四個字加以概括——“平淡樸訥”,這個特點表現(xiàn)在文章的語言形式上。
E.“輕易不見他說話,別人說話他偏肯聽”,“問蘿卜他就答應一個蘿卜,再說他的蘿卜不好,他無話回”,所以可見村里的人都嫉妒厭惡他的不理不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