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海森堡給上帝帶去了“相對論”和“湍流”兩道難題。我也有一個問題,但我不想向上帝提出,那就是什么是智慧。當然,不是上帝的人對此倒有些答案,但我總是不信。相比之下我倒更相信蘇格拉底的話: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他還有些妙論我更加喜歡: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這對某種偏向是種解毒劑。
如果說我們都一無所知,中國的讀書人對此肯定持激烈的反對態(tài)度:孔夫子說自己知天命而且不逾矩,很顯然,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后世的人則以為:天已經(jīng)生了仲尼,萬古不長如夜了。再后來的人則以為,精神原 子 彈已經(jīng)炸過,世界上早沒有了未解決的問題。總的來說,中國人總要以為自己有了一種超級的知識,博學得夠夠的、聰明得夠夠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直到現(xiàn)在,還有一些人以為,因為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chǎn),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尋求智慧者的皈依——換言之,我們不僅足夠聰明,還可以擔任聯(lián)合國救濟署的角色,把聰明分給別人一些。一種如此聰明的人,除了教育別人,簡直就無事可干。
馬克?吐溫在世時,有一次遇到了一個人,自稱能讓每個死人的靈魂附上自己的體。他決定通過這個人來問候一下死了的表兄,就問道:你在哪里?死表哥通過活著的人答道:我在天堂里。當然,馬克?吐溫很為表哥高興。但問下去就不高興了——你現(xiàn)在喝什么酒?靈魂答道:在天堂里不喝酒。又問抽什么煙?回答是不抽煙。再問干什么?答案是什么都不干,只是談論我們在人間的朋友,希望他們到這里和我們相會。這個處境和我們有點相像,我們這些人現(xiàn)在就無事可干,只能靜待外國物質文明破產(chǎn),來投靠我們的東方智慧。這話梁任公1920年就說過,現(xiàn)在還有人說。洋鬼子在物質堆里受苦,我們享受天人合一的大快樂,正如在天堂里的人閑著沒事拿人間的朋友磕磕牙,我們也有了機會表示自己的善良了。要不是達?伽馬找到好望角繞了過來,我們還真閑著沒事干。從漢代到近代,全中國那么多聰明人,可不都在閑著:人文學科弄完了,自然科學沒得弄。馬克?吐溫的下一個問題,我國的一些人文學者就不一定愛聽了:等你在人間的朋友們都死掉,來到了你那里,再談點什么?是啊是啊,全世界的人都背棄了物質文明,投奔了我們,此后再干點什么?難道重操舊業(yè),去弄八股文?除此之外,再搞點考據(jù)、訓詁什么的。過去的讀書人有這些就夠了,而現(xiàn)在的年輕人未必受得了。把擁有這種超級智慧比作上天堂,馬克?吐溫的最后一個問題深得我心:你是知道我的生活方式的,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不上天堂而下地獄,我倒很想知道!言下之意是:忍受地獄毒火的煎熬,也比閑了沒事要好。
是啊是啊!我寧可做個蘇格拉底那樣的人,自以為一無所知,體會尋求知識的快樂,也不肯做個“智慧滿盈”的儒士,忍受這種無所事事的煎熬!
15.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這對某種偏向是種解毒劑”這句話該怎樣理解。(6分)
16.文章第三段引述馬克?吐溫的故事,主要有哪些作用?(6分)
17.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6分)
15.中國人自以為擁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chǎn)(或“自以為擁有一種超級知識,足夠博學和聰明”),除了教育別人就無事可干。(2分)蘇格拉底對“智慧”的理解,(2分,如答“蘇格拉底的話”或“蘇格拉底的妙論”給1分)恰如一劑苦口良藥,可以療救國人自高自大的毛病。(2分)
16.用天堂里的人閑著沒事談論人間朋友和國人自以為擁有最高智慧可以拯救世界的盲目自大作類比,(2分)批判(或“諷刺”)了國人的抱殘守缺,不思進取,(2分)呼吁跳出傳統(tǒng),尋求新知,體會尋求知識的快樂。(2分)
17.首先,由海森堡的難題引出蘇格拉底關于智慧的論述;(1分)接著,分析中國人有一種自認為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的“偏向”;(2分)然后,用馬克?吐溫的故事諷刺國人的固步自封;(2分)最后,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要努力去體會尋求知識的快樂。(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