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華語網(wǎng) > 現(xiàn)代文閱讀 > 閱讀世界 > 課外閱讀 > 正文

智慧比知識更重要!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不詳

上一頁 目錄頁 下一頁 

用 智 慧 統(tǒng) 率 知 識

(載于<<讀者>>2002年第6-7期)

吳甘霖

幾百年前,英國思想家培根說了一個舉世聞名的觀點:"知識就是力量"。這一觀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甚至促進了世界科技的發(fā)展與文明的進步。如今進入"知識經(jīng)濟時代",知識重要性更加突出。"知識就是力量",似乎更是金科玉律。

然而,對此卻有三個疑問,需要進一步明確

一、知識"就是"力量嗎?是否還要一種合適的轉換,它才會變成力量?

二、是否所有的知識都是力量?

三、即使它真的是力量或很能形成力量,請問它到底是一種建設性的力量,還是破壞性的力量?

質詢這些問題并非偶然。在對問題回答之前,不妨先看臺灣學者傅偉勛在其《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中,記錄的一段親身經(jīng)歷:

傅偉勛到美國一個大學的哲學系教書。在同事中,他與一位叫賽達的年輕教授十分要好。賽達是畢業(yè)于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英才,已出一本精彩的倫理學著作。后來,傅偉勛移居費城。賽達每年暑假必帶妻女來訪一次,探討共同關心的倫理學問題。

但突然有一天,傅偉勛驚悉賽達清晨吊死自家門前樹下。原因是:雖然賽達的家庭生活雖然美滿,學術研究成果出色,但是,數(shù)年來在事業(yè)上逼自己太緊,攻治學問的標準過高而影響精神狀態(tài),終以自殺了結短暫的一生。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實在引人深思:悲劇故事的主人翁,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而且不只是一般的高級知識分子,而是研究哲學的高級知識分子。在人們印象中,一個成功的哲學研究者,是能為人指引生活道路的。在面對各種問題上,他們應該比別人更睿智,更有力量?墒牵@位教授的知識足夠淵博,并且展現(xiàn)了不錯的研究能力。可是,最后成了一個最軟弱無力的人,在并沒有遭遇外在悲慘遭遇的情況下,選擇了比一般人都不如的懦夫行為--放棄生命?

"知識就是力量"的名言,很容易造成一個印象:有知識的人,必然就會有力量;占有的知識越多,就會越有力量。不錯,在許多情況下是這樣。但與此同時,象上述賽達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見。在看到不少人因為擁有知識變得有力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不少知識使人迂腐、使人窮酸、使人軟弱乃至給人破壞的反證!

任何人也不能否認知識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價值,以及在二十一世紀,知識越來越重要的趨勢。但是, 對知識簡單的膜拜,缺乏前提地空喊"知識就是力量",這樣就會產(chǎn)生很大的誤導。我們需要全面而科學地來認識知識的作用,需要從人類的整體性發(fā)展與時代的需求,來考究知識的價值,并進一步明確:在何等條件下,知識才會真正有用、有力,并創(chuàng)造出積極的價值來!

那么,關鍵在哪里呢?就在根本一點--

以智慧統(tǒng)率知識!

這不只一個新的理念,更是一項二十一世紀的智慧宣言。明確這一宣言,不僅是為了讓我們真正做"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主人,而且是為了在這個急劇變化、充滿機會與問題的時代,贏得個人成功與社會進步的良性互動。

下面,我從九個方面對此進行論述:

一、我們需要關于生命和心靈的智慧,在面臨知識爆炸的時候,明晰學習知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來指導人生道路。

人類獲得知識的根本目的,首先就是為了給自己創(chuàng)造幸福。智慧固然要指導人們很好地認識世界,但智慧的起點與根本,依然是指導人生的道路。

幾百年來尤其是二十世紀以來,人類大大發(fā)展了對客觀世界的知識,飛機、外太空探險、計算機、原子能等多方面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使人類的文明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對人生智慧的探討和重視,卻越來越淡薄。對此,,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曾發(fā)出一聲悲嘆,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種時代悲。"為追求哲學飛走的密涅瓦的貓頭鷹,到現(xiàn)在還沒有歸來,喪失人生哲學的時代太長太長了。"

20世紀的精神危機,主要集中在兩類人大大增多:一是"空心人"。由于失去生命的價值感和方向感,他們成了無根的浮萍;二是"碎片人"--不僅失去外在的完整性,與自然、社會的關系處于分裂和斗爭狀態(tài),而且更失去了內在的統(tǒng)一,結果被各種沖突與矛盾弄得支離破碎。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輕微一點的,是無法在社會中找到力量與幸福,重一點的,是給社會造成傷害。最極端的,是象希特勒這樣的惡魔,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災難。

作為普通人,假如沒有人生的智慧的指引,就會對每個人所擁有的生命,采取一種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作為思想者,假如沒有人生智慧的指引,就會把對思想的探究,退化為一種職業(yè),一種謀生的手段。這一來,一個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與一個在街頭顛沛流離的乞丐,在智慧上并沒有質的區(qū)別。遺憾的是,當今的許多知識分子,包括某些以探討哲學為使命的知識分子,實際上就背離了智慧的根本目的。象上述那位自殺的教授,實際就是一個學哲學卻不知智慧的活標本。

每個人生命都只有一次,善待生命既是責任也是智慧。我們需要有關生命、心靈等聚焦人本身最重要問題的智慧,作為指導知識和生活的明燈。一個人,即使沒有太多的知識,但是由于把握了人生的智慧,往往也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這正是老年的托爾斯泰,羨慕一些普通村民的理由。與此相反,一個人即使有很多的知識,但是缺乏人生的智慧,他也不過是一個瞎子。然而,假如既有充分的知識,又有好的人生智慧的導引,那就如虎添翼,他就會創(chuàng)造非同一般的人生,就會成為值得人們仿效的楷模。

三、我們需要行知合一的實踐智慧,能將"良知"轉化為真正的內在力量。

有了上述理念,應該說為避免目前盲目崇拜知識的誤區(qū),走出了堅實的步伐。然而,是不是懂得這些理念就夠了呢?大大不夠。因為即使是你全部掌握了上述這些內容,也還僅僅是關于智慧的知識,而不是智慧本身,最多只能算是"良知"而已。

在用智慧引導知識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一個陷阱,就是將智慧本身,又再次退化為知識。即本來是能夠指導人生的智慧,最后卻也成了不過是知識的東西。導致這種境況的根本原因,便來自知與行的互相分裂。其結果,便會出現(xiàn)《圣經(jīng)》中,圣保羅所悲嘆的那種情況:"我愿意做的善,我偏偏做不了,我不愿意為惡,我偏偏去犯。"

在這一點上,重視生命智慧的中華文化,的確有許多值得西方借鑒的地方。不僅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莊子,還是墨家的墨子等,都有一共同特點:智者不僅僅是一種學派的提出者,更是自己理論的實踐者,他們以身體力行的榜樣,貫徹了其認識到各種智慧。所以,他們的理論也才有如此大的生命力。

知識永遠是死的。它必須經(jīng)過轉化,才會成為真正的、活生生的力量。而作為智慧的理念 --"良知",也必須通過轉化,才會真正成為內在力量。能夠完成這一轉換的,只能是實踐--實踐的行為與實踐的藝術。

在知與行的統(tǒng)一中,更體現(xiàn)一種高超的智慧。不僅要知行合一,而且要即知即行,知而善行。這樣,才會將一些好的智慧理念,盡快化為一個人內在的血肉與靈魂,成為指導人的根本力量。否則,如果 "知非不能離,聞善不能從",則"與道相隔鴻溝"。沒有行動支持的"智慧",就是"干慧"、"死慧",就是禪宗所言的"口頭禪"和"鬼家活計"。

四、我們需要一種高效的獵取智慧,能夠使在信息和知識叢林中,以最快的速度,獲得最有價值的知識.

知識不僅需要智慧來"糾偏"的,也需要智慧來指引人們在學習知識方面的高效。以智慧統(tǒng)率知識,并不是不重視知識,恰恰相反,還要求我們對知識進行更有效的獵取和運用。

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和信息,勢必會成為一個低效的人。而有智慧的人,卻可直接地當信息時代和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主人,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并因此而得到最理想的創(chuàng)造。

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類的優(yōu)秀人物,如何當知識的主人并進一步作創(chuàng)造的主人,是很有價值的。在本叢書的《天才智慧》一書中, 特別舉證了巧用智慧統(tǒng)率知識的一些例子,如:

一.用長.按自己的思維長項來尋找自己的學習定位和創(chuàng)造定位。愛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覺,于是選擇理論物理作為事業(yè)的突破點,取得相對論的世界成就;愛迪生偏向觀察,于是選擇發(fā)明,成為"世界發(fā)明大王".

二.尋弱.分析當前研究的弱點,摸清哪些問題既然重要又是別人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找到自己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突破點。如美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就通過這種方式,僅僅幾個月,就找到了一種新的孤子理論,用來處理三維空間的亞原子問題。于是,在這個領域里,他便從一無所知,一下子趕到別人前面.

三.聚焦.貝索是愛因斯坦的朋友,被譽為"相對論的助產(chǎn)士"。他知識淵博、思維敏捷,但是他一輩子也沒有過自己的建樹。為何?原因他興趣過于分散,沒有將知識與能力聚焦。與此相反,愛因斯坦知識未必有他淵博,但是緊緊圍繞相對論等一些關鍵問題進行學習和思考,所以才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效。

上述列舉僅僅是一些方面,拘泥于它們就會掛一漏萬。與此向適應的,我們的學習方式也得高度改變,強調主體性學習、終身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等自不必說,此外還有眾多的學習方式,如滲透性學習、辯證性學習、T型學習法、錐子學習法、快速讀書法,學而能化,學而能通,也都很重要。

五、需要明斷的選擇智慧,學會重視強勢知識,而淡化弱勢知識、舍棄無用知識

所謂強勢知識,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一些知識,是最具備創(chuàng)造性和產(chǎn)生社會價值的知識,從一定角度講,還是在現(xiàn)實中起支配地位的知識。而弱勢知識和無用知識正好與之相反。不妨來看一個活生生的事例:一次,我遇到某社會科學院一個杜甫研究專家,他最自豪的是在研究杜甫死因方面,他具有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權威。為何具有這一權威?為研究杜甫是不是吃牛肉而死,他花了整整17年時間!

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對知識分子而言,最怕的是讀錯書:學了一大堆廢物,反倒抱怨懷才不遇。不要重復 "范進中舉"的悲。簽椴还γ┦赘F經(jīng),幾乎將一生都葬送。也不要學那些沒落的學術貴族,世界在變化,各種知識已經(jīng)不斷更新,他們卻抱殘守缺,對社會的需求視而不見,自認為學富五車,其實所擁有的,都已是一些時代與社會都不需要的知識垃圾。他們開的課沒學生聽,他們的一生既發(fā)表不了一篇象樣的論文,更出版不了一本象樣的專著,卻在那里大叫"精神家園"的失落,真是可笑又可悲。

時代在變,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相對強勢的知識。而最杰出的人,總能在強勢知識剛剛露頭時,就能將他抓住,甚至成為強勢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和領頭人。那個還在湖畔中學讀書的學生比爾蓋茨,就是由于早早地抓住了計算機軟件這一剛剛起步的知識,然后奮力開拓,不僅成為世界首富,而且成為帶領世界進入到信息社會的人。

無疑,從某種角度講,熱門專業(yè)往往是社會需求的集中體現(xiàn),從而往往也成為強勢知識的體現(xiàn)。但是,不要因此而得出熱門專業(yè)等同強勢知識的結論。只要符合上述說的兩點--一是有高度的創(chuàng)造性,一是對社會有高度價值,就能將之歸于強勢知識的范疇,尤其不可把那些在民族、人類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而坐冷板凳的人,也叫作迂腐。我永遠不會忘記,在大學時候,有兩種學問給我最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終身受用。一是系統(tǒng)論,二是錢鐘書的《管錐篇》。前者是當時世界上剛興起來的學問,這當然可以納入"強勢知識"中去。但后者,一般人則很容易將它是為"迂夫子"的學問。然而,就是在這位幾乎與社會不隔離的人錢鐘書身上,我得到了最早的創(chuàng)造性的啟蒙。

《管錐篇》中那種從文化中瀝沙淘金的方法,以小見大、以及將東西方文化兼容,將各方面知識打通的方法,使我不僅學到了文化的博大,而且也得到了"學而能通"、"學而能化"的思維技巧,并對古今中外的文化抱著一種盡可能寬廣的胸懷去擁抱。這是另一種方式的強勢知識,它對人的影響不是一時的轟動,但影響深遠。

六、我們需要一種理性至上的批判性智慧,避免外在和內在的錯誤

信息爆炸、知識爆炸是一種社會進步。可是,與之相伴而來的,是信息垃圾、知識垃圾鋪天蓋地。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僅容易在的信息和知識叢林中迷路,而且,還有可能被各種信息毒素和知識毒素破壞。在這個時代,似是而非的東西特別多。而許多問題,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而還有許多觀念與知識的毒藥,還會裹著糖衣的形式出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特別需要一種批判性智慧。

故名思義,批判性智慧是一種對各種謬誤進行明辨和批判的智慧。它與下述兩種思維有著質的區(qū)別:一是盲從他人的思維,一是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的思維。無論對他人還是對自己,批判性智慧都能以真理的標準來審核,是一種只向真理臣服的思維。

在這方面,愛因斯坦同樣給我們提供了最典型的例證。波普爾是西方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其"科學證偽理論",被譽為推動科學創(chuàng)新的主要思維方式之一。在談到這一理論的創(chuàng)建過程時,他認為愛因斯坦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那是1919年,波普爾親耳聆聽過愛因斯坦的一次講演。最使波普爾震撼的,并非愛因斯坦對幾百年來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牛頓力學理論的批判,而是他對自己理論的批判態(tài)度。盡管當時相對論理論已經(jīng)代表了當時物理學的最高水平,但是,愛因斯坦本人卻堅決認為這不過是通向更好理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還必須接受嚴峻的檢驗。這種在真理面前,不僅嚴肅地批判他人、更嚴肅地批判自己的精神,就是批判性智慧的靈魂。

七、我們需要知識的應用智慧,謀求將知識的利用價值,達到最大程度

要懂得知識的應用價值,從最大應用范圍的要求,來把握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我們不妨看一個2000年前的故事:

宋國有一家人,祖祖輩輩都以在水上漂洗絲絮為業(yè)。傳下來一個防止皮膚凍裂的藥膏的方子。冬天冷,同行們怕皮膚凍裂,就不能工作了。而這家人,因為有了這種藥膏,也不會因冬天而中斷工作,因而也就保持住一定的經(jīng)濟收入。

有一位遠方的客人聽說了這種藥物,就慕名趕來,愿拿百金來購買秘方。這家人聚在一起開會,得出結論:"我家世世代代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shù)金。現(xiàn)在一旦賣出這個藥方,就能得到百金。還是把藥的秘方賣給他吧!"

客人得到藥方之后,轉身就拿去獻給吳王了。他強調這種藥物對士兵作戰(zhàn)將大有好處。很快,寒冷的冬天到來。此時,越國突然發(fā)兵攻打吳國,兩國軍隊在水上作戰(zhàn)。吳王就將防凍膏用來裝備軍隊。士兵們沒有一個生凍瘡的,作戰(zhàn)時生龍活虎,勇敢頑強,結果大敗越軍。吳王非常高興,把一片土地封賞給這位獻藥方者。

故事出自中國著名哲人莊子的文集,十分耐人尋味。那個讓手不龜裂的藥方,我們不妨把他看成就是知識,而且是一種有價值的知識。正因為有價值,所以,宋人就有了與同行競爭的"法寶"。而外來客人的非凡,就是把這一有價值的知識,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他得到了宋人遠遠想不到的回報。他的智慧,就是應用的智慧。

重視應用的智慧,就要求我們:不僅在學習某一種知識時,要時刻考慮它最大的價值創(chuàng)造域是什么,而且在學習之前,要考慮到如何從最大需求的角度,去選擇最適合學習的領域。這一要求,與上述強勢知識的要求是完全統(tǒng)一的。

八、我們需要一種系統(tǒng)的整合性智慧,能解決各種結構性沖突,并將內外各種資源實現(xiàn)最優(yōu)化。

人類進入新千年,國際化進程加快,文化與社會的多元化并存現(xiàn)象更加突出,各種沖突也日趨增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夠對不同的問題、理念、知識及多方面的資源進行整合,就成了越來越重要的智慧。"整"是整體和整理,"合"是協(xié)調。"整合",就是將全部資源,根據(jù)完整性、系統(tǒng)化與有序協(xié)調的原則進行整理,以達到最優(yōu)化的效果。

大智者往往是大的整合者。他們不僅能將多種多樣的東西進行整合,而且還能夠將看似矛盾的東西進行整合。從釋迦牟尼,到哥白尼,從牛頓到圣雄甘地,都是大整合的人。釋迦牟尼既不走及時行樂的又不走苦行道路,而是選擇一種"中道",所以佛學才產(chǎn)生如此廣泛的影響;牛頓將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演繹邏輯思維方法,與近代培根強調的歸納法,進行整合,既看到了兩人的長處,又看到其各自的偏頗和錯誤,還將分析與綜合思維結合起來,終于成了在愛因斯坦之前幾百年中最偉大的科學巨匠。

在我們這個時代,整合的價值可謂無處不在。不僅包括整合心靈,還包括社會、思維方式、知識、理念等等。如極權主義要人去掉自己的個性,而所謂自由主義,往往又變成了自私自利的代名詞。而整合者卻可以既弘揚個性,又實現(xiàn)對社會的奉獻價值。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來說,人主要受過去影響。對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者來說,人主要受對未來目標的追求影響。整合者既接受過去,也承認未來的影響,當然還重視現(xiàn)在。再看自然科學:原來認為大宏觀世界與小微觀世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到了二十世紀,物理學家卻不得不將這兩種看來絕然不同的世界,放到一起來思考,因為它們之間看來存在那么多的相同點,以及強烈的關聯(lián)。諸如此類的問題,越來越顯示出整合的魅力。

在當今世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類文明、文化的多元與差別,更成為被整合的對象。整合不是排斥,而是建立在兼容基礎上的壯大和最優(yōu)。這一來,各類文明就不應該是舍此無彼、你死我活,而是在取長補短中獲得新生。如西方的哲學,偏重分析,且偏向于認識客觀世界;而中國的哲學,偏向于整體認識,并有著對主體性生命體驗的偏好。它們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假如兩者能夠結合起來,就能夠產(chǎn)生更偉大的哲學。再如各大宗教文明之間,也完全可以整合。湯因比是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他就把基督教與佛教的相遇,看成比許多科學發(fā)明更偉大的事情。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二十一世紀,必然是一個大融合、大整合的世紀。誰能夠在這種大整合中作出突出的貢獻,誰就會成為"集大成者",甚至可能成為新世紀的巨人。

九、我們需要不斷超越的創(chuàng)新智慧,去開拓未來

進入新世紀,世界變化越來越快。一個新的問題--"知識的折舊",將成為一個越來越值得知識分子重視的問題。這時不僅需要跟上時代步伐,加快知識的更新,而且更要擔當創(chuàng)新知識的主人。

這一挑戰(zhàn),必然在學習上體現(xiàn)出來:要將原來的灌輸式學習,改為研究性學習,并進一步拓展為創(chuàng)造性學習。而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勇于到知識前沿去學習、淘金,并找到最好的突破點。

在這方面,日本的著名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樹立了很好榜樣。他成為京都大學物理學專業(yè)的學生時,就選擇新生的量子力學作為學習和研究方向。當時日本在這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連量子力學的教科書都沒有。他就自學。量子力學的發(fā)源地是德國,量子力學的創(chuàng)立者也主要是德國人,于是,他特別熱衷于新出版的德文學術期刊。前沿陣地的豐富營養(yǎng)和他不斷的研究實踐,使他很快在這方面成為日本最權威的量子力學專家。1934年,他提出了著名的"介子理論",預言了介子的存在。湯川秀樹獲得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知識前沿即創(chuàng)造前沿。通過到前沿地帶去"淘金",不僅可以最快地吸收優(yōu)秀人士的思想精華和創(chuàng)造成果,而且也特別有助于十你也變?yōu)閯?chuàng)新者。而創(chuàng)新者,往往又成為新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在20世紀剛開始時,誰也不知道相對論是什么,但是,當愛因斯坦提出這一理論后,與相對論有關的知識,就成為一種創(chuàng)新知識。后來,量子力學、"克隆"、"納米"等都成為新一代的知識。

這樣一來,創(chuàng)新意識的激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都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最后,讓我們回顧一位名人的著名論斷。他叫丘吉爾,二十世紀著名領袖之一。當時,世界剛從法西斯挑起的二戰(zhàn)中解放出來,看著滿目蒼痍的世界,想著某些人的惡劣品質,竟給人類帶來歷史上最大的悲劇性戰(zhàn)爭,他一半帶著祈禱,一半帶著展望,對未來發(fā)出這樣一句預言--

未來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心智的世紀!

上一頁 目錄頁 下一頁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文章錄入:laiqian    責任編輯:Gaoge 【收藏本文
請輸入關鍵詞直接搜索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