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華語網 > 現(xiàn)代文閱讀 > 閱讀世界 > 課外閱讀 > 正文

給你一個戰(zhàn)略頭腦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不詳

上一頁 目錄頁 下一頁 

給你一個戰(zhàn)略頭腦

作者:程斌

1、開頭的話

2、林妹妹和楚霸王的悲劇

3、你為什么會和別人發(fā)生矛盾?

4、什么情況下要光明正大,什么情況下可以在背后打黑槍?

5、自由、愛情、生命,你追求什么?

6、什么情況下兩點之間直線的距離反而比曲線長?

7、戰(zhàn)略的首要問題

8、國家元首和家庭主婦共同的基本功

9、你憑什么會贏?

10、好事和壞事

11、如果我樣樣不如人……

12、法國兵和馬木路克兵

13、彈性的意義

14、紅顏薄命的諸葛亮戰(zhàn)略和收下女人服裝的司馬懿背后的真正偉大的戰(zhàn)略家

15、阿基米德的杠桿是什么?

16、《注意!坦克》的故事

17、兵不厭詐。

18、為你解卦

19、攻守之勢異也

20、宦官是怎樣奪權的?

21、百戰(zhàn)百勝的拿破侖為什么坐不穩(wěn)江山?

22、如何守住江山?

23、戰(zhàn)略家應該具備的個性。

24、曹阿瞞也有割須棄袍的時候。

25、戰(zhàn)略家的思路

26、后記

1.開頭的話

“知識就是力量”,所有的知識力量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駕馭自然力的自然科學,包括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工程技術知識;另一類是駕馭社會力的社會科學及其相關學科。自然力大家都司空見慣:打雷閃電,狂風暴雨,火山地震……,人類控制住的自然力,就乖乖地為我們服務,如電力、水利等等,人類暫時控制不了的,如果能夠認識,至少可以防范它的危害,如天氣預報,如果連認識都不夠的,只好任憑宰割,火山和地震到現(xiàn)在還經常奪取人們的生命財產。記得當年唐山大地震之后,一時地震預報成為時尚,到處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晚上突然神經緊張的人失控大叫起來,人們紛紛亂走,慌亂之中有人從樓上跳下逃生,摔斷了腿。后來發(fā)現(xiàn)是虛驚一場,一些“警惕性”高的官員甚至煞有介事地抓了一氣“階級敵人破壞”。直到今天,我們還不可以說能夠真正認識了地震,并且利用這種認識來幫助我們防范地震危害。你問問科學家,說了半天“板塊”之類,你把科學術語翻譯老百姓明白的話,無非是“板塊”(=地)“移動”(=震)而已,更多的名堂就沒有了,文盲基本也就是這個水平。比較一下天氣預報,一般老百姓就連中央電視臺播放的稍微專業(yè)一點兒的“氣壓”都不太明白,更不用說“厄爾尼諾”,因此,天氣預報就有效的多。

自然力如此,社會力何嘗不是如此?改革開放就是最好的證明,以前宣傳上經常說我們解決了地球上最大的國家的人民的吃飯問題,難道中國人民除了“Survival”--活著--有煎熬的意思在里面,就不可能有別的活法嗎?據(jù)說國民黨逃到臺灣去的時候,臺灣的人均國民收入和大陸相差只有1美元,但是到我們開始“奔小康”--800美元的時候,他們已經是6,000美元以上,正在開始爭取超過1萬美元,其實我們如果沒有以前的錯誤,早就可以奔1萬美元去了。改革改掉了什么?開放開放了什么?其實只是一股力,一股社會力,這股社會力的名字就叫做競爭。改革開放之前,我們實行計劃經濟,實際上是壟斷經濟。一家企業(yè)壟斷一種產品的一個市場,日子倒是過得舒坦,時間長了,弊端就出來了。舉個例子,我國的民航機工業(yè),最近引起一些討論,實際上整個飛機工業(yè)都是如此:起步的時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產品,半個世紀之后,還停留在落后的水平。比較一下蘇聯(lián)的例子就知道了。蘇聯(lián)和我們國家一樣實行計劃經濟,經濟和我們改革開放前一樣,處在低效率的水平,但是飛機工業(yè)為什么會先進呢?很簡單,蘇聯(lián)主要軍用產品都是競爭的產物,同時有好幾種設計方案,好幾家設計局,好幾家工廠在競爭一筆訂貨。飛機方面,由著名的米格設計局、蘇霍伊設計局競爭戰(zhàn)斗機訂單,由伊留辛設計局和圖波列夫設計局競爭民航機和轟炸機訂單……,回過頭看中國,基本上是由某一家企業(yè)“承擔”的項目,沒有長進,進步不快,是很自然的。現(xiàn)在搞市場經濟,就是搞競爭經濟,一個市場,千百家企業(yè)來搶,搶得到,自然哈哈笑,搶不到,日子當然難過。家家企業(yè)都想過好日子,怕壞日子,因此過的就不能那么舒坦。以前老百姓心目中的國營企業(yè)領導和政府官員都是一個模式:半舊的中山裝,頭上扣頂解放帽,背著雙手,挺著肚子踱方步--只要把頭上的帽子一換,和古裝戲里的七品芝麻官沒什么兩樣,都是那種閑庭信步,悠然自得的樣子--過得很舒坦的樣子。但是現(xiàn)在怎么樣呢?從時興詞匯“拼搏”你就知道他們的日子不容易了。雖然不容易,但是市場上商品越來越豐富,品質越來越好,你就知道競爭在帶來艱難的同時也就帶來了進步,帶來了繁榮。我們雖然仍然不能對溫飽問題掉以輕心,但是越來越多地談論生活質量之類20年前比較“奢侈”的話題。

謀略是人類認識競爭這種社會力的結果,也是利用這種社會力的手段。戰(zhàn)略是謀略當中決定全局和長遠勝負的部分,凡是有競爭的地方,就有謀略存在,如果競爭不是短期的和個別的事情,那么戰(zhàn)略就存在了。舉個例子,有沒有見過猴子注冊結婚?人為什么要辦理婚姻登記之后才能成為合法夫妻?其實不合法一樣可以生兒育女,一樣可以恩恩愛愛,婚姻登記和結婚儀式等等,只是排除公開競爭,實現(xiàn)壟斷的一種法律手段。為什么需要壟斷呢?壟斷在這里的作用是保護弱者--“沒本事”的男人相對于大款、大腕是弱者,“老”女人相對于“小”女人是弱者,如果你沒有把握永遠成為獨一無二的強者,這種壟斷對你的現(xiàn)狀是必要的保障。這和企業(yè)注冊商標、專利的道理一樣。臺灣領導人追求“國際承認”,我們?yōu)槭裁床荒艽饝?-不讓臺灣另立門戶,注冊國際“戶口”。阿拉法特想建立巴勒斯坦國,到處訪問,以色列和談不成,也是到處訪問。怎么回事?阿拉法特到處說,現(xiàn)狀是侵略的結果,“強扭的瓜”不甜,還是另立門戶為好。以色列不得不承認當初“拐賣”得來的事實,“離婚”不是不可以,但是“財產”要留下,總不能卸門砸鍋吧?

戰(zhàn)略并不僅僅是“赳赳武夫”的事,其實“林妹妹”也有戰(zhàn)略問題,只要你和別人發(fā)生競爭,就一定面臨戰(zhàn)略問題。

現(xiàn)在社會上流行起算命、看風水、看相來了,甚至邪教也有了市場,為什么呢?好像一個人不知道電這種自然力的道理,把房子建在山頂,受到電擊之后,驚惶失措。想想我怎么這么倒霉?大概是昨天打死一只老鼠的緣故吧?以后他就給“鼠神”立了牌位,每天燒香磕頭,祈求平安。下一次仍然受到電擊,想想大概“心誠則靈”,搞塊木頭太便宜了,“鼠神”不滿意,要蓋大廟,塑金身才能表現(xiàn)誠意……

富蘭克林研究知道電的道理之后,人們在房子上裝上簡簡單單的一根避雷針就可以平安了,法拉第研究電磁感應之后,人們發(fā)明了發(fā)電機、電動機……電從令人們頂禮膜拜的恐怖的事物變成了人們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發(fā)生停電的時候,人們的生活受到很大影響,但是最迷信的人也不會去拜“電神”。

今天人們感到不可捉摸的命運,大部分來自對于競爭的不了解,你看看廟里求簽最多的是些什么呢?通勝上面,每天該干和不該干的事情,大部分和競爭有關。比如婚姻,前面提到,如果不是壟斷,不合適就換過一個,就像跳舞的舞伴一樣,因為壟斷,所以反而刺激了實現(xiàn)壟斷(結婚)之前的競爭,變成了“一錘子買賣”,這就麻煩了。求生孩子,如果每個男人都像中國皇帝一樣,生小孩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只要自己有生育能力,那么多配偶讓你挨個試,就象試衣服一樣,這個沒有孩子有下一個,這個生男孩,下個還可能生女孩……但是實行一夫一妻制度以后,把握就不那么大了,實行計劃生育之后,又變成了“一錘子買賣”,大家又會感覺命運作弄人了。如果有位醫(yī)學專家發(fā)明了“包生丸”,還分為“生男丸”和“生女丸”,確有功效,人們還會去廟里祈求生孩子,祈求生男孩或者女孩嗎?至于說求富貴,更加是和競爭息息相關的事情。

如果人類永遠朝拜“鼠神”或者“電神”,那么我們就不會有今天電氣化的日子,如果不是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所真正需要我們投入的地方,不僅沒有幫助,甚至還會有害,至少的一點害處是“瞎耽誤工夫”。有一位朋友,做生意失敗,欠賬還不起,每次去他辦公室,看見他的桌子都和上次不一樣,掉轉了一個方向,說是“轉運”。你知道財神爺?shù)哪槍χ膫方向嗎?萬一對上了屁股,豈不麻煩?最好在地上畫上360度,每天轉一度,如果有一天發(fā)達了,這就是對準了,以后就永遠保持下去。至于“轉運”怎么能快一些,最好把空調關了,換個吊扇,轉起來還要快--你說一個人的精力都往這上面放了,他還有空去讀書嗎?有空去市場上作市場研究嗎?有時間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經營之道嗎?當然不行。最要緊的是,如果因為相信這些東西而不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和得病不看病,不吃藥,光練“法論功”沒什么差別。如果算命的人一看你就說,你是個“倒霉相”,為什么?鼻子大“聚財”,你是“塌鼻梁”,活該一輩子受窮。如果廣東人信這個邪--怪不得“番鬼佬”個個都是闊佬,鼻子是比廣東人的大,今天就不會成為中國最早富裕起來的省份之一了:干不干都是窮命,不如落得清閑睡大覺;而如果俄羅斯人信這個邪,可能今天的一時落難就會變成永遠貧窮:橫豎有了大鼻子“聚財”,別的就不操心了。

把精力從無謂的事情那里拔出來,我們才能有機會知道事情的道理,戰(zhàn)略就是競爭的大道理,有了深謀遠慮,我們才能避免近憂。

雖然林妹妹和楚霸王都有戰(zhàn)略問題,但是傳統(tǒng)上,林妹妹不是這樣看,她去“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去了,因此戰(zhàn)略頭腦先給“楚霸王”們預備。書中的分析,很多案例都是軍事方面的和政治方面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決不是說其他方面就不需要有戰(zhàn)略的頭腦,只要你是活在兩個人以上的社會里,競爭就難以避免,只要你不能馬上決出勝負,戰(zhàn)略的考慮自然需要。光知道放槍,不但不能打勝仗,甚至可能只會打敗仗,所謂“知兵非好戰(zhàn)”,不知道“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軍人,不可能有正確的軍事戰(zhàn)略。同樣,只知道講價錢,不會把生意做大做好。雖然你不一定是政治家,軍人,但是,戰(zhàn)略的頭腦一樣有用,正如老子所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大事小事,只要是競爭引起的事,長遠的事,全局的事,都是戰(zhàn)略問題。

本書并沒有系統(tǒng)地闡述戰(zhàn)略原理和體系,只是把一些有用的戰(zhàn)略現(xiàn)象和戰(zhàn)略問題的心得拿出來和讀者分享,在日常生活的競爭活動當中,知道利用競爭這一種社會力去為自己服務,去提高工作效率。消除對于競爭和謀略的偏見,正確地加以利用,就像我們中國人發(fā)明的火藥一樣,可以用來開礦修路,也可以殺人放火,不是火藥本身好不好,是人使用的問題,如果我們正確認識了競爭,正確使用戰(zhàn)略,就可以避免錯誤的用法

2.林妹妹和楚霸王的悲劇。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我國千古傳誦的英雄美人的一曲末路悲歌。無獨有偶,西方也有類似的悲劇-《安東尼與克里奧帕特拉》。當然,人物都有其民族特點:虞美人是典型的東方古典女性,忠貞不二,寧死不負夫君;克里奧帕特拉則是西方的一個“以色謀權”的淫婦,賣身投靠任何一個權勢最高的男人。安東尼又是一個“天生情種”,兩軍酣斗的決戰(zhàn)關頭,竟然舍棄三軍生死于不顧,扭頭追趕情人 。而楚霸王的愛情,則除了《霸王別姬》悲歌一曲之外,歷史沒有留下更多記載,只有任憑想象。但是,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霸王與虞姬的愛情曾經干擾了他的霸業(yè)。

司馬遷在記載了霸王別姬的悲劇后,緊接著記載了項羽本人對悲劇原因的認識,又談了自己的看法。霸王別姬后,帶800騎突圍逃向家鄉(xiāng),不幸在途中被一惡意田父所騙,陷入沼澤,被5,000漢騎包圍。霸王眼看突圍無望,就對部下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币馑际钦f,我自起兵以來已經8年了,親身經歷了七十多次戰(zhàn)斗,所有膽敢阻擋我的敵人都被我擊破,所有被我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打過敗仗,這樣才能稱霸天下。然而今天被圍困在這里,這是老天爺要滅亡我,不是我不會打仗。因為是“天亡”,就沒有“悔棋”的必要。

------------------------------------------------------------------------------

(克里奧帕特拉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她利用色相誘惑凱撒,讓凱撒的羅馬大軍壓倒和自己爭奪王位的弟弟,自己當上了埃及女王。凱撒因為迷戀克里奧帕特拉,久不班師,授政敵以柄,后來遭到暗殺。凱撒死后,克里奧帕特拉很快勾引凱撒軍隊的新統(tǒng)帥安東尼,安東尼留住埃及不歸,和自己妻子的兄弟屋大維反目,兩軍在希臘的阿克興海面決戰(zhàn)。據(jù)說在戰(zhàn)斗的關鍵時刻,克里奧帕特拉怯陣逃走,安東尼丟下三軍生死不顧,只身追趕,導致全軍覆沒。屋大維戰(zhàn)勝后,率領大軍進入埃及,克里奧帕特拉又想迷惑屋大維,不料屋大維不吃著一套,反而揚言要把她鎖到羅馬游街示眾?死飱W帕特拉不愿受辱,用毒蛇自殺身亡。

克里奧帕特拉像中國的西施一樣,是西方傳說中的第一美人,安東尼要美人不要江山的事跡是迷倒西方人的浪漫故事。不過從戰(zhàn)略的角度看,浪漫的愛情故事只不過是一樁冷酷的政治交易而已,實際上很可能遠遠沒有文藝家期待的那么激動人心的效果。

把統(tǒng)治中心從貧窮落后的西方轉移到發(fā)達文明物質資源豐富的東方,這是凱撒和安東尼所要追求的戰(zhàn)略目標,也是早先亞歷山大遠征成功之后所追求的戰(zhàn)略目標。為了實現(xiàn)這個戰(zhàn)略目標,亞歷山大到處拜訪神廟,爭取宗教界的支持,最后還想讓人們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神明。凱撒和安東尼則想通過政治聯(lián)姻獲得東方統(tǒng)治階級的認可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他們受到了家鄉(xiāng)的同胞理所當然的妒忌和反對。亞歷山大的戰(zhàn)略在他去世之后又他的將領們實現(xiàn)--以東方為基地的塞留古王朝和以埃及為基地的托勒密王朝都比馬其頓本土的王朝強大,證明了亞歷山大的遠見卓識。在凱撒之前的馬略和蘇拉的斗爭當中,蘇拉利用東方的力量戰(zhàn)勝了馬略的西方勢力已經表明了東方戰(zhàn)略的魅力。后來和凱撒共同建立羅馬“前三雄”統(tǒng)治的克拉蘇也是一個強大的對手,如果不是多虧安息人砍下了他的腦袋,恐怕凱撒很難依靠高盧的勢力戰(zhàn)勝他,因為他的基地在東方。凱撒和龐培開戰(zhàn)之后,龐培沒有戀戰(zhàn),趕緊逃到希臘,就是想依靠東方的資源,像蘇拉反攻馬略一樣卷土重來,所以他據(jù)守法薩盧--一個和后來安東尼據(jù)守的阿克興不遠的地方,阻擋凱撒向東方進攻。他后來的戰(zhàn)敗和安東尼一樣,被對手利用了家鄉(xiāng)同胞的妒忌心理,瓦解了軍隊的士氣,而自己在東方還來不及建立穩(wěn)固的根基,以至一敗涂地,不能東山再起。他們的東方戰(zhàn)略在后來羅馬帝國晚年可以從東羅馬帝國的壽命遠遠長于西羅馬帝國的歷史事實中得到驗證,是一個具有遠見的戰(zhàn)略,但是對他們本人來說,都是太有遠見了,以至于不能夠解決他們當時的眼前問題。

數(shù)字是根據(jù)歷史學家的估計的出來的,不同的歷史學家有不同的數(shù))

-------------------------------------------------------------------------------

司馬遷則不以為然,他認為,項羽滅秦,號稱“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司馬遷的意思是楚霸王的地位雖然沒有維持到最后,但是也是從最近的古代以來從來沒有過的豐功偉業(yè)。不過項羽自己就背信棄義,背叛楚懷王,撕毀先入關為王的協(xié)議,更加放逐義帝而取而代之,做了這么多欺上瞞下,不仁不義的事情之后,再想埋怨諸侯王背叛自己,太難了,人家不過是效法你罷了。自以為武功蓋世,以為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就可以成功,完全不注意古代遺留下來的經驗教訓,反而說這是霸王的事業(yè)。想靠武力征服來經營天下,五年就被別人滅亡了自己的國家,死在荒郊野外,還不知道覺悟,也不做自我批評,太過分了。說什么“老天爺要滅亡我,不是我不會打仗”,簡直是太荒唐了!項羽以為自己之敗,失在天意,不在人謀,其實不然,是他的人謀不彰,才導致別姬自刎的悲劇。

后人常有誤會司馬遷本意,以為楚霸王是“有勇無謀”的一介匹夫,而各種文學作品更加深了人們的這種印象。其實歷史上的楚霸王并非如此,按司馬遷的記載,項羽是一個很有智謀的統(tǒng)治者,因此說他“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按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有智有勇,不拘俗套。他幼年時,不讀詩書,不習刀劍,要學“萬人敵”-兵法,后人誤會項羽是武功蓋世,大概是屬于“武林高手”一類的角色,實際上根據(jù)記載,他主要是用兵了得,并沒有在劍術一類的功夫上費多少心思。當他見到秦始皇巡游的盛大場面時,則認為:“彼可取而代之也!弊阋宰C明他有見識,有大志。陳勝起兵反秦后,項羽家鄉(xiāng)會稽的官員也想造反,拉他和叔父項梁入伙,他和叔父不愿為會稽守賣命,將其刺殺后自己舉義旗。后來項梁統(tǒng)帥的義軍被章邯統(tǒng)帥的秦軍偷襲,項梁兵敗身死,義軍頓兵挫銳。秦軍包圍趙國重鎮(zhèn)鉅鹿,接替陳勝被推舉為全國起義軍首領的楚懷王命令宋義統(tǒng)帥大軍救援,任命項羽為其帳下的大將。到了鉅鹿附近,宋義不敢進軍,坐失戰(zhàn)機,項羽果斷地殺宋義揮軍救趙,創(chuàng)造了流傳千古的著名戰(zhàn)例“破釜沉舟”,全殲秦軍主力,迫降其主帥章邯,為滅秦立下了頭功。在楚漢相爭的戰(zhàn)爭中,他在多次戰(zhàn)役中表現(xiàn)了卓越的戰(zhàn)場統(tǒng)帥的才能,消滅了許多割據(jù)稱雄的勢力。劉邦的漢軍主力也曾多次被殲?梢哉f,就統(tǒng)帥才能而言,說他是中國古代的“拿破侖”、“漢尼拔”,并不過分。其中公元前205年4月的反攻彭城一戰(zhàn),項羽率三萬精兵迂回奔襲劉邦的56萬“五諸侯兵”,早晨發(fā)動進攻,到中午大破漢軍,擠入泗水,殺十余萬。楚軍又乘勝窮追,把漢軍趕到睢水邊上,再次擊破,又把十余萬漢軍趕入睢水屠殺,睢水為之不流。后來只是因為風暴驟起,劉邦才得以帶數(shù)十騎逃走,連家屬都舍棄不顧。整個戰(zhàn)役擊。祩國王,消滅56萬大軍,這個戰(zhàn)役比較拿破侖的最輝煌的杰作1805年的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以73000人,250門大炮對俄奧聯(lián)軍的86000人,350門大炮),漢尼拔于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戰(zhàn)役(5萬人對羅馬軍7萬人)的規(guī)模大幾倍,作為以寡擊眾的戰(zhàn)例,兵力對比更為懸殊 。反映了項羽并非是謀略方面的等閑之輩。在具體的戰(zhàn)役指導上,項羽的膽略和氣魄是驚人的。

公元206年,項羽大封諸侯于關中的戲這個地方,各諸侯王受封后隨即啟程往封地赴任。項羽在分封時顧慮到齊、秦、楚三地的諸侯可能叛亂,采用“分而治之”的辦法,秦地關中分割為三塊,由當?shù)厝嗣窈拗牍堑那亟祵⒄潞、司馬欣、董翳據(jù)守,使他們因為不得人心而不敢造反,同時讓他們封鎖分到巴蜀的漢王劉邦;齊地亦分為三塊,由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分別鎮(zhèn)守;楚地分為四塊,由他自己、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鎮(zhèn)守;對原三晉之地也進行了分割處理。不料,因為有些諸侯王不服這個分配方案,

------------------------------------------------------------------------------

(數(shù)字是根據(jù)歷史學家的估計的出來的,不同的歷史學家有不同的數(shù)字,我們沒有必要深究,只需要注意到所有的數(shù)字在兩軍對比的基本狀況方面都是一樣的。)

-----------------------------------------------------------------------------

內戰(zhàn)立即開始。首先發(fā)難的是膠東王田市的大臣田榮。本來他是為田市打抱不平,要田市當整個齊地的王,恢復舊齊國,不想田市不買他的賬,老老實實出發(fā)去膠東赴任。田榮一怒之下,殺田市,趕走田都、田安,割據(jù)齊地與項羽對抗。當時彭越在鉅野澤(即后來北宋時期的梁山泊,這個地方大概比較適合落草為寇者選為根據(jù)地,因此很多朝代都有山大王盤踞)反秦,可能因為盜賊出身,被楚國舊貴族出身的項羽看不起,沒有受封;陳余在南皮只封了三個縣,他們都很不滿,和田榮一拍即合。陳余進攻常山王張耳,田榮和彭越聯(lián)合進攻項羽。

劉邦趁機“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突然襲擊三秦,奪取了關中地區(qū)。項羽當時正在離開彭城到今天的山東一帶進攻田榮的割據(jù)勢力。張良給項羽寫信:“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睗h王沒有得到當年約定應該得到的職位,現(xiàn)在要求得到關中為王,實現(xiàn)了當年先入關為王的約定之后,就會停止進攻,不敢東出函谷關與楚霸王爭奪天下。按司馬遷的說法,項羽好像是上當了,才傾全力攻打田榮。但是隨后的戰(zhàn)局表明,項羽很可能是將計就計,各個擊破,避免兩面作戰(zhàn)。一方面,堅定不移地全殲田榮的勢力,即使首都失陷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誘敵深入,使劉邦的大軍離開堅固的函谷關陣地,再進一步離開滎陽附近的敖倉基地,深入到彭城一帶的水網地帶,孫子兵法說:“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所以善于調動敵人的將軍,巧妙地制造假象出來,敵人一定上當;他拋下的誘餌,敵人一定會來奪;他以利益引誘敵人上鉤,而以軍隊等待敵人進入他的圈套。這樣看來項羽很可能是故意上當,假裝被田榮的殘兵牽制在城陽一帶,把彭城作為一個誘餌暴露給劉邦。劉邦果然中計,傾全力來,一舉而下彭城。其實,按照郭沫若先生主編的《中國史稿地圖集》和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當時兩軍距離彭城(今徐州附近),劉邦比較項羽遠將近一倍(劉邦軍大約在滎陽、敖倉一帶,今天鄭州西北),而且項羽的大軍就在劉邦進攻彭城的半路往北不遠的城陽一帶(今天的定陶以北),南下到滎陽至彭城的交通線上截擊劉邦主力,保衛(wèi)首都彭城是一般兵家常識。而項羽則不然,他沉住氣讓劉邦攻占彭城,并且派樊噲到瑕丘一帶警戒。項羽繼續(xù)把主力留在城陽圍困田橫所部,使劉邦集中注意力于此,而自己親帥三萬精銳繞過警戒的漢軍,由胡陵迂回到漢軍主力的后方,乘漢軍“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戒備松弛之機,大舉反攻。后來,成吉思汗在統(tǒng)一蒙古諸部的戰(zhàn)爭中也曾創(chuàng)造過類似的戰(zhàn)例.鐵木真統(tǒng)帥大軍進攻塔塔兒部落,后方營地只留少數(shù)老弱守衛(wèi),企圖叛變的主兒勤部落見有機可趁,便全軍偷襲鐵木真的大營,正在洗劫之際,不料鐵木真率大軍千里奔襲趕到,一下子把主兒勤人全部包圍在大營中徹底殲滅。古代的首都和今天的不一樣,大不了有些宮殿、“貨寶美人”和糧草積蓄,并沒有現(xiàn)代的工業(yè)基地、交通中心之類的意義,只要戰(zhàn)爭勝利,損失不會很大。楚霸王在這次進攻中又一反自己以往攻秦的“破釜沉舟”時“背水一戰(zhàn)”的舊例,兩戰(zhàn)均把敵軍驅入水中屠殺。這個戰(zhàn)役指揮思想,和拿破侖在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的做法非常相似,當時,拿破侖引誘敵軍把主攻方向放在自己的右翼,而自己卻從中間的普拉欣高地突破,把敵軍集中在左翼的主力趕下特爾尼茨湖,用大炮炸開湖冰,使大批敵軍淹死。無獨有偶,古代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特拉美西諾湖戰(zhàn)役的指導思想,和項羽的也類似,自己站在高高的山崗上把敵人往水里趕,在湖濱全殲羅馬軍隊三萬人,只是規(guī)模和戰(zhàn)果遠不如項羽罷了。當然,楚霸王和拿破侖、漢尼拔一樣,敗在大戰(zhàn)略的失誤。按照司馬遷記載,基本上是文治方面的失誤,因此,項羽說他的失敗“非戰(zhàn)之罪也”,不是不會打仗,也有一定的道理。

楚霸王追擊劉邦到滎陽成皋附近,其先頭部隊與韓信統(tǒng)帥的新銳的漢軍增援部隊發(fā)生遭遇戰(zhàn)受挫,被迫停頓下來。兩軍相持于漢軍在嵩山和黃河之間構筑的堅固防線。滎陽、成皋一帶,南面是險峻的嵩山,北面是湍急的黃河,河對岸是太行山脈的上黨地區(qū),是秦當年防范六國后人暴動以及進攻中原平原和華北平原的戰(zhàn)略基地,建設有堅固的要塞和巨大的兵站,尤其是位于黃河邊上的敖倉,是當時全國的主要糧食集散地和儲存轉運倉庫。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吳廣統(tǒng)帥的起義軍主力就在這里被秦丞相李斯的兒子李由統(tǒng)帥的秦軍主力牽制,無法入關進攻咸陽,結果只能派周文率領先頭部隊乘虛偷襲,因為孤軍深入,被章邯領導的秦軍擊敗。章邯后來反攻陳勝、吳廣的張楚國,進入中原戰(zhàn)場之后,很重要的制勝因素是得到滎陽守軍的呼應和敖倉糧食的供應,依靠這些因素,擊敗了吳廣統(tǒng)帥的農民起義軍的主力部隊。這時劉邦倉促率殘兵敗將逃入滎陽防守,在韓信的支援下穩(wěn)住陣腳。為了爭取時間部署防線,劉邦一面令蕭何征發(fā)關中老弱參軍,一面派隨何去動員楚霸王的干將九江王英布叛楚,從南面攻擊項羽側翼;派人叫彭越出鋸野澤,從北面攻擊項羽的后方。劉邦送隨何時叮囑道∶“公能說九江王布,使舉兵叛楚,項王必留擊之;得留數(shù)月,吾取天下必矣。”可見劉邦當時形勢之危急。

當時,由于劉邦偷襲彭城慘敗,各路諸侯紛紛叛漢附楚,特別關鍵的是封地在今山西西南臨汾、侯馬一帶的魏王豹,控制山西其余地方和河北的趙王歇、陳余,都背叛了劉邦。如果項羽及時派出得力的部隊支援,控制上黨到臨汾一帶的中條山山地,并且西渡黃河進攻劉邦的關中后方,迂回滎陽防線,則劉邦必無法在滎陽立足,不得不向關中撤退。一旦控制敖倉,項羽兵精糧足,戰(zhàn)略主動權就掌握住了。如果再占領函谷關,八百里秦川盡收眼底,可以從北方、東方、和南方三面進攻關中平原,迫使劉邦在不利的形勢下接受決戰(zhàn),否則,只有退回漢中等死?墒钱敃r項羽只想到派九江王英布進攻武關,沿丹水河谷進入關中,配合自己親自統(tǒng)帥的由滎陽進攻的主力,構成鉗形攻勢,夾攻劉邦,忽視了無能的魏王豹坐鎮(zhèn)的最關鍵的中條山戰(zhàn)場。不料英布因為彭城戰(zhàn)役的生死關頭時沒有積極協(xié)助項羽反攻,只派4,000人應付,此時生怕項羽怪罪下來。項羽偏偏派使者以此壓迫英布出兵,英布擔心楚破漢之后項羽以此為由報復自己。由于隨何的努力勸說,英布殺楚使,舉兵反楚歸漢。與此同時,劉邦卻派出最能干的韓信率軍出擊山西、河北戰(zhàn)場,從根本上扭轉了戰(zhàn)略形勢。

劉邦利用項羽的失策,派韓信率精銳部隊連克魏國、趙國,控制了今天的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區(qū),鞏固了關中東北的形勢,并且屯兵于修武,隔黃河威脅楚軍側背。

項羽雖受彭越、英布牽制,但很快分兵擊破英布,趕走彭越,復至滎陽前線,猛攻劉邦防線。劉邦以滎陽為核心據(jù)點,筑甬道通敖倉。項羽舍滎陽于不顧,全力破壞敖倉甬道,類似后來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襲擊烏巢的戰(zhàn)役指導,漢軍乏食,漸漸支持不住。劉邦求和不成,派陳平使反間計離間項羽君臣,使項羽趕走范增。但是緩不濟急,眼看滎陽失守在即。劉邦遂用紀信化裝自己詐降,誘開楚軍,然后乘亂逃走。楚軍在追擊中攻克成皋,劉邦逃回關中重新組織力量,出武關,機動于宛、葉一帶,威脅楚軍側后。這時,彭越進攻下邳,大破楚項聲、薛公軍,斬薛公,迫使項羽親自率主力回救彭城。劉邦乘機反攻,收復成皋。彭越實行類似后來工農紅軍的“敵進我退”的游擊戰(zhàn)略,見好就收,躲進山里。項羽打不著彭越,又回師連克滎陽、成皋。漢軍退守洛陽、鞏縣防線。敖倉失陷,項羽再度扭轉戰(zhàn)局。劉邦北渡黃河,馳入韓信駐扎在修武的軍中,盡收其主力,威脅項羽側后。同時派一支游擊部隊渡白馬津,配合彭越襲擊楚軍后方,迫使項羽再度回救后方。劉邦立即反攻成皋、滎陽防線,殲滅楚軍留守部隊。項羽又回到滎陽與劉邦對峙。這時,因為韓信破齊,項羽派龍且率大軍救齊失敗被殲滅,另外,長期消耗戰(zhàn)也使項羽兵力不足,這一次終于不能象以往那樣立即突破滎陽防線了。項羽不得不與劉邦議和,以鴻溝為界,以西屬漢,以東歸楚。

這時,龍且大軍被韓信殲滅,楚強漢弱的形勢發(fā)生根本轉折。項羽派武涉說韓信叛漢附楚不成,齊人蒯通亦勸韓信獨立,也不成。

議成,雙方罷兵休戰(zhàn),各自撤退。但劉邦受張良鼓動,約彭越、韓信追擊項羽,但韓、彭按兵不動,劉邦又被項羽殺了個回馬槍,敗回滎陽防線!   

最后,劉邦接受張良建議,分封彭越為魏王,韓信為楚王,于是,各路大軍分進合擊,將項羽困在垓下。

中國有句話叫“敗軍之將,何以言勇”,但是似乎也沒有幾個中國人曾經懷疑過楚霸王的“勇”,至于“智”方面,如前所述,只是不足,并非沒有。中國人在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時,奉行的是“勝者王侯敗者賊”的標準,這和西方的文化不同。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決定性敗仗扎馬戰(zhàn)役和項羽的垓下戰(zhàn)役都發(fā)生在同一年,但是漢尼拔的帥才在西方世界一直被奉為經典,流芳千古,雖敗猶榮;而楚霸王則在中國遺笑后世。按照西方的標準,楚霸王在歷史上,尤其是在世界軍事史上的地位,至少應該和拿破侖、漢尼拔不相伯仲,甚至要高一些才合理。在他所處的歷史時代,在軍事上能夠與他對陣的只有韓信,而且那一次對陣是在三比一的相當懸殊的兵力對比的形勢下,一戰(zhàn)定乾坤的,就象漢尼拔的扎馬戰(zhàn)役,拿破侖的滑鐵盧戰(zhàn)役,隆美爾的阿拉曼戰(zhàn)役一樣,勝負的結局是最終的,但是戰(zhàn)場指揮員的素質卻并不能由此確定是戰(zhàn)勝者高于戰(zhàn)敗者。就象歷史沒有因為一時勝負就判斷西庇阿優(yōu)于漢尼拔,威靈頓超過拿破侖,蒙哥馬利強過隆美爾一樣,在戰(zhàn)場指揮才能方面,也不能斷定韓信就比楚霸王強。

后人對于楚漢相爭當中,關鍵性的“鴻門宴”的戲劇性內容總是津津樂道,以為如果項羽按范增的意見殺掉劉邦就可以避免后來的下場。這是一種誤解。項羽殺了劉邦,如果繼續(xù)沿用他的錯誤的政略,會有另外的人來收拾他。當時有英布、彭越和許多他原來的部將追隨劉邦反對他,甚至連韓信本來也是他手下的一名士兵。

他在政略上的致命錯誤是一反秦的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恢復西周的分封制,致使諸侯坐大;另外,他定都彭城,使自己處于“四戰(zhàn)之地”,使自己在后來形成的軍閥混戰(zhàn)中沒有優(yōu)越的戰(zhàn)略形勢。如果他定都在關中或者洛陽,諸侯紛起之后,他仍然可以在有利的地理位置上將對手各個擊破。他實行殘酷的燒殺政策和任人唯親的政策所造成的后果,都不是他的軍事天才所能挽救的。

如果楚霸王實行這樣的政略,局面將大不一樣∶

一、建立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模式,諸侯王食國而不治國。全國統(tǒng)一由中央政府的官僚機構治理,諸侯王集中居住在京城,任職中央政府,不任職封地。對于封地只有分配權(以封地稅收的一定比例為收入)和監(jiān)察權,沒有行政權,當然,更沒有軍權。

二、定都咸陽或者洛陽,切實控制原來秦晉的地盤,尤其是今山西陜西和河南西部。

三、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經濟政策。

四、實行鼓勵學術,繁榮文化的政策。

這些,都是劉邦建國初期實行的政策,這些政策是在認真檢討秦始皇和楚霸王施政的得失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兒女情長,可以說是一切文學藝術的永恒的主題,這里又是競爭的另一個“戰(zhàn)場”-所謂的“情場”。中國最偉大的文學作品,舉世公認是《紅樓夢》,里面故事的主要線索就是圍繞著賈寶玉的愛情故事展開的。與一般的文學作品不同,書中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公主,反而有一位在情場上“所向無敵”的寶二爺。有人跟他爭長輩的恩寵,卻無人與他爭風吃醋爭奪女孩子的愛情。情場上的競爭發(fā)生在那些“至清至潔”的女子們之間。為人熟悉的是林黛玉和薛寶釵之爭。她們的競爭戰(zhàn)略是根本不同的。

林黛玉實行的是現(xiàn)代派戰(zhàn)略,注重與賈寶玉的個人交往,強調情投意合。用感情和交往“保護”她的“感情俘虜”,不讓情敵染指。第五回〈賈寶玉神游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一開頭就說:“如今且說林黛玉自在榮府,一來賈母萬般憐愛,寢食起居,一如寶玉,把那迎春、探春、惜春三個孫女兒倒且靠后了;就是寶玉黛玉二人的親密友愛,也較別人不同,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順,似漆如膠。不想如今忽然來了一個薛寶釵,年紀雖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麗,人人都說黛玉不及。那寶釵卻又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下無塵,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頭們,亦多和寶釵親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不忿;寶釵卻是渾然不覺。”一般人以為賈寶玉喜歡林黛玉是因為林黛玉漂亮或者人品高尚,其實按照曹雪芹的原文,情況恰恰相反,林黛玉論美貌不如薛寶釵,比人品也不及薛寶釵。因此林黛玉充滿危機感,整天以淚洗臉就不奇怪了。不過賈寶玉并不重視美貌和人品,倒是很在意高山流水遇知音,珍視那份和林黛玉心心相印的感覺。但是要女孩子相信這個賈寶玉獨一無二的感覺,就很困難了。按照英國戰(zhàn)略家利德爾·哈特的思想,林黛玉的戰(zhàn)略是“直接路線”戰(zhàn)略,薛寶釵的戰(zhàn)略是“間接路線”戰(zhàn)略。林黛玉在感情方面,雖然百戰(zhàn)百勝,薛寶釵最終也沒有贏得賈寶玉的愛情,但是在婚姻和人際關系上,林黛玉卻和楚霸王一樣,陷入了薛寶釵設下的的“十面埋伏”之中,最后“焚稿斷癡情”。如果把性別顛倒過來,和“霸王別姬”一樣的是“美女別情郎”,不過是把“霸王別姬”當中的英雄末路換成美人遲暮罷了。

薛寶釵則和劉邦用的是近似的謀略,雖然她也用“金玉良緣”的說法,美色,才華去爭取賈寶玉的愛情,但是她的更多的心思是放到了對林黛玉的“軟打擊”和迂回包圍之上。時時處處挑引林黛玉,讓她充分暴露自己的刻薄,心胸狹窄,使她結怨于賈府上下。而自己卻謹遵當時社會所公認的賢淑標準做人,爭取人心,尤其是爭取在當時能夠決定婚姻大事的長輩得人心,最后,連心痛林黛玉的賈母也愿意選薛寶釵為孫媳婦,最終在婚姻上戰(zhàn)勝了林黛玉。高鄂在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癡情,薛寶釵出閨成大禮》中,把林黛玉臨終前的悲劇寫得不亞于霸王別姬的四面楚歌:幾個貼身丫環(huán)照料著不久人世的黛玉,賈母還派人來叫紫鵑去行調包之計,絲毫不管黛玉死活;另一頭則是她的情敵大事祝賀情場戰(zhàn)勝,熱鬧非凡,就跟韓信的四面楚歌一樣。把“世外仙寂寞林”與“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相提并論,在藝術形象上的不和諧可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就謀略得失上而言,兩人卻是別無二致的。

現(xiàn)代人可能以為薛寶釵最終也沒有贏得愛情,以現(xiàn)代的觀點來看不算成功,不過《紅樓夢》確實發(fā)生在古代,我們應該注意古代人的感受。賈寶玉愛林黛玉,林黛玉沐浴在愛河之中,應該很開心才對,按照現(xiàn)代人的說法:“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即使沒有能夠結婚,今生今世也沒有白過。但是,我們可能沒有注意,林黛玉雖然得到了愛情,但是她追求的并不是愛情,而是賈府女主人的社會地位!--天!不會吧?林黛玉的思想那么新潮,她可是和賈寶玉一樣看不起那些只知道四書五經的書呆子的--很遺憾,林黛玉對于當時女人的事情卻沒有想得那么開。我們可以看看《紅樓夢》中的片斷:賈寶玉的奶媽李嬤嬤因為看不慣襲人得到寶玉的寵愛,對自己不夠尊敬(其實當時襲人正在生病,這是一場誤會),在賈寶玉的房間里面大罵。王熙鳳把李嬤嬤哄走后,薛寶釵和林黛玉“都拍手笑道:‘虧她這一陣風來,把個老婆子撮了去了!皩氂顸c頭嘆道:‘這有不知是哪里的賬,只揀軟的欺負!又不知是那個姑娘得罪了,上在她賬上了--’一句未完,晴雯在旁說道:‘誰又沒瘋了,得罪他做什么?既得罪了他,就有本事承任,犯不著帶累別人!’”

看官留意,晴雯受不了寶玉寵愛襲人,因此吃襲人的醋,看見李嬤嬤鬧事罵襲人,幸災樂禍,袖手旁觀。李嬤嬤走后,猶嫌不過癮,還要說上幾句刻薄的話刺激襲人。但是薛寶釵和林黛玉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反而為襲人被罵終于結束感到高興,為什么?為什么她們不在乎自己的未來丈夫和丫鬟有一手?

拿一個現(xiàn)代的例子來想想:如果老板娘對于老板和小秘之間的卿卿我我完全沒有反應,你能說老板娘和老板之間有愛情嗎?而林黛玉還是個出了名的“小心眼兒”呢!不過她只為賈寶玉和小姐們的來往生氣,但是從來不在乎賈寶玉和丫鬟之間發(fā)生了什么。因為小姐才具備當賈寶玉大老婆的資格,而丫頭只能夠當小妾,無論如何不能和正式的妻子相提并論。因此我們知道,林黛玉、薛寶釵爭奪的目標是賈寶玉的正妻的位置并不是獨占的性伴侶,其次林黛玉重視賈寶玉作為思想感情上的知音--曹雪芹稱之為“意淫”。這些和我們今天流行的獨占的愛情和性伴侶、法定的一夫一妻制作為男女互相追求的目標是不一樣的。因此不能認定薛寶釵沒有得到賈寶玉的愛情就是失敗。就像現(xiàn)在滿街的老夫少妻,你說人家沒有愛情因此失。坷戏蛭幢夭粣凵倨,少妻未必不愛老夫,因此你不必為如花似玉的少女挽著兩鬢斑白的老人感到遺憾。即使他們之間真的沒有愛情,老人找到了護士,少女找到了飯票,未必不是各得其所。如果一個女孩子說:“愛情又不能當飯吃!”,她終于如愿以償?shù)丶蘖艘粋富甲一方的闊氣老頭,從戰(zhàn)略上說,她是成功了。至于嫁老頭好不好,除了她自己的感覺,誰能說什么呢?何況賈寶玉還不是老頭,是一個英俊才子,薛寶釵能嫁給他,是那時的女孩子認為的最大的勝利。

林黛玉的母親去世,父親把她送到外婆家。薛寶釵的父親早逝,跟哥哥、母親一起到賈家。從講究家庭背景的封建社會來說,林黛玉在一開始就占了上風,她的父親活著,正在當大官。薛寶釵卻只有孤兒寡母,相依為命,雖然財產很多,但是在權勢上始終無法與林黛玉的家庭抗衡。

除了家庭背景的優(yōu)勢外,林黛玉與賈寶玉因為相識早,一同住在賈母房中,與賈寶玉的關系比薛寶釵與賈寶玉的關系密切。同時,林黛玉與賈母的關系也比薛寶釵與賈母的關系親密得多。

按照現(xiàn)代的觀念,林黛玉很早就應該傷心了:賈寶玉開始“失身”于太虛境,后來又與襲人“初試云雨情”,接下來是和秦鐘展開“同性戀”……不過好在林黛玉雖然小氣,但是對于這等男歡女愛的事情倒是看得開,沒在意?墒墙酉聛硌氣O的大舉進攻,卻讓她不得不防了。

首先,薛寶釵拿出金鎖來配賈寶玉的寶玉,意欲締結“金玉良緣”。林黛玉急了,顧不得驕傲矜持,趕到薛寶釵住的房間來“攪局”,不讓薛姨媽有機會灌醉賈寶玉,留宿在梨香院。最后還親自“保駕護航”,把賈寶玉送回住所中。第二天,賈寶玉上學,特地來向林黛玉辭行,林黛玉開心極了,還特地問一句:“你怎么不去辭你寶姐姐來呢?”--那意思分明是慶祝粉碎了情敵薛寶釵的第一次進攻,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這一戰(zhàn),直比得上楚霸王彭城之戰(zhàn)大破劉邦56萬大軍的輝煌戰(zhàn)績。不過,接下來形勢逆轉,林黛玉父親病重,她不得不回家探望,但是也無力回天--父親竟然撒手人寰。本來林家壓倒薛家的形勢一下子顛倒過來:薛寶釵好歹還有母親兄長,而林家竟然只剩一個孤苦伶仃的林妹妹了。這就好比楚漢相爭,韓信巧渡黃河連續(xù)攻破魏趙代三地,楚霸王陷入四面受敵的被動形勢之中;氐劫Z府之后,擔心賈寶玉變心,借著誤會賈寶玉把她送的荷包轉送別人,剪爛了正在織的香袋,試探賈寶玉,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林黛玉和薛寶釵的第二場大會戰(zhàn)發(fā)生在元春省親的時候,曹雪芹這樣寫道:“原來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將眾人壓倒,不想元妃只命一匾一詠,到不好違諭多做,只胡亂作了一首五言律應命罷了!苯Y果在元春那里,兩人算是平手。然后戰(zhàn)場又轉移到賈寶玉身上,薛寶釵出“老千” ,幫助賈寶玉做詩,改“綠玉”為“綠蠟”;林黛玉也不甘示弱,干脆幫助賈寶玉寫了整整一首詩,揉成紙團仍給他。仍然打成平手,就像楚霸王和劉邦相持于滎陽-成皋之間,戰(zhàn)況慘烈,反復拉鋸,但是雙方都不能獲得決定性戰(zhàn)果。

元春省親之后,賈寶玉積極到林黛玉住處走動,雖然薛寶釵和史湘云幾度騷擾,但是沒有改變局勢:賈寶玉已經選定林黛玉為自己的結發(fā)妻子的第一人選。不過接下來,薛寶釵生日,賈府上下慶賀,規(guī)模比去年為林黛玉祝賀生日要大,表現(xiàn)出賈府上下對薛寶釵的重視,林黛玉大為不快。后來,元春下諭,讓賈寶玉和所有姐妹們住進大觀園,黛玉葬花,和寶玉一起看《西廂記》,很開心。當賈寶玉被賈環(huán)陷害,燙傷了臉,林黛玉去探望,鳳姐甚至打趣說她是賈府的媳婦,反映出似乎賈府的掌門人已經默認林黛玉的身份了。這個形勢,已經相當于楚霸王在滎陽圍住了劉邦的局面,不過煮熟的鴨子居然飛走了。

薛寶釵在危難時刻,堅持自己的迂回戰(zhàn)略:

通過母親向賈府的長輩散布“金玉良緣”的說法--古代人比較迷信,這種巧合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當然也是代表女孩子家庭委婉地求婚--從古到今,女方求婚被中國人在習慣上認為掉價,所以不好明說,只能繞彎子;

利用金釧自殺,賈寶玉母親王夫人自責的時機,開導王夫人,幫助她推卸責任,等于在危難之中解救了王夫人的靈魂,立刻博得王夫人好感。當母親的第一反應是將她列入未來媳婦的人選;

利用賈府為自己賀壽的機會,爭取賈母好感。曹雪芹這樣寫道:“寶釵深知賈母年老之人,喜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物,便總依賈母素喜者說了一遍。賈母更加喜歡。次日,先送過衣服玩物去,王夫人、鳳姐、黛玉等諸人皆有隨分的,不須細說!

爭取史湘云的同盟,史家財雄勢大,史湘云又直來直去,很多薛寶釵不方便說的話都由她代勞了;

爭取襲人的同盟,襲人是和賈寶玉相處時間最多的人,而且也是思想正統(tǒng)的人物當中唯一獲得賈寶玉好感的人,最后還是賈寶玉實際上的妾侍。從襲人的角度,主母的人選關系自己一生的幸福,自然千方百計發(fā)揮影響力,她和賈寶玉朝夕相處,拉攏她的意義就和現(xiàn)代人走領導夫人路線爭取領導重用一樣,不過薛寶釵的做法在現(xiàn)代看來有點兒滑稽:走小老婆路線爭當大老婆,這是因為古代的小秘和老板娘的地位是鐵定的,不可以顛倒的,所以薛寶釵并不在意襲人當賈寶玉的妾侍;爭取其他賈府下人的好感,造輿論;讓兄弟薛蟠做賈寶玉的朋友。

雖然和林黛玉是情敵,但是還是通過關心愛護和勸解,使得林黛玉放棄敵意。一方面林黛玉對賈寶玉的影響最大,不能讓她在賈寶玉面前說自己不是,另外將來數(shù)女共事一夫也有很大的機會,何不未雨綢繆,搞好關系?

不能拿現(xiàn)代觀念來解釋古代人的思想。前面我們看到,甚至連林黛玉這么“小氣”的女孩對于賈寶玉這個“天生情種”到處留情乃至“失身”都那么想得開,薛寶釵自然對于今后和林黛玉共同成為賈寶玉妻子有所準備,何況賈寶玉已經有襲人了,再多幾個性伴侶也無所謂,只要把大老婆的位置留給自己就行了。看官留神:在這里,薛寶釵面對的并非一般女孩子所面臨的愛情競爭,嫁不成賈寶玉可以嫁別人,因為家族、地位等的問題,她比現(xiàn)代的女博士找對象還要麻煩--除了教授和博士后,文化水平低的只有中央委員、省長、市長、大明星還可以考慮,合格的人選太少。對于薛寶釵來說,除了賈寶玉,她幾乎沒有選擇,因為她有限的社交圈里,只有賈寶玉一個合格的男性,如果嫁不成賈寶玉,就只好胡亂委身于任何門不當,戶不對的男人了,這是像她這樣一個有才華又工于心計的大家閨秀所不甘心的。但是她并不是一個狠毒的女子,沒有采取故意置林黛玉于死地的措施,林黛玉后來的夭折是賈府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事情,因此,她當然會想到林黛玉不放棄,賈寶玉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結果,可能將來要共同成為賈寶玉的妻子,她所爭奪的,只是在名次上比林黛玉領先罷了。如果賈母能夠有薛寶釵的戰(zhàn)略眼光,應該為她的寶貝孫子安排一個“通吃”的結局,這樣可以做到皆大歡喜。

從戰(zhàn)略目標上說,薛寶釵是成功了,但是后來賈寶玉寧可出家也不愿意和她“茍合”確實是始料不及的,這和劉邦大封諸侯王后來導致后代自相殘殺的結果一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我們探討戰(zhàn)略,只能達到“盡人事”的效果,至于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只好“聽天命”了。不過,這樣的現(xiàn)象并不能作為戰(zhàn)略頭腦沒用的理由,就像我們如果學習經濟學并且活學活用,發(fā)了大財,但是不料孩子卻因為生活太富裕而被寵壞了,和一班狐群狗黨犯下強奸婦女的罪行,你能說經濟學沒有用嗎?你只應該說經濟學不夠用,只能幫助你賺錢,不能幫助你教育孩子,你還需要其他方面的知識。戰(zhàn)略學的知識也是如此,它讓你克敵制勝,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至于這個東西你應不應該要,到手了之后怎么辦,都是屬于其他“頭腦”應該操心的事情,它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人們常說,“中國人喜歡窩里斗”,其實無論哪個民族都喜歡窩里斗,窩里斗并不是中國人的專利,人家甚至還要堂而皇之地到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去斗。當年伏爾泰曾經這樣形容他的法國同胞:“這種鬧糾紛和鬧黨派的劣根性從宮廷傳到邊遠小城。連王國的村社也受其影響。因無法規(guī)可循,事事都會引起爭吵。甚至在巴黎教區(qū)各教堂,也有人大打出手。各種宗教儀仗隊,為了各自旗幡的榮譽而互相毆斗。巴黎圣母院的議事司鐸經常與神圣教堂的議事司鐸撕打。高等法院和審計法院,就在路易十三把王國置于圣母瑪麗亞庇護之下那天(1638年8月15日),為了居先權在巴黎圣母院聚眾斗毆。“幾乎王國全部村社都有武裝。幾乎人人都表現(xiàn)出決斗的狂熱。這種陳舊的野蠻習俗以前曾經得到國王本人準許,因而成了民族特性。他和內、外戰(zhàn)爭同樣使國家人口銳減,田園荒蕪?梢院敛豢鋸埖卣f,在半受戰(zhàn)爭騷擾的二十年內,法國的貴族死于自己同胞之手的,比死于敵人之手的為數(shù)更多!

似乎法國人在那個時候,比我們中國人更荒唐。聽說古代文明發(fā)達的希臘人今天墮落到一方面和土耳其爭奪塞浦路斯主權,另一方面直到現(xiàn)在還是村村堡寨,自己同胞之間經常互相大動干戈,變成一個在國際上只有美好回憶,而沒有美好現(xiàn)實的無足輕重的小國。

為什么我們人類自己會互相斗爭呢?為什么不“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如果以人類來說,誰是外--外星人?)”呢?沒必要。如果一間辦公室沒有“辦公室政治”,人人下班都趕著回家買菜,上班都在喝茶看報紙等任務,“公事公辦”,這間辦公室肯定沒有生氣。如果商人之間不展開“你死我活”的市場競爭,我們現(xiàn)在還生活在蠻荒時代,所有的產品都會是祖宗十八代以前使用的,而且以高昂的價格出售,你愛買不買。如果男女之間沒有情場競爭,女人就不會打扮得花枝招展而是蓬頭垢面,男人就不會發(fā)憤圖強而只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只要競爭是保持在社會理性的控制之下,競爭各方就只能夠靠顯示自己的實力來獲勝,不能靠野蠻地破壞對手的實力獲勝,這樣的競爭能夠促使人們把資源投放到實力的建設當中去,而大多數(shù)實力要素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的構成要素,競爭各方的實力增強了,文明就進步了。

給你一個戰(zhàn)略頭腦,讓你去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保持清醒,不要心煩意亂,不必退隱山林,投入競爭,做一個勝利者,并且是笑到最后的勝利者。因為戰(zhàn)略學是應用學科,實踐性很強,戰(zhàn)略運籌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并重,因此本書在體例上采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和邏輯推理并進,一方面不至于讓讀者煩悶于長篇大論,又不至于陷入個別事件而局限了自己的視野。雖然案例的選擇應該照顧到各方面的讀者,但是我們仍然不得不集中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很多讀者感興趣的家庭、企業(yè)等等方面的案例不多。主要的原因當然首先是國家大事,歷史學界首先進行了科學的研究,所有的事情經過大概我們有了基本不錯的了解,因此我們不必糾纏于細節(jié)的真實性。而“清官難斷家務事”一句俗話就封鎖了我們利用真實家庭案例討論的可能,書中只是討論了《紅樓夢》當中的故事,當然因為是文學作品,虛構的成分很多,仍然不能令人滿意。企業(yè)的案例雖然不少,但是局外人的心得多數(shù)只是皮毛,很多真實的情況已經被金錢折射,公布的情況不能讓人明白究竟實際上是怎么回事。再說,如果討論現(xiàn)在的企業(yè),不是有吹捧之嫌,就是可能損害人家的名聲,這個麻煩還是不惹為好。這兩方面的朋友只好自己從身邊經歷的事情當中慢慢品味,細細玩賞個中奧妙了。

15.阿基米德的杠桿是什么?

俗話說衣食住行,可見有一所好的房子,好的居住環(huán)境對于一個家庭,一個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在競爭當中,光有實力還是不夠的,如果實力沒有一個能受它控制的環(huán)境,對它進行補給,保護,那么這個實力可以說在競爭中就失去了支點,因而就不能完成它的競爭使命。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地球舉起來!被鼐褪窃诟偁幃斨惺褂脤嵙Φ闹c。那么基地到底是什么東西呢?我們知道在任何競爭里面,實力必須有一個生存,生長的條件。這個條件實際上是被它所控制和改造過的環(huán)境。此環(huán)境可與實力進行物質交換,使其完成本身的新陳代謝,進而逐漸成長起來。打個比方,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如果紅軍沒有根據(jù)地,就會失去兵源,財源和後勤供給,也就不可能生存并壯大。因此紅軍只有依靠根據(jù)地才能站得住腳。發(fā)展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一點就更加重要了。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書中曾經這樣提過,“游擊戰(zhàn)爭的根據(jù)地是什么呢?它是游擊戰(zhàn)爭賴以執(zhí)行自己的戰(zhàn)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fā)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zhàn)略基地。沒有這種戰(zhàn)略基地,一切戰(zhàn)略任務的執(zhí)行和戰(zhàn)爭目的的實現(xiàn)就失掉了依托!币虼宋覀冎,在競爭當中實力首先必須控制和改造一個環(huán)境,使得這部分環(huán)境能成為實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生長條件。這是第一個方面。另外,當實力在競爭中受到對手強大打擊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退卻的地方。如果有一個地方的環(huán)境經過良好的改造和加工,可使實力依其防守,保存自己。那么一旦有難,它就可以退守自保;氐牧硪粋作用是,當實力需要向對手出擊的時候,作為其後方向它源源不斷地提供資源和補給,保障實力在進攻當中取勝。由此可見,基地是一個經過改造并受實力控制的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里,競爭一方的實力可得到生存,生存的條件,獲得優(yōu)于其它環(huán)境下的保護和自衛(wèi)條件。依托這個環(huán)境,實力可向外突擊去擊敗對手,而完成競爭的使命。

要進一步了解基地,首先應明確基地本身是一種環(huán)境。而且是一種經過競爭一方改造,控制,建設,有利于自身生存發(fā)展的環(huán)境。其次應了解基地的功能。根據(jù)定義可知基地具有如下功能:

第一,為實力提供生存,生長的良好條件。比如說一個人,不管他投入什么樣的競爭,如果在一天的勞累之後,回到家里遇上了家庭糾紛或家里經濟拮據(jù),那么他一定不能獲得很好的休息。筋疲力盡地回來,第二天又筋疲力盡地回去,這樣是不能把工作做好的。又如,一個公司的辦公室,周圍噪音很大,人來人往,繁雜瑣事很多,而總經理選擇這個辦公室為他主要的辦公場所,那他一定不能平心靜氣地構思公司長遠的發(fā)展大計。也不能很好地制定其經營管理的重大決策。另外在這種環(huán)境中工作,還易使人感覺疲勞,損害健康。由此可見,基地的第一個功能是為實力提供良好的生長和生存條件。另外,實力在這種環(huán)境中,還必須獲得新陳代謝所需的各種物質。例如,一支軍隊,它需要能提供一切後勤資源的基地。包括提供士兵的衣食住行到武器裝備,以及武器裝備的保養(yǎng)和維修條件。如果沒有這些,這支軍隊的戰(zhàn)斗力就不能得到保障,更加談不上提高。所以我國現(xiàn)行國防政策的改變也就是要為我們的軍隊提供一個良好的基地,使其能在一個富強的國家里得到足夠的經濟資源,在反侵略戰(zhàn)爭中能夠以更小的代價獲得更大的勝利。

基地的第二個功能是為實力提供一個良好的保護。一個競爭者在競爭中要想可靠地保護自己的實力,首先自己本身要強大,但僅此還不夠,在一些競爭場合中,對手可能具有更強的實力,所以自己這一方就必須借助一些環(huán)境的幫助來彌補實力上的不足,使其達到某種平衡,進而有效地保護自己。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書中論述了幾種抗日跟據(jù)地的情況,他說:“山地建立根據(jù)地之有利是人人明白的。”上述的有利主要是指地理條件的有利。他又說:“地理條件的問題在說幾種根據(jù)地時,已經指出了三種不同的情形,這里只說主要的要求及地區(qū)的廣大處在四面或三面被敵包圍的中間,要建立長期支持的根據(jù)地,山地當然是最好的條件,但主要是需有游擊隊可以回旋的余地,及廣大地區(qū)。有了廣大地區(qū)這一條件,就是在平原也是能發(fā)展及支持游擊戰(zhàn)爭的,河湖港汊更不用說。這個條件已因中國領土廣大和敵人兵力不足,一般地提供于中國的游擊戰(zhàn)爭了。從游擊戰(zhàn)爭的可能性說來,它是一個重要的甚至是第一重要的條件;在小國如比利時等,因沒有這個條件,游擊戰(zhàn)爭的可能性就很小,甚至沒有。但在中國這不是什么待爭取的條件和待解決的問題,而是自然具備只待人去利用的東西!币簿褪钦f,在軍事上選擇基地時,一定要選擇地勢險要的地點,便于防守。這樣一旦遇到強大對手進攻時,可以依托地勢進行抵抗,使自己的實力得以保存。在一個文明的社會里,弱者可以憑借社會的法律環(huán)境來有效地保護自己,任何強者都不能為所欲為地欺壓弱者。武俠小說里的那種靠武藝高強橫行天下的事是現(xiàn)代社會所不能容忍的,行俠仗義也不行,因為社會只能容忍一個俠士存在,這就是社會的司法系統(tǒng)。

基地的第三個功能是:為進攻提供良好的后勤支援。在很多類型的競爭當中,實力往往要依托自己的戰(zhàn)略基地向外發(fā)動進攻以便擊敗對手奪得競爭的標的物,在這種情況下基地要為競爭提供最好的資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決定雙方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盟國方面具有良好的基地。例如美國一國的生產可以超過軸心國-德,日,意三國生產的總和。因此,軸心國的戰(zhàn)敗就成為不可避免。

我們偉大祖國作為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當中與其他民族進行社會競爭的戰(zhàn)略基地,在滿足實力的生長條件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俄羅斯和加拿大的國土面積比我們大,但是好用的比我們的少。美國好用的國土面積,尤其是耕地不比中國少,但是沒有中國的多樣性和悠久的歷史。印度是唯一可以和中國比美的國家,但是畢竟國土面積小了一些,民族、宗教糾紛多了一些。在目前,我們低下的農業(yè)生產力水平的情況下,我們的耕地面積相對不足,其他資源也略顯得貧乏。不過我們不要忘記,這是在養(yǎng)育了12億多兒女的情況下,祖國母親才剛剛感到有點兒力不從心。不過,俄羅斯就在我們身邊,那一大片廣闊的國土正好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的投資場所和貿易對象。古代我們的祖先曾經占領過這片土地,不過現(xiàn)代社會,經過貿易可以更好地利用別國的資源為自己的人民幸福服務,而且沒有必要鬧得大家世世代代沒有朋友做。

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人們往往以為美國面臨兩個大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只有美國人打別人,別人從來打不著美國人。其實美國的軍事地理條件遠遠不如中國,到現(xiàn)在為止沒有人找他們麻煩,這是他們運氣好兼歷史短的緣故。如果我們知道美國的先人為什么在拿破侖戰(zhàn)爭的時代要發(fā)動對加拿大的遠征就知道了,他們擔心英國從加拿大入侵美國。這種擔心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英國衰落到不足以對美國構成威脅時才結束。19世紀末,馬漢在提出“海權論”的時候,還曾經設計過對英國的海上戰(zhàn)爭戰(zhàn)略呢。中國則不同,在西南方向的陸地上,聳立著高高的青藏高原和險峻的橫斷山脈,在5,000年的歷史上,沒有任何人能夠從哪個方向來找中國人的麻煩;在西方,有高大的雪山和荒漠,當中的夾縫中只有幾條崎嶇艱難的絲綢之路蜿蜒延伸過來,一路上經歷重重險關要塞,歷史上也沒有大規(guī)模入侵的先例;北方與兄弟民族的兄弟鬩墻是中國內地漢族所受到的主要威脅,但是由于當中隔著廣闊的戈壁灘,燕山山脈、陰山山脈等重要屏障,加上萬里長城的建造,少數(shù)民族在幾千年里成功入主中原的例子還是很少的;東邊是大海,中國的大海和西方的地中海不同,是風高浪急的天然屏障,在17世紀以前,不要說西方人,就連日本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也很難從海上入侵中國。我們反過來看,鑒真和尚窮畢生精力東渡日本,屢次失敗,元朝水師遠征日本,兩次遇到風暴,終于失敗,可見這大海的威力。因此,中國古代一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海軍,只有在內河作戰(zhàn)的“水師”。當然,到了近代,航海技術的發(fā)展,已經使大海在國防上的作用削弱,中國的水師開始轉變成海軍。設想一下,如果從日本延伸出來的琉球群島是一條半島,好像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半島,或者馬來亞半島一樣,把太平洋的風暴浪潮擋住,東海和黃海就會變成地中海一樣。一方面,我們東亞各國各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就很頻繁,另一方面,從海上入侵中國的事情可能很早就會經常發(fā)生。地中海周圍的文明古國多數(shù)都受到來自海上的入侵:埃及曾經在“海上民族”的長期攻擊下受到嚴重破壞,古代的以色列人也受到海上敵人的襲擾,著名的馬拉松戰(zhàn)役,是古代的東方人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入侵西方,是從海上進攻的,后來希臘人報復波斯,派海軍攻打埃及失敗……同樣的思路也可以延伸到南海:假如從馬來西亞經過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直到臺灣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大陸或者半島,也會形成地中海的條件。不會有那么多臺風登陸中國東南沿海,但是可能會有很多來自海上的軍事入侵和貿易活動。

從進可以攻的角度看,中國的山河險固同樣不利于中國人的對外征伐。中國是古代人類社會最文明發(fā)達的國家,也是最富有進取精神的國家。中國古代的對外擴張到了今天的邊境之后,大概有兩個方向:

以農耕民族漢族為主的擴張方向,主要是向中亞地區(qū),在唐朝的時候達到了頂峰,最遠包括了現(xiàn)在的中亞5國和伊朗、阿富汗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建立和維持商業(yè)交通。所謂西域都護府的機構和內地的郡縣制是不一樣的,類似于盟主的形式。中央政府派駐少量軍隊沿途保護商旅,并且在當?shù)卣岢鲆蟮臅r候,派兵協(xié)助反抗侵略和維持地方秩序。行政方面基本上全權由當?shù)卣撠,也不征稅。所謂朝貢是國家之間互相贈送禮品的一種外交活動,和稅收是不同的。現(xiàn)代因為我國和周邊國家發(fā)生領土糾紛,中國古代在周圍建立的這種同盟國聯(lián)盟的體系被用來支持領土要求,引起了很多問題,例如甲午戰(zhàn)爭和中法戰(zhàn)爭都是這樣引起的。不過這種同盟國集團在一定程度上會為中國的領土擴張?zhí)峁┛煽康那疤。由于古代中國有著周圍國家和民族覺得非常羨慕的高度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成為他們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中國的移民也促進了當?shù)氐陌l(fā)展,時間一長,當?shù)鼐妥匀患尤肓酥腥A民族的大家庭之中了。但是漢族帶領的中國西進運動到唐朝受到挫敗,阿拉伯人擊敗了唐朝組織的西域聯(lián)軍,中國漢族人從此停留在今天的版圖之內,向西方的擴張大體停頓。

第二個是以游牧民族為主的擴張方向,主要是越過蒙古高原西進。大家很熟悉的是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的西征,但是更早的時代,匈奴人的領袖阿提拉已經到達了今天法國的境內,所向無敵,西方人敬畏地稱之為“上帝之鞭”。不過這些西征活動因為失去了和中國本土的經濟聯(lián)系,不能看成是中國的擴張,只能看成是移民,游牧民族集體的軍事移民。

在明清兩朝,還開始了兩個方向的擴張。第一個方向是東北的開發(fā)。東北和今天中國關內地區(qū)在古代由于遼河下游的沼澤地以及寒冷的氣候,漢族人并沒有大規(guī)模移民。滿請入主中原之后,由于擔心沙俄的侵略,開始鼓勵漢人移民東北,這個政策被后來歷屆中國政府繼承。另外,隨著航海技術的發(fā)達,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開始大規(guī)模移民開發(fā)南洋。雖然中國政府沒有支持這些開發(fā)活動,但是根據(jù)西域的經驗,如果沒有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入侵,中國根據(jù)自己古代形成的發(fā)展路線,大概會在適當?shù)臅r候建立“南洋都護府”這樣的機構來管理南洋地區(qū)的經濟活動和同盟國體系。

根據(jù)中國古代的經驗和現(xiàn)代的實際,中國一定會努力在中國的周圍建立幾個同盟國集團來確保周邊地區(qū)的安寧:中亞5國聯(lián)盟,東亞聯(lián)盟(目前是南北韓),東南亞,蒙古和俄羅斯。中亞5國目前內外交困,最容易接受中國的友誼,這個聯(lián)盟的考驗是對待新疆分離主義勢力的態(tài)度,目前因為這些國家也受分離主義的滋擾,因此和中國政府保持積極的合作對于雙方都有利。東亞傳統(tǒng)是中國的盟邦,幾乎從來沒有中斷。古代,朝鮮曾經是中國的領土,后來因為管理不方便,中國政府放棄了,但是一直保持同盟關系。中國軍隊在古代好幾次進入朝鮮作戰(zhàn),基本上都是應朝鮮政府的邀請,或者是平定叛亂,或者是反擊侵略,和當?shù)卣3至己玫年P系。東南亞各國當中,印度支那半島上的國家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友好鄰邦。越南和朝鮮一樣,古代曾經是中國的領土,因為距離太遠,管理不方便,中國政府放棄了,以后一直保持盟邦的關系。最近這種關系擴大到原來針對中國的東盟各國,實際上,東盟本來是有針對中國的含義,現(xiàn)在已經非常淡化了。在東南亞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就是緬甸,正好堵在中國西南自然屏障的唯一一個窗口上,是中國和南亞大國印度之間的在這個方向上的唯一緩沖國。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中國和印度并沒有翻山越嶺交戰(zhàn)的紀錄,英國侵略印度之后,曾經入侵過西藏,解放后我國也曾經和印度發(fā)生過邊界戰(zhàn)爭,但是規(guī)模不大,戰(zhàn)勝的一方很快退回山那邊去了。而緬甸的平原地帶,是中國和印度將來可能爆發(fā)大規(guī)模軍事沖突的唯一潛在戰(zhàn)場,因此保持緬甸的獨立和穩(wěn)定,建立和加強與緬甸的雙邊關系,是保持中國西南邊境安全的戰(zhàn)略性因素。緬甸現(xiàn)在是軍人政府,在國際國內都非常孤立,經濟困難,政局表面上風平浪靜,暗地里潛伏著巨大危機。

以前歐洲人曾經提出“地緣政治”學說,認為中亞一帶是亞歐大陸的中心,任何國家一旦控制了這個中心,就有條件控制世界。這是過于簡單的推論。中亞屬于從撒哈拉開始的荒漠地帶的延伸,本身的自然資源很貧乏,不能夠建立和維持強大的國家。如果從中亞往西邊走過去,到伊朗和伊拉克,這一帶倒是古代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古代的巴比倫和波斯曾經是首屈一指的世界強國。但是和埃及一樣,國家大了之后,先天不足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仍然是資源貧乏,人口稀少。發(fā)展起來之后,反而受制于資源豐富的歐洲、中國和印度這些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qū)。因此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有什么國家能夠僅僅依賴中亞地區(qū)的控制就能在國際事務當中發(fā)生支配性影響的。中國在唐朝的時候,曾經在這個地區(qū)發(fā)揮過支配性影響,但是無論是對人類歷史還是對中國本身,都沒有發(fā)生重大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在軍事與政治斗爭中,逐漸發(fā)現(xiàn)了幾處優(yōu)良的戰(zhàn)略基地。其中最優(yōu)越的是關中盆地,該地兩面險阻,但面向中原一面進可攻,退可守,只有崤函一墻之隔。北西南三面或險阻或貧脊,不易于形成和支持強大的競爭對手,渭河流域的八百里秦川,在當時足以支持一支強大的軍隊。因此凡是控制了關中平原,就可以南下控制漢中和四川盆地,東北向控制山西,以後,就可居高臨下,唾手而取華北平原和中原地區(qū)。而直到南宋以前,中原一直是中國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奪取了中原之后,加上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的資源,統(tǒng)一中國只是時間的問題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就是采取這個戰(zhàn)略的。秦軍首先擊破趙國,控制太行山脈,然后出函谷關,滅韓、魏和周王朝,到了這個時候,統(tǒng)一之勢已經形成,楚、齊、燕等只有招架之功,并無還手之力。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采取了稍加修改的戰(zhàn)略:主力出函谷關于滎陽一帶與對手項羽相持,派出韓信攻趙,控制太行山脈、華北平原,又占領齊國所在的山東半島,加之英布從淮南進攻,彭越的游擊,使楚霸王四面受敵,力盡而亡。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生態(tài)的破壞,這個地區(qū)的經濟逐漸衰退,到宋朝以后,已經不再是合適的國家政治經中心了。

其次,是控制太行山,燕山山脈條件下的華北平原。兩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另一面有黃河天險可據(jù),腹地遼闊,物產豐富,人民眾多。南下可攻如中原,防守可據(jù)黃河及其以北一條東西走向的河流。遼,金,元,清都是首先攻占這個基地,然後南下爭鋒的。在宋朝以前,這個地區(qū)的東部海河下游是大片的鹽堿地和沼澤地,只有西部靠近太行山的地方才可以開發(fā),所以古代這個地區(qū)并沒有成為中國歷代王朝看上的龍興之地。到了宋朝之后,這種情況發(fā)生了改變,逐漸成為中國新興的經濟區(qū)。

東南方向,存在這另一個戰(zhàn)略基地。而且隨著東南經濟的開發(fā),逐漸由開封向東南轉移到長江三角洲。這個戰(zhàn)略基地,西據(jù)大別山脈,北依淮河,長江,東臨大海,盡有長江中下游之富繞。但是,防守有余,進攻不足。因為資源特點,水軍強大,缺乏騎兵。在北伐進到中原之後,很容易頓兵挫銳于上兩個基地的高山堅城和大河防線之下,難以久據(jù)中原。因此,以此為基地的政權,往往容易演成偏安一隅的局面。明朝是一個少見的例外。不過割據(jù)這個地方的政權都有開發(fā)海洋的愛好。

兩湖地區(qū)是很古老的戰(zhàn)略基地,楚國曾經依托這里問鼎中原。兩湖地區(qū)古代比較落后,開發(fā)不足,直到明朝以后才有明顯改善。國民黨中央政府曾經定都武漢,這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主意,蔣介是因為黨派斗爭,沒有選擇武漢,以后幾十年都為這個失策奔忙。武漢、西安、洛陽、開封這些城市比較接近中國的中心地帶,在以前交通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太遠的地方管不住,容易形成地方格局。在民國時期,北洋軍閥管不住南方的國民黨,而蔣介石也管不住離南京稍微遠一些的地方,因此軍閥混戰(zhàn),連年不斷。解放以后,中國共產黨強大,本來定都不是一個大問題,但是50年來,在北京至少有兩點不如武漢:經濟條件不如武漢,特別是生態(tài)條件,尤其缺水,成為現(xiàn)在制約北京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武漢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在外蒙古獨立以后,北京太靠近邊疆,東怕敵人海上登陸,西怕敵人翻過燕山。南京也有不利于國家安全的因素,蔣介石就遇到過這個麻煩。兩湖作為戰(zhàn)略基地可以說優(yōu)勢在經濟而劣勢在軍事,“湖廣熟,天下足”曾經是統(tǒng)治階級重視兩湖地區(qū)的理由,但是對于作為內戰(zhàn)割據(jù)的地盤來說,對于中原方面只有并不難走的伏牛山到大別山一線稀稀拉拉的山地,不足以防御中原方面的進攻,對付來自長江上游和下游的進攻,地理條件也不是特別優(yōu)越。當年楚國北上問鼎中原的時候,有鑒于此,特地建造了“方城”防御體系,估計是和長城類似的防御建筑。這個體系相當不錯,后來楚國在幾百年的時間里面,沒有敵人能夠正面突破“方城”防線。后來孫武滅楚國,是從“方城”以南的大別山進軍的,秦國滅楚國,走的是武關,從“方城”的西北側翼進軍。抗日戰(zhàn)爭的時候,國民黨組織武漢會戰(zhàn),是看上兩湖地區(qū)的戰(zhàn)略地理形勢。但是日本軍隊主力沿長江逆流而上,水陸并進,另外出奇兵偷越大別山,國民黨軍隊很快潰敗。這個地區(qū)防守不易可見一斑。

東北平原,也是一個戰(zhàn)略基地,是遼,金,元,清四朝的發(fā)祥地。三面環(huán)山,一面向海,易守難攻。在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東北的西,北,東三面沒有強大積極的政權出現(xiàn),因此,也是西南方一面向敵,而且,背靠華北平原之敵在山海關被突破后,向南處于無險可守的困境。在游牧騎兵的追擊下,通常很快就退出華北平原,隔黃河而守,然后,爭奪焦點轉向太行山脈,黃土高原。得手之后,進逼到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對峙的局面就形成了。如果能夠進占四川,則統(tǒng)一中國也不是辦不到的。

四川盆地在中國是偏安的最好選擇:四面險固,懷抱成都平原。如果對手沒有華北平原或者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支持,很難突破蜀道天險。

總的來看,中國的核心是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這兩個平原之間沒有重要的自然障礙,這是中國統(tǒng)一的地理條件。任何一個政權只要控制了中原,其他的割據(jù)勢力都不可能長期分裂國家,其他地區(qū)的割據(jù)勢力不可能有中原的經濟實力,也不可能獲得外國勢力的援助和支持。中國四面險阻的自然條件,也鼓勵了中國人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經濟體系,好像一雙強有力的臂膀,把這片土地上的億萬人民擁在一起,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像歐洲那樣的地理條件,一馬平川,中間聳立著阿爾卑斯山,交通很方便,資源也很豐富,但是國家和民族很容易散掉,人心都是外向的。印度倒是有些接近中國,只可惜喜馬拉雅山在西北方向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注定了印度人不斷受到來自西北的入侵者的威脅。那么印度人為什么不去威脅別人呢?大概因為印度的地理條件太好,恒河流域簡直就是人間天堂,印度人往東去是茫茫林海,巍峨高山的緬甸,往西去是雪山高原和沙漠,北方是喜馬拉雅山,其他方向是浩瀚的印度洋……所以印度人心安理得地坐在恒河邊閉目養(yǎng)神,思索著宇宙奧妙的真諦。印度人如此自得其樂,以至于他們甚至不在乎南部地區(qū)幾乎從來沒有并入他們的版圖,只是英國人才忙里偷閑,在統(tǒng)治印度的同時,抽空統(tǒng)一了印度。如果不是英國人多事,印度人現(xiàn)在怎么會和鄰國有那么多的領土糾紛和沖突?

以前魏武侯很喜歡打仗,整天跟著他父親青睞的軍事家吳起后面問長問短,現(xiàn)在記錄下來的《吳起兵法》就是他讓人記錄下來的他和吳起的軍事問答。有一次,魏武侯去視察吳起的防地,和吳起一同乘船沿黃河而下。沿途魏武侯看到山河險峻,不由得大聲叫好。吳起批評他說:“在德不在險!币馑际钦f,社會環(huán)境比較起自然環(huán)境來說更加重要,自然環(huán)境是基本不變或者緩慢變化的(或者是我們前面說的“彈性比較小”的),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就很迅速(也就是“彈性比較大”的),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基本不變的東西上面而忽視了迅速變化的東西,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解放以來,我國政府一直注重發(fā)展高科技,給予高科技很多投資和優(yōu)惠條件,但是我國的高科技一直發(fā)展緩慢。原因之一就是我國沒有形成一個高科技發(fā)展的肥沃土壤,在沙漠上面,當然是“有心栽花花不發(fā)”了。高科技發(fā)不發(fā)得起來,首先要看搞高科技的人能不能發(fā)起來。比爾·蓋茨是搞高科技起家的,現(xiàn)在是世界首富,比那些炒買炒賣的“股林高手”要強得多,因此美國的高科技發(fā)達。中國很多人知道CCDOS這個軟件在中國的信息產業(yè)發(fā)展史上起過重要作用,可是有幾個人知道這個軟件的作者是誰?即使知道,有幾個人會發(fā)出“生子當如孫仲謀”之嘆?中國人向往的是中央首長的前呼后擁,億萬富翁的左擁右抱,有誰會在實際行動上努力去當愛迪生、比爾·蓋茨?當年莊則棟拿了世界冠軍,成為了所有青少年的榜樣,街上到處是練習乒乓球的小孩,于是乎,成就了中國乒乓球一代人的世界霸主偉業(yè)。中國人搞高科技為什么不能發(fā)達?首先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太不像話。之所以用“太不像話”來形容,是我國居然和美國就這個問題發(fā)生貿易糾紛。本來這個問題應該是中國人自己起來著急才對,結果外國人批評我們,我們還跟人家吵架。中國人應該拿出禁毒,抓反革命,至少是“掃黃打非”的勁頭來打擊侵犯知識產權。這個是國家的根本大計,應該全力以赴。

一個人最悲慘的處境莫過于無家可歸或者是家破人亡了,四處流浪的滋味可不好受。英語里面也有類似的表達,叫Homeless。校澹铮穑欤,中文就是流浪漢的意思。安居樂業(yè)始終是幸福生活的基礎。從戰(zhàn)略的角度,在創(chuàng)業(yè)結束之后,手頭有一些實力,就應該馬上解決基地問題。是老虎,就要找到屬于自己的深山老林,是蛟龍,就要找到屬于自己的浩瀚大海。是人,就要建立屬于自己的家。

前面我們曾經討論了基地的功能,第一個就是保護功能,廣東人叫“有瓦遮頭”。所謂上有片瓦,下有立錐之地。現(xiàn)在經濟低迷,什么生意都難做,但是置業(yè)興家正其時也。我在深圳遇到一個打工仔,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告訴我,小兩口在深圳打工,有幾萬元儲蓄,每個月大概有2500元左右收入。我們討論之后覺得可以利用住房貸款的方法置業(yè),這個方法和租房自住差不多,但是20年后自己就可以白白掙下一套房子!現(xiàn)在發(fā)展商的房子不好賣,紛紛推出各種優(yōu)惠條件,10%的首期是常事,20年按揭也很普遍,甚至有的還肯簽訂待客出租房子的合同,F(xiàn)在市區(qū)的住房,普遍價格水平是5,000元/平方米,三口之家的工薪人家,50平方米的住房就可以,價格是25萬元。10%的首期是25,000元,加上入伙的各種亂七八糟的費用5,000元到1萬元,大概3萬到3萬5就可以了。70%的費用由銀行貸款,25萬×70%=17萬5,按照4%~4·5%的利息,攤在20年里的240個月,每個月不過幾百元,接近于自己租房的租金開支。如果發(fā)展商還可以提供20%的免息貸款(很多發(fā)展商都這樣干)達5年,那么打工階層其實也有置業(yè)的機會。這位花匠認為可行,他還把方案略作修改:自己兩口子的工作單位都提供住宿條件,這套房子可以買來出租,租金就可以支付銀行貸款的本息了。如果現(xiàn)在不動手,作為工薪階層,20年后很難說會有10萬存款,但是有20萬存款的機會更少。如果現(xiàn)在動手呢,20年后自己的財產賬上至少多了一套房子,一套根據(jù)現(xiàn)行的土地使用法規(guī)和質量標準,在理論上講應該可以繼續(xù)居住不少于30年的房子。房子會不會折舊呢?當然會,但是折舊的速度和通貨膨脹的速度成反比,物價漲得越快,房價就跌得越慢,物價漲得越慢,房價就跌得越快。但是中國要想高速發(fā)展,通貨膨脹是不可能根治的,只能夠控制在一位數(shù)的水平,而且很難做到。如果通貨膨脹率在5%,則4%~4·5%的利息率其實相當于沒有,如果高于5%就變成負利率了。通貨膨脹一定會使名義工資和房租上漲,名義工資上漲,會使更多的人以為自己有錢了,買得起房子了,導致房價上升,房租上漲,也會導致房子增值--更多人把房子作為投資的對象。這樣經過20年,舊房子可能還能夠賣上25萬甚至更高的價格也不一定。其實任何時候,不必等到完全償還銀行的全部本息你也可以賣房子的,不是嗎?

建設戰(zhàn)略基地的過程,就是利用自己的實力控制改造環(huán)境的過程,因為自己的實力是在變動的,因此控制基地也應該考慮這個因素。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靜態(tài)地思考問題:哎呀!我的存款才5萬元,一下子去掉一大半,每個月還要支付幾百元,負擔得了嗎?其實房子和定期存款差不多,雖然麻煩一點,但是任何時候手頭緊了都可以賣掉,存款變成房子其實沒有損失。但是存款給你的只是心理上的經濟安全感,房子還可以另外加上生活的滿足感和贏得人們的羨慕--你能說你完全不在意別人的羨慕眼光?當然裝修和添置家具又要一筆開支,也需要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妥善安排,這是屬于改造環(huán)境的功夫,是在控制環(huán)境之后的事情。

光有房子就算有了家嗎?還不能,但是起碼有了建立家庭的物質基礎。要建設一個好的基地,除了物質投入之外,還需要精神投入。也就是說要合家歡聚,夫妻恩愛,這樣你才耗盡可以攻,退可以守。中國人有句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自身不修,沒有本事,沒有實力,當然養(yǎng)不起老婆孩子,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沒有齊家的本錢,齊家就談不上?墒枪庑奚磉不夠,一條好漢,斷子絕孫,那多可惜!但是因為自己修身修得好,吸引力強,就忽視齊家,到處沾花惹草,肯定家里內戰(zhàn)烽火連天,那里有功夫去治理國家?抱孩子去吧!孩子他媽回娘家去了。雖然人們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站著一個女人,但是從男人的角度,與其指望女人賢惠,還不如指望自己的修煉--好的眼光,別花多眼亂;好的修養(yǎng)和好的品味加上好的情操,善于處理家庭關系;當然,還應該有一定的事業(yè)基礎,至少能夠讓老婆孩子豐衣足食。從女人的角度,也是一樣,如果只知道涂脂抹粉,那是本末倒置,光憑臉蛋成功的女人絕無僅有,而且那樣成功的女人絕對不可能是你。從封建社會的現(xiàn)實,女人的修身包括涂脂抹粉和品德修養(yǎng)兩個方面,但是現(xiàn)在多了一門必修課,那就是事業(yè)。有個鄉(xiāng)下女孩考上了大學生,畢業(yè)的時候,父母對她千叮嚀萬囑咐,絕對不要考研究生了,據(jù)說女博士都不好嫁。她感到困惑就問我意見。我反問她:如果你留在鄉(xiāng)下,是不是好嫁人一些?

她說:是呵。

我問她:嫁些什么人那么好嫁?

她明白了:沒文化的人。(評論:夸張一點,準確地說,是文化程度比較低的人。)

我說:你現(xiàn)在愿不愿意嫁給沒文化的人?

她說:不愿。

女博士的問題和女大學生一樣,不是不好嫁,而是自己的選擇標準高了,符合標準的人少了,如果降格以求,不愁嫁不出去。女大學生不愿意嫁給男高中生,女博士非要嫁給男博士后,本來博士就少,博士后就更少,偏偏哪少得可憐的博士后又太性急,大學剛畢業(yè)就忙里偷閑娶了個護士小姐,你不是難為了博士小姐嗎?其實神話故事里面就有大把公主嫁農民、仙女嫁凡人的故事,何必那么執(zhí)著非要嫁白馬王子不可?人成功了以后,確實不愿意再接受原本自己可以接受的事物,對于東西是這樣,對于異性也是這樣,這是很多大齡男女的問題所在,但是能夠因此放棄成功嗎?當然不能。從男人的眼光看回來,一個同樣相貌身段的女人,如果是初中沒畢業(yè),或者是大學畢業(yè)生,當然男人更加愿意選擇大學畢業(yè)生,哪怕他自己只是高中畢業(yè)。所以女人也要有相貌和身材之外的實力,才能夠在結婚以后控制得住自己的家庭,以為事業(yè)成功是家庭失敗的根源其實是誤解了兩件事情的因果關系。只要事業(yè)成功不是以忽視家庭為代價,那么事業(yè)成功只能是家庭成功的基石而不會是破壞因素。如果你在家庭里除了生小孩做家務之外,別無所長,無聊之余除了打麻將之外還干點兒偷偷摸摸的勾當,你憑什么管得住你的丈夫,憑什么能夠有一個溫暖的家庭?

諸葛亮《隆中對》的戰(zhàn)略決策,就是基于戰(zhàn)略基地的選擇之上的。但其致命的弱點是,他選擇的戰(zhàn)略基地被自然條件分割成難以相援的兩大塊,而其中一塊處于曹孫兩家的兩面威脅之中。當其執(zhí)行其戰(zhàn)略進攻方案,派一上將軍關羽進軍宛洛,主力北上關中平原時,兩路進攻互不聯(lián)系。當關羽北擊曹操時,被孫權抄襲後路,而劉備無法相援。荊州失守後,益州守則有余,攻則不足。因此劉備要拼命奪回荊州,彝陵一戰(zhàn),既粉碎了劉備報仇的希望,也使諸葛亮的戰(zhàn)略破產,形成了一種長期相持的局面!堵≈袑Α返牧硪粋關于基地的戰(zhàn)略失誤是忽視了基地的重心。諸葛亮在攻占四川盆地之后,沒有提出這個問題,而是繼承了劉璋的都城成都,這使得統(tǒng)治者趨向偏安。如果定都在重慶,甚至荊州,會不會更富有進攻性呢?中國的歷史剛剛做出了回答,以這種態(tài)勢出發(fā),去奪得天下的例子劉備的祖先劉秀就這么辦過。當年劉秀參加綠林軍就活動在荊州到襄陽之間,并且在昆陽大戰(zhàn)當中摧毀了王莽的主力部隊,從洛陽進攻長安,奪得了天下。諸葛亮和劉備拘泥于《隆中對》的既定方針,六出祈山,爭奪關中,終于失敗。試想,如果諸葛亮把《隆中對》稍加修改為:“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益州之兵以出秦川,將軍身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與吳蜀聯(lián)軍夾擊中原,使曹魏的統(tǒng)治重心處于孫劉兩家的雙重包圍威脅之下,三國形勢又大有不同:劉備主力由西南出荊州向東北和北,同時威脅許都,洛陽,潼關三個戰(zhàn)略要點,使曹魏顧此失彼,“無處不備,則無處不寡”,又可西與北上秦川的軍隊,東南與向淮河流域進攻的孫權主力取得戰(zhàn)略協(xié)同;而孫權北伐的積極性除了因此而較為高漲之外,還可發(fā)揮水軍優(yōu)勢,派一支軍隊到今天的山東或連云港一帶登陸,威脅曹魏的戰(zhàn)略后方。這四枝軍馬,足以使曹魏的統(tǒng)治重心中原一帶與關中失去聯(lián)系,并如同楚霸王的彭城一樣,成為四戰(zhàn)之地。而這四支軍隊,都進退有據(jù),相互呼應,在戰(zhàn)略上不易各個擊破。在軍事學關于包圍的理論有個“利益轉換線”的說法,是說包圍者的各路軍隊如果距離包圍圈的核心太遠,就容易被對手各個擊破,因為各路兵馬無法相援;但是當包圍圈縮小到一定程度,被包圍者就難以各個擊破包圍者了。這個在戰(zhàn)斗中存在的包圍者和被包圍者有利和不利形勢的轉折線叫做“利益轉換線”!堵≈袑Α返膽(zhàn)略,恰好是選擇了對圍攻不利的距離,使吳蜀兩家的戰(zhàn)略協(xié)同易于被曹操擊破。事實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注意到,實際的歷史進程中,諸葛亮在荊州失守后,仍能取戰(zhàn)略攻勢,孤軍六出歧山,就可以想象保有荊州,聯(lián)合東吳的優(yōu)勢了,如果沒有嚴重的戰(zhàn)役失誤,應能推進到黃河一線。如能拿下關中,又是“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局面了。曹操在許昌,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戰(zhàn)則地形不利,受到敵軍重兵集團東西夾攻,退?往關中撤退則華北不守,往華北撤退則關中不守。如果曹魏退入關中,則與蜀漢相持于函谷關,爭奪今天的山西(假如孫劉聯(lián)盟不散,孫權應該北上占領今山東和華北地區(qū),讓劉備獨自與曹操抗衡)。因此,選擇戰(zhàn)略基地,還要顧及自己的戰(zhàn)略意圖以及與盟友的戰(zhàn)略協(xié)同。

“狡兔三窟”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貴族孟嘗君田文的門客馮獾為他出的以基地為中心的政治謀略,大意是一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政治家,應該同時經營好幾個戰(zhàn)略基地,以便一旦有難,喪失了一兩個基地,仍然可以進退有據(jù),卷土從來。因為當時的政治家都是封建諸侯,有自己的私人領地一處或數(shù)處,而自己則在中央政府工作。一旦中央有事,他們就回封地去組織力量“勤王”或“清君側”。馮獾勸孟嘗君在參與中央政治時,首先要經營好自己的領地,使之成為政治基地,可以為他在中央的競爭提供兵力、財力和政治支援,形勢如果不利,可以退守頑抗。

現(xiàn)在,筆者接觸了不少有志出國闖一番事業(yè)的人,其中有的是對于國內的忌賢妒能和“大鍋飯”分配制度不滿,一方面,自己的才華無從施展,另一方面,多勞不能多得。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取得一個國家的國籍(這個國家既有很高的國際威望,她的護照為全世界各國接受,但是對于公民的限制又很少),在另一個國家謀生(這個國家謀生容易,如稅率低,就業(yè)機會多,投資環(huán)境優(yōu)越),而依靠和中國的關系做生意。這樣,他們就成了“三不管”,但又是“三保護”的世界公民。發(fā)給護照的國家,因為他不在國內而管不著他,但是卻承擔了在全世界范圍內為他提供領事保護的義務。他居留的國家把他視為僑民,免除了許多本國居民應盡的義務,但是又有義務保衛(wèi)他的生命財產安全,如果他有投資,很多國家還可以提供比較對于本國公民更大的優(yōu)惠。他是炎黃子孫,祖國依然歡迎他,尤其是如果他事業(yè)有成,隨身帶回許多投資或贊助,大家都會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彼私庾约旱淖鎳稚钤趪,對于這三個國家的差別所帶來的各種機會,比較久居一國的人有更多的認識,也有更多的條件加以應用。

戰(zhàn)略經典研究:萬里長城不保守。

有一句話叫“亂點鴛鴦譜”,說的是人們有時把不般配的男女青年勉強撮合在一起。在評論歷史,談論古今得失的時候,硬把不相干的事情湊到一起,也有可能產生出不般配的結論。這里試舉一例:

曾經有人認為,建長城是中華民族保守性的表現(xiàn)和象征。實則不然。建長城是時代,正是中華民族興起的時代,也是迅速擴張的時代,長城的興建與民族性是否保守完全沒有關系。

長城的前身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建立的邊防工事,這些工事包括兩種類型:

一種是諸侯之間互相防范的工事,例如齊國建設的面對西南方向的長城,楚國的“方城”等;

另一種是防御北方游牧少數(shù)民族的襲擾的工事,例如秦、趙、燕面對北方的長城。

在秦統(tǒng)一之后,拆除了第一種工事,改造了第二種工事。在改造第二種工事的基礎上形成了后來長城的主要部分。

從春秋戰(zhàn)國到秦統(tǒng)一,中華民族正處于空前迅速地擴張融合時期。在種族上,殷商時期只是從關中到開封的長方形地帶,東西不過1,000公里,南北大約不過600公里地域內的人民,其中還夾雜了許多狄戎族部落。到春秋戰(zhàn)國,紂王多次征討的“夷人”已經同化到齊國、楚國之中,在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城墻的時侯,秦、趙、燕國第一次把華夏文化帶到北方的陰山到遼東一線。秦建長城的同時,大軍正越過南嶺,推進到今天越南的北方,紅河三角洲一帶。

因此,歷史事實是,建長城的時侯,中華文化不但沒有保守,而且是迅速擴張的時代。

認為長城是保守性象征的人往往受西方評論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法國建設馬奇諾防線的議論影響,那些議論認為,法國修建了馬奇諾防線后,軍事上喪失了進攻精神,因此導致國家戰(zhàn)敗的后果。這些議論本身就是似是而非的。英法聯(lián)軍并不是在馬奇諾防線上戰(zhàn)敗的,而是在沒有馬奇諾防線保護的法比邊界上的色當一帶戰(zhàn)敗的。英法聯(lián)軍戰(zhàn)敗的原因并不是坐守防線,不思進取,恰恰相反,是他們企圖越過邊界,進入荷蘭、比利時去反攻德國軍隊,被德軍切斷了后路的結果。如果英法聯(lián)軍的統(tǒng)帥們比較“保守”一些的話,把當時派過國境線那一邊的幾十萬大軍留在馬奇諾防線,再把防線延伸到英吉利海峽,守在后面,雖然在軍事上難逃“保守”的指責,但是起碼不會象歷史實際發(fā)生的那樣快就戰(zhàn)敗。當?shù)萝娫谏敻浇黄品ㄜ姺谰的時候,英國邱吉爾還“處變不驚”--這種事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見得太多了,調動預備隊反擊,堵住口子,鉗斷敵人的進攻矛頭就行了。在與法軍總司令甘默林將軍通電話的時候才知道,因為法國軍隊太不“保守”了,以至于把盡可能多的軍隊都投入到反攻比利時、荷蘭去了,基本上沒有保留強大的戰(zhàn)略預備隊,后方空虛。歷史事實說明:

馬奇諾防線沒有引起軍事上的保守;

法國的戰(zhàn)敗也不是因為軍事上的保守。

因此,把這個例子拿來比附長城,進而得出“民族性”是“保守性”而且“根源在此”的結論,真是“亂點鴛鴦譜”的典型了。

長城建成后,是不是就保守了呢?

長城建成后,秦國滅亡,經過短暫的楚漢戰(zhàn)爭,中國復歸統(tǒng)一,建立了西漢皇朝。西漢時期,中國因為與匈奴斗爭,大規(guī)模開發(fā)了西域,即今天的西北各省和自治區(qū)。漢武帝曾經一度想徹底解決游牧民族問題,發(fā)動對匈奴的大規(guī)模遠征,兵鋒穿透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直達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使匈奴大部分歸化,少數(shù)向西遷移,到東漢時期,已經不再成為華夏民族的威脅。在長城建成之后的數(shù)百年間,我們注意到,長城不但沒有使我們的祖先“保守”起來,恰恰相反,我們祖先越過長城擴張的方向是前進得最遠的。向東北,漢朝越過長城進入了今天的北朝鮮,使我國當時的邊界幾乎與三八線重合,在長城外建了樂浪等幾郡;向西北越過長城,西漢到達了今天的哈薩克斯坦等中亞諸國的領土,以巴爾喀什湖為界,超出今天新疆的范圍。建立了西域都護府;向北越過長城,西漢騎兵達到了貝加爾湖,雖然沒有建立行政管理機構,但是基本上把相當于今天蒙古的地區(qū)的諸部落臣服了。相反,在沒有建立長城的各方向,華夏文明的擴張基本上被自然環(huán)境限制住了,在2,000年間沒有大的變動:

東面到海邊,三國時期到了臺灣,此外,沒有什么進展;

南面到海邊及越南北方,徘徊一段時間后又退回來了;

西南面到橫斷山脈附近;

西面長期受阻于青藏高原,后來是從西北繞過去的。

因此,歷史事實是長城和“民族性”、“保守”可謂“風牛馬不相及”。

為什么建長城?主要決定的因素是蒙古高原特殊的經濟人文和軍事地理條件。蒙古高原的邊界在陰山到燕山西北、大興安嶺以西一線。當時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與漢民族在陰山、燕山一帶有經濟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區(qū)又是沙漠化的地區(qū),這個沙漠化的地區(qū)隔斷了南方農業(yè)文明向北方推進的道路,但是,沒有成為北方游牧民族襲擊南方農業(yè)民族的障礙。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李牧就曾經大破匈奴。秦始皇也派大將蒙恬帥30萬大軍征討匈奴。但是由于當?shù)貨]有農業(yè)民族的定居點,占領了之后,漢族農民無法在沙漠地帶立足,更不可能越過沙漠深入蒙古高原建立穩(wěn)定的農業(yè)社會,最終都退回陰山和燕山以南。漢武帝自恃財雄勢大,硬是在農業(yè)為主的社會里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企圖一舉解決北方游牧民族襲擾邊境的問題,但是,盡管鐵蹄踏遍整個蒙古高原,由于無法在那里開荒發(fā)展農業(yè),立足不了,最后只好撤了回來,守在長城后面。盡管后來匈奴作為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國家在漢朝的打擊下漸漸分化瓦解,但是北方游牧少數(shù)民族的威脅并沒有象漢武帝希望的那樣徹底解決。

漢武帝登基是在漢朝文、景盛世之后,加上漢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遂傾全國之力大舉北伐匈奴。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國家,且深居大漠以北,在軍事上需要具備極強的機動性的快速部隊才能與之抗衡。早在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有見于此,遂發(fā)動著名的“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組建強大的騎兵集團,北擊匈奴,西御強秦,頗有成效。漢朝幾代皇帝根據(jù)這個經驗,組織大規(guī)模養(yǎng)馬,當時農業(yè)民族養(yǎng)馬的經濟性較差,漢朝根據(jù)晁錯建議規(guī)定養(yǎng)一匹馬,可以頂三個人服兵役。到漢武帝時,已經擁有大約40萬匹戰(zhàn)馬。以晁錯估計的一馬頂三卒的比例來計算,飼養(yǎng)這些軍馬所花費的開支相當組建120萬人的軍隊的經濟成本,加上常規(guī)騎兵以及步兵兵員,漢武帝當時相當于負擔了300萬軍隊的建設費用,當時西漢人民戶口大約只有5,000萬左右,勞動力大約1,500萬,除掉軍人、官吏以外實際勞動力約1,200萬(非生產性人員300萬左右,其中兵員約150萬,余為官吏)左右,平均3-4個勞動力負擔1個軍人的費用。這種情況從漢武帝起到匈奴郅支單于及其所部在康居國被陳湯統(tǒng)帥的漢軍殲滅止,前后歷時百余年,對社會經濟造成長期的巨大壓力。

漢武帝不幸的是,正好碰上匈奴也是雄才大略的冒頓單于后的最強盛的時代,“控弦之士三十萬”,大約有精銳騎兵三十萬。由于匈奴本身是游牧民族,其供養(yǎng)騎兵是其生產的主要產品之一,經濟成本比較農業(yè)民族低得多。而且其戰(zhàn)馬的擁有量應當大大超過漢朝,可以隨時補充軍用的損耗。

漢武帝向匈奴發(fā)動進攻的早期,因為經濟條件比較優(yōu)越,尤其是有四十萬匹軍馬供組建精銳騎兵集團,又得良將衛(wèi)青、霍去病,因此占據(jù)上風。特別是霍去病,擅長組織遠程快速奔襲,頗得機動戰(zhàn)之精髓,類似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德國名將隆美爾、古德里安,美國名將巴頓。衛(wèi)青則長于組織諸兵種合成作戰(zhàn),作戰(zhàn)指揮以穩(wěn)健著稱,但是機動性不如霍去病的騎兵快速集群,類似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英國名將蒙哥馬利,蘇聯(lián)名將朱可夫。在漠北戰(zhàn)役之后,匈奴遠遁漠北深遠之地,基本上已經不能為患漢朝邊疆。而漢朝經歷許多次重大的騎兵會戰(zhàn)之后,軍馬損失慘重。這時本應接受匈奴求和,休養(yǎng)生息,但是漢武帝和大臣們都為歷次大勝鼓舞,不愿議和,強令軍隊步騎混編,以解決軍馬數(shù)量和質量下降的問題。恰逢良將先后去世,后來未建功者如李陵、李廣利之流,以戰(zhàn)爭為封侯建功機會,冒險出征,導致屢戰(zhàn)屢敗,喪師辱國的結局。缺乏軍馬致敗以李陵的經驗最為典型。當時,漢武帝計劃進攻天山地區(qū),西出西域,包抄匈奴西翼,并打通與今天新疆和哈薩克共和國一帶諸國的交通,以爭取同盟國西擊匈奴。當時主力計劃派貳師將軍李廣利指揮,由前飛將軍李廣之孫李陵率5,000精銳部隊護送糧草。李陵不服,上書漢武帝說∶“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才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當一隊,到蘭于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向貳師軍!睗h武帝告知無馬可調。李陵竟然說∶“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涉單于庭!睗h武帝很受感動,遂批準李陵率步兵出擊,同時令強弩都尉路博德接應。但是當時眾將邀功心切,路博德亦不愿在李陵之后。于是漢武帝派李陵率所部孤軍先行深入;絽^(qū)偵察匈奴動靜?梢姰敃r受衛(wèi)青、霍去病大捷的影響,漢朝君臣都已經頭腦發(fā)熱到不講科學,不顧實際的地步。

李陵率部用大車運箭矢百萬及糧草,孤軍深入30天,到達目的地以后,突遇匈奴數(shù)萬騎兵沖擊。李陵軍環(huán)車為營,萬箭齊發(fā),匈奴騎兵傷亡慘重,據(jù)說超過萬人。但因為匈奴騎兵機動性強,數(shù)量眾多,始終掌握戰(zhàn)場主動權。李陵軍且戰(zhàn)且走,無奈道路遙遠,一個月無法休息,最后矢盡糧絕。不得已,李陵遂令全軍分散突圍,自己因為無顏見漢武帝,被迫投降匈奴。是役,李陵軍作戰(zhàn)極其英勇,殺傷匈奴騎兵過萬人,但是最終不免全軍覆沒。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在空曠的大草原的野戰(zhàn)條件下,行動緩慢的步兵無法抗拒騎兵強大的沖擊力和機動性。李陵考慮到這一點,隨軍帶了一批大車,一方面運載糧草箭矢,另一方面在與敵人騎兵遭遇時可以迅速“環(huán)車為營”作機動野戰(zhàn)工事,考慮不可謂不周到。無奈草原遼闊,一個月的步行激烈作戰(zhàn),完全超出人類體能所能承受的極限,不管士氣多么高,訓練多么好,最后都必然失敗。李廣,李陵父子是充滿悲劇和不幸的勇將世家,兩人都以勇冠三軍聞名,但都以軍事失利收場,在司馬遷的記述中充滿了沉重的惋惜,甚至自己也因為打抱不平而蒙受冤屈。不過,他們父子在用兵上確實是勇猛有余,智略不足,尤其李陵以步卒5,000涉單于庭更是鹵莽之舉。

表面上看,漢武帝后期伐匈奴屢戰(zhàn)屢敗,是因為缺乏良將,但是即使霍去病率步兵遠征,結果也不可能比李陵好。以霍去病最后一次大捷的情況看,漢軍當時出動十余萬精銳騎兵,并隨軍帶十四萬匹軍馬負責后勤運輸,合計動員軍馬幾乎達到30萬,這樣才能深入漠北,掃蕩單于王庭。到李陵時代,已經不得不實行步騎混編,大規(guī)模遠程奔襲遂成為不可能。在運動戰(zhàn)中,誰的機動性強,誰就占優(yōu)勢。隆美爾后來論及北非沙漠坦克戰(zhàn)時,直接了當?shù)卣f∶“對于一個摩托化和裝甲化的敵人,非摩托化的步兵師只有在占領著早已準備好的陣地時,才可以有相當?shù)膬r值!睋Q言之,在機動野戰(zhàn)當中非摩托化的部隊基本上是裝甲部隊屠殺的對象。古代的步兵對于騎兵而言,也類似,當時古代人認為,如果地形有利,一個騎兵頂八個步兵,如果地形略微不利,則一個騎兵頂四個步兵,如果在崎嶇山林,則一個騎兵不及一個步兵。這是古代游牧民族盡管經濟文化落后,武器裝備一般不如農業(yè)民族,卻具有強大戰(zhàn)斗力的物質原因。不但中國如此,古代羅馬以鎮(zhèn)壓斯巴達克起義著名的名將克拉蘇率領的羅馬軍團橫掃歐洲,但是在今天伊拉克一帶遇到了安息國的騎兵集團,象李陵軍一樣且戰(zhàn)且走,最后全軍覆沒,自己的腦袋被砍下來送到安息國王宮廷,給當成演戲用的道具拿上舞臺。以后羅馬步兵軍團就再不敢找安息人麻煩。

后來漢朝改變戰(zhàn)略,停止對單于本部的進攻。一方面,移民實邊,占領沙漠中水草肥美的地方,建立國防工事,包括修復長城。最主要的是河套地區(qū),陰山以南,是當時最北邊的農業(yè)開發(fā)區(qū),也是漢出擊匈奴的主要戰(zhàn)略基地。其它重要的地區(qū)有居延澤、休屠澤、冥澤、氏置水流域、賀蘭山附近的黃河流域地區(qū)。這樣,越過大漠入侵的匈奴騎兵就無法獲得水草,也無法大規(guī)模逼近漢朝邊界。農耕區(qū)一旦建立,邊防要塞的軍糧、兵源就可以就近獲得,一旦有敵情,可以據(jù)工事防守。另一方面,招降匈奴部眾,使之屏衛(wèi)邊防要塞前沿。后來,因為對漢戰(zhàn)爭慘敗,匈奴人民紛紛離心離德,在漢武帝以后頻生內亂,甚至于發(fā)展到五單于相攻伐的局面。漸漸地,大部分匈奴部落厭倦對漢侵略,而且為漢朝優(yōu)厚的招降條件吸引,愿意投誠之后遷移到大漠以南水草肥美之地游牧,其中相當部分以后逐漸棄牧農耕,與漢族同化。從后來西晉時代,匈奴首領劉淵以復興漢朝為反抗西晉,團結匈奴人民的主要口號,可見漢朝對于已經歸順的匈奴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還是基本平等,并為少數(shù)民族所樂于接受的政策。

但是,漠北廣大草原荒漠完全不適合農業(yè)發(fā)展,只能游牧,漢族軍隊即使深入,也只是隨戰(zhàn)隨棄,無法立足。那里一直是游牧民族的發(fā)源地,匈奴破滅了,有突厥,突厥破滅了,有蒙古……。這些游牧民族一旦強大,或者漢族中央政府陷于內亂,就會乘隙劫掠邊疆漢人的農業(yè)區(qū)。所以漢人統(tǒng)治的歷代皇朝都以長城為北方最重要的國防建設之一。

根據(jù)當時的國情,漢族皇朝對付位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最好的辦法是民族和睦。在國勢強盛的時候任命當?shù)仡^領為政府官員,對當?shù)氐淖赓x以軍馬形式支付,徭役以服騎兵役的形式,并且駐防到漢區(qū)內地。選拔當?shù)仡^領及其子女到中央任職或者學習,以增進民族上層之間的互相了解。在軍事上,建筑必要的步兵防御騎兵的工事,如長城,使一旦發(fā)生沖突,自己優(yōu)勢的步兵有所憑借,削弱敵軍騎兵的沖擊力度和機動性。

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元朝、清朝等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皇朝對長城不重視,尤其是清朝,把邊防重點放在“和藩”之上。而所有漢民族是統(tǒng)治民族的朝代,都重視長城的邊防作用。

16.《注意!坦克》的故事。

西方人認為,閃電戰(zhàn)的思想是英國戰(zhàn)略理論家利德爾·哈特首先提出來的,但是在軍事上首先付諸實踐的,是德國裝甲兵統(tǒng)帥古德里安將軍。他在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全面研究了利德爾·哈特的學說在戰(zhàn)爭中的運用問題,寫了一本書"Achtung!。校幔睿澹颍ⅲā蹲⒁!坦克》)宣傳閃電戰(zhàn)的思想,得到希特勒的重視和采納。后來,想不到這本書的書名,成為了他在戰(zhàn)場上的死對頭,蘇聯(lián)的朱可夫元帥打敗德國法西斯軍隊的訣竅。當?shù)聡ㄎ魉管婈牨平箍频臅r候,朱可夫臨危受命,主持莫斯科的防御。當時蘇聯(lián)紅軍兵力不足,朱可夫果斷地把兵力從戰(zhàn)線的中部,德國法西斯軍隊進攻莫斯科最近的方向調往兩翼,挫敗了德國法西斯軍隊對莫斯科的兩翼合圍。事后有人問朱可夫,你為什么不怕德國人發(fā)動正面突擊,直取莫斯科?朱可夫說,德國法西斯軍隊的主力是裝甲部隊,裝甲部隊出現(xiàn)在哪里,哪里就是敵人的主攻方向,當時發(fā)現(xiàn)莫斯科的正面基本上沒有敵人的裝甲部隊,而側面則集中了很多,因此判斷敵人的主攻方向一定是兩翼,正面的敵人只起牽制作用,頂多佯攻,因此我敢把紅軍主力從正面調往兩翼。在整個衛(wèi)國戰(zhàn)爭中,朱可夫始終堅持“注意!坦克”這個偵察原則,從敵人的裝甲部隊的活動判斷敵人的戰(zhàn)略戰(zhàn)役意圖,可以說百發(fā)百中,戰(zhàn)無不勝,成為蘇聯(lián)紅軍當中,戰(zhàn)功最顯赫的將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兩個聯(lián)系在一起的道理:

l主力的動向可以最準確地反映對手的戰(zhàn)略意圖;

l主力的動向是最難隱蔽的。

既然是主力,當然是競爭的主要手段,舍棄主要手段不用,而使用次要手段,在競爭當中很少人會這么做,所以筆者認為楚霸王項羽在反攻彭城戰(zhàn)役中,讓主力擔任誘敵的次要角色,而讓非主力部隊擔任主攻,實在是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的戰(zhàn)役指導藝術,在戰(zhàn)爭的指揮實踐當中很少有人敢這樣做,會這樣做的。既然如此,除了對手是像楚霸王這樣的少數(shù)例外,盯住對手的主力,仍然是洞察對手戰(zhàn)略意圖的最基本的方法。

英文里把主力叫做“Mainbody”--主體的意思。主力是實力的主體,或者說最大,最有競爭力的部分,最有活力的部分。大的東西,想藏起來就不容易了,活動的東西,想不引人注意更不容易。因此,主力又是一個競爭者在競爭中最難以隱藏,最難以偽裝的部分。盯住對手的主力,比盯住對手的任何其他東西更容易。

不過在這里我們要注意一個誤區(qū):顯眼或者說龐大不一定是主力的特征,不要一下子看走眼。因此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fā)現(xiàn),我在解釋實力的主體的時候,用了“最有競爭力”和“最有活力”去修飾。如果實力是由沒有差別的一個一個單位構成的,主力當然可以等于龐大的一群。你的全部存款存在兩個存折里,那一本金額大的存折當然就是你存款的“主力”,在這里,主力就等于大,就等于顯眼。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所擁有的實力是由不同質量和數(shù)量的要素組成,在這時,就不能夠僅僅根據(jù)龐大和顯眼來斷定主力。在工廠里,廠房通常比機器大,也比機器顯眼,但是從生產的物質條件來看,機器是生產的手段,而廠房只是為機器能夠正常運轉所提供的保障條件,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機器是生產物質條件當中的主力,而廠房通常只是起輔助作用的實力要素。我們看到文娛圈的紅星似乎個個都是美麗英俊,自然都會認為形象是他們成功的主力,但是你想過沒有:他們的成功程度和他們的美麗或者英俊的程度一定成正比嗎?看到最當紅的女明星,是不是她是人間最美麗的女子?你周圍,或者說文藝界都再也找不出比她更美麗的女子?看到最當紅的男明星,是不是他就是人間最英俊的男子漢?你周圍或者說文藝圈都再也找不出比她更英俊的男子?人們都喜歡“窈窕淑女”,但是胖演員成為明星的大有人在;人們都喜歡看英俊少年,可是白發(fā)明星也很常見,那么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各人的情況不一樣,不一定是一種因素,但是可以肯定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是外表的形象,而是形象以外的東西。坦克,剛好是龐大而且顯眼的東西,把它看成主力好像是很自然的事情,朱可夫盯住他確實沒錯。而在海軍方面,當時盯住龐大而且顯眼的戰(zhàn)列艦的人后來都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海戰(zhàn)證明是看走了眼。在太平洋戰(zhàn)爭方面,公認的主力是航空母艦,在當時比戰(zhàn)列艦小,也略微不那么顯眼。如果說航空母艦也相當龐大而且顯眼的話,那么德國海軍最終認識到潛艇才是最適合當時德國海軍的主力,這才是既不龐大也不顯眼,偷偷躲在海底下的主力的典型。因此,我們糾正這個誤區(qū)的最好的辦法,是選擇最富有競爭力而且最具有活力的實力要素作為主力,而不要根據(jù)他的大小和顯眼程度來決定。

現(xiàn)在,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成了最時髦的字眼,而且與比基尼,染黃發(fā)不一樣,是知識界,統(tǒng)治者口中的時髦字眼?墒切畔⑹鞘裁?信息有什么用呢?

信息是謀略的原料和前提,沒有正確和必需的信息,謀略就不可能是正確和成功的。人們常常用“聾子”,“瞎子”來形容信息系統(tǒng)失靈的情況。那是一種充滿了危險和不確定的競爭形勢,競爭者無法采取正確和有效的行動,如果對手的信息系統(tǒng)比較有效,則自己就陷入了被動。因此,現(xiàn)代情報理論認為,情報是一種信息,它具有使用價值,能夠為人們的決策服務。謀略是一種決策,當然離不開情報。

C3I ,是英文“指揮、控制、通訊、情報”等幾個詞的首字母,主要用于概括軍事上的有關電子硬件和軟件系統(tǒng),由于它的概括性很好,因此我們可以把它擴展到其它形式的競爭的類似系統(tǒng)上。假如競爭的主體是一個人,則C3I系統(tǒng)相當于他的大腦、神經和感覺系統(tǒng)。人通過感覺系統(tǒng)獲得信息,然后通過神經系統(tǒng)匯集到大腦處理,如果需要做出反應,就把大腦的決策指令通過神經系統(tǒng)控制身體的有關器官采取行動,并使之協(xié)調一致,準確無誤地實現(xiàn)大腦的意志。顯然,這個系統(tǒng)的任何一個字母所代表的部分發(fā)生了故障,都會影響競爭的效率。人體的重要器官缺損了,生活會帶來很多不便,人們把他們叫做“殘疾人”。但是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殘疾人”身殘志不殘,在周圍的人們的幫助下,能夠完成一些甚至“正常人”都未必能完成的偉業(yè)。誰能想象,人類至今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作品,竟然出自一個聾子的奮斗?!當然,如果是C3I系統(tǒng)嚴重缺損,即我們所指的嚴重精神病或神經病,則任何人都不會對于他們有什么苛求,即使法律,也免除了他們的民事和刑事責任。除了由于生理原因致殘之外,人的C3I系統(tǒng)還會因為其它原因不能正常或不能正確地發(fā)揮功能。最近,在我國的一些地方,有少數(shù)人染上了毒癮不能自拔,這些人,雖然身體器官健全,但是其身不由己,當毒癮發(fā)作時,不亞于生理上的殘疾。很多涉及黑社會的文學作品中,都把誘人吸毒作為犯罪頭子控制他人意志的手段。在競爭中,確保自己的C3I系統(tǒng)的效率,而同時削弱對手的C3I系統(tǒng)的效率,能夠有效地改善自己的競爭形勢。因此,很多謀略是針對C3I系統(tǒng)而發(fā)的,人們對于謀略的最普遍的感覺,也是集中在針對C3I系統(tǒng)上的。如“陰謀”之“陰”就是針對感覺系統(tǒng)的,就是隱瞞,不讓人知道的意思!霸幱嫛,干脆就是欺騙,訛詐。當然,這種看法是片面的。

C3I系統(tǒng)對抗,指競爭雙方針對雙方的C3I系統(tǒng)所采取的一切競爭行動。任何一方,對于自己的C3I系統(tǒng),既要對抗對手的干擾和破壞,又要排除自己系統(tǒng)內部自發(fā)的故障,以確保它準確無誤地發(fā)揮作用;對于對手的C3I系統(tǒng),則千方百計使之發(fā)生失誤,不能有效地工作。通常,軍隊和政府都有各種各樣的情報機關,它們向國內或國外派出許多人員從事“情報工作”,準確地說,應該是C3I系統(tǒng)的對抗,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情報的獲得。象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前蘇聯(lián)的KGB,連顛覆、策反、謀殺一類的事都有參與,顯然跟圖書館這樣的純情報組織的功能有很大的區(qū)別。

競爭各方的C3I系統(tǒng)的對抗首先表現(xiàn)在制造和排除故障與干擾上面。

故障指C3I系統(tǒng)因為非對手的競爭性行為的因素而引起的失誤。干擾特別指目的在于使對手的C3I系統(tǒng)不能正常發(fā)揮功能的一種競爭行為。例如,某銀行的值班保安人員當班時打瞌睡或擅離職守,這個是銀行的C3I系統(tǒng)發(fā)生了故障。假如這個人被犯罪分子灌醉了,或被犯罪分子的同伙在街頭的打斗所吸引而離開崗位去勸解,這個情況是銀行的C3I系統(tǒng)受到了干擾。有時,干擾也會來自第三者。中國男子足球隊往往臨門一腳欠功夫,據(jù)分析,心理壓力太大是原因之一。而這些壓力,來自國內過于熱心的球迷的狂熱期望,恐怕是主要的。運動員的心理素質鍛煉,其中的主要內容,包括在對方的愛好者和自己的擁護者的狂熱喧鬧中保持水準,這是針對來自第三者的干擾。

故障與干擾的動機來源有意無意

---------------------------------------------

系統(tǒng)外生故障與干擾背景

---------------------------------------------

系統(tǒng)內生故障與干擾對手

第三者

自己內部

競爭中的信息采集、整理、加工、利用和再創(chuàng)造過程。

偵察指主動地去獲得有關競爭、競爭環(huán)境和競爭對手的情報。在實際上,我們往往使用其它名詞來表示日常生活當中的偵察行為。在商業(yè)競爭中,人們用“市場調查”,在行政工作中,用“調查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也許用到“打聽”、“了解”之類。但是,“偵察”一詞的優(yōu)點是任何人一看而知是一種競爭活動,而且獲得對手情報的內涵在人們的理解中通常已經是帶有強調的意義。

獲得信息之后,要把收集到的信息加以分類、歸納。

對于殘缺不全的信息要進行修補復原。

在采集信息過程中,經常發(fā)生遺漏、錯誤的情況,需要信息部門進行糾錯、修補和再搜集的工作。

對于互相矛盾的,或者是事關重大的信息要進行求證。

即毛澤東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篩選出能夠構筑競爭模型的事實真相。

然后在所收集到的信息的基礎上構筑自己的認識模型,包括競爭模型和謀略模型。這是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在科學方法上叫做“建!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信息的再創(chuàng)造和再利用。

將能夠影響對手、第三者、同盟者的信息加以加工改造,有控制地發(fā)布出去,影響這些人的競爭活動,造成對自己的有利條件。這部分往往包含在建模過程中。

我們在建立認識模型的時候,應該注意好像物理學上的“測不準”原理一樣,我們也努可能獲得充分足夠的信息供我們決策。就像我們玩拚圖游戲一樣,先拿到當中的一塊,全白!我們的大腦開始運轉了:是一堵白墻?一匹白馬?一只白羊?晾著的一幅白床單?……如果是白馬的話,腦袋大概會在這個位置,尾巴大概會在這個位置,四蹄大概會在這個位置……其實我們并不需要知道全部信息,任何一個關鍵的信息我們能夠掌握就可以了。因此我們根據(jù)第一塊拚圖提供的信息推理第二塊拚圖的位置和內容,然后到比方說馬頭的位置找馬頭,如果找到的還是全白,我們還是不能斷定拚圖的全貌,不過已經可以排除白馬和白羊了。這時候我們繼續(xù)根據(jù)新得到的信息推理,我們認為圍墻的可能性比較大,然后我們就往上下兩邊尋找圍墻的墻頭和墻腳,知道我們能夠找到反映事物本質的特征為止。這種能夠反映事物本質的信息叫關鍵信息。坦克部隊的動向,是德國軍隊戰(zhàn)略的關鍵信息,所以朱可夫盯住德國的坦克部隊不放。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獲得信息是要付出代價的,發(fā)出或者傳遞信息也要付出代價,為了提高競爭的效率,我們應該選擇高效率的方式來獲得或者發(fā)送信息。

商業(yè)活動當中,品牌就是“坦克”。如果我們希望顧客買我們的產品,我們就要把關鍵的信息傳遞給顧客,我們有很多產品,每種產品有多種性能,我們不可能對每個顧客都解釋清楚。可是如果我們能夠讓顧客知道,我們的品牌就代表優(yōu)質,就代表高雅,那么想買這類產品的顧客就會在想買東西的找上門來。就算使顧客不想要我的品牌代表的產品類型,那么至少不浪費他的時間,也節(jié)省了我接待解釋的功夫。

17.兵不厭詐。

《孫子兵法》為後人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名句:“兵以詐立”,“兵不厭詐”。詐者,詭詐也。孫武認為,在軍事斗爭中,必須而且應該用詭詐來使敵人犯錯誤,并且利用這種錯誤來戰(zhàn)勝對手。傳統(tǒng)的社會為了維護秩序,安定,團結,通常是排斥競爭的,即使容忍一定程度的競爭,也都盡量使之受到控制。而詭詐特別容易引導競爭的雙方走上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以致于造成過分的,不必要的破壞。因此詭詐一般是被排斥的,被認為是不道德,不正當?shù)臇|西,只有在軍事斗爭中才有生存的余地,因此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不屑一顧的東西。但是正是這種簡單的否定態(tài)度,使得人們對詭詐本身不甚了了,而且還助長了盲目濫用的行為。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正視它,認識它,并且在競爭中恰如其分地應用它。

當人們指某些競爭行為“詭詐”時,一般包括以下三種意思:

----欺騙對手;

----利用對手受騙後所發(fā)生的失誤來戰(zhàn)勝對手;

----造成過分的破壞,或者非正義性。

但是,核心的意思只是前兩條,第三條是因為詭詐在道德上被否定,因此人們總把一般的競爭道德往上套,認為它必然會造成道德上不可接受的後果所致,并非一切被斥之為“詭詐”的行為都包含這一層意思。通常人們指某種競爭行為為“詭詐”時,并不一定關心其結果,甚至其結果并不會造成過分破壞的競爭活動,也會被斥之為“詭詐”。素稱“一代奸雄”的曹操,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用了兩個例子來形容他的性格:一是曹操幼時,叔父管得太嚴,經常向他父親報告曹操的調皮行為。為了對付叔父,一次,曹操假裝昏倒,叔父趕快報告他父親,但等曹父趕來時,曹操若無其事,從此曹父不再相信叔父的話,誤以為叔父對曹操有偏見。另一個例子是曹操隨陳宮出逃途中,因誤會而屠殺朋友一家。之後對陳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边@兩個例子給人以詭詐印象的是曹操對叔父玩的詭計,而不是誤殺友人全家。因為後一個例子給人的印象是兇殘,無所不用其極。曹操在前一個例子中,并沒有對叔父造成實質性的損害,本身是一種自衛(wèi)性的行為,但是由于使用了欺騙的手段,并有效地利用了欺騙的效果來損害叔父在父親心目中的信譽,故被人們認為是詭詐行為。詭詐不一定包含過分破壞和非正義在內。

因此詭詐的要素有二:欺騙對手,利用欺騙的後果戰(zhàn)勝對手。人們常用陷阱,圈套來形容詭詐,因為它們包含了這兩個要素。大凡陷阱,總要進行偽裝,因為沒有人會自己去找倒霉。但是僅僅是進行欺騙,并不用來競爭,只能是普通的惡作劇,例如西方愚人節(jié)里玩的各種把戲。

至此我們就可以認識什么是詭詐了。在競爭中有目的地,有系統(tǒng)地向競爭對手輸出失真的,不完全的信息,以便使其產生錯覺,進行錯誤決策,并因此而低效率地部署和使用自己的實力,陷入被動地位。而自己則對此加以利用,以便較為輕易地擊敗對手。這樣的一種競爭活動就是詭詐。

如前所述,詭詐包含了欺騙,即向競爭對手有目的,有系統(tǒng)地輸出不完全的,失真的信息,使對手產生錯覺,得出錯誤判斷,產生錯誤決策,采取錯誤行動,低效率地配置和使用實力,從而使這種狀況易于被我方利用來攻擊對手。欺騙有兩種:一種是積極的,一種是消極的。積極的欺騙就是主動地設法讓對手知道錯誤的信息,并信以為真。例如,曹操開始詐發(fā)癲,把這種信息主動地傳達給他的叔叔,使他叔叔信以為真。消極的欺騙主要是指千方百計地隱匿對手希望知道的信息,使其根據(jù)不完全的信息產生錯覺,只看到事情的一個側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破譯了德國最高層的密碼,為了不讓德國人知道此事,甚至在知道德國將空襲考文垂時,仍然不通知該城當局采取防范措施,以至該城在空襲中損失慘重。在太平洋,美國人用同樣的方案,不讓日本人知道自己的密碼已經被美國人破譯,在中途島重創(chuàng)日本聯(lián)合艦隊的主力航空母艦戰(zhàn)斗群,后來又在所羅門群島上空將日本聯(lián)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擊斃。信息給人們以構思競爭模型的原料,錯誤的信息如果被接受了,構思出來的模型就會有如劃蛇添足,包含了一些錯誤的部分,這樣的模型不可能給使用它的人們計劃出正確的應付謀略。同樣,不完全的信息,尤其在關鍵的部分不完全,也會造成模型錯誤,最後也不能得出正確的謀略。所謂“兵不厭詐”,嚴厲的保密也是詭詐的一個方面。

在利用不完全的,失真的信息使競爭對手犯錯誤之後,接下來就是利用這種錯誤來挫敗對手,贏得競爭。很簡單的例子,運動員在足球,籃球,排球,拳擊,擊劍等項目的比賽中,經常利用假動作來欺騙對方,使對方對自己下一步的行動判斷錯誤,因而舉措失當,使自己有機可趁。有一位足球守門員曾說過,由兩翼進攻然後突然傳中的射門非常難對付。因為對方從兩翼發(fā)動的攻勢吸引了門前的主要防衛(wèi)力量,也吸引了門衛(wèi)的注意力,并把自己的位置站在比較偏向受到進攻的一側?墒菍Ψ酵蝗话亚騻鞯揭粋中路偷襲到球門附近的隊員。這時,去阻截側翼進攻的幾個球員一時間回防不及,置于無用,而預防偷襲的一兩個隊員也來不及站在最恰當?shù)奈恢,而對方偷襲隊員很可能就利用這一剎那飛起一腳,或躍起頭球破門。在這決定性的一瞬間,守門員很可能正在從側翼回防的途中,還沒有來得及擺好接球的架式,來不及判斷球路,大門已經失守。從狩獵中借用的術語:陷阱,圈套都有類似的意思。例如,從陷阱中引申出來的陷害就很形象,獵人首先在捕獵對象的必經之路上挖好陷阱,又小心加以偽裝,使野獸看不出來,如果至此為止,我們可以稱之為消極的詭詐行為。但有的獵手還不滿足,在上面放上野獸愛吃的食物,向它輸出錯誤的信息。使得野獸在美食誘惑下忘記保持應有的警惕,從而誤入陷阱,這就變成積極的詭詐行為了。如果光有欺騙,而沒在競爭中對欺騙的後果進行有計劃的利用,以利于挫敗對手,贏得勝利,這也不能算詭詐。例如朋友之間的惡作劇,夫妻,親人之間在生日期間給對方造成的驚喜,為避免過分刺激自己心愛的人而隱瞞某些不幸的消息,小孩子做錯事後為逃避責罰而隱瞞真向的行為-這些 “欺騙”,都不發(fā)生在競爭場合,輸出不完全,失真信息的人,并沒有計劃利用這種行為的結果去使對手在競爭中失利,因此,這些都不能算詭詐行為。

詭詐在競爭當中的作用是影響對手、第三者、同盟者的謀略和實力變化過程,以形成對自己有利的競爭形勢。情報分自己的情報和對手及環(huán)境的情報兩個方面。了解形勢先自自己開始,從自己的指揮控制系統(tǒng)開始,然后伸展到自己的各個實力要素。人們往往忽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因而古人說:“人貴有自知之明!

情報分為兩類,一類是決策情報,是用來自己決策的,要求盡可能符合客觀實際,不能帶有任何感情色彩的歪曲;另一類是控制情報,是用來影響別人決策用的。控制情報又分為兩類,一類是控制盟友用的;另一類是控制對手用的。這兩類情報的目的是影響對象的行動,手段是創(chuàng)造競爭形勢的形象,使盟友或對手認為形勢如情報所言,因而應該采取某種行動,而這種行動正是情報輸出者所期望的,有利于己方獲勝的。

詭詐行為本身和其它競爭行為一樣,不一定有違人們?yōu)楦偁幵O立的道德標準,卻常常特別被人們所一般否定,即使在道義上接受戰(zhàn)爭這樣殘酷的競爭行為的人,也不能容忍詭詐。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們關于詭詐的經驗更為普遍,更經常。一個人可能平淡無奇地度過一生,沒有受到戰(zhàn)爭,搶劫等暴力行為的損害,可是他很少有機會逃過社會競爭當中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詭詐行為的損害或挫敗。而且,一切違背道德標準的競爭行為當中,詭詐行為都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這種現(xiàn)象,常常使在道德上難以判斷競爭性質的人們輕易地找到一個標志:凡是采用詭詐手段的競爭都是不正當?shù)。而且,人類社會的生活經驗教導人們要崇尚實力,而詭詐卻反對光明正大地以實力正面對抗實力,主張借機弄巧,使對手的實力無用武之機,或只能低效率地使用,因此常被弱者所喜用。人們在崇尚實力的風氣下,自然崇尚強者,鄙視弱者,連帶地,也鄙視弱者對抗強者的利器:詭詐。而肯定強者對付弱者的手段:以實力來進行光明正大的較量。

盡管人們一般地在道德上將詭詐判處死刑,但在很多類型的競爭中,卻又分別開恩加以特赦。千古一句“兵不厭詐”,就把詭詐在武裝斗爭中的地位給肯定了。人類的所有競爭行為之中,最具有破壞性的莫過于暴力沖突,莫過于戰(zhàn)爭了?墒亲怨乓詠,人們在討論某一次暴力沖突或戰(zhàn)爭的道德方面時,從來不將詭詐作為評價的標準。例如:抗美援朝的第一,二次戰(zhàn)役,我志愿軍大兵團隱蔽入朝,秘密展開,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分兵冒進的偽美軍以沉重打擊。可稱為“兵以詐立”的一次光輝范例。其中東線的第九兵團三個軍的展開完全在敵機不斷偵察之下進行。結果敵軍毫無察覺。精銳兇悍的美陸戰(zhàn)一師,曾在太平洋戰(zhàn)爭的瓜達卡納爾島戰(zhàn)役中迭挫日軍精銳師團,這次卻在長津湖附近陷入重圍,損兵折將達半數(shù)以上,丟棄了大部分重裝備奪路而逃,只是靠了嚴寒和空中優(yōu)勢,才幸免全軍覆沒。對于九兵團的推進和展開,西方新聞界驚呼為“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我《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zhàn)史》驕傲地引用了這一段話。這表明,該書的作者和西方新聞界對在軍事行動中詭詐行為持肯定態(tài)度。是不是只有在對敵斗爭中,詭詐行為才能在道德上獲得生存權呢?也不盡然,請看在商場中,很多詭詐行為被判有罪,被法令所禁止。例如,買假藥,克扣斤量等。但有一些詭詐行為卻被人們所接受,例如,用明星來進行廣告宣傳,本身就具備了詭詐行為的條件。一個人之所以成為明星,幾乎與使用某個品牌的商品毫無關系,這是一般的常識,但廣告卻旨在給人們造成一種印象,似乎某位電影明星之所以艷光四射,是因為使用了某個牌子的化妝品;某個球星之所以成功破門,是得利于某種飲料或某種體育用品。而每一個人使用了這個牌子的商品,就有機會象明星們一樣健美,成功。這種失真的信息旨在把顧客從其它商品的賣主那里爭取過來,心甘情愿地把錢交給做廣告的廠商,甚至交得比他在沒接受廣告信息前愿意付出的要多。這類廣告是我們司空見慣的,不僅法律不加以禁止,而且那些明星也樂此不疲,為什么?因為很少人在道德上譴責這種行為,明知其中有詐,但并不在意,明星們不用擔心參與此類活動會有損自己的公眾形象和聲譽。文革期間,女性的化妝,打扮被視為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表現(xiàn),革命意志衰退的癥兆,因此服裝男性化,和男同志們一并被世人譏為“蘭螞蟻”,“灰螞蟻”。改革開放以來,化妝,打扮不僅在女性世界里被視為理所當然,而且在男人的世界中,西裝革履和各種化妝品也大舉入侵?墒羌毾胍幌,人們?yōu)槭裁匆瘖y,打扮呢,不是為了使自己給人以超過自然美的人為美嗎?其中的一些手段,給人以假的信息:例如高跟鞋,使女性顯得比她實際的身高要高,涂脂抹粉,不僅掩蓋了臉部的一些天然缺憾,而且使之有更加可人的顏色,質感。所有這些失真(如果我們把天然美視為真的話)的信息傳送出去,為了什么呢?不就是為了贏得別人的歡心嗎?從情敵那里爭取意中人的愛情,從社會人海中贏得尊敬,贏得機會。在這個問題上真實反而會引致道德譴責,現(xiàn)代文明國家,無一不立法禁止在公眾場合暴露身體的某些部分。其它國家即使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社會公德也是譴責的。而這種情況決不是個別的,現(xiàn)代文明社會,普遍都尊重,保護個人的隱私權。一個人向社會隱瞞自己的私生活,自己的財產被認為是理所應當?shù)模┞,侵犯這種隱私權被認為是有違公德甚至是有違法律的。而一個人隱瞞自己的私生活和財產,除了在社會生活中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外,還可以達到進取性的目的。一個人在求職競爭時,如果能隱瞞自己從前的酒後開車記錄,很可能可以獲得一個較好的職位,假如暴露了這個隱私,可能根本就不會被錄取,連較差的職位也輪不到。

因此,道德標準是由競爭的目的和代價決定的,而不是由手段決定的。如果競爭的目的不正確,則整個競爭行動都是在道義上應被譴責的,例如,哥倫比亞毒犯對政府掃毒行動的反抗,日本侵華戰(zhàn)爭等。如果目的可以被社會公德接受,而要求社會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以致這個目的的實現(xiàn)不足以彌補這樣的代價,或者本可以減輕的代價而沒有努力去減輕,這樣的競爭也不可取。這方面的例子比較典型的有白起坑殺趙卒40萬,孟姜女哭長城,隋煬帝開大運河等。如果競爭的手段是配合錯誤的目的,或是使社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則這些手段也應受譴責,人類社會為了限制競爭的消極目的和過分的破壞,曾經以法律,公德,風俗,輿論等手段來使各種競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就連最殘酷的競爭形式-戰(zhàn)爭,如今也不得不受制于國際公法。濫殺平民,戰(zhàn)俘受到法律制裁和輿論譴責。其它形式的競爭,就更不必說了。體育是最典型的受控競爭。人們?yōu)槊恳豁椄傎愴椖恳?guī)定了明確,嚴格的比賽內容,踢足球的,除守門員外,任何隊員不得用手觸球;拳擊運動員,不得用腳打擊對手;摔跤運動員,不得出拳傷人。這明確的規(guī)定,都是使某項競賽明確地服務于促進人體某方面才能和技能的開發(fā),而把其它的才能和技能排除在外,但是,有的人因為沒有希望在公平的競爭中戰(zhàn)勝對手,就乞憐于各種不正當?shù)氖侄,而這些手段幾乎都包含了詭詐的因素。因為人們無法正面攻擊社會對競爭的控制和管理,只好借助于虛假的信息,以便繞過或躲過這些控制和管理,這樣,使用詭詐的手段是必不可免了。但是,我們細細分析每一項競爭都會發(fā)現(xiàn):有兩種詭詐,一種為社會所接受,因為它服從積極的競爭目的,沒有對社會造成過度損害,沒有破壞社會對競爭的控制和管理;另一種則為社會所不容,因為它服從于一種對于社會進步,公眾利益有損的目的,對社會造成了過度的損害,或者使得社會對競爭的控制和管理受到破壞和削弱。因此,運動員可以用各種假動作來欺騙對手,可以使用心理戰(zhàn)來破壞對手的斗志,以便幫助自己戰(zhàn)勝對手,但卻不可以服用違禁藥物,因為違禁藥物損害運動員的健康,違反了體育競賽促進健康的積極目的,而假動作,心理戰(zhàn)等等卻可以鍛煉運動員的反應,判斷,靈活等等素質,有助于達到體育競賽的積極目的。因此,對于競爭中的詭詐行為,不能一概而論,必須要做具體分析。同樣道理,詭詐行為與信用之間也不是絕對排斥的,因為信用表明一個人接受社會公德對于競爭的控制和管理,排斥那種為競爭制造不必要的不確定性,使之不利于社會對競爭的控制和管理的詭詐行為。很容易明白,從控制的角度而言,變量的數(shù)量越少,變化越是有規(guī)律或者易于被預測到,不確定性就越小,控制就越容易實現(xiàn),越有效。因此,社會鼓勵信用,鼓勵誠實無欺,也不反對一些“正當?shù)摹薄氨粎捲p”行為。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要經過那么幾個階段:

l知覺。即一個陌生事物剛剛被人們的感官發(fā)覺的時候,印象還很模糊。這時如果這個事物迅速消失,會給人以疑幻疑真的感覺,或者無法描述出對象的詳細情況。這是感覺的初級階段。

l注意。人對某個事物產生了興趣,有針對性地,多方面地感覺它。這樣人們就能對這個事物在比較靜態(tài)下,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表面現(xiàn)象有較為細致的了解,并有較深刻的印象。這是感覺的高級階段,即所謂的“下馬看花”。由于人的注意力有限,必須集中在少數(shù)事物上。而集中在什么事物上,在兒童時期是沒有規(guī)律,隨心所欲的,所以我們說,孩子沒定性。到了成年以後,就受到經驗的支配,受理智的指揮了。

l經驗。這是在實踐中認識事物,進一步把認識擴展到事物的動態(tài),事物的變化或者行為的模式,規(guī)律,人們把自己觀察到的關于同一事物的加以綜合,歸納,整理,最後得出關于某一具體事物的規(guī)律性的認識,這就是所謂的經驗。經驗的特殊意義在于,使人們對于一個具體事物的知覺和注意過程成為了主動的,有目的,有指揮的行為。他不再象嬰兒一般對事物只是泛泛地感覺,或受對象的形體,色彩,動態(tài),聲光等支配,而是一開始就關注最有意義的信息,這就提高了感覺的效率。

l理性推論。這是普遍化,深刻化了的經驗,是人們在無數(shù)關于具體事物的經驗基礎上,篩除一些只與具體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或事物特點有關的經驗,而保留那些適用范圍更廣泛的經驗,用邏輯的方法進行加工,整理,提煉成為理論。理論是人們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周圍世界的一種認識模型。它有助于人們從認識中把握那些僅憑一時感覺所不能達到的東西,并且進一步去預測事物的未來和變化,從而能夠計劃和安排自己的行動,使之配合未來的發(fā)展。憑著理論的認識幫助,人們可以依據(jù)零星的,不完全的感覺信息去構思一個完整的世界,這個世界過去,現(xiàn)在,將來的變化模式,從而掌握事物的進程。這個需要很多人,很長時間,很大范圍去感覺的東西,甚至進入了感覺所從來未達到過的境界。因此,理性的思維成為認識的強有力的杠桿。

但是,在認識的四個階段上都有可能失誤,所以人們才不可能在事實上達到絕對真理性的認識,才形成了對同一事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眾多思想觀點。而詭詐行為在競爭中對這些失誤的可能性加以利用,造成對手人為的認識錯誤,從而在競爭中陷其于不利形勢。

在認識的第一、二階段上,詭詐行為主要有兩方面:隱匿或淡化真實的事物特征,強化并突出虛假的事物特征,以便隨之而來的注意從真實的信息上引開,而接受虛假的信息。這兩方面詭詐行為一是為對手的感官制造困難,超出其功能之外,使之不能勝任感知的任務。例如,乒乓球員使用正反兩面不同膠貼的球拍在比賽中來回變換,使對手感到“變幻莫測”,無法判斷;姑娘們用脂粉來掩蓋臉上某些不盡如人意的天然之處,使心目中的如意郎君“不識廬山真面目”;許多已到不惑之年的男士,喜歡把一側的頭發(fā)橫越頭頂梳到另一側,以掩蓋當中漸禿的部分,而另一些高齡人士則喜歡使用烏發(fā)劑,使斑斑白發(fā)重新變得烏黑油亮。在軍事上人們常用地形,地物,坑道來隱蔽自己,還有燈火管制,無線電靜默,施發(fā)煙幕,利用夜暗,減弱戰(zhàn)斗兵器發(fā)出的聲波(如潛艇),光波(槍炮消焰器,鋼盔上的布套),紅外線,電磁幅射等(美國的F-117戰(zhàn)斗機和B-2轟炸機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另一方面的詭詐行為是使對手的感官發(fā)生錯覺,以虛假的信息為真,而真實的信息為假。體育比賽中的假動作,戰(zhàn)爭中的聲東擊西,爭辯中的虛張聲勢,喜慶中的鋪張,渲染,政界人士的官腔,外交詞令等等。

針對感覺的第三,第四階段,詭詐行為的手段主要有:

制造一種虛假的經驗。如“三十六計”中的“瞞天過海計”就用“常見則不疑”來為對手制造虛假的經驗。在諾門罕事件中,蘇軍統(tǒng)帥朱可夫下令前線每天開動各種車輛制造噪音,但并不采取積極的軍事行動。日軍開始很緊張,後來經過偵察,知道蘇軍是在虛張聲勢,就習以為常了。蘇軍利用日軍的麻痹心理,公然開動坦克,汽車,調兵遣將,變更部署,從防御轉入進攻。

詭詐行為如果要成功的話,總是抓住了以下要素:

⑴.利用對手情報系統(tǒng)信息輸入的不完全性,干擾,雜波。

⑵.利用對手的心理弱點。

⑶.利用對手已有的判斷錯誤。

⑷.使輸出的假信息與背景信息具有連續(xù)性--似是而非。

⑸.加大對手情報系統(tǒng)信息濾波的負荷,增加發(fā)生故障,誤判的頻律。

⑹.利用某些物質運動形式對于信息載體的遮蓋效應,以強噪聲壓制訊號。

⑺.實行信息屏蔽,直接阻止競爭對手獲得信息。

⑻.“黑洞”效應,使信息載體有來無回,或者不能發(fā)出。

由于人們在競爭中如此頻繁地使用詭詐行為來戰(zhàn)勝對手,以致于每一個人在投入競爭之后,都會小心提防對手的詭詐行為。無論從使用詭詐行為的角度來看,還是從防止受到詭詐行為的傷害的角度來看,了解詭詐行為成功的要點對于提高謀略水平都是很有意義的。

詭詐行為的直接對手是對方的情報系統(tǒng),間接對手是對方的指揮系統(tǒng)。我們來看看詭詐行為是從哪些方面來破壞對手的這兩個系統(tǒng)的正常作用的。

先看對付情報系統(tǒng)方面:

1、使輸出的假信息與背景信息具有較高的連續(xù)性,以達到似是而非的效果。

我們要看見并且辨別一個物體,通常我們的眼睛會看出這個物體與周圍的一切(我們叫做背景)之間存在著某種界線。這種界線或者是由線條組成的,或者是由顏色組成的,或者是由光的強弱組成的。這種界線使我們看到了這個物體與別的一切的區(qū)別。假如我們是在一大張白紙上看出一顆黑點,在白色墻壁上看出停留的蒼蠅,就會有這種感覺。由四周延伸過來的潔白的背景到這里中斷了,出現(xiàn)了不協(xié)調。這種與背景的中斷與不協(xié)調越是強烈,這顆黑點或蒼蠅越是容易被我們發(fā)現(xiàn)。但是反過來又會怎么樣呢?如果在白紙上不是黑點而是淡灰的點,如果墻上不是蒼蠅而是跳蚤,是不是難以辨認一些呢?如果白紙上掉的是一些粉筆灰,而墻上的只是一粒微塵,我們也許會忽視了。在自然界的生存競爭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爬在樹叢中的昆蟲或者象一根干樹枝,或者象一塊樹皮或者與樹葉有著同樣的顏色;魚兒在背上的是河底的黑灰色,在腹下,則是河面天空的銀白色,上上下下都給瞞過了。在人類社會的競爭當中,最典型的是軍事上的偽裝。在近代,西歐軍人為了表現(xiàn)軍人的威武,常喜歡穿顏色鮮艷的軍裝,尤其是紅色。在當時近距離的方陣對殺或對射當中,這種軍裝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是,在英布戰(zhàn)爭中,實力弱小的布爾人面對強大得多英軍,放棄了正規(guī)戰(zhàn)的打法,改而采取游擊戰(zhàn)。由于當時的武器射程已經比較遠,因此,身穿綠色軍裝的布爾戰(zhàn)士,在南非草原,叢林的掩護下,時隱時現(xiàn),飄乎不定。而身穿大紅軍裝的英軍士兵,在碧綠色的環(huán)境背景襯托下,成了布爾人的顯眼的靶子,傷亡慘重。這次戰(zhàn)爭使得軍裝的顏色從體現(xiàn)威武精神一變而為著重隱蔽:冬裝是白色,襯白雪的背景;沙漠作戰(zhàn)穿黃軍裝,襯黃沙的背景;山地作戰(zhàn)穿蘭灰色軍裝,襯山巖的背景;夏裝是綠色,襯草木的背景,F(xiàn)在進一步發(fā)展到了迷彩,讓遠處的敵人不能根據(jù)一大塊不變的顏色看出自己,讓對方看到似乎除了樹葉,青草之外還似乎夾雜著一些樹枝,泥土和陰影,真是似是而非了。因此這是詭詐成功的第一要著,要使向對手發(fā)送的假的信息與背景信息要盡量吻合,亦即盡可能“象真的一樣”。如果我們聽說某位朋友買了一輛小飛機,我們就會問:“是嗎。”產生懷疑。因為在我國社會現(xiàn)狀下,一般人是不具備購買私人小飛機的條件的。我們聽到的這個信息與周圍的背景信息不連續(xù),因此這個破綻就會被看出來。但如果一個美國人聽說另一個熟悉的美國人買了一輛私人小飛機,他可能不會對這個熟人能不能買產生疑問,而是對牌子,性能等產生興趣。

盡量象真的一樣,這是制造和發(fā)出失真信息的基本要求。

2、利用對手情報系統(tǒng)信息輸入的不完全性,干擾,雜波。

即使在完全沒有對抗的情況下,任何情報系統(tǒng)也不可能完全探測或接收到自己想獲得的一切信息。本來,自己內部的信息應該是比較易于掌握的,尤其在信息發(fā)送的雙方都有建立聯(lián)系的動機的情況下。但即使是這樣,也不可能完全地接收到一切信息。在八十年代初,我們對外開放政策實行的時間還不長,當時就反映出我們外貿企業(yè)在國際市場上遇到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信息傳遞和處理的速度不適應世界市場的變化。常常有這樣的事例,外貿人員得到了信息,反映到企業(yè)主管,做出決策後,層層上報,申請外匯,批文等,等到這一切手續(xù)辦妥,已經時過境遷,賺錢的買賣可能變得賠錢了。在類似的事例中,基層人員很急于向上報告,上級自然也有辦好事情的動機,兩頭都不乏積極性,可是信息的不完全性是不可能克服的。以致于有的國際詐騙犯可以騙了一家公司又再去騙另一家公司。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每個居民都要領居民身份證,這樣遺失的問題就不可避免,于是每個城市,每份地方報紙都登栽不少遺失聲明,可是,如果有個歹徒利用拾到的身份證作案,試想,有幾位有關的人員恰好讀到過這個身份證的遺失聲明呢。即使是專門記錄的民警人員,也不可能憑人腦記憶如此龐大的信息量。除非依靠電腦檢索,而電腦網絡的不完全,電腦信息不可能讓一切用得著的人員分享的實際情況,也在客觀上方便了了利用身份證作案的歹徒。

除了信息輸入的不完全之外,任何信息系統(tǒng)還要對付來自自身的和環(huán)境的干擾。最典型的來自自身干擾得例子,莫過于在諾曼底登陸前,曾經發(fā)生在納粹德國情報系統(tǒng)中的自我干擾。一個是曾任納粹諜報局長多年,而當時改任經濟戰(zhàn)機關首腦的卡納里斯海軍上將,卷入了反納粹的“黑色樂隊”集團活動,成為盟軍的情報來源之一,除了這種在政治軍事外交,商務活動中常有的變節(jié)行為之外,那些忠于希特勒的情報系統(tǒng),也制造了干擾。希特勒為了防止自己的情報系統(tǒng)失靈,特別制造了諜報局和黨衛(wèi)軍保安處兩個重復機構的矛盾。諜報局的一切情報都必須經過黨衛(wèi)軍保安處的審核。由于希特勒本人在戰(zhàn)事失利的情況下,總是一廂情愿地追求那些有利的情報,黨衛(wèi)軍保安處的情報審核人員投其所好,總是把諜報局西線情報分析科對盟軍的估計打一半折扣上報希特勒。分析科的科長羅恩納對此很著急,于是就接受了下屬英國組組長的建議,把估計加倍上報,以便使希特勒在經過黨衛(wèi)軍保安處的折扣后,還能知道實情。為了支持這種加倍,他們不得不把盟軍虛張聲勢的一些行動作為支持情報得依據(jù)。如果這種加倍和減半的行為成為慣例 ,那么來自兩方面的干擾相互抵消后,希特勒仍能收到所需的信息。可是在諾曼底登陸前夕,黨衛(wèi)軍保安處不知出于什么緣故,突然停止了減半的行動,于是來自自己情報部門的加倍干擾,就使希特勒收到錯誤的信息。這些信息使得希特勒誤判諾曼底登陸為盟軍的佯攻,在戰(zhàn)事開始的頭幾天,嚴禁使用后備裝甲兵團和向諾曼底方向派出大量援軍,使盟軍成功地鞏固了灘頭陣地。除了上述出于背叛和忠誠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熱情所造成的干擾之外,敷衍了事造成的干擾的危險也不可低估。在諜報局控制下的一個間諜保羅·費德馬克,代號“澳斯特羅”,鑒于情報收集工作的巨大危險性,干脆自己胡編情報搪塞上司,騙取活動經費 。對于來自環(huán)境的無意的干擾,我們可以稱之為背景雜波。之所以用背景雜波這個詞,是因為現(xiàn)代突襲當中,超低空突防是利用環(huán)鏡對對手的無意干擾的一個典型事例。雷達是利用發(fā)射出去的電波的反射回波來探測目標的,如果敵機飛得太低,波浪,山坡,建筑物等地物反射回來的雜波就會把敵機的回波給淹沒了,使得雷達操作人員無法判別。現(xiàn)在的企業(yè)開始重視市場的調研工作了,可是在很多情況下,得回來的問卷信息不一定是確切的,很可能是被調查者心不在焉胡亂編造的,或者是由于對某事物有成見而任意夸大或縮小的。因此,統(tǒng)計上對于搜集到的資料,都必須經過處理,找出那些反映大多數(shù)情況的趨勢,而把那些偏離的情況作為例外,歸入“統(tǒng)計誤差”中不予置理。這是統(tǒng)計技術上對背景雜波干擾的排除。但是并不是一切背景雜波干擾都能用統(tǒng)計方法加以排除的。統(tǒng)計方法的局限性有二:第一,它是一種定量分析的方法,對于一些需要定性分析的問題束手無策;第二,它的基本原理是大數(shù)定理,要求有一定的樣本數(shù)量來保證結果的正確性,遇到無法抽樣或者樣本數(shù)很少的情況下,它的結論就不夠正確了。而采集大量的樣本需要花費大量資源,而且很多時候來不及,也沒有條件。

由于有這種情況存在,任何情報系統(tǒng)都存在著被對手利用的機會!秾O子兵法》上說:“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亂至矣,是所謂亂軍引勝!边@里指出了情報系統(tǒng)內部干擾的后果是“亂軍引勝”,因為諸侯加以利用,趁機發(fā)難!秾O子兵法》又提到了利用對手情報系統(tǒng)內部自我干擾的辦法:“故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币约埃骸胺撮g者,因其間而用之!本唧w例子,前面在提到認識的心理過程時已提到過,這里不重復。

利用環(huán)境背景雜波的例子,歷史上曾有許多著名的故事。社會上,通常都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迷信觀念,對于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而言,這就是一種背境雜波,利用得好,收效顯著。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得農民起義,就巧妙地利用了人民的迷信。陳勝,吳廣光在魚腹中偷放了“大楚興,陳勝王”的條幅,又在營地附近學狐貍叫,也是重復“大楚興,陳勝王”-這一系列的詭詐行為,如果用來對付今天的人,可能不一定有效,但對付陳勝,吳廣他們的戍卒兄弟卻已經足夠了。從此陳勝的絕對權威就在戍卒當中建立起來了,為起義做好了思想準備。這種動員群眾的方式,以后多次被農民起義利用,可謂屢試不爽。從陳勝,吳廣直到太平天國無一不是如此!短评顔枌Α分欣罹父且痪涞榔乒糯娛轮忻孕庞^象之所以盛行不衰的原因,他說:“假之以四獸之陳,及天,地,風,云之號,又加商金,羽水,徽火,角木之配,此皆兵家自古詭道。存之,則余詭不復增矣;廢之,則使貪使愚之術從何而施哉。”唐太宗思考良久,才叮矚他:“卿宜秘之,無泄于外。”與迷信類似的,有各種傳聞。這在各種大眾傳播媒介發(fā)展不正常,或者被壟斷的情況下,是很容易發(fā)生的。在生活中我們經?梢钥吹竭@種現(xiàn)象:一件事情發(fā)生了,直接的目擊者并不多,而且出于各種條件的局限,以及目擊者本人的經驗,動機等因素,又使得各人注意到的部分有差異。以后復述時,觀察疏漏之處,就自然起圖用想象和猜測來補充。一個觀察者,或傳播消息,經常有意無意地想使消息更聳人聽聞,以此來吸引人們的注意。而注意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滿足。散布驚人消息的效果,和身穿時裝招搖過市,或者登上講壇作報告所引起的滿足感沒什么太大差別。因此一件事,在傳播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們所歪曲和夸大了。在最初傳播者那里是表示猜測的東西,經過幾次傳播之后,人們已經把他當成事實來接受了。利用民間傳播當中的這種現(xiàn)象,故意散布假消息,這就是造謠。在“四人幫”倒臺前的一段時間,社會上流言紛紛,盡管“四人幫”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來追查謠言,但終于未能止住。這些傳聞,或者謠言本身未必是事實,但對于當時動員群眾起來反對“四人幫”,參加“四五”運動,發(fā)生的實際作用不可低估。也正由于這種社會現(xiàn)象盛行,才有助于當時的中央把握人民的情緒,做出了粉碎“四人幫”的決策。

3、用對手已有的判斷使之犯錯誤:

既然收到的信息可能存在著失真和不完全,競爭對手對于接收到的情報就要加以分析取舍,做出判斷。情報分析的基本方式是用已有的判斷來估計一份新情報的真?zhèn)魏蛢r值。判斷,則是運用理論,經驗于情報分析的結果。通常情報分析人員和決策者傾向于接受與已有判斷的連續(xù)性較好的情報。如果已有的判斷錯了,就有可能拒絕正確的情報,而接受錯誤的情報,或者根據(jù)不完全的情報做出錯誤的推論。在謀略斗爭中,就要利用這種情況,使對手錯上加錯。

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晉文公就有計劃地利用了楚王及其前線統(tǒng)帥成得臣的判斷錯誤。晉楚都是強國,但晉的強大在當時還沒有被人們所充分認識到。晉文公利用這點假象,多次示弱誘敵。一方面使楚王麻痹,不發(fā)援兵;另一方面,使楚軍輕敵冒進90里(三舍),以致受到沉重打擊!读w》借姜太公之口說:“夫攻強必養(yǎng)之使強,益之使張,太強必折,太張必缺!睂κ謴娛⑹怯幸欢ㄏ薅鹊,對手如果對于自己的強盛判斷過高,在決策行動時就容易犯錯誤。正如列寧所說:“真理往前進一步,就成了謬誤。”引導對手走出這個錯誤的一步,進而陷其于不利,是詭詐的方法之一。

因此,要防止自己上對手的當,必須注意自己的判斷的量和度的界限,必需設置一個切合實際的置信區(qū)間,警惕任何想誘騙自己離開這個區(qū)間的企圖,并把這種企圖與詭詐行為聯(lián)系起來。

簡單詭詐行為指那些只有一招欺詐的行為。比如說,設計“隱形”兵器的時候,只考慮對于雷達隱形而不考慮對于紅外線、可見光等等偵察的隱形,當然比較容易被別人識破。如果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招掩護另一招,你不管怎樣求證,都很難找出破綻,這種叫做復雜的詭詐行為,是高明的競爭者的競爭行為。但是,復雜之后,想要招招嚴密就不容易了。比如罪犯制作偽鈔,按道理上說,鈔票是人制作出來的,所有的防偽措施都可以模仿。比如說,我們辨別偽鈔經常根據(jù)偽鈔的紙張質地鑒別,從罪犯的角度來說,找到高質量的紙張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印刷質量,水印等等,都可以做出來,但是做得太像,最后就背離了犯罪的動機:獲得非法所得。因此利益的驅使,使得犯罪分子犧牲偽鈔的質量,一次次落入法網。

美國佬設計隱形飛機,科學家說沒有問題,設計出來了,企業(yè)也說“O.K!”生產出來了,最后買單的時候,給了個10億美元的單價,相當于航空母艦差不多四分之一,這一下讓美國空軍傻眼了。

其實再復雜的詭詐行為都逃不過我們中國人的一句老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眴栴}的關鍵在于時間夠不夠、資源夠不夠和心態(tài)是否保持冷靜和警惕而已。從戰(zhàn)略決策的角度來看,要想不被人家用詭計蒙騙,心態(tài)更加重要。

18.為你解卦。

《周易》本來是古代人用來算命的書,但是后來有很多學者在潛心研究之后,做了很多解釋和發(fā)揮,融入了許多前人的智慧,最后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其中對于第一卦“乾卦”的解釋,很多人都以君子的發(fā)展戰(zhàn)略為線索進行,反映出我國古代人對于個人發(fā)展戰(zhàn)略的看法,如果剔除其中過時的內容,加入新時代的精神,今天仍然有參考價值。

開頭第一句:“乾:元亨、利貞!闭f“乾卦”是大吉大利的卦。如何才能吉利呢?《象辭》解釋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即天道剛健,運行不息,君子有見于此,以天為法,自強不息。人這一輩子過得怎樣,關鍵在于能否“自強不息”,不管對手和環(huán)境如何變化,不停頓地增強實力,這是人生處世的第一要務。在競爭中,環(huán)境和對手都不是你可以控制的因素,你只能支配你自己的實力,因此,“自強不息”,孜孜不倦地增強自己的實力是你唯一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總是可做的和應該做的。有了強大的實力,對手會害怕你,盟友會尊重你,再惡劣的環(huán)境也可以應付。

當時代發(fā)生劇烈變化的時候,傳統(tǒng)觀念受到了嚴重挑戰(zhàn),人們很容易陷入迷茫,產生失落感。當你拿不定主意的時候,記。骸白詮姴幌ⅰ痹谌魏螘r候,任何地點,任何條件下作為戰(zhàn)略的基礎都是不會錯的。

第二句:“潛龍勿用!薄啊断蟆吩唬簼擙埼鹩茫栐谙乱!边@里,我們可以有幾種解釋:

一種是字面上的解釋:“不要使用潛伏的龍!边@是嫉賢妒能的謀略,很遺憾,現(xiàn)在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大樹底下不長草”。有的領導出于對于競爭的控制以及對自己缺乏信心,不愿意使用德才兼?zhèn)涞,有首?chuàng)精神的人,而愿意使用一些“庸才”甚至“奴才”。

第二種是一般的正統(tǒng)解釋:“潛伏的龍,被壓抑于下層,難以施展!边@就是所謂的“懷才不遇”。因此,“潛龍”要想方設法出人頭地,不要埋沒一輩子。無論別人是有意還是無意地壓抑了你,你都應該采取這個戰(zhàn)略,爭取出頭。

第三種解釋側重點稍有不同:“潛伏的龍,受到壓抑,形勢不利,不可輕舉妄動,宜靜待時機!边m用于所謂“韜光養(yǎng)晦”的戰(zhàn)略。如果有人可能會害你,他又比較強大,甚至是你的上司,那么這個戰(zhàn)略可能幫助你躲過災難。

現(xiàn)實生活中,三種解釋都有用,我們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根據(jù)整個“乾卦”的上下文來看,正統(tǒng)的解釋應該是正解,其次是第三種解釋,最離題是第一種。文章當中的龍開始潛伏水下,后來上到田野,又躍入深淵,再騰飛九天之上……主體是龍自己,而不是別人應該怎樣對待龍。

第三句:“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边@是指龍出了頭,需要依附一個靠山。這里講的是封建專制時代,所有的人,只要不是帝王,要想出人頭地,施展才華,就必須要投靠一個封建領主,因此“利見大人”。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仕”,就是這個意思。到了今天,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理解為參加一個政治團體,參加社交活動,爭取提高知名度,總之,取得社會承認。在這里,把“在田”理解為參加工作,自食其力。把“大人”理解為社會主權的持有人,根據(jù)不同的社會條件,靈活取舍。例如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根據(jù)憲法,主權屬于人民,要想見他們,就要利用輿論宣傳媒介。但是更有效的,是通過人民的領導者中國共產黨來建立起與人民的聯(lián)系。所以,解放以來,已經形成了這么一個程序:一個人要想獻身于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就必須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依次加入少先隊、共青團、共產黨。在改革開放以來,這個程序所發(fā)生的變化是加入了原先沒有的兼容性:即這個程序本身不再是唯一的,現(xiàn)代的中國公民如果想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就,除了加入中國共產黨外,還可以考慮加入其它民主黨派和群眾團體,甚至什么團體也不加入,只要愛國,擁護憲法,遵守法紀,也可以為人民服務。其它方面,可以理解為獲得學位、職稱等社會承認的標記。

第四句:“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币馑际蔷右冀K如一地白天刻苦奮斗,晚上反省,雖然可能遇上艱難險阻,但終究能克服一切危難。這句的意思很明顯,這里不需進一步解釋了。

第五句:“或躍在淵,無咎!边@句的要點是君子建立了進一步發(fā)展的基地,達到了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自如境界,為將來的更高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就像蛟龍躍入深淵一樣。需要注意的是,基地是由實力加以控制的環(huán)境,其規(guī)模大小由實力的強弱來決定,它對于未來發(fā)展的作用取決于它在整個競爭形勢當中的態(tài)勢。例如,一個人如果有心從政,他就應到政府機關或最有從政前景的部門去建立自己的基地。最有從政前景的部門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一樣的,在亂世通常是軍隊,在治世,可以是商界、政法界、學界或新聞媒介,即最方便“見大人”的行業(yè),或者說是“大人”最操心,最關心的行業(yè)。你在“大人”經常光顧的地方頻頻曝光,給“伯樂”相中的機會自然就多了。

第六句:“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說君子事業(yè)如日中天,飛黃騰達!断蟆返囊馑际蔷幼约阂呀浽炀统蔀榇笕肆。當然這不失為一種解釋。結合當今實際,我們不妨謙虛一點,可以理解為自己的成就全拜“大人”所賜,是“大人”造就自己,使自己能夠成為飛天神龍,因此一切歸功于“大人”--黨和人民,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利見大人”,始終在黨的領導下,和人民群眾保持最密切的血肉關系,這樣才會對自己的發(fā)展進步有利。

有兩處提到“利見大人”,可見無論何時何地,多見“大人”總不會吃虧。我們可能有時候心里犯嘀咕:老見老見,也不怕“大人”煩?不怕,如果你是老泰山,你的女婿隔三差五地登門拜訪,你煩不煩?可能有點煩,但是如果他三年五年不露面呢?你開不開心呢?可能是清靜得要“煩死了”吧?就像名牌商品,已經家喻戶曉了,還要年年月月下這么大的本錢做廣告,恨不得時時刻刻見他的“大人”,也不怕他的“大人”顧客煩。為什么這么死纏濫打?不就是怕“大人”喜新厭舊,另結新歡,愛上別的品牌?

第七句:“亢龍有悔!薄啊断蟆吩唬嚎糊堄谢。盈不可久也!边@是說,達到極限的龍會有災禍之困,不可長久。這好比進攻中過分突出,孤軍深入,翼側失去保護,容易遭遇對手的反撲或夾攻而失利。又好比達到了進攻的頂點,實力已經耗竭,積蓄的勢能已經全部轉化為動能并已耗盡,不但無力發(fā)動進一步的攻勢,就連原地防守亦無可能,因此需要及早“退步抽身”,免生后悔。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講封建社會的條件下,封建帝王殺功臣的一般規(guī)律。所以,封建士大夫如果不能推翻帝王取而代之,那就最好功成身退,保全名節(jié)。在今天,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是這種“亢龍有悔,盈不可久”的規(guī)律依然起作用。

最后,是“用九:見群龍無首,吉。”這一句的精神看來難倒了不少解釋的人,結果,一些人就用僅從卦象卦理方面推導,繞過其實際意義!断蟆返慕忉屖牵骸坝镁盘斓,不可為首也。”有人認為意思是已經達到了六爻全陽的境界,純陽純剛,天道之性,至尊至上,不可能有別的首領。從字面上看,這樣的解釋相當牽強:明明是說“群龍無首”,怎么變成自己為首了呢?另一些人,例如孔子,干脆連提都不帶提的,只說到“亢龍有悔”為止。按筆者的意見,認為自己為首的意見,其實還是習慣由臣子的角度看待帝王,只看到他是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一面,就沒有想到從帝王本身的角度看,還有其他群龍存在,他并不是獨一無二的,天在周朝那個時代還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因此養(yǎng)了一大群天子并不奇怪。從這個角度觀察,“群龍無首”是不是一件吉利的好事呢?讓我們先從反面來看,群龍有首會怎么樣。如果群龍有首,為首的不是自己,那么這個帝王當起來味道就截然不同了。好象石敬瑭向契丹稱“兒皇帝”,南宋向金朝,由“叔叔”稱到“伯伯”,雖然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仍然是“一龍之下”,給別的龍欺壓,總是不夠痛快。如果自己為首,當然很好,但是要想讓其他的龍俯首稱臣,并不是容易的事,搞不好連老本都要賠進去。東周時期,鄭國不聽招呼,周天子帶兵討伐,給鄭國人打傷,孔夫子一句話:“射王中肩”把這件丑事永遠流傳給了后人。如果真的能平定天下,讓人間只有一條獨龍,又是那個時代的人感到是不可能的事業(yè)。怎么辦才好呢?《周易》的作者想出了一個帝王競爭的理想控制法--“群龍無首”--亦即歐洲人所熱心的“均勢控制法”。帝王之間,只有達到均勢,誰也壓不倒誰,誰也吃不掉誰,進入“群龍無首”的境界,才能各安本份,互不侵犯。這個思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立的時代是不難理解的,但是到了天下一統(tǒng)以后,反而人們會覺得不可思議了:龍不是獨一無二的嗎?怎么會成群結隊?而且更加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沒有一條帶頭龍!這還叫好?成何體統(tǒng)?成何世界?

從現(xiàn)在的國際戰(zhàn)略來說,中國政府實際上追求的正是“群龍無首”的世界格局。如果“群龍有首”,現(xiàn)在肯定不是中國,只能是美國。什么滋味?尤其是中國大使館給人家用導彈炸塌了半邊,而中國人只能用石塊打爛幾塊美國大使館的玻璃的時候,全體中國人民都領教了什么是“群龍有首”的體統(tǒng),相信大家都會理解“群龍無首”的世界的吉利之處。另外,從古代人思維的角度,為什么想不到天下一統(tǒng)?我們今天有幾個人會想象天下大同的境界?所有的未來學,科學幻想作品,幾乎都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全世界處在一個政府的管制之下,實行同一種社會政治制度,用同一種文字,語言,人們自由來往,所有的邊界,關卡都廢除了。當你在云南大理招聘清潔工的時候,來了幾個歐洲人應聘,而拉薩大學的學術權威是出身在非洲布隆迪的教授……學習歷史的時候,討論南京大屠殺的時候和討論秦始皇坑殺趙卒40萬的時候一樣,中國人不會恨恨地要找日本人算賬,就像山西人和河北人今天不會想為秦始皇的暴行找陜西人算賬一樣。我們仔細想一想,生活在世界上就像生活在一個國家里一樣,甚至還沒有香港、澳門、深圳、珠海那樣需要特別通行證才能去的地方,想看埃及金字塔,就像去看貴州黃果樹瀑布那么簡單--收拾好行裝,Just。牵铮‖F(xiàn)在世界上可是有一百多個國家!哪兒會這么容易啊?不過你想象一下西周立國時候的800諸侯,其中還不包括犬戎之類的部族呢!從整個世界目前的格局來看,對照中國歷史,和齊桓公稱霸的時代差不多:一個超級大國,隔幾年在聯(lián)合國或者別的什么地方把諸侯召集起來開個會,討論一下毒品、恐怖主義、環(huán)境之類的問題,有些化外之國把聯(lián)合國的成員國給滅亡了,大國有責任“興滅繼絕”。你比較一下美國在海灣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和齊桓公在幫助衛(wèi)國、燕國復國的過程中的表現(xiàn),幾乎是完全盜版齊桓公“九和諸侯,一匡天下”的專利嘛!

古代人早就對稱王稱霸的事情看不慣,因此覺得還是“群龍無首”的好。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別人管治之下,已經習慣成自然了,一想象“沒人管”的世界,那還不天下大亂了?!怎么得了。楷F(xiàn)在的世界,不正是“沒人管”的世界嗎?

19.攻守之勢異也。

記得中學的時候,曾經上過賈誼的《過秦論》,對于賈誼的“攻守之勢異也”這一句話簡直是著了迷:攻守為什么不同呢?為什么進攻的一方往往比較強大而防守的一方比較弱小也可以頂?shù)米∧兀?

后來讀到克勞塞維茨的《戰(zhàn)爭論》,覺得他對于進攻和防御的概念有問題,至少是不夠好?藙谌S茨說:“防御的概念是什么?是抵御進攻。防御的特征又是什么?是等待進攻!边@句話說了跟沒說一樣。到了進攻,他就沒話了,大概是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進攻的概念是什么?是打擊防御的敵人。進攻的特征又是什么?是走上前去打擊敵人!边@種話還是不說為好。不過從軍人的角度來說,確實這就夠明白了,但是用來作為戰(zhàn)略,好像就太傻瓜了一些。大概當初李德指導中央紅軍反第五次圍剿就是跟他的老鄉(xiāng)克勞塞維茨學來的吧:防御就是抵御進攻,防御的特征就是等待進攻,所以命令紅軍以堡壘對抗堡壘,固守在陣地里等待國民黨軍隊進攻,最后失敗。紅軍以前反圍剿,從來沒有“等待進攻”的特征,是不是說紅軍就不是防御呢?顯然不是。

在其他類型的競爭里面,沒有空間上的來往,但是我們也有攻防的感覺:一家商場大張旗鼓地做廣告,搞促銷,對面的公司立刻覺得很緊張,有一種對方“攻過來”的感覺,馬上考慮怎樣“頂住”。一個女人看到丈夫的辦公室里有一位小姐對丈夫笑的特別甜--帶著某種韻味或者意味的那種,心里一陣哆嗦:“那可是攻勢凌厲呀!得想辦法頂住才行!--我們留意,人家可沒有“過來”呀,怎么也是“進攻”呢?

在競爭中主動奪取尚未占有的目標的競爭行為就是進攻。例如,商人擴大產品的銷售市場,政治家爭取通過新的提案,高中畢業(yè)生參加高考,青年人追求愛情等等競爭行為,都可以看成是在競爭中的進攻行為。有三個條件:競爭者所追求的東西是他沒有占有的;他是在與競爭對手進行爭奪;他采取主動行動去奪取。可以是爭取價值目標,亦可以是爭取派生目標(即獲得價值目標的前提條件)。所以,我們又可以把戰(zhàn)略進攻說成是進取。通俗地說,搶人家的東西就是進攻。促銷的目的是奪取市場份額,所以即使是在自家商場里面進行,也是對對門那家商場的進攻。如果別的女人的笑容味道太濃,以至于自己的老公把持不住,確實是攻勢太凌厲了,差點兒把自己的丈夫的魂都偷跑了,晚上回去可得好好趕修一下防御工事,免得第二天給那位小姐的大炮轟塌了。

在各種競爭活動中,人們都是在優(yōu)勢的形勢下才發(fā)起進攻的,而且進攻的積極主動程度也是和優(yōu)勢的程度成正比的。優(yōu)勢越大,進攻越積極,越主動。我們前面提到,男女之間在求偶上表現(xiàn)出不同的積極性,這個現(xiàn)象和男女社會地位的高低是密切相連的。當然,從自然界當中,絕大多數(shù)動物也是雄性采取主動這個現(xiàn)象來看,社會因素并不能說明一切。就各別的情形來看,采取主動的一方通常自信心比較強,也就是說,有一種自我優(yōu)勢的意識。在《紅樓夢》當中,賈寶玉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主動性,這是因為曹雪芹有意無意地為他安排了一種近乎絕對優(yōu)勢的地位。賈寶玉在書中是最有權勢的賈府的長子,是賈府的權勢和財富的唯一繼承人。他又是書中獨一無二的美男子,不但儀表美,而且有才華,有思想,有性格。曹雪芹雖然提到了另一位甄寶玉,但是始終沒有安排他和賈寶玉在情場上較量一番,于是,賈寶玉在書中幾乎成為情中上帝,相對薛蟠、秦鐘、柳湘蓮等同輩的男人具有絕對優(yōu)勢。曹雪芹雖然以賈政一類的封建“正人君子”為正統(tǒng),但是他巧妙地把他安排到了另一個輩份里。如果真的寫進了一個孝子賢孫在里頭,書還不知怎么落筆呢。

在林黛玉和薛寶釵兩個競爭對手當中,林黛玉在一開始是占優(yōu)勢的,因此她的競爭行動就比較積極和直接。但是薛寶釵工于心計,采取“間接路線戰(zhàn)略”,以迂為直。避免和多次尋釁的林黛玉正面交鋒,而是走“上層路線”,先做“裁判”的工作,爭取有權決定賈寶玉終身大事的賈母、王夫人、王熙鳳等人的工作。

克勞塞維茨認為,進攻是比較弱的戰(zhàn)爭形式,這一點我很同意,而且可以推廣到一切競爭形式里。為什么進攻是較弱的競爭形式呢?

我們說進攻是較弱的競爭形式,是指進攻的目標不易達到,其原因有:

--進攻的積極目的較難實現(xiàn)。

根據(jù)定義,進攻是奪取已經被對手控制的目標,這種競爭活動是積極的,富有強烈進取精神的,因而比較起保守的目標而言,難以實現(xiàn)。

--進攻的意圖首先暴露,而對手的反應不可確知。

--進攻是以勞擊逸。

--進攻是動態(tài)地利用環(huán)境,易生磨擦。

--己方實力在控制和改造環(huán)境中損耗。

--進攻是打破均勢的行動不利于爭取同盟。

--對手以較強的競爭形式對抗,己方實力漸弱。

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可以說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軍事競爭的最高效率,以落后的,小國寡民的游牧民族國家,征服了當時大半個文明世界,摧毀了當時三大文明體系建立起來的不同的軍事文明:華夏文明的金朝、南宋、西夏等;伊斯蘭文明的花啦子模、塞爾柱突厥、阿拉伯帝國;基督教文明的俄羅斯、日耳曼、波蘭、匈牙利、塞爾維亞等。在戰(zhàn)爭中,蒙古人獨創(chuàng)了一套自己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其中在戰(zhàn)術上,更是亙古未有。首先,蒙古人把游牧民族的騎射優(yōu)勢發(fā)揮到了極點。他們每個騎兵帶數(shù)馬,輪流換乘,比較其他軍隊人多馬少,只能一人一馬,走走跑跑更具機動性。這種機動性還由于可以攜帶更多的輜重,因而自持力強而大大增加。象金、西夏、阿拉伯等也是游牧民族,但是他們發(fā)展騎兵的著眼點是數(shù)量,而蒙古人獨辟奚徑,重點在機動性。由于機動性特強,他們還創(chuàng)造了一套相應的戰(zhàn)術:“進如山桃皮叢,擺如海子樣陣,攻如鑿穿而戰(zhàn)!

所謂“進如山桃皮叢”,指進軍是“先發(fā)精兵,四散而出,登高望遠,深哨一二百里間,掩捕居者行者,以審左右前后之虛實”,一方面,偵察敵情,敵人不易襲擊;另一方面,破壞敵人偵察,加上騎兵集團的快速行動,使敵人防不勝防。

所謂“擺如海子樣陣”,指作戰(zhàn)時派出一支先鋒部隊,分成許多小群,每個小群十騎至單騎不等,各群間疏散配置,形成廣闊正面,分兩翼弧形向敵推進!安灰娎贿M,動靜之間,知敵強弱,百騎環(huán)繞,可裹萬眾,千騎分張,可盈百里”,這里不要忘記,蒙古騎兵一騎數(shù)馬的特點。如果其他國家的騎兵也采用這種戰(zhàn)術,由于一騎一馬,就不可能有如此聲勢浩大的效果,也不可能遠離輜重太遠太久。而蒙古騎兵卻可以一連十幾天糾纏敵軍主力,直至對方露出破綻為止。這種象“海子”般波瀾壯闊的陣勢,敵軍是無法將其包圍的,而他們卻可以包圍比他們多得多的敵人。如果敵人的戰(zhàn)斗力很強,不易攻殲,也可以斷其給養(yǎng),四面騷擾,使之疲乏削弱,暴露弱點,以利己方主力攻擊。

所謂“攻如鑿穿而戰(zhàn)”,指在“海子樣陣”的后面,隱蔽跟進一支密集部署的主力騎兵集群。待敵人被前鋒攪得人困馬乏,并且暴露出要害,這支主力就乘虛直搗敵人心臟,“鑿穿”敵陣。為了確保實現(xiàn)“鑿穿”,“海子陣”的部隊也要同時從四面八方發(fā)起猛攻,使敵人無法判斷“鑿子”之所在。

防御是被動地保守已經占有的競爭目標的行為。它有三條件:

所保守的目標已經占有;

在競爭中面對對手主動發(fā)起的爭奪;

僅就防御本身而言,它的競爭目的以保守現(xiàn)有目標為滿足,不是要求獲得新的目標,因而是被動的競爭行為。例如,夫妻之間搞好家庭關系,使第三者無隙可乘;商人實行產品三包,力求保住企業(yè)及產品聲譽;政治家為自己的政策進行辯護;消費者投保財產保險等等。局部相對劣勢是防御的前提。

一個競爭者為什么要采取防御的態(tài)勢呢?無非有幾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競爭者在競爭中處于劣勢,自己已經占有的東西尚且沒有把握保住,更不用說發(fā)起進攻了。這時,比較起他的競爭對手,他的實力絕對是不足的。因此,他不得不處于守勢。

第二種情況是競爭者處于總體優(yōu)勢,但是在局部或一段時間內處于守勢,以便在其它方面發(fā)動進攻。這時他為什么在這些方面或這一段時間內停止了進攻呢?主要原因也是在某些局部的競爭方面實力相對不足,因而在這些地方或方面取守勢,以便騰出實力去在其它方面發(fā)動進攻。例如日本的經濟實力雖然強大,國際貿易總體上是咄咄逼人的順差的形勢,但是在原料和能源方面也必須處于守勢,也就是說,在這個領域里容忍逆差存在。為什么?道理幾乎人人明白:日本經濟缺乏自然資源這一種實力要素,因此在這個局部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還有一種情況,競爭者在某種競爭中已經奪取了可能奪取的最高目標,然后很自然地就轉入了防御。例如,體育運動員獲得了某個體育項目的最高榮譽獎,面臨著其他運動員的挑戰(zhàn)。所謂“衛(wèi)冕賽”。

克勞塞維茨說,防御是比較強的戰(zhàn)爭形式,我們當然也可以推廣到所有的競爭形式里,說防御是較強的競爭形式?墒菫槭裁捶烙禽^強的競爭形式呢?

首先是因為防御的消極目的較易實現(xiàn)。根據(jù)定義,我們知道防御這種競爭行為是要在競爭中保住競爭目標,也就是說,只要手頭抓住的東西不被人搶去就行了。要達到比較低的目標,只需比較弱的實力就夠了。一個學生,如果以保住已經擁有的學籍為滿足,則60分足矣,所需花費的精力遠遠少于想奪取第一名的同學。想得到第一名,沒有最高分都不能說自己已經有了把握。

其次,防御的競爭行為的表現(xiàn)特點是等待進攻,因此防御是以逸待勞。既然是防御,就沒有主動找麻煩的積極性,最好對手不要找上門來。在這種情況下,處于防御的一方動用和消耗的實力都比較少。在司法糾紛中,如果是訴訟的原告,在官司開始前就要耗費許多人力物力去搜集證據(jù),準備狀紙。假如準備工作達不到法院規(guī)定的要求,甚至可能不予立案。而作為被告,只有在接到法院通知后,才開始投入人力物力去準備辯護。如果不計敗訴后的賠償和采取違法行為的開支,僅僅就訴訟活動本身的花費來看,被告一般要少于原告。

在競爭活動會引起競爭者產生空間運動的競爭當中,防御者由于是靜態(tài)地利用環(huán)境,與之結合較好?梢猿浞掷玫刂髦,先機改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己的競爭戰(zhàn)場。在商業(yè)活動中,如果遇到競爭對手企圖打入我方已經占領的市場,我方就可以利用久居市場的一切有利條件,對抗對手的進攻。在美國和許多國家的貿易往來當中,美國生產商人經常利用一些非經濟的手段阻止外國競爭者進入美國市場。例如煽動排外情緒,影響議會通過各種貿易保護主義的法案,以增加外國商品的經營成本。

另外,在競爭者需要進行空間運動的競爭當中,處于防御的一方實力在防御中接近或依托基地,易于得到支援和補充。近年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的經濟在改革開放中獲得了迅速發(fā)展,吸引了內地的千千萬萬的民工跑到特區(qū)來求職。這些求職者當中,在特區(qū)有親友和沒有親友的處境大不一樣:有親友的,首先住宿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可以省下一筆可觀的住宿費;另外,如果親友比較熱心,事先找好工作,就業(yè)問題也容易解決,就算找不到工作,至少可以提供信息,或者介紹關系,使新來的人比較快地找到工作。盡管如此,他們的競爭條件還是遠遠不如他們的競爭對手-特區(qū)的本地居民,尤其是當?shù)卣C布了一系列旨在保護本地居民就業(yè)機會的法令和規(guī)定,例如要求企業(yè)不得雇傭那些沒有當?shù)貞艨诘摹叭裏o人員”、“盲流”,并對違抗的企業(yè)處以罰款和其它處分。僅僅這一條,已經足以使得“盲流”們不能涉足合法的勞務市場,只能進入勞務黑市任由那些黑心的老板盤剝宰割。

防御的最大最普遍的好處是它是一種維持現(xiàn)狀,保持鈞勢的競爭行動,有利于爭取同盟。雖然我們在理論上不否認存在著天然無控制的競爭,但是由于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以至到了今天,我們實際上可能參加的競爭活動,已經或多或少地被社會置于控制之下。就算是戰(zhàn)爭,也還有日內瓦公約和各種習慣傳統(tǒng),很少是完全無控的。在有控制的競爭當中,只有競爭中的進攻的一方,有可能從現(xiàn)狀的破壞當中得到好處,而其他人,無論是防御者還是中立的一方,都有可能由于進攻者得逞而受害。對于中立的人來說,他的現(xiàn)狀往往取決于競爭各方的勢均力敵所形成的均勢,而現(xiàn)狀的破壞的結果,進攻者不會把獲得的戰(zhàn)利品慷慨地拿出來與他分享,最有可能的,是挑選他作為下一個進攻的對象。因此,人們幾乎是出于本能地同情弱者,同情處于防御地位的一方。在婚姻家庭問題的討論中,人們經常遇到一個充滿不幸的家庭和第三者的入侵,《安娜·卡列尼娜》就是這樣的故事。實際生活當中,第三者的插入常常是家庭破裂的結果,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小兩口恩恩愛愛,親密無間,就算有人企圖充當?shù)谌,也不能得逞。當然,家庭破裂未必是沒有第三者的一方的錯,但至少是其中一方的錯;蛘呤菍ε渑疾缓,使之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或者是本來就不是真心愛配偶,當然歡迎第三者啦。這就是說,如果兩口子恩恩愛愛,感情無懈可擊,第三者當然是“針插不進,水潑不入”,發(fā)生了問題,雙方至少有一方要有過失,常常是雙方都有過失,并不僅僅是第三者的錯。不過,在大多數(shù)報刊上舉辦的討論當中和社會輿論當中,指責第三者的總是很容易占上風。道理很簡單,如果第三者也可以平等地競爭,則家庭婚姻的保護意義就喪失了。每個人都拿不準,那一天突然自己就得罪了自己的那一口子,使他(或她)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帶一個第三者回家來以示懲罰。

防御,無論對于強者還是弱者,都是實力相對或絕對不足的表現(xiàn),因此想保住一切是不現(xiàn)實也不可能的。為此,就必須就所有的目標進行分析,有所取舍。實力弱小的競爭者,放棄守不住的目標,沒有幾個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強者常常在實際上被以往的成功所迷惑,想保住一切,最后可以保住的東西也喪失了。競爭中強者失敗最經常的模式是:在開始盡量擴張戰(zhàn)果,當形勢開始逆轉時,不愿意放棄任何目標,到了元氣大傷以后,才突然撤退,觸發(fā)了崩潰。更有甚者,連轉入防御的必要性也不愿正視?梢哉f,很多生意失敗,正是這樣的結果。在企業(yè)家面前,新的投資機會總是接踵而來,放過那個都說不定會遺憾一輩子,結果就這里投一點,那里投一點,機動財力就這樣消耗殆盡。如果一切按理想運行,問題倒不大,但是一旦對手發(fā)起強有力的攻勢時,就招架不住了。西方經濟學強調利潤最大化,引導企業(yè)家用盡一切資源,因為任何閑置不用的資源,都不可能創(chuàng)造財富,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就是要使他支配的資源一刻不停地運轉。但是,在實際上成功的企業(yè)家很少會做得那么“絕”的,因為做得那么“絕”的企業(yè)家往往挨不到成功的那一天就破產了。就個人而言,我們手頭持有的現(xiàn)金,如果不是馬上使用,就是在浪費利息。但是,如果一個人真是在領工資的時候嚴格按照利潤最大化的原則行事,除了麻煩之外,一定還有尷尬和狼狽的時候。在銀行家方面,如果這樣做,盡量不留或者少留準備金,就很可能導致金融風潮。因此,銀行界都要保留一部分吸收到的資金作為準備金,以防不測。

英國人在國際事物方面的深謀遠慮和干練老到,是世界聞名的。人們往往注意英國人在殖民擴張當中的智慧,而忽視了大英帝國有秩序地瓦解過程,如果不是更深刻地表現(xiàn)了其政治家的謀略素養(yǎng)的話,至少是應該同樣值得稱道的。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邱吉爾認為應該合起來算一次三十年戰(zhàn)爭)中,竭盡全力打敗了最危險的競爭對手德國,但是自己也元氣大傷。戰(zhàn)后英國的政治家有見于此,及時地實行了全球性的戰(zhàn)略總退卻,用“英聯(lián)邦”這一塊遮羞布,體面地退出了“蘇伊士以東”的絕大部分殖民地。大洋洲、印度、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東、南非及非洲的許多殖民地幾乎沒有發(fā)生激烈的沖突就退出了,英國人唯一進行了一次并不堅決的反撲的地方是埃及。在總退卻的同時,英國還主動地把世界霸權拱手讓給美國,并與美國結盟。與英國人主動退卻相比,法國人就愚蠢得多。他們在印度支那、阿爾及利亞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繼續(xù)進行了多年毫無希望的戰(zhàn)爭,最后還是在喪師辱國之后狼狽逃出,使國家到了內戰(zhàn)和崩潰的邊緣。回顧歷史,當年胡志明已經同意留在“法蘭西聯(lián)邦”內,如果法國順水推舟地與越南政府簽訂一系列友好條約,那么,法國的政治經濟利益都會在越南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留,但是頑固的法國殖民主義者選擇了戰(zhàn)爭,蒙受了奠邊府的慘敗。

臥薪嘗膽,是最為典型的防御謀略之一。當年的越王勾踐在兵敗受困的情況下,不惜屈身事敵,忍辱負重,終于東山再起,卷土重來。我們在這里要強調的不是通常的“大丈夫能屈能伸”之類,那個方面可以歸入放棄部分不可守目標的謀略之下,我們要強調的是,僅僅是忍辱負重,只能自保,茍且偷生,只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才能使勾踐反敗為勝。因此,作為防御者,在極端的逆境下,通過放棄無力保守的目標保存實力是必要的,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僅僅保存實力,不足以擺脫被動地位。因此,在生存問題解決后的第一要務,就是要解決實力的發(fā)展和積累的問題。有的人不了解這一點,急于反敗為勝,實力隨重建,隨消耗,反而種下了徹底失敗的種子。

明朝自薩爾滁戰(zhàn)敗后,熊廷弼、孫承宗和袁崇煥先后經營遼東,防務漸有起色,多次挫敗后金的進攻。他們的戰(zhàn)略都是先守后攻。但是,守并不是消極防守,而是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向敵方推進。每前進一步,就建立城堡設防,控制周邊的人民和土地,使財源、兵源都有著落,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的基礎就有了。他們后來雖然失敗了,但是敗在朝廷腐敗,不在保衛(wèi)遼東的戰(zhàn)略失當。

堅壁清野作為一種有效對敵斗爭手段,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敵后戰(zhàn)場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其對于防御的重要作用已經是不言自明的了。

但是,可能很多人忽視了“非關稅壁壘”也是同樣道理的防御手段。通過給外國貨的進口增添許多麻煩,使其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這樣就達到了保衛(wèi)國內市場的目的。

在同盟競爭當中,核心同盟者之間的團結和對同盟的向心力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堅強的團結,自相矛盾,總體實力一定會受到削弱。司馬遷記載:“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瘪R基雅維里也說過:“你最好不過的城堡就是不要被人民憎恨!

要做到眾志成城,就必須始終遵循實力大小和利害關系相一致的原則。魏文侯曾問吳起:“愿聞陣必定、守必固、戰(zhàn)必勝之道!眳瞧鸹卮鹫f:“立見且可,豈直聞乎!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陣已定矣。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zhàn)已勝矣!庇矛F(xiàn)在流行的話,就是黨風問題。如果“走后門”“任人唯親”盛行,不可能做到“眾望所歸”。

防御的重要有利條件,就是保衛(wèi)現(xiàn)狀,F(xiàn)狀得以維持,只對進攻者不利,而對其他人至少無害。所以,中立的第三者往往傾向于維持現(xiàn)狀,因此,就容易成為防御者的潛在的同盟者。甚至那些懾于對手強大的實力而依附于對手的對手的同盟者,內心往往也是傾向于維持現(xiàn)狀的,因此,就會產生倒戈的傾向。防御者大力開發(fā)利用這些條件,擴大自己的同盟,實在是有效的防御的要著。

使對方另擇對手也是防御者的戰(zhàn)略選擇之一。薩達姆在海灣戰(zhàn)爭中曾經對以色列發(fā)射“飛毛腿”導彈,企圖發(fā)動全伊斯蘭世界的圣戰(zhàn),借刀殺人。雖然他戰(zhàn)敗,但是這個戰(zhàn)略對美國為首得多國部隊威脅最大。

藏于九地之下是孫子的主意,不是指躲在地下,而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深藏不露的意思。確實,人家不知道你在哪里,就沒有辦法打你

另外還可以考慮層層設防,大縱深,多層次,不能只有一手,要多準備幾手。

在實施防御的時候,要注意把握:

在人家氣勢洶洶沖過來的時候,就算你身板硬朗,也不要硬頂,最好要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日本和韓國在亞洲金融風暴來勢洶洶的時候,趕緊把本國貨幣貶值,避過風頭,結果復蘇很快。新加坡和臺灣也是依樣畫葫蘆,早早就把自己的貨幣貶值了,只有中國大陸和香港硬抗著,搞得自己傷痕累累。從大陸和香港的經濟實力來看,堅持貨幣不貶值都不成問題,問題在于值不值得。以香港為例,和臺灣、新加坡、韓國合并稱為“亞洲四小龍”,經濟發(fā)展水平相當,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前,都實行聯(lián)系匯率的政策。以中國人管制的地區(qū)來看,新加坡、臺灣都放棄了聯(lián)系匯率,香港堅持,據(jù)說可以保持“金融中心”的地位。結果當年新加坡經濟增長4%,臺灣2%,而香港卻是-5%!這三個地區(qū),本來估計的經濟增長率都在5~7%左右。新加坡反應最快,雖然周圍國家都“淪陷”了,但是損失最小,增長率只比預計的減少1~3%。臺灣其次,損失3~5%。香港最慘,達到10%!從經濟復蘇的速度來看,香港復蘇的也最慢。有沒有保住“金融中心”的位置呢?最近渣打銀行宣布全球裁員6,000人,這可是在香港發(fā)行港幣的銀行!很簡單,經濟實力是金融中心的前提,不去保衛(wèi)經濟實力,反而專心維持聯(lián)系匯率,豈不是背道而馳嗎?

如果是軍事沖突的話,還要多方以誤之,以疲之,減殺對手的優(yōu)勢。引誘對手攻我預設陣地,誘敵深入,后發(fā)制人。

競爭中的反攻指處于防御的一方在完成保守目標的任務后,利用防御過程中形成的有利形勢,就勢向進攻者發(fā)起進攻,收復失去的目標以及奪取新的未曾占有過的目標。在收復失去的目標方面,有婚姻破裂家庭的“破鏡重園”;受人誣陷獲得平反昭雪后,反告陷害者以誣陷罪,為社會清除一大禍害;商業(yè)競爭中收復一度被對手奪取的市場等等。

20.宦官是怎樣奪權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種歷史現(xiàn)象,其實也是社會現(xiàn)象:權力這種競爭中常見的價值目標、派生目標,同時也是重要的實力要素的東西,總是漸漸地從強人手里轉入弱者手里,最后弱者反而制服了強者,掌握了生殺大權。在古代,開始人們相信“親兄弟、父子兵、夫妻檔”之類的倫理觀念,把權力交給血緣關系比較親近的人代為掌管,但是這些人反而倚仗血緣關系欺上壓下,篡奪了大權。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統(tǒng)治者開始打破幻想,把權力交給出身寒微的人,最后甚至交到沒有平民身份的奴才,而且是不可能通過傳宗接代來繁衍家族勢力的宦官手里。趙高就是一個秦始皇親自看中的一個宦官,他之所以能夠囚禁丞相李斯,并不只是因為李斯的立場軟弱,而是他的勢力已經強大到連李斯都不敢輕舉妄動的地步。為什么會這樣呢?秦始皇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為自己的豐功偉業(yè)設計了千秋萬代的藍圖:因為擔心兒子沒有實踐經驗,把扶蘇派到邊疆,在軍隊里鍛煉,掌握兵權;啟用宦官,壓抑重臣的勢力。但是他沒有想到,后來他的兒子會淪落到“指鹿為馬”的落魄地步。

宦官,可以說是封建社會中社會地位最地下,而且?guī)缀鯖]有家族背景的社會集團。在封建社會里面,血緣關系是一個人社會力量的重要基礎,斷子絕孫被認為是對一個男人最大的懲罰,而宦官同時又是奴才身份,這種雙重壓迫使得宦官在講究身份地位的封建社會算是被壓在最底層了。這樣的人可以放心交權給他,不怕他造反了嗎?不然,從東漢末年的“十常侍”到清朝末年的李蓮英,宦官都在很大程度上奪取了權力,有些時候這些斷子絕孫的人甚至成了皇帝的“干爹”一樣,主宰皇帝和皇親國戚的生殺大權。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叫做“宦官現(xiàn)象”。一個男人被閹割了,總是被人看不起,但是我們討論“宦官現(xiàn)象”的“宦官”并不是歷史上真實的宦官的典型事件,而是討論為什么看起來幾乎是完全沒有實力的人最終會壓倒開始的時候是擁有最大實力的人的一種普遍的以弱勝強的社會競爭現(xiàn)象,從中探討強者失敗的原因和弱者成功的秘訣。

外國沒有宦官,但是一樣有“宦官現(xiàn)象”。古代土耳其皇帝叫蘇丹,現(xiàn)在有的人為了與蘇丹這個國家相區(qū)別,也有翻譯成素丹的。古代幾乎全世界的游牧民族都流行“搶親”的習俗,一般人只注意到搶老婆這種浪漫故事,忽視了收養(yǎng)敵人遺孤的風俗。游牧民族出身的土耳其人在征服歐洲的戰(zhàn)爭當中,俘虜了一些孤兒,一般的老百姓喜歡把他們養(yǎng)在家里,長大了以后成為自己的奴隸。因為這些奴隸沒有家庭,主人家對于他有養(yǎng)育之恩,通常被認為忠心耿耿。蘇丹也仿效這種做法,專門搜羅東歐的戰(zhàn)爭遺孤,養(yǎng)在宮廷里面,長大以后,讓他們當自己的近衛(wèi)軍,享有超過一般土耳其人的特權,但是保留奴隸身份。蘇丹以為,生你們的是已經下落不明的父母,養(yǎng)你們的是眼前這個風風光光明明白白的我,讓你這個奴才享有超越其他主子的特權,你也該知恩圖報了吧?這些孤兒組成的奴隸近衛(wèi)軍,就是土耳其歷史上著名的馬木路克。開始還不錯,蘇丹自以為得計,就把這個做法發(fā)揚光大,派其中可靠的人去到那些重要的省份擔任軍政長官,等到這些孤兒奴隸羽翼豐滿之后,紛紛造反獨立,后來甚至攻打蘇丹,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些馬木路克雖然沒有被閹割,但是他們以至弱勝至強的實踐,也可以算是“宦官現(xiàn)象”的古代土耳其版本。

馬木路克大權在握之后,對于土耳其蘇丹當然是一場噩夢,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他們也干出過驚天動地的偉業(yè)。東方人在西方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之后,除了日本成功地實行明治維新之外,基本上陷入落后挨打的悲慘境地,但是馬木路克幾乎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類似日本明治維新那樣的例外。土耳其帝國里最先接觸到近代資本主義先進文明的,是受到拿破侖入侵驚醒的埃及。拿破侖的入侵雖然短暫,但是摧毀了馬木路克的妄自尊大,使他們開始學習西方。最有成就的是祖籍阿爾巴尼亞的馬木路克穆罕默德·阿里,在他統(tǒng)治埃及的時代,厲行改革,使得埃及迅速富強起來。富強起來的穆罕默德·阿里和他的兒子易卜拉辛率領埃及軍隊進攻土耳其帝國,大有取而代之之勢。對于東方將要出現(xiàn)一個現(xiàn)代化的,富國強兵的土耳其感到恐懼的西方列強聯(lián)合起來,借口援助土耳其帝國鎮(zhèn)壓叛亂,打敗了穆罕默德·阿里的軍隊,迫使他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從此埃及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后來又進一步淪為殖民地。埃及的強國之夢從此破滅。穆罕默德·阿里的失敗,除了他本人的戰(zhàn)略指導失誤的因素之外,埃及地理上所處的東西方交通的世界戰(zhàn)略位置也是一個因素。如果他的國家像日本一樣,處在一個“天涯海角”的荒僻角落,也許列強就不會對他的迅速崛起做出那么強烈的反應,經過若干年的和平發(fā)展之后,可能成為日本之外的第二個成功實現(xiàn)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改革的東方國家。

現(xiàn)在不少家族經營的私營企業(yè)也開始遇到“宦官現(xiàn)象”這個問題。自己是屬于環(huán)境變化而成功的暴發(fā)戶,本身并沒有真正的真才實學來管好企業(yè),家庭里面的只有幾個不肖子孫或者紈绔子弟,能花錢不能掙錢,不得不依靠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來幫忙,但是怎么樣控制這些人呢?筆者遇到的最典型的是一位退伍老軍人,他自己開了間公司,掙下了一些產業(yè)。聽說別人開公司都邀請法律顧問來審核法律文件,處理法律事務,他也照搬。他心想,我掙下幾個錢夠多的了,現(xiàn)在該知足了,自己喜歡收集古董,就把心思下在古董上吧,公司的錢只要不讓別人騙走就行了,他就委托這個法律顧問全權處理公司事務。后來事情卻有了出乎意料的發(fā)展,根據(jù)他自己的說法,法律顧問跟別人合伙,利用他當初缺乏法律知識,公司資產的產權關系不清楚的漏洞,把他的公司“合法地”賣給了法律顧問自己,而把債務留給了他這個法人代表,一紙合同幾乎把他從天堂拖下了地獄。

那么,宦官是怎樣戰(zhàn)勝哪些元老重臣、皇親國戚最后戰(zhàn)勝皇帝本人的呢?

首先是卑下,卑微。這兩句中國的形容詞很有意思,好像差不多,但是細細品味,強調的重點還是略有不同。因為卑下,所以別人看不起,因為卑微,所以人家視而不見。因為人家對你不以為然,當你透明--不存在,所以不會動“真格兒”的,不會認真對付你。這樣你這條潛龍才可以聚精會神地發(fā)展和積累實力,不受干擾。中國人往往把弱者戰(zhàn)勝強者的戰(zhàn)略叫做“陰謀”,什么是“陰”呢?雌雄,雌為陰,馬克思曾經引用過一句德國諺語:“女人的名字叫弱者”,中國人的“決一雌雄”也是這個意思。“陰謀”就是弱者的計謀,這是第一層意思。弱者是被人瞧不起的,所以“陰謀”就成了貶義詞!瓣帯钡牧硪粋意思就是“陰暗”,南方,背光的地方,黑暗的地方是“陰”。不動聲色,悄悄行動,偷襲都是“陰謀家”所為。因為弱者的實力不如強者,硬碰硬肯定吃虧,所以經常搞地下活動,喜歡繞到背后去打黑槍,這些“懦夫”所為又被社會不齒,因此“陰謀”是名聲不好的貶義詞。不過對于弱者來說,雖然名聲不好,但是“陰謀”在對抗強者的時候,總是最有效的戰(zhàn)略。這里我們知道為什么一個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的意思了。統(tǒng)治階級之所以能夠統(tǒng)治,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的實力強大,既然如此,他最喜歡玩“陽謀”,跟對手“光明正大”地“單挑”,最擔心在睡夢中給人家割了首級,所以他們極力貶低“陰謀”。如果弱者傻乎乎地信以為真,去扮演強者的角色,跟統(tǒng)治者來“陽謀”,十有八九是會給打得鼻青臉腫的。

其實,從謀略學的觀點看,正當與否不在于方法和手段,而在于目的。如果強者是正義的一方,弱者是非正義的一方,則弱者不管用什么方法和手段來對抗強者,都不能改變自己事業(yè)的非正義性。反之,如果強者是非正義的,而弱者是正義的,則弱者不論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只要這些方法和手段不與自己的正義目標相沖突),他的事業(yè)都是正義的。從謀略的評價的標準是效率這一點來說,“陰謀”的目的是以弱勝強,用比較弱小的實力戰(zhàn)勝比較強大的對手,應該比恃強凌弱的“陽謀”更值得稱道。前面我們討論王二小的故事和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時候,已經做了說明了。

但是,卑下和卑微本身并沒有殺傷力,光是點頭哈腰并不能夠戰(zhàn)勝對手,宦官以至弱戰(zhàn)勝至強還有其他戰(zhàn)略措施。

我們大家可能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跑得快的兔子因為看不起慢慢爬的烏龜,跑到半路睡著了,結果給持之以恒的烏龜戰(zhàn)勝了。如果靠卑下和卑微能夠使皇帝睡著,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戰(zhàn)略,但是即使兔子皇帝睡著了,烏龜宦官也未必能夠拿到江山,因為還有皇親國戚,元老重臣,甚至街頭爛仔振臂一呼,都有可能趕在宦官前頭取而代之。因此,卑下和卑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果兔子不睡覺,烏龜也能趕上兔子!

好了,解一個智力測驗題:

在龜兔賽跑當中,如果兔子不睡覺,烏龜有辦法趕上兔子嗎?

從戰(zhàn)略上來說,我們雖然可以企圖用種種辦法去影響對手的決策,從而影響對手的行為,但是對手畢竟不是我們自己的一雙手,你想要它干什么,它就要干什么,我們能夠完全支配的只是自己的行為。假如烏龜用了各種辦法去哄騙兔子,兔子也不上當睡覺,那么烏龜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行動上了。烏龜可以采取什么行動呢?用時下時髦的話來說,它可以“掛靠”在兔子身上,這樣,兔子跑到哪里,烏龜就跟到哪里,不會被拉下!

宦官戰(zhàn)勝皇帝的辦法就是“掛靠”在皇帝的身上,讓皇帝帶著他騰云駕霧,把皇親國戚和元老重臣都踩在腳底下。僅僅是“掛靠”還不夠,還要采取“牛虻戰(zhàn)略”,往皇帝的身上插上一根吸管,把他的實力轉變?yōu)樽约旱。等到皇帝被吸干了,宦官也就順理成章的變成了皇帝,皇帝實際上變成了宦官的傀儡。

說到烏龜“掛靠”兔子,可能有的讀者會聯(lián)系到現(xiàn)在社會上時髦的“傍大款”,問是不是“活學活用”,其實不然。“傍大款”是一些打算不勞而獲的男男女女去算計“大款”的錢包,完全沒有趕上“兔子”的意思。但是如果改一個字,變成“傍大腕”就比較像了--拜師學藝就是典型的“傍大腕”,他們當然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機會。

21.百戰(zhàn)百勝的拿破侖為什么坐不穩(wěn)江山?

百戰(zhàn)百勝,或者常勝將軍,是一般人對軍事家的稱贊和期望。但是真正的軍事家并不這樣看。孫子說:“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卑賾(zhàn)百勝,不是最好的事情。不用打仗就能讓敵人屈服,才是最好的。孫子這個思想,現(xiàn)在已經廣為人知,而且邏輯關系也很容易理解:打仗總是要死人的,不死人就達到打仗的目的,當然這種便宜是誰都想占的。不過,不打仗就戰(zhàn)勝敵人,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因此大家還是覺得如果打仗的話,還是百戰(zhàn)百勝的好。吳起說:“天下戰(zhàn)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是以數(shù)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碧煜麓蛘痰膰遥绻B打五仗都獲得勝利的話,國家就要大禍臨頭了,如果連贏四仗,國家就會產生很多弊端,如果連勝三次,可以稱霸諸侯,連勝兩次,能夠建立王國,只有一仗就決定命運的國家,才能夠建立帝業(yè)。如果打仗,最好是只打一仗,如果打多了勝仗,國家能夠君臨天下是很少的,而從此滅亡了的例子多的不可勝數(shù)。在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百戰(zhàn)百勝,最后一戰(zhàn)失利,全局盡墨;而另一些人,則屢敗屢戰(zhàn),一戰(zhàn)獲勝,奠定偉業(yè)。前面的例子,中國有楚霸王項羽、符堅等等,外國有漢尼拔、拿破侖,后面的例子,中國有漢高祖劉邦、赤壁之戰(zhàn)前的劉備、武昌起義前的孫中山等,外國有漢尼拔的對手羅馬人、拿破侖的對手布呂歇爾、抵抗美國侵略的越南人民。這里大家可能對布呂歇爾不大熟悉。布呂歇爾是普魯士王國軍隊的統(tǒng)帥,每逢跟拿破侖對陣,總是一敗涂地。但是,正如拿破侖本人所說:“此人并非將才”,但是佩服這個老家伙“屢敗屢戰(zhàn)的勇氣”,每次戰(zhàn)敗,他都卷土重來,繼續(xù)挑戰(zhàn)拿破侖。在滑鐵盧戰(zhàn)役的前一天,他統(tǒng)帥的軍隊在林茨慘遭敗績,他本人死戰(zhàn)不退,被法國騎兵打死戰(zhàn)馬,跌落塵埃,幸而被自己的衛(wèi)士救走。結果這個摔得鼻青臉腫的老元帥,第二天又率領林茨戰(zhàn)役的殘兵敗將出現(xiàn)在滑鐵盧戰(zhàn)場,最終結束了拿破侖的軍事生涯,也讓自己名垂青史。

屢戰(zhàn)屢敗,一戰(zhàn)而勝和百戰(zhàn)百勝,一敗而亡,都有各自的道理。

屢敗屢戰(zhàn),一戰(zhàn)而勝有兩種最典型的原因:

第一個是以“厚勢”對“銳勢”。所謂厚家底對抗暴發(fā)戶!昂駝荨庇职ㄗ陨砗铜h(huán)境兩個方面,自身是指實力的結構當中,后續(xù)的要素比重比較大。后續(xù)的實力要素在軍事斗爭當中,相當于“綜合國力”的概念;在經濟活動當中,相當于固定資產、“物業(yè)”等等形式存在的資產;在人與人的競爭當中,相當于一個人的內涵……,后續(xù)的實力要素發(fā)揮競爭力比較緩慢,但是比較穩(wěn)定和持久,類似于我們平時形容一個人“功力深厚”,要想一下子打垮他還真的不那么容易。另外還有實力的延伸,也就是指同盟條件,如果兩個同盟競爭,盟友多的一方肯定占優(yōu)勢,尤其是久拖不決的競爭,更是如此。盟友的實力相當于自己的實力的延伸。在環(huán)境方面,主要是對于自己的實力的發(fā)展和使用的條件是不是相對比較有利,或者說可能是使用不利而發(fā)展有利,因此目前老是斗不過人家,但是因為實力的發(fā)展快過對手,最終可以戰(zhàn)勝對手。

相反,“銳勢”也有兩個要素,分別是自身實力結構當中,突擊性要素的比重大一些,延伸的部分少一些,盟友少一些,而在環(huán)境因素當中,有利于自己的實力使用的要素多一些,而有利于自己發(fā)展的要素少一些。這樣,眼前雖然連戰(zhàn)皆捷,但是以后就不好說了。日本在太平洋戰(zhàn)爭當中,策劃和指揮襲擊珍珠港的聯(lián)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曾經說過,襲擊珍珠港成功之后,日本可以在太平洋戰(zhàn)場上獲得一年的優(yōu)勢,但是以后就不好說了。當時,日本海軍的實力結構當中,航空母艦的比例是世界上各國海軍重最高的,和戰(zhàn)列艦相比,接近1:1的水平,其他國家只重視戰(zhàn)列艦。而日本海軍航空兵又是世界上最精銳的,又最優(yōu)秀的飛行員和最靈巧的戰(zhàn)斗機。日本海軍的訓練精良,自甲午戰(zhàn)爭以來,一直注重炮術的提高,大炮的射擊命中率是世界上最高的水平之一;在日俄戰(zhàn)爭之后,還根據(jù)戰(zhàn)爭實踐經驗,特別突出了夜戰(zhàn)水平的提高。日本很早就開始了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國民經濟軍事化的程度比較高,軍隊戰(zhàn)備的水平比較高,裝備也比較精良,因此開戰(zhàn)的時候占了大便宜。美國地大物博,經濟發(fā)達,科學昌明,遠遠超過日本。如果日本不能像侵略中國一樣,一下子把美國的主要經濟區(qū)占領或者破壞,美國最終會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武器裝備,訓練出更加優(yōu)秀的飛行員和海軍官兵,全面壓倒日本。戰(zhàn)爭一開始,珍珠港空襲,日本在大型戰(zhàn)艦方面的戰(zhàn)績是0:8,后來到珊瑚海戰(zhàn),日本就下降到2:2,日本略占優(yōu)勢。珊瑚海戰(zhàn)是世界上第一次航空母艦大戰(zhàn),日本擊沉美國重型航空母艦1艘,重創(chuàng)1艘,自己被擊沉輕型航空母艦1艘,重創(chuàng)重型航空母艦1艘。到了中途島戰(zhàn)役,這個紀錄就變成4:1。日本被擊沉重型航空母艦4艘,只擊沉美國重型航空母艦1艘。日本后來在瓜達卡納爾的海戰(zhàn)當中,雖然陸軍失利,但是海軍又和美國打成平手,一度使得太平洋上雙方的航空母艦數(shù)量基本相等。但是由于日本工業(yè)底子薄,科學技術落后,也就是我們說的后續(xù)實力比較弱,以后日本就每況愈下。到了戰(zhàn)爭后期,兩國海軍陣容相比較,美國的絕大多數(shù)軍艦都是開戰(zhàn)以后建造的新式戰(zhàn)艦,而日本仍然依靠戰(zhàn)前開工建造的軍艦。甚至到了日本海軍的最后一戰(zhàn),聯(lián)合艦隊旗艦親自出馬進行神風突擊,這艘旗艦,這艘人類歷史上最大型的戰(zhàn)列艦“大和號”,也是戰(zhàn)前動工興建的;美國的海軍官兵,包括飛行員都是受過嚴格充分訓練的熟練人員,而日本的精銳官兵已經在戰(zhàn)爭中消耗殆盡,剩下的只有那些初學的青年。中途島戰(zhàn)役以前,每次海軍空戰(zhàn),日本人都占便宜,因為日本比較窮,重視武器裝備,把最好的飛行員用在前線,以求發(fā)揮最高的裝備效率。美國是個富國,不在乎東西,只在乎人,因此不經過充分訓練的士兵,不讓上戰(zhàn)場。因此開戰(zhàn)一年以內,日本飛行員的技術戰(zhàn)術水平全面壓倒美國,但是一年以后,由于老兵的損失,新兵越來越多,新的日本海軍飛行員因為節(jié)約,都沒有受過充分訓練,最后只好當人肉炸彈,組織“神風突擊隊”。

如果當年日本有和美國一樣發(fā)達的工業(yè)和科學技術,日本在開戰(zhàn)的時候所取得的優(yōu)勢就有可能一直保持下去;又或者美國沒有像中國、蘇聯(lián)、英國這樣的盟友支援,只是和日本一對一的單挑;又如果日本的地理位置是在美國東邊,就相當于中國和美國換個位置,把美國換到中國來,日本一開戰(zhàn)就從陸地上大舉進攻,很快就把密西西比河以東的美國工業(yè)區(qū)都占領了。美國只能像中國一樣,依靠西部的不毛之地抵抗。那么“厚勢”就不在美國方面,而在日本方面了。

另外一種屢敗屢戰(zhàn),一戰(zhàn)而勝的原因,是競爭者在競爭中學習競爭,改造自己,最終贏得了競爭。普魯士王國軍隊統(tǒng)帥布呂歇爾就是這樣的典型。當他和拿破侖初次交手的時候,他所率領的普魯士的軍隊是歐洲最落后的軍隊之一,而他的對手拿破侖卻是歐洲最先進的革命軍的統(tǒng)帥。耶拿戰(zhàn)役之后,普魯士投降,但是身為敗軍之將的普軍統(tǒng)帥布呂歇爾并沒有屈服,他啟用當時最有才華的軍事改革家格奈森諾出任總參謀長,全面改革普魯士軍隊,使之成為歐洲最現(xiàn)代化的軍隊之一。耶拿戰(zhàn)敗,普魯士軍隊一天之內土崩瓦解,國家投降。但是林茨戰(zhàn)敗,普魯士軍隊僅僅一個晚上就重新集結,第二天又生龍活虎地投入戰(zhàn)場,終于在滑鐵盧結束了拿破侖百戰(zhàn)百勝的歷史?梢姼母锏某尚。

中國自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指導存在著與西方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巨大差距,然后開始改革和革命。開始以為是軍事不如人,就有了洋務運動,后來又感到是政治不如人,就有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社會主義,現(xiàn)在則是在經濟和技術方面急起直追。在軍事上,到抗美援朝,把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帝國主義打得鼻青臉腫,從鴨綠江邊趕回三八線,讓世界開了眼界,從此算是不受人家欺負了;政治上到1949年終于產生了高效率的統(tǒng)一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經濟上可能要到新世紀的50年代,才能夠達到發(fā)達國家的水平。這個過程大概有200年左右,是一個不斷學習和自我改造的過程。

戰(zhàn)略經典研究:甲午海戰(zhàn)和頤和園。

很多人抱怨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去建造頤和園,認為那時最大的兩艘鐵甲艦“鎮(zhèn)遠”、“定遠”合計不過364·7萬兩白銀,如果把建造頤和園挪用的幾千萬兩用于購買軍艦,則中國海軍實力將數(shù)倍于日本,而不是不如日本。如果再把《馬關條約》賠掉的2億3千萬兩白銀和臺灣的稅收用于建設海軍,中國將可以建設一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至少十倍于日本海軍,別說敗于日本,就是迫使日本俯首稱臣也不是辦不到的。平均1,000萬兩銀子可以買“定遠”級戰(zhàn)艦5艘,2億兩可以買100艘!余下的用來配備訓練人員,購買炮彈,燃料等。但是,從慈禧太后作為滿族人的矛盾心理來說,軍隊不強大則江山不保,軍隊越強大則漢人勢力坐大,滿族的統(tǒng)治地位不穩(wěn)。所以,保持海軍與日本相當,則對于滿族最穩(wěn)當。如果李鴻章連日本人都敢欺負,難保他不會有朝一日騎在老娘脖子上拉屎拉尿,那時如何對得起滿族的列祖列宗?至于何謂“相當”,則很難說。中國海軍“北洋”、“南洋”、“粵!比炾,總噸位和軍艦數(shù)都與日本差不多,甚至略微超過一些,僅僅“北洋”一支,就在很多地方超過日本。至少中國擁有亞洲最大的兩艘7,335噸軍艦,而日本最大的幾艘軍艦不過4,200多噸,從慈禧太后的角度,第一沒有想對日本宣戰(zhàn),第二不知中國海軍的訓練如此不濟。

實際中國海軍在黃海大戰(zhàn)中失利的原因,既不是日本軍艦速度快,也不是日本軍艦火炮快,主要是中國海軍打不準。以“鎮(zhèn)遠”“定遠”二艦的8門305毫米巨炮,可以先敵開火,而且只需命中一兩發(fā)即可使日本任何一艘軍艦失去戰(zhàn)斗力。軍艦再快,快不過炮彈,日本軍艦在進入中國這兩艘巨艦的火炮射程之后,沒有被擊中,而進入本國軍艦射程之后,卻頻頻命中中國軍艦。中國比較小的軍艦很快被擊沉或重創(chuàng),但是戰(zhàn)場上留下的兩艘巨艦卻讓日本人徒呼奈何,它們厚厚的裝甲是日本的大炮根本打不穿的,最后日本軍艦只好逃走。這兩艘巨艦的8門305毫米大炮如果命中率為1/8,則只需12個齊射就可以讓日本所有12艘軍艦癱瘓,然后其他小艦再上前逐個擊沉即可!岸ㄟh”和“鎮(zhèn)遠”的305毫米大炮發(fā)射速度再慢,也可以每分鐘1發(fā),從“定遠”在中午12時50分開火到下午17時30分日本艦隊撤出戰(zhàn)場,共5小時40分,可以發(fā)射炮彈8發(fā)x340分鐘=2,720發(fā)。即使如果因為戰(zhàn)斗機動等原因,實際上只能10分鐘發(fā)射1發(fā),也可以發(fā)射272發(fā),甚至打10炮中1炮,也可以命中27發(fā),每艘日本軍艦可以“分享”2發(fā)以上,則不但可以使之重創(chuàng),全部擊沉已經綽綽有余,何況除這些305毫米大炮之外,我軍還有260毫米炮1門,250毫米炮4門,210毫米炮12門,150毫米炮17門,120毫米炮3門。但是,這8門305毫米巨炮沒有擊沉1艘敵艦,只是“偶然”命中的幾發(fā),但是已經足以使全部中彈敵艦遭到重創(chuàng):“松島”幾乎全部上層建筑蕩然無存;“比!毕录装搴蟛咳繐p壞,喪失戰(zhàn)斗力;“赤城”艦長斃命,喪失戰(zhàn)斗力;“西京丸”幾乎不能行使,喪失戰(zhàn)斗力,這些戰(zhàn)績,幾乎都是305毫米克虜伯大炮的一彈之功。要說速射火器,中國軍艦上也有,“致遠”艦上的“格林”炮就是機關炮,鄧世昌在沖向“吉野”時曾親自開火,命中數(shù)百發(fā),但口徑太小,基本不能傷害“吉野”。那個時代的海軍是“大艦巨炮主義”最有效,大艦則裝甲厚,防護力強,這是甲午海戰(zhàn)所證明的,巨炮則一擊致敵死命,這也是甲午海戰(zhàn)證明的。我國海軍既有大艦,又有巨炮,本來應該具備制勝條件的,但是因為技術不精,結果最終慘敗。我們看一下戰(zhàn)后的統(tǒng)計數(shù)字:

中國軍艦中彈數(shù)日本軍艦中彈數(shù)

定遠 159松島 13

鎮(zhèn)遠 220嚴島 8

來遠 225橋立 11

靖遠 110扶桑 8

平遠 24千代田 3

濟遠 15比睿 23

廣丙 1吉野 8

致遠 沉沒浪速 9

揚威 沉沒秋津洲 4

超勇 沉沒高千穗 5

廣甲 沉沒赤城 30

經遠 沉沒西京丸 12

總計 754以上總計134

根據(jù)上述統(tǒng)計,加上落在被擊沉的中國軍艦身上的炮彈,日本艦隊至少命中率超過中國艦隊10倍以上。另外,從中國幾艘軍艦中彈百發(fā)以上仍然保持戰(zhàn)斗力,可見日本150毫米的速射炮威力有限,甚至國產的“來遠”號軍艦也經得起225發(fā)炮彈的轟擊,“定遠”和“鎮(zhèn)遠”就更不必說了。還有一個現(xiàn)象,中國軍艦凡裝甲厚度在200毫米以上的軍艦除“經遠”外無一沉沒,而裝甲厚度在100毫米或以下的軍艦,大部分沉沒,只有“靖遠”、“廣丙”得以保存。而日本軍艦除“扶桑”號以外,全部軍艦的裝甲都在114毫米以下。最兇猛的“吉野”,裝甲只有102毫米,其它第一游擊隊的3艘軍艦“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的裝甲只有51毫米;日本本隊的各艦,多數(shù)裝甲在100毫米左右,“千代田”只有33毫米。因此,日本軍艦并非很難擊沉,但是以中國海軍的訓練水平,很難擊中倒是真的。我軍8門305毫米巨炮,奮戰(zhàn)340分鐘,只有數(shù)彈有效,幾乎是每次開火都是肯定不中,命中是意外的,或者說是偶然。軍艦的速度在戰(zhàn)略機動方面作用很大,但是在戰(zhàn)斗當中就未必起決定性作用了。中國軍艦平均時速15海里,實際在戰(zhàn)斗中只開到8海里,日本艦隊平均速度與中國艦隊相當,幾艘快速艦達到時速20多海里,即便如此,也是每小時最多多走5海里,中國的305毫米大炮每分鐘可以發(fā)射1發(fā)炮彈,在1個小時內可以發(fā)射60發(fā)炮彈,8門合計可以發(fā)射480發(fā)。因此,大型水面艦只依靠速度獲得的戰(zhàn)術優(yōu)勢是有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意大利的戰(zhàn)列艦設計得比較其它國家的速度快,為此犧牲了裝甲厚度和火炮口徑,而德國卻堅持生存第一,火力第二,速度第三的設計原則,戰(zhàn)史證明,德國的設計明顯優(yōu)于意大利的設計。英國最大的“胡德”號戰(zhàn)列巡洋艦就是按照注重速度的原則設計的,結果遇上德國的“俾斯麥”后,僅僅5個齊射,兩個齊射命中就被擊沉。“俾斯麥”在擊沉“胡德”號以后,又炮擊“威爾士親王”號,6分鐘命中4彈,重創(chuàng)“威爾士親王”號。在整個戰(zhàn)斗中,英國這兩艘王牌戰(zhàn)艦只打中“俾斯麥”號3彈。如果“定遠”和“鎮(zhèn)遠”有“俾斯麥”艦上官兵的射擊技術,大概三分之一的日本軍艦還沒有進入自己的速射炮射程范圍之內,就已經被我軍的遠程大炮擊沉或者重創(chuàng)了。實際上,我軍重炮在5,300米距離開火,敵軍進入3,500米(一說3,000米)才還擊,時間差了3分鐘(一說5分鐘)。這3分鐘(取其短說)里,我軍8門重炮可以齊射3次共24發(fā)炮彈,但是沒有命中一發(fā)。直到開火14分鐘以后,才有日本軍艦被305毫米炮彈擊中。而日本旗艦“松島”號第一輪齊射就命中中國旗艦“定遠”號,使艦隊司令丁汝昌負傷,信號旗折斷,艦隊失去指揮(一說“定遠”的艦橋是被自己的大炮開火震垮的,難以令人信服,畢竟幾個人不算重,竟然會壓得鋼鐵艦橋象餅干似的不經一震?而且迎風飄舞的司令旗和信號旗也竟然把桅桿“拖累”斷了?)。

由此可見,甲午海戰(zhàn)我軍敗績,雖然慈禧太后有挪用軍費的責任,但是憑當時清朝北洋水師的實力,抗衡日本應該是有條件的。如果當時訓練嚴格,充分,使命中率提高一倍,戰(zhàn)爭的結果可能根本相反。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以極其劣勢的武器裝備對抗裝備最精良的美國軍隊,仍然獲得勝利,除指揮正確之外,有一支久經戰(zhàn)陣的軍隊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上甘嶺戰(zhàn)役的炮戰(zhàn)當中,敵人每天最多發(fā)射30萬發(fā)炮彈,而我軍最多只能發(fā)射4萬發(fā)炮彈,相差7倍多,和甲午海戰(zhàn)的速射炮對大炮相當,但是我英雄的志愿軍依然能夠取勝。其中一個原因從美國兵把上甘嶺的一個高地叫“狙擊兵嶺”就可以看出來:志愿軍戰(zhàn)士單兵技術熟練,槍法好。甲午海戰(zhàn)中,中國海軍的廣大官兵浴血奮戰(zhàn),為國家民族付出了慘重犧牲,按照我們的傳統(tǒng),寫歷史為尊者諱,當然不愿意說他們的不是,而寧愿說是武器不如人。但是筆者認為,實事求是會使我們更加接近真理,雖然真理有時不講情面。據(jù)說,日本人是看到中國水兵把褲衩晾在大炮上才決心向中國挑戰(zhàn)的,可見北洋水師訓練和軍紀之渙散。

因此,武器裝備的因素并不是中國海軍在甲午海戰(zhàn)中慘敗的決定性因素,人的因素顯然更重要。后來日本海軍提出:“寧要一門百發(fā)百中的大炮,不要一百門百發(fā)一中的大炮”,強調精湛的射擊技術對海戰(zhàn)的重要性。很快,他們就在日俄戰(zhàn)爭中打敗了歐洲強國沙皇俄國。在對馬海戰(zhàn)中,日本人也是讓俄國人首先開火,自己稍后才開火,但是由于日本水兵的射擊技術精良,所以一開火很快就重創(chuàng)了俄國的主力艦只。俄國旗艦經過兩輪齊射,基本失去戰(zhàn)斗力,艦隊司令重傷喪失指揮能力,決定了戰(zhàn)斗的結局。

封建分裂,使得甲午戰(zhàn)爭在軍事上實際上是以李鴻章一個軍閥的實力對抗日本舉國的侵略,故李鴻章極力避免戰(zhàn)爭,以保住自己在官場上的本錢。戰(zhàn)爭爆發(fā)后也極力保存實力,不敢主動進攻。北洋水師當時應該組織特遣艦隊遠征日本,封鎖對馬海峽,炮擊日本沿海城市,甚至炮擊東京。當時既沒有飛機,更沒有雷達,要尋找茫茫大海中的軍艦是很困難的。日本大城市多數(shù)靠近海邊,以木板房居多,炮擊大城市很容易引發(fā)火災,影響巨大。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美國在珍珠港慘敗之后,派“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空襲東京,取得重大心理勝利。

甲午戰(zhàn)爭開始,日本海軍一門心思放在黃海和渤海的制海權爭奪上,想不到中國海軍會長途奔襲,抄他的老窩。轟擊東京等大城市之后,再回師對馬海峽,襲擊日本侵略軍的后勤供應線。如此,日本海軍傳統(tǒng)上不能置東京等大城市的安危于不顧,必然分兵回防。然后中國海軍則可集中南洋、北洋兩支艦隊主力與日本在對馬海峽一帶的護航艦隊決戰(zhàn)。對馬海峽的制海權易手,侵略朝鮮的日軍將不戰(zhàn)自退。

相反,日本卻不可能通過炮擊中國沿海獲得戰(zhàn)略利益,因為沒有要塞的沿海城市,多不重要。

這實際上是“圍魏救趙”戰(zhàn)略在海軍戰(zhàn)役中的使用,關鍵是軍艦在出擊和轉移時,選擇非常規(guī)航線,避開日本艦隊的截擊。例如,炮擊之后,日本海軍可能會在威海附近,截擊我回航補給的艦隊,但是我艦隊可以跑到臺灣或者上海補給,會合南洋艦隊再北上決戰(zhàn)。

這里建議的戰(zhàn)略后來在日俄戰(zhàn)爭時被俄國海參崴艦隊采用,在日本沿岸大有斬獲,擊沉擊傷和俘獲日本多艘艦船,并且炮擊日本許多沿海城市和地區(qū)。只是因為俄主力不在海參崴,才沒有達到戰(zhàn)略目的.

以前有一位朋友忽發(fā)怪論,說應該感謝慈禧太后,如果她當初把建造頤和園的款項撥作軍費,則黃海下面無非多了幾堆廢鐵,我們就沒有頤和園游玩了。話雖偏激,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清朝喪權辱國,不關軍費開支的事情。腐敗的政權,怎么開支都是糟蹋民脂民膏,無非是糟蹋到哪里,讓什么人糟蹋罷了。

22.如何守住江山?

中國人對于這么一種戰(zhàn)略耳熟能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比較簡單,人人都會,只要勤快就行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钡恰褒R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就不是人人能懂了。要想“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必須掌握競爭的調節(jié)與控制的原則與模式,并且在實踐中正確的運用。

競爭是一種社會力,正如電能是一種自然力一樣。如果我們想支配一種力,使之為我們服務,我們就必須掌握控制這種力的方法。怎樣控制呢?如果我們能夠調節(jié)力的大小和作用的方向,則我們就已經算是控制了這種力了。

我們?yōu)槭裁匆刂屏δ?為了不被電?-我們是這樣回答控制電的目的的,那么控制競爭又是為什么呢?

首先看一看控制競爭我們希望達到的目的:

l抑制競爭的消極后果。

我們已經說過,競爭的積極方面是鼓勵人們?yōu)榱藙倮冻龀5呐θソ⒆约旱膶嵙Γ鴮嵙Ρ旧砭褪侨祟愇拿鞯慕M成部分。但是,為了勝利,人們在競爭中也可能“走火入魔”,不顧一切地尋求破壞對手的實力,而這種破壞甚至超過了競爭本身的建設作用。因此,社會尋求建立一種有效的控制機制,使競爭始終保持建設性的社會功能。簡單來說,就是賣東西賣不過人家,也不能去燒人家的鋪子。

l充分發(fā)揮競爭的積極作用。

在抑制競爭的消極后果的同時,這種控制機制還要使競爭定向發(fā)展,以便使它的積極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例如,足球運動的目的在于鍛煉人的腿,因此禁止用手擊球;而籃球、排球則相反,禁止用腳踢球,因為這兩項運動的目的是發(fā)展人的手。學生考試,著重知識的吸收,故而以書本為依據(jù);而干部的考核,重在才干,因此以實際政績?yōu)楦鶕?jù)。

l維持現(xiàn)狀,保護既得利益。

競爭本身,是人類社會改變利益分配關系的一種方式。競爭的勝利者自然在分配關系結構中處于較為優(yōu)越的位置,他們在發(fā)動下一輪攻勢之前,希望保持目前的勝利成果。蘇聯(lián)是西方的競爭對手,西方國家一直處心積慮想搞垮蘇聯(lián),但是蘇聯(lián)真的垮下來后,西方又忙不迭地“援助”前蘇聯(lián)各共和國,害怕它們的核武器流失,爆發(fā)內戰(zhàn)。競爭的失敗者,在做好反攻準備前,也需要一個喘息之機,以便使損失到此為止。伊拉克戰(zhàn)敗后,被迫接受聯(lián)合國決議,允許聯(lián)合國監(jiān)督其銷毀積幾十年心血和幾百億財富建立起來的核及生化設施、導彈、超級大炮,以便贏得平定內亂的時機,保住政權,日后東山再起。其他沒有準備好在競爭中發(fā)動攻勢的人,也需要維持現(xiàn)狀,害怕失去控制的競爭可能帶來的不可預見的后果。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自己沒有做好動手的準備以前,希望維持現(xiàn)狀。

(2)、控制競爭的主要方式:

為了使競爭的積極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限制其消極影響,社會必須對競爭實施有效地控制?刂聘偁幍牧α恐饕獊碜詢煞矫妫焊偁幹夂透偁幹畠。

由一股超越競爭各方的力量以其絕對優(yōu)勢凌駕于競爭各方之上,競爭各方不但放棄了以其為現(xiàn)實競爭對手的企圖,而且承認其扮演裁判的角色。按照競爭各方的實力大小和彼此的妥協(xié),制訂出一套競爭的規(guī)范和有關行為準則,如有違反,照章懲罰。國家就是一個典型。一個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社會集團,以暴力為后盾,制訂出一整套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強迫所有的社會成員遵守。雖然在實質上,國家是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但是在表面上,國家是超越一切社會集團之上的,是不偏不倚的,因此,“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边@樣,使得競爭各方在實力對比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以前,能夠接受現(xiàn)狀。

企事業(yè)單位的領導,也扮演同樣的角色。他們對下屬必須“一碗水端平”,而讓制度本身去實行不平等,在不平等的制度面前,必須“人人平等”!

一個能對競爭實行有效控制的行為規(guī)范,無論它以什么形式出現(xiàn),都必須使其中的不平等,與競爭各方實力的不平等相一致,否則,就會誘發(fā)掙脫控制的企圖,甚至導致控制的失效。

依據(jù)實施控制的“外力”的超然程度的不同,以及實施控制的側重點的不同,超級外力控制法又可按中國傳統(tǒng)的叫法,分為“王道控制法”和“霸道控制法”!巴醯揽刂品ā北容^超脫,側重于行為準則的制定和遵守;而“霸道控制法”就直接赤裸裸地訴諸實力,組織優(yōu)勢集團從核心向外逐層實施控制,強行貫徹自己的意志。

A、“王道”控制法:

在政治歷史的實踐中,屬于“王道控制法”的政治體制有三種:

中國傳統(tǒng)的“王道”;

西方傳統(tǒng)的“法制”;

某些特定歷史時期的公約。

中國式的“王道”的特點是,競爭行為準則以道德為主,以法律為輔,強調教育,注重達到使被控制者“心服口服”,自覺自愿的境界,在手段上,重視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強調輿論和風氣的心理感召力,使被控制者在內心放棄反抗的動機,自覺趨向控制者所要求的境界。實踐的結果,控制更穩(wěn)定,而且富于彈性。

西方的“法制”的基礎是商業(yè)社會。其特點是法律是競爭行為的基本準則,輔之以宗教之下的道德規(guī)范。由于法律本身缺乏彈性,因而控制的穩(wěn)定性不及中國式的“王道”。往往只能達到“口服心不服”,甚至“心口皆不服,只是行動上服從”的效果,一遇機會,又故態(tài)重萌。

“公約”式的控制,則把控制的主體由最高權力執(zhí)行人那里下放到社會,一旦違約,人人“共誅之,共討之”。歷史上有幾個典型的“公約”:劉邦與臣下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誅之!庇鴼v史上封建諸侯逼迫國王簽訂的“自由大憲章”,以及其后的類似公約。當然,這兩個公約雖然在形式上都是規(guī)定臣下在某種情況下可以不經封建君主的同意而自行其是,但是在實質上是相反的。劉邦的公約是出于他本人的意志,要求臣民在他不能表達或貫徹自己意志的時候,起來貫徹他的事先表達了的意志!白杂纱髴椪隆眲t是臣下在國王有難的時候逼宮,迫使國王簽訂違反國王本人意志的“公約”,保障臣下的權利,并且授權臣民可以在國王違約時發(fā)動聯(lián)合反叛,迫使國王履約。除了政治體制而外,其它類型的競爭控制也有采用“王道控制法”的。體育比賽采用的裁判制度,經濟糾紛中除了可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外,還可以要求仲裁──這個形式也是“王道控制法”的一種。人們結婚喜歡舉行盛大的慶典,這里也有請親朋好友見證的意思,宣布任何第三者再也不能插足其間。鄰里之間有了糾紛,往往要“找人評理”或“找領導”,這個也是“王道”思想的結果。在實踐上判斷“王道控制法”并不難,只要判斷競爭的各方是否尋求一個超脫的第三者來擔任裁判的角色,裁決那一方違反了公認的競爭行為準則就行了。超脫的第三者是控制的主體,競爭者是客體。實施這種控制,必須掌握以下要點:

l競爭的行為準則必須在事前為各方所認可;

l控制的主體必須被競爭的各方接受為超脫的;

裁決必須有強制性的手段作為后盾,使得抗拒裁決所付出的代價要肯定地超出服從所遭受的損失。這就要求實施裁決的第三者能支配超級的實力。

B、“霸道”控制法:

如果控制的主體不為競爭各方所接受為超脫的,或者競爭的行為準則不為競爭者所公認,控制的主體只好直接訴諸實力,強迫競爭各方服從控制!鞍缘揽刂品ā钡奶攸c是控制者直接憑實力實行控制。家長制就是最典型的“霸道控制法”,一般認為的“人治”也是如此,黑社會的“大哥大”,囚犯的監(jiān)管,軍隊的管理和控制,我們常說的“行政手段”等等,都有“霸道”的特點:

不管被控制人的意志,強行貫徹自己的控制意志,或者說“硬來”。

仔細劃分起來,根據(jù)霸主的不同特點,“霸道控制法”又可以有以下不同的形式:

l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孤家寡人”式的霸主。

單干的“霸主”,他一個就可以挫敗所有被控制者的反抗,例如家長對付幼兒,就可以如此(但是并非應該如此,管教孩子應講究方法)。這種“霸道”的實施要點在于始終保持絕對強大的實力,隨時都可以肯定地粉碎被控制者聯(lián)合舉行的反抗。

l“光榮孤立”式的霸主。

通常會發(fā)生“霸主”對自己的實力缺乏充分信心的情況,這樣,他就需要分化瓦解被控制者,以便各個擊破他們的反抗。英國曾經實行的“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和孫子所說的“霸王之兵”,都是這種單干加分化的“霸道控制法”。孫子說:“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yǎng)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蔽覀兂Uf的“坐山觀虎斗”,“分而制之”,都是其中的一些方面。這種“霸道”的實施要點是破壞被控制者之間的聯(lián)盟結合“槍打出頭鳥”,確保被控制者不能培植起能向控制挑戰(zhàn)的實力,也不能通過結盟來獲得這種實力。

l“蜘蛛結網”式的霸主。

這種霸道控制法的控制者在自己的周圍組織起一圈一圈的同盟陣營,越靠近中心的同盟者越可靠,越近外圈的可靠性越差,最外層是最終的被控制者。實力的強弱分布呈圓錐狀,位于中心的控制主體──“霸主”擁有最強大的實力,為所欲為地貫徹自己的控制意圖,而不管控制的客體的意志如何。這里要澄清一個誤解,我們講“王道”的時候,指的是一種控制的理論模式,但是古人所指的“王道”的歷史時代,實際上實行的是一種“蜘蛛結網”式的“霸道”。在商滅夏,周滅商的過程中,同盟的爭奪和同盟的向心力成為競爭的關鍵。商湯在決定伐夏的過程中,用停止納貢的方式來偵察夏同盟的向心力,當夏仍然能號召諸侯聯(lián)合伐商時,商湯立即恢復納貢,以示臣服。經過若干準備后,商再次停止納貢,這次,夏已經不能號召同盟了,商便組織自己的同盟伐夏,最后滅了夏朝。周滅商也用了類似的同盟向心力偵察方法,作為自己決心的依據(jù)。周的方法是“觀兵孟津”,但是根據(jù)歷史記載,這次主要是看自己的同盟的向心力如何。周這次召來了800諸侯,不知何故,以“汝未知天命,未可也”為由,放棄了進攻。估計是諸侯之間意見不統(tǒng)一,商仍然強大或其同盟的向心力仍然強大。以后,商內部分化,發(fā)生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微子出逃等事件,按后人的解釋,似乎是發(fā)生在宮廷中事,與同盟無關?僧敃r還沒有實行后來的中央集權制,所謂中央實際上是諸侯的會議,和今天非洲的很多國家的情況是類似的,中央政府的官員實際上同時是地方的部落首領,得罪他們就意味著得罪他們所代表的部落。為了動員整個同盟齊心協(xié)力,當時的王經常不得不像部落聯(lián)盟首領一樣地勸說各個部落的領袖,并更注重感召力的作用,也許是這種記載,啟發(fā)了后來古人的靈感,使他們在盛行“以力服人”的時代,逆反地倡導“以德服人”的“王道”,并以為遠古時代就是“王道”的時代,這實在是一種誤解。認真研究古籍,人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遠古的“先賢”開國的經歷實際上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差不多的。

l“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主。

這種霸道的霸主的實力較前幾種都相對遜色,以至于要借助正統(tǒng)的號召力來建立自己的同盟。這種霸道的產生往往在正統(tǒng)控制失靈之后不久。大家對于曹操創(chuàng)立這種控制法的名字是很熟悉了,可是你有沒有注意到也許你周圍就有這種類型的控制在發(fā)生。老年人喜歡借助去世的先祖來教誨后代,長子在父母不在家時,也常常搬出父母或師長的權威來管束調皮的弟妹。如果他們有充分強大的實力,就無需假手于他人的權威。歐洲的封建君主在登基時,往往要請教會的代表來行“加冕”儀式,表示“受命于天”。日本的“幕藩體制”也是保留了天皇作為傀儡。是穩(wěn)定時間較長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道控制法。

(3)、均勢控制法.

均勢控制法是讓競爭的各方的實力相差不大,并有一定的環(huán)境要素幫助弱者填平補齊其實力之差,造成競爭力總體上接近均衡,雖然互不相讓,而又互不能破的局面,并通過鋤強扶弱的策略使之穩(wěn)定下去。一個國家如果無意稱霸世界,就要在外交戰(zhàn)略上遵循“均勢控制法”的原則,以保持世界和平。當前的世界各國所奉行的外交戰(zhàn)略無外乎“霸道”和“均勢”兩種,強者行“霸道”,弱者倡“均勢”。包括實力和環(huán)境在內的形勢優(yōu)劣是否趨于接近,是“均勢”能否實現(xiàn)的關鍵。如果形勢突變,則均勢很可能被打破。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但是對蘇聯(lián)有顧慮,遂試兵于朝鮮,一挫又試諸于越南。兩挫之后,遂實行戰(zhàn)略撤退。蘇聯(lián)在美國敗退之后,乘勝追擊,連下安哥拉、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又侵阿富汗,嚴重受挫,一至土崩瓦解。美國卷土重來,但是這些年來,日本、德國坐大,已經在準備分庭抗禮。美國現(xiàn)在先攻日本,但是從長遠來看,日本與中國、俄羅斯兩大國為鄰,不易沖出亞洲。而歐洲共同體內部由于德國統(tǒng)一,均勢已經呈破壞趨勢,如果德國進一步發(fā)展,而英法俄不能制,則將再次形成氣候。即將到來的世界新秩序,大概會是中、俄、德、日聯(lián)合歐洲和亞洲的新興國家,形成地區(qū)性同盟,與美國分庭抗禮。而美國則依托南北美繼續(xù)行使其霸權。

均勢控制法又可以分為兩種形式:

l雙方均勢。

兩大競爭對手,單獨或結盟與對方對峙。經常有游離于雙方的第三勢力的存在,結果由于雙方僵持不下,遂尋機會蠶食第三勢力以求壯大自己,打破僵局。

l多方均勢。

很多競爭對手或競爭對手同盟互相對峙形成的僵局。例如,農貿集市上的小販,互相競爭顧客,結果沒有一個小販的價格和質量能形成絕對優(yōu)勢,大家形成僵局,在其中,所有的小販都能從顧客那里分一杯羹。如果大家都奉公守法,照章納稅,不從事不法行為,則不可以暴發(fā)。反之,如果沒有不測風云,也不致破產。因此,這些小販有趨于平均利潤率的趨勢。很多人抱怨個體戶暴發(fā),但是自己卻并不行動起來加入其中,究其原因,是發(fā)現(xiàn)個體戶所負擔的機會成本很大,實際情況并不一定比較當國家職工優(yōu)勝。小販要想暴發(fā),最直截了當?shù)霓k法就是違法經營,偷稅漏稅,走私販私,開賭開娼,經營黃色商品和毒品等。由于風險大,且與很多小販的價值觀有抵觸,故從事經營業(yè)務和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就成了唯一的暴發(fā)之路。政府應該鼓勵小販走這條正道發(fā)家致富。

l改變競爭方向及強度的方法。

任何一種對于物質運動的控制,都離不開對于運動本身的方向和速度或強度的控制。不能想象我們駕駛任何車輛,只能一直走,不能拐彎,只能加速而不能減速,或者相反。競爭也是如此。如果競爭的方向不對或者強度過高,無論我們用前面提到的哪一種方法,或混合方法來控制,可能都不能湊效;相反,如果競爭強度過低,則社會通過刺激競爭對手發(fā)展實力的目的就無法實現(xiàn)。在控制競爭中調節(jié)競爭方向及強度的方法大體有以下的幾種:

l改變目標的效用或其相對價值;

例如自從商鞅變法以來,我國歷代封建王朝所大力倡導的“重農抑商”政策,使得我國的封建社會有比較堅實的經濟基礎,其繁榮程度和穩(wěn)定性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到了今天,事情已經從根本上顛倒過來,農民從以前的排行“老二”變成了末尾,商人卻由末尾上升到“老二”,整個和農民換了個位子。所以現(xiàn)在的農民一有機會就棄農經商,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各城鎮(zhèn)出現(xiàn)了大批“流動人口”。

l改變供給;

例如中國股市,以前只有少數(shù)幾家上市公司時,股票價格扶搖直上。后來中央有關部門突然全面開放,大批股票拋向市場,引致股市全面崩潰,最近才漸漸走上正軌。在這個過程中,全民炒股之風不剎自止。

l改變競爭目標的可共享性;

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改造的理想,是最典型的例子。

l改變人們對于競爭目標的占有欲;

宦官制度本身就是封建皇帝擔心宮中男性與他競爭后宮“三千佳麗”的滅絕人性的做法。

l改變人們投入競爭的意志。

在國際關系當中,所謂“威懾戰(zhàn)略”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23.戰(zhàn)略家應該具備的個性。

戰(zhàn)略家通常是競爭機構組織的指揮者。指揮者是制定謀略和運用實力的首腦。在單一的競爭者的情況下,指揮者和競爭者是合二為一的。例如一個拳擊運動員,他的大腦就是指揮者。在同盟競爭當中,一般要由所有的同盟者當中,通過內部競爭和選舉,推選出一個最高指揮者。指揮者的指揮水平,他運用謀略,調配使用實力的能力,對于競爭的過程和結果有著重大的,有些時候是決定性的影響 。指揮水平,也是競爭者的總體實力的一個部分,但是由于它有制訂謀略,并貫徹謀略的功能,是謀略運用的主體,因此我們特別把它提出來,單獨加以討論,而不放在前面的討論實力的內容當中。一個指揮者的指揮實力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指揮性格,一個是指揮形象。一般在競爭過程中產生的指揮者,指揮性格較優(yōu),而選舉產生的指揮者,指揮形象較優(yōu)。而最佳的指揮者,一般產生于激烈的內部競爭當中,而且偏重于性格優(yōu)勢。

指揮性格,指的是指揮者個人所具有的指揮實力,即有利于從事指揮的個性,氣質,才干,是一個指揮者個性中內涵的東西。

指揮形象,指的是一個指揮者在下屬和公眾心目中的理想形象,這種形象一方面來自于下屬和公眾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來自于這個理想人格來解釋指揮者過去行為在他們心目中留下的印象而得出的推論。

指揮性格和指揮性象只有在偶然的情況下才是統(tǒng)一的,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則是不統(tǒng)一的。這種矛盾的產生源于性格這種東西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tài),只有通過活動才能得以表現(xiàn)。由于活動不充分,或者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充分的被下屬和公眾觀察到,或者觀察不全面,指揮個性和指揮形象之間就產生了誤差。例如陳獨秀和王明,一開始在全黨當中的指揮形象就很好:博學多才,能言善辯,外貌看起來也顯得有力量,充滿信心。但是當他們指揮革命的活動一充分展開之后,就被實踐證明指揮性格不行了。相反毛澤東卻是一個“鄉(xiāng)巴佬”的形象后來居上 ,用中國革命的實踐證明了自己所擁有的優(yōu)秀的指揮性格,這樣,他才改變了自己的指揮形象。但到了晚年,他的指揮形象又掩蓋了他指揮性格方面的弱點,以致現(xiàn)在的算命先生是怎么看也覺得他有“真龍?zhí)熳印毕,不知當年他們的前輩怎么沒有看出來?在小說《三國演義》當中,袁紹在開始是被人們公認為指揮形象最優(yōu)秀的人,因此當選為反董卓聯(lián)盟的盟主,正如曹操所言:“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而曹操之父是宦官養(yǎng)子,用文化大革命的時髦話,叫“出身不好”,尤其他所在的一派是以反對宦官專政起家的;劉備就更糟,是“織席編屢之輩”,雖然號稱“皇叔”,怎知道會不會是“假冒偽劣”的“盜版”貨 ?但是,在軍閥混戰(zhàn)中,袁紹終于被證明是一個“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的草包;而曹、劉卻終于稱帝,割據(jù)一方,證明了自己的卓越的指揮才能。

指揮性格和指揮形象的統(tǒng)一,有利于迅速發(fā)現(xiàn)和起用優(yōu)秀人才到指揮崗位上去。但是遺憾的是,具備優(yōu)秀指揮性格的人,在他們處于低位時,往往性格較為內向(因為內心智力和感情活動較為豐富,且含而不露。)或有一些不合群的特點,(如意識到自己在精神活動方面的優(yōu)越或因為具有獨特的價值觀而恃才傲物,或令人感到咄咄逼人等),而不為社會所認識。

優(yōu)秀的指揮性格一般是指對指揮有實際好的性格,孫武認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里,實際上是統(tǒng)一了指揮性格和指揮形象。其實智,勇才是指揮最需要的內在氣質,而信,仁,嚴更多的是讓下屬和公眾看的,是管理要素而非心理素質,是這些同盟者所認同的價值標準和管理要求。有一種經常混淆視聽的觀念,人們常常誤以為正義一定戰(zhàn)勝邪惡,仁義一定壓倒殘暴,因此,仁義道德是競爭致勝指揮成功的必要前提。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結果常常并非如此。成吉思汗算不上仁慈,但是歷史上沒有任何人像他統(tǒng)帥的蒙古軍隊那樣征服過如此廣闊的疆土。秦始皇焚書坑儒,不乏殺人盈城的戰(zhàn)例,可以說他是用人民的鮮血凝成了中國的統(tǒng)一。從我們個人的經歷來說,經常有老實人給小偷占了便宜的經驗,相信在城鎮(zhèn)長大的人,無論善惡,這種經驗是難免的。是不是小偷一定會給你抓住呢?這個經驗反而相當難得了:抓住偷自己東西的小偷,有幾個人試過呢?不要我們老百姓抓小偷不容易,前一段時間,自行車失竊成風,失主報告警察的時候,多數(shù)情況下他也就是例行公事登記一下,有的甚至還是心不在焉的樣子--這點小事兒!這個方面,不是仁慈就能管用的,不管你拿出多大比例的個人收入捐給窮人,還是不能杜絕失竊的可能。仁,作為一種社會價值觀念,是古人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可以成為競爭的目標,但是畢竟不是競爭有無效率的必須條件。

如果同意仁義不是競爭勝利的必要條件,那么“嚴格”總該是了吧?結論是未必。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初,很多廠長經理訴苦,說他們連蓋間廁所的權力也沒有,上級“管得太死”。什么叫“管得太死”,不就是嚴嗎?按上級的意圖辦,你可以蓋大廠房,招收成千上萬的工人,萬噸水壓機、萬噸巨輪、長江大橋、“兩彈一星”,不都是那個年代的嚴格管理下的產物嗎?不請示上級領導批準,你這個廠長確實是不能辦很多事,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無權決定蓋職工宿舍,以至無權決定蓋廁所。這種嚴格管理下的我國經濟的競爭力如何,今天已經是盡人皆知了。有效的管理,既不能一點不嚴,也不能太嚴。有人或許認為我說的是《孫子兵法》,治軍總不能不嚴吧?一般而言,這是對的,但是仍然不是絕對的。游擊隊與正規(guī)軍相比,正規(guī)軍應該嚴得多了吧?可是,君不見,威震全球的美國蘇聯(lián)大軍慘敗在越南和阿富汗的游擊隊手中,“大日本皇軍”打敗了中國國民黨政府的幾百萬正規(guī)軍,卻拿神出鬼沒的共產黨游擊隊無可奈何。因此,就是治軍,也不能一味講嚴格,只能講求恰到好處,所謂“若烹小鮮”,味道不在濃淡,而在相宜。

至于講信用,也不是競爭獲勝的必要條件,這個道理不用多說大家也會清楚。但是講信用是競爭管理和控制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我國的經濟管理長期以來存在“一統(tǒng)就死,一放就亂”的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們習慣了多變的政策,總怕“誤了車”,政策一開“綠燈”就爭先恐后亂沖亂闖,秩序大亂,F(xiàn)在中央明確保證,改革開放的政策五十年不變,而且穩(wěn)定的時間已經有十年以上,現(xiàn)在人們在經濟活動的短期行為是大大收斂了。要實行有效的管理,誠信是必要的條件,否則指揮者不會有威信。吳起說過:“威在于不變。”說話算數(shù)才有威信。這是對待自己人應該大體如此,對付敵人就未必了,否則我們要犯宋襄公的錯誤,被人家罵成是“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克勞塞維茨對智勇有詳盡的分析。他認為勇氣是軍人所必備的首要品質。而勇氣有二:一種是不怕個人犧牲,一種是勇于負責。他尤其強調第二種勇氣。關于智力,他認為是對軍人的主要要求。智力來源于綜合力和判斷力發(fā)展成的洞察力。而智勇結合,就構成了指揮者最大的支持力量,即果斷,堅強,頑強和鎮(zhèn)定。

很多競爭不同于軍事,沒有個人生命危險,但是勇敢也是在實際當中的第一要素。因為沒有勇敢,就不可能進入競爭,結果是不戰(zhàn)而敗,望風披靡。舉例說,我們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喜歡一個異性,但是又沒有勇氣表白,結果不戰(zhàn)而敗,眼睜睜看見競爭對手把自己的意中人帶走了。女子比較被動,可能這樣的經驗多些。勇敢分為兩類:

一類是敢冒個人危險的勇氣,這個所謂“危險”,不僅包括敵對性競爭當中的人身傷害,還包括精神上的損傷,例如挫折感,丟面子之類。

一類是敢于面對不利后果并對此負責的勇氣。

第一類勇氣即我們常說的“匹夫之勇”,很簡單的不怕就能做到了。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沒有頭腦,沒有考慮到后果,或并不打算對后果負責。但是,也有智勇雙全的,是在充分考慮到后果的情況下采取行動的。

第二類勇氣是在第一類勇氣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指揮者更需要這種勇氣。在競爭過程中,會遇到來自對方的反抗和客觀環(huán)境造成的阻力和困難,會感到自己和下屬,盟友在競爭過程受到的巨大損失和消耗。這時受到下屬和盟友的壓力,受到內心感情上的壓力,但為了最后勝利,仍然迫使他們付出更大代價,承受更慘重的損失。或者在競爭中,勇于負責任地力排眾議采取風險很大而取勝把握并不確實,而自認為是最有希望的制勝之道。一般最難得的勇氣是承認失敗,并為此負責到底的勇氣。本來競爭無所謂百戰(zhàn)百勝,但指揮者總是出于維持自己的指揮形象和保持心理平衡而拒不承認失敗以及對此承擔責任。往往用自欺欺人或推諉責任,甚至頑固到底來逃避現(xiàn)實。一個優(yōu)秀的指揮者,應該有面對嚴酷現(xiàn)實的意志和承擔責任的勇氣。

作為指揮者,第一位的,最起碼的性格應當是勇敢。連勇敢也沒有,就談不上投入競爭。而最主要的,則是智慧。這種智慧使得指揮者能在混亂,昏暗中看出前進的方向,感覺到事物發(fā)展的真相,把握住取勝的關鍵。要做到這一點,一個指揮者必須要有能力迅速地歸納,綜合所接受的大量信息,并且地利用自己的經驗和謀略水平加以處理,發(fā)揮抽象力和想象力,找出事物發(fā)展中最簡明的關系線索,并主動地搜集關鍵信息加以核實,作出判斷,想出對策,下定決心。毛澤東同志所說的: “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闭f明了信息處理的基本模式。一個人的天才主要表現(xiàn)在抽象力和想象力方面,這種才能使得指揮者能夠超脫于如同滔滔洪水而來的信息以及紛如亂麻的事物頭緒,而始終正確地把握住關鍵線索。

想象力的意義,在于使指揮者不斷地出奇制勝,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同時,也把對手可能對策囊括在考慮之中,減少遭受襲擊的可能。

智慧和勇氣的結合,使得指揮者生出了果斷,堅決的氣質。如果只有勇敢,就會變成莽撞。太平天國老將曾天養(yǎng)勇猛異常,本來是西征軍的重要統(tǒng)帥,但是在一次戰(zhàn)斗中看見敵軍統(tǒng)帥吉爾杭阿,立即按捺不住,單槍匹馬直取吉爾杭阿。吉爾杭阿急忙走避,但是戰(zhàn)馬已被刺傷。四周敵人蜂擁而上,曾天養(yǎng)終于戰(zhàn)死在亂軍之中。曾天養(yǎng)陣亡之后,太平天國西征軍失去統(tǒng)帥,節(jié)節(jié)敗退,從洞庭湖一直退到鄱陽湖才站住腳。如果只有智慧,缺乏勇敢,也很容易猶豫不決,坐失戰(zhàn)機。本來競爭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力量和智慧的對抗,情況不明總是經常的事情,任何決策都要承擔風險。聰明的人知道風險大小,如果缺乏勇氣,則只會一味回避風險,不敢投入決戰(zhàn),所以也會與勝利無緣。

但是要戰(zhàn)勝一切挑戰(zhàn),指揮者還必須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恒心,并且能在長時間持續(xù)不斷的壓力和打擊下頑強堅持到底。

守信用,講仁義,要求嚴格,主要是指揮形象和組織管理上的要求。這種形象使得下屬和公眾在價值觀上與指揮者認同,并且在心理上建立對指揮者的信心和歸依感,尊重,服從指揮者的領導。在這個方面,競爭者只能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念和通行的社會習俗來采取行動。

24.曹阿瞞也有割須棄袍的時候。

競爭是雙方或幾方互相斗智斗勇,較量實力的活動,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因此“勝敗乃兵家常事”。關鍵要把握好進退的時機。

采取積極行動的一方,攻勢好像潮水一般涌來,處于防御狀態(tài)得一方奮力苦戰(zhàn),力求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時候,防御的一方面臨著兩個主要的戰(zhàn)略抉擇:

堅持!對手的攻勢達到高潮之后,如果不能突破自己的防御,則自然進入退潮,就給自己以可乘之機了。毛澤東曾經說過:“有利情況和主動的恢復,往往產生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三十六計走為上”,走得快,好世界!同樣是毛澤東,人家以為他作為人民解放軍的偉大統(tǒng)帥,最得意的戰(zhàn)役指揮當屬三大戰(zhàn)役,但是他本人卻對于“四渡赤水”更加驕傲!八亩沙嗨庇惺裁戳瞬黄?不就是跑嗎?當年紅軍長征,到了遵義會議之后,確立了毛主席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四渡赤水”是毛主席在遵義會議之后領導的第一場主要的戰(zhàn)役,是毛澤東和蔣介石玩“貓捉老鼠”的游戲,蔣介石親自飛到貴陽指揮。當時國民黨發(fā)動的第五次圍剿,全國主要革命根據(jù)地大部喪失,只有紅四方面軍在四川北部堅持。如果中央紅軍到了四川北部,則全局皆活了。蔣介是抓住這個戰(zhàn)略要點,不讓中央紅軍到四川做活中國土地革命的大局。事先派重兵把守紅軍北渡長江的各個要點。毛澤東帶領紅軍渡過赤水河接近長江的時候,發(fā)現(xiàn)國民黨已經擺下了“十面埋伏”的圈套,正等著紅軍往里鉆呢。毛主席趕緊帶著紅軍回頭跑,二渡赤水,一下子把正在急急忙忙趕往長江邊封口的國民黨中央軍吳奇?zhèn)ゲ看蛄藗正著。國民黨軍隊以為紅軍要跑,最關鍵是不讓紅軍跑掉,結果想不到紅軍回頭咬了他們狠狠的一口,一下子2個師又8個團沒有了,還給抓了3,000多。然后各路國民黨軍隊又向遵義地區(qū)包圍過來,毛主席一看時機來臨,趕緊抓住機會再次挺進長江,三渡赤水。蔣介石老奸巨猾,算出老毛還是想過長江,又下令各軍趕回到長江邊伏擊紅軍。想不到毛澤東一個龍擺尾,掉頭直奔正在貴陽督戰(zhàn)的老蔣而來,嚇的蔣介石魂飛魄散,趕緊備轎!備馬!找向導。。蕚涮与x貴陽。各路國民黨大軍一看總裁有難,紛紛趕往貴陽“勤王”。毛澤東虛晃一槍,帶領中央紅軍趁亂西走,四渡赤水,奔昆明去了,又把云南軍閥嚇出一身冷汗。最后,中央紅軍渡過烏江、金沙江、大渡河、過雪山草地,終于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上У氖巧岛鹾醯膹垏鵂c為了和中央紅軍會師,把川陜根據(jù)地也不要了,不然漢中現(xiàn)在除了定軍山老黃忠陣斬夏侯惇的戰(zhàn)場之外,還可以有一個類似延安的革命圣地供旅游部門開發(fā)。

整個“四渡赤水”的戰(zhàn)役,是在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之下展開的,能不能跑出敵人的包圍,是紅軍的生死存亡所系,是中國共產黨的生死存亡所系,是中國革命的生死存亡所系。在危難關頭知道應該跑,這是有戰(zhàn)略眼光,知道怎樣跑,這是有戰(zhàn)略才能。所以衡量戰(zhàn)略家的水平,往往不用他打人如何打,往往用人家打他他如何跑來衡量。三大戰(zhàn)役老毛打老蔣,每次老蔣想跑都沒跑成,因為毛澤東自己會跑,當然也知道不讓老蔣跑的道理,所以每一場戰(zhàn)役他抓的第一個要點,就是封死敵人的退路:遼沈戰(zhàn)役一出手就打錦州,平津戰(zhàn)役圍張家口、天津,淮海戰(zhàn)役一開始就飛兵抄襲敵人后方的宿縣。蔣介石反攻錦州,敗于塔山、黑山,其實他大可以從營口下海,一走了之,但是他實在是輸不起東北,所以非搶回來不可。平津戰(zhàn)役,開始應該把主力集中在張家口或者天津兩頭,說走就走,但是蔣介石幻想傅作義重演當年孤軍守涿州,重創(chuàng)張學良的故事,又是走不成。到了淮海戰(zhàn)役最后階段,杜聿銘看看戰(zhàn)局已經無法挽回,就率領三十萬殘兵敗將偷偷溜走--這是杜聿銘為國民黨第一名將的表現(xiàn)。不過杜聿銘運氣實在不好,戎馬一生,兩次得意的逃跑都沒有好下場:一次是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敗退,杜聿銘率軍擺脫了日本人追擊,卻進入了野人山,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使他基本上全軍覆沒;這一次在黃淮海平原上跑,一馬平川,肯定沒問題了--杜聿銘心里這么想,不料蔣介石比野人山還要厲害,注定要在這一次毀了他的一世英名。三十萬人馬跑出徐州,一路往武漢方向急走。半路上蔣介石突然下令轉向東南進攻--聽說那里有5萬共軍,30:5,怎么也把他們解決了,剛剛給共產黨在遼沈戰(zhàn)役搞掉了50多萬大軍,這口氣我老蔣實在咽不下去呀!更何況這5萬人后面還有被死死包圍的黃維兵團正在呼天喊地叫救命呢!沒有抗命的勇氣,這是杜聿銘戰(zhàn)敗的主要原因。他知道他帶的這30萬敗軍只顧逃命,根本無心戀戰(zhàn),停下來只有死路一條,但是他還是不敢違背蔣介石的命令。大軍一停,馬上散掉了孫元良兵團的10萬人馬,剩下的20萬也給解放軍包圍了。蔣介石為什么會下這道命令呢?毛主席有沒有做什么手腳呢?不知道。我們只是知道后來蔣介石的軍令部長劉斐、國防部第三廳廳長郭汝瑰都投奔了共產黨,正是他們指使蔣介石下決心叫杜聿銘停下來的。杜聿銘懷疑郭汝瑰是共產黨,估計是他所為,但是還是停下來等死了。

相反,德軍名將“沙漠之狐”隆美爾在生死關頭就敢于違抗命令,帶兵逃走。阿拉曼戰(zhàn)役德軍支持不住的時候,隆美爾就準備撤退,請示希特勒,希特勒不準,他就繼續(xù)苦戰(zhàn)。最后實在是不行了,他還是帶領德國軍隊趕快逃走,從埃及一路馬不停蹄跑到突尼斯,終于逃出英國軍隊的打擊。這一跑,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這正是他戰(zhàn)略指揮水平的最高表現(xiàn)。

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小不忍則亂大謀”,日本有一位超一流的棋手曾經說過,初學下棋的時候,老想吃人家的棋子,下棋下多了以后,反而怕人家逼自己吃人家的棋子。這就是“棄子”戰(zhàn)術在圍棋當中的厲害之處。跑不了的人往往是舍不得“棄子”,結果最后被人家“通吃”。杜聿銘逃跑不成,就是蔣介石不愿“棄子”,舍不得黃維兵團,為救一個兵團斷送了四個兵團(包括黃維兵團)。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放了5萬人到敵人30萬大軍的必經路上:“吃!不吃以后沒有機會了!笔Y介石一吃,這個虧就算吃大了,30萬大軍沒有掉了。打仗如此,做生意也如此。當發(fā)生虧損的時候,停產還是堅持,往往使企業(yè)成敗的關鍵,該跑而不跑,就在這里流盡最后一滴血,再也沒有將來。跑掉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F(xiàn)在不贏,還有將來贏的希望,如果死守,則將來就死在這里了。不過如果太輕易就跑掉,損失也不小。你開了一家工廠,幾年心血到今天,說不干就不干,那么容易嗎?

什么時候該跑,什么時候該堅持,有一個經濟學的思路供大家參考:

當你做生意的時候,就發(fā)生了成本,把東西賣出去,就獲得了收益。成本當中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不論你開業(yè)與否都會發(fā)生的成本,而且這部分成本和你的產量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做多做少都是一個固定的數(shù)字,這就是不變成本。比如開商店,店鋪的租金就是不變成本的一部分。你租人家的房子,不管開張不開張,租金總是要交的,不論生意做得好不好,租金說好是多少就是多少,生意好了,業(yè)主不應該多收,生意不好,也不會減免?墒秦浛罹筒煌,進貨多,貨款自然就付得多,進貨少,自然就付的少,這種隨著生意好壞而變化的成本叫做可變成本。不變成本加上可變成本就是總成本。如果銷售收益比總成本大的話,大出來的差額就是利潤,如果小,小出來的差額就是虧損。假如我們的生意蒙受了虧損,怎么辦呢?經濟學家告訴你,看看你的銷售收入是不是比可變成本要大,如果大的話,你就應該堅持下去,如果小的話,你就應該立即停產。因為可變成本是開業(yè)才發(fā)生,停業(yè)就消失的成本,所以你立即停產的話,損失不超過全部不變成本。如果銷售收益大過可變成本,你收回來的錢除了彌補你支出的可變成本之外還有多余,這部分多余出來的收益可以用來減少你再不變成本方面的虧損。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到底可以減少虧損。反之,如果銷售收益連可變成本都收不回來,就會越生產越虧損,因此,停產跑掉比死撐劃算。當然,一般停產的時候,未必會把不變成本全部虧掉,我們通常可以考慮把它賣掉,多少收回一點。無論如何也收不回的成本,我們把它叫做沉沒成本。因此我們在投資一筆生意的時候,我們知道沉沒成本是我們承擔的主要風險,因此在把握不大的時候,我們要控制沉沒成本的大小。

我們在從事其他競爭活動的時候,也可以運用這個原理來決定是打還是走。比如說,軍隊作戰(zhàn),武器裝備、彈藥輜重和兵員都是可變成本,打仗多少都要支付一點的。部隊的建制,和建制聯(lián)系在一起的指揮機構,部隊的作戰(zhàn)經驗,傳統(tǒng)作風,可以說是不變成本。因此毛主席打仗很重視“成建制”地殲滅敵人,一支部隊的建制被消滅之后,即使利用原來的番號重建起來,和原來的老部隊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軍事活動里面的沉沒成本是什么呢?據(jù)個例子,部隊占領一道防線,簡單修筑一些野戰(zhàn)工事,敵人來進攻,一輪炮火就打垮了。部隊堅持不住,只好撤退。如果上級要求死守一道防線,則占領防線的部隊就不能僅僅建造簡易的野戰(zhàn)工事,就會向當?shù)卣饔么罅康慕ㄖ牧,認認真真地修建永久性工事,并且在公式里面儲存大量的彈藥和物資。這樣建立的防線,如果戰(zhàn)爭需要放棄,就很舍不得,最后就變成一個陷阱,把自己的部隊牽制在陣地上,不能移動了。建筑的國防工事,如果投入太多,一旦放棄,損失太大,這些損失就叫沉沒成本。除非是敵人必定來進攻的地方,否則和平時期一般不建筑永久性國防工事,免得戰(zhàn)爭爆發(fā)的時候,輕易被敵人占領,或者牽扯我軍過多的兵力。

25.戰(zhàn)略家的思路。

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謀略的思路要簡單明確,直取要害。李小龍說過,他的截拳道的要義在于,首先用直覺感受對方的招數(shù),然后用簡單明快的打擊,直取對方的要害。這個是一個武林高手在比武時的指揮要訣,也可以作為其它類型競爭的指揮要訣。高水平的指揮思路是簡單明確的,也就是說,指揮者的抽象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前面提到的軍事上著名的戰(zhàn)例。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的總參謀長史里芬元帥制訂了同時對法國俄國作戰(zhàn)的計劃,總的思路是先打敗法國,然后再收拾俄國。因為法國現(xiàn)代化水平高,軍力很快就可以動員起來,而沙俄落后,動員速度慢,但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如果得到法國等先進國家的支援,后勁大。完成的關鍵在于速戰(zhàn)速決,在六到八周內打敗法國。而打敗法國的關鍵在于一開戰(zhàn)就迅速集中德國的絕大部分兵力,盡快在一次戰(zhàn)役中圍殲法軍主力。具體做法是,一開戰(zhàn)就破壞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的中立,從法國人意想不到的中立國的西北邊境攻入法國,沿著英吉利海峽南下,到巴黎的西南方掉頭向東,把法軍主力逼向瑞士邊境全部圍殲。而在面對俄國的東普魯士和面對法軍主力的阿爾薩斯-洛林,只放最少的兵力,但求能遲滯對方進攻就行了。這個計劃是簡單明快的: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越過中立國突然出現(xiàn)在敵軍主力的背后,就能保證突然襲擊,速戰(zhàn)速決;沿海峽南下,切斷英法聯(lián)系,使英國無法在英吉利海峽登陸,開辟第二戰(zhàn)場;繞過巴黎西郊,然后折向東,一直沖到法國-瑞士邊境的山區(qū),把法國軍隊趕進阿爾薩斯-洛林的山區(qū)。這一片山區(qū),如果與法國內地聯(lián)系,可以成為易守難攻的要塞,可是一旦被德國軍隊包圍,其窮山惡水的不利因素將決定百萬法國軍隊的悲慘命運。這是史里芬伯爵的過人之處──創(chuàng)造條件,將對手的有利條件轉化為致命的不利條件。

臨終時,史里芬擔心繼任人陷入計劃的細節(jié)而失去方向,他叮囑道:

“戰(zhàn)爭不可避免,保持我軍右翼強大!”

不幸的是他的繼任人終于還是沒有抓住要點。

因此戰(zhàn)略家看問題,做事情一定要超脫細節(jié),抓住要點。

大凡學過一點企業(yè)管理的人,都會對決策技術發(fā)生興趣,但是實際從事過企業(yè)管理的人,卻發(fā)現(xiàn)正正規(guī)規(guī)的采用書本上介紹的決策技術的機會并不多。很多情況下是“跟著感覺走”,或者象西方人常說的,憑“直覺”辦事。與其說慢慢坐下來畫“決策樹”,找“關鍵路線”,做統(tǒng)計分析預測,還不如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盡管教管理的學者往往批評這個是“經驗管理”,而不是“科學管理”,但是最經常的管理實踐正在于此。你如果當個領導,無論是廠長還是局長,經常都會有諸如某位失戀的員工醉倒在街角的小餐廳里,公安人員要你找人去抬回來;某雙職工家庭糾紛請領導評理……,突然登門的記者,XX檢查團就更不用說了。好多這類的事情都需要你當機立斷,拿出辦法。當辦事人員拿了“令箭”走后,你才發(fā)現(xiàn):“嗨!我怎么就這么糊涂,把它給忘了呢?”然后,又發(fā)出一支“令箭”,去糾正或補救上支“令箭”的失誤。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半路上汽車因為超速給警察截住罰款教育,反而把時間給耽誤了。

不要以為這些都是瑣事,有些時候,國家民族的命運就是這樣決定了。威震歐洲的拿破侖敗于滑鐵盧,歷史學家研究他在戰(zhàn)役中的指揮,基本上沒有大錯;F盧戰(zhàn)役前夕,拿破侖逃出厄爾巴島重新統(tǒng)治法國,歐洲的君主和英國一片驚慌,匆忙拼湊了反法聯(lián)盟。正當聯(lián)軍的統(tǒng)帥就戰(zhàn)略問題舉棋不定的時候,拿破侖抓住戰(zhàn)機,揮軍北上,直指比利時境內的普魯士和英國軍隊,打算將其各個擊破,而敵軍正處于“無所不備,無所不寡”的態(tài)勢,沒有做好對付拿破侖進攻的準備。戰(zhàn)略決策是正確的,但是由于參謀長的疏忽,忘記給四個騎兵旅下達進軍命令。拿破侖及時糾正了這個錯誤,代價是這些騎兵必須急行軍才能補救。另外,還發(fā)生了傳令官意外和個別軍官叛變,使一個軍團出發(fā)晚了一些,另一個軍團的行動也受到阻礙。盡管如此,拿破侖的戰(zhàn)略還是運行良好,他親自帥主力向東北方向的普軍進攻,派內伊元帥率一支勁旅向北方挺進,阻止英軍的增援。拿破侖首戰(zhàn)普軍,在取得戰(zhàn)場優(yōu)勢時,忽然發(fā)現(xiàn)有一支勁旅在向戰(zhàn)場走來。拿破侖按兵觀察,近兩個小時后,才發(fā)現(xiàn)這是內伊元帥指揮的一支法國軍團,奉命前來包抄普軍后方,但是走錯了路,到了法軍的左翼。在這個關鍵時刻,如果這個軍團的司令當機立斷,加入拿破侖的主力,仍然有機會全殲普軍主力。但是在這個時候,這個軍團的司令接到內伊元帥的命令,緊急增援北部戰(zhàn)場,于是又離開了拿破侖。結果這個軍團徒然在兩個戰(zhàn)場之間行軍,沒有派上用場,反而使拿破侖猶豫了一陣,貽誤戰(zhàn)機,使得殲滅戰(zhàn)變成了擊潰戰(zhàn)。在擊潰普軍后,拿破侖揮軍北上,進擊英軍。不料一向以勇猛著稱的內伊元帥這次卻一反常態(tài),進攻畏首畏尾,讓英軍從容逃走,到滑鐵盧布置陣地。拿破侖發(fā)現(xiàn)后,催軍猛追,又遇大雨,天色已經黑下來了。第二天的決戰(zhàn)當中,正當拿破侖出動近衛(wèi)軍,對威靈頓統(tǒng)帥的英軍搖搖欲墜的陣地進行決定性打擊的緊要關頭,原來被擊潰的普軍突然從側翼猛撲過來,而拿破侖一直期待的派出去追擊普軍的格魯希軍團卻沒有趕到。拿破侖的主力大軍在優(yōu)勢敵人的夾擊之下,突然崩潰,土崩瓦解。

戰(zhàn)役的經過表明,拿破侖的戰(zhàn)役決策是正確的,如果在執(zhí)行過程中沒有發(fā)生那么嚴重的偏差,各個擊破敵軍是有把握的。

正確的謀略,如果沒有正確的指揮把它貫徹到底,也不一定能在競爭中取勝。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叫:“人算不如天算。”就是說,再好的謀略,如果在指揮過程中貫徹不力,或發(fā)生了意外的不可抗力影響,很可能會成為畫餅一個。

中國現(xiàn)代的歷史,也不乏這樣的先例。我們國家直到80年代,才開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以前為什么不能發(fā)展呢?大家一般認為是“左傾機會主義”的破壞所致,為什么“左傾機會主義”會占上風呢?很多人就不好回答了。五十年代過來的人,或有些中國現(xiàn)代史知識的人,都知道當時有個《共同綱領》,根據(jù)這個綱領和中央的路線,中國準備花一段時間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待條件成熟了,再搞社會主義。從后來的經驗看,這個《共同綱領》規(guī)定的路線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中國的繁榮富強之路。后來為什么沒有實現(xiàn)呢?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朝鮮戰(zhàn)爭的后果。我國解放戰(zhàn)爭期間,美國雖然一般地反對共產黨,但是對于中國共產黨的認識當時是比較客觀的,也有合作的愿望。在戰(zhàn)爭中盡管傾向國民黨,但是對國民黨的支持沒有達到蔣介石的要求。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就留下來期待與新政權聯(lián)系。美國在當時是機會主義的“腳踩兩只船”的對華政策:傾向國民黨,但是不“為朋友兩肋插刀”,如果對美國爭霸全球戰(zhàn)略有利,和共產黨交朋友也不是不行。在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前,美國的政策是重歐輕亞,在亞洲實行戰(zhàn)略收縮,逐步撤出東亞的朝鮮和臺灣,據(jù)守日本列島。不料美國還沒有撤出,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使中美軍隊直接交戰(zhàn),雙方都并非出于本意地卷入了“一個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錯誤的戰(zhàn)爭”。因為敵對行為,使雙方國內都產生了一股極端的機會主義思潮,從根本上損害了兩國的利益。美國產生了“麥卡錫主義”,隨后又卷入冷戰(zhàn)、越戰(zhàn),國力大傷。中國實際上廢除了《共同綱領》,一面倒向蘇聯(lián),搞“三面紅旗”、“大躍進”、“備戰(zhàn),備荒”、停止解放臺灣的準備,更嚴重的是激化了國內矛盾,引發(fā)了連串的政治運動,使新生的共和國元氣大傷。

從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角度,如果能夠影響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都是具有深遠戰(zhàn)略意義的。因此羅斯?偨y(tǒng)曾經設想美蘇英中法五個大國聯(lián)合統(tǒng)治世界,并且在雅爾塔協(xié)定當中體現(xiàn)了這個思想。其中英法蘇都是強國,只有中國是個落后的窮國、弱國。能夠擠進這個圈子,算是很給面子了。但是國民黨政府過于腐敗無能,連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談得上管世界?羅斯福算是看走眼了。從現(xiàn)在來看,美國最好的影響中國的方案是在太平洋戰(zhàn)爭的后期大舉登陸中國,組織中美聯(lián)軍對日本作戰(zhàn) 。到日本投降之后,即使美軍回國,但是對中國的影響已經形成。當然,這個方案對于中國共產黨后來奪取全國政權是不利的,甚至有可能喪失部分國家主權,包括內政被美國人干涉,美國軍隊可能會長期駐扎在中國的幾個軍事基地等等。

這一著棋不走,還可以在中國內戰(zhàn)中大舉干涉,支持蔣介石政權。國民黨政府雖然不是美國喜歡的政權,但是至少反蘇反共是沒有問題的。

到了朝鮮戰(zhàn)爭再來干預,已經不合時宜:中國共產黨已經太強大,并且和蘇聯(lián)、朝鮮聯(lián)合作戰(zhàn),美國勞師遠征,強弩之末。不如干脆利落,撤出朝鮮,據(jù)守日本。

從中國來說,確實沒有更好的選擇:你不想打人家,可是人家打到你家門口了。我們可能會想,如果美國軍隊到了鴨綠江邊之后,停止下來,和我國和平共處呢?但是一個強大的敵國的軍隊駐扎在你的鄰邦,與你的重工業(yè)基地只隔一衣帶水,安全感怎樣?歷史的結果對于中國和中國軍隊都是很好的:打敗了最強大的國家的聯(lián)軍,換來了半個世紀的和平。

我們看一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大家很容易得出英國保守,革命不徹底而法國徹底的看法,但是比較一下,就知道英國的上層建筑的改革是穩(wěn)步漸進地進行的,基本上適合經濟基礎的發(fā)展要求,而經濟基礎的演變,又配合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可謂相得益彰。法國就不同了,革命過來,反革命過去,共和國和王朝來回折騰,社會動蕩不安,投資環(huán)境不好,工業(yè)化進程緩慢,最后被“更為保守”的英國、德國擊敗,甚至連托著長辮子的滿清軍隊也在鎮(zhèn)南關、諒山教訓了一下她的殖民者。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社會改造,必須配合她的經濟發(fā)展,不可頑固不化,亦不可操之過急。

指揮,包括了科學和藝術兩個方面?茖W,指它本身有特別的規(guī)律,不能亂來。這個方面,已經有很多關于管理的著作,也有不少相應的技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有關的著作。所謂藝術,是指因人而異的臨場發(fā)揮,“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們講的領導風格,正是這個意思。不同的指揮者風格不同,如果你想勉強統(tǒng)一,反而壞事。巴頓和蒙哥馬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盟軍的兩個杰出將領,但是也是一對冤家對頭。巴頓將軍是猛打猛沖的類型,適合指揮美國軍隊,揮霍無窮無盡的資源。蒙哥馬利則是穩(wěn)扎穩(wěn)打,小心翼翼的典型,適合指揮英國軍隊,為他的老大帝國保存最后一點血脈。如果他們分別指揮,則都能打勝仗,可是放到一起,就非常別扭。

正確的指揮的前提是對形勢的正確的認識,但是這種認識沒有必要深入到細微末節(jié),而是一種高度的抽象;蛘哒f,是構造一個形勢模型,這個模型當中,只保留有限的幾個要素和變量,最基本的關系,這些保留下來的要素和變量都是對于競爭的過程和結果發(fā)揮決定性影響的。在這個模型中,分出自己能夠支配的變量,并實事求是地確定這些可支配變量對于模型當中的其它變量和要素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式,得出自己的活動能夠影響形勢變化的方式和能力的科學的估計。

接下來,是從形勢模型中得出謀略模型。這個模型也是簡單明確的,包含了自己的大概的行動方針,對手的反應,模型當中各個要素和變量的變化趨勢和可能的反應。如果這些變化或反應不是唯一的,則我們還應該評估不同反應的后果和可能性,并認定其信息標志。當然,與對手和環(huán)境要素反應的不唯一性相適應,我們也應該有若干備選謀略。當某個信息標志出現(xiàn),證明形勢發(fā)生什么變化,我方應選擇哪一套謀略方案。在制訂謀略方案時,如果形勢的變化不唯一,我們基本的謀略方案的針對性也不應是唯一的。雖然說唯一針對性的方案可能效率更高一些,但是由于缺乏靈活性,風險也更大。

指揮的藝術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個是在認識模型中,充分注意到模型各要素的勢能和動向,把握它們的合力的作用強度和方向。就是說,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產生自己對于競爭的認識模型。

第二個,是在謀略模型中抓住要點,充分利用各個要素的勢能和動向,尤其是合力的作用,去以最小代價戰(zhàn)勝對手。《三國演義》當中有一段故事,說曹操擊敗袁紹后,斬袁譚,追擊袁尚、袁熙兄弟到易州。袁氏兄弟逃到遼東投公孫康,諸將皆請兵追擊。這時曹操得了郭嘉的遺書,笑著對諸將說:“不煩諸公虎威。數(shù)日之后,公孫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敝T將皆不肯信。果然,幾日后,公孫康將二袁首級送到。操大笑曰:“不出奉孝之料!”眾皆驚問。操遂以郭嘉書示眾官。書中說:

“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并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

雖然《三國演義》之中帶有藝術夸張的成分,預測精確到百分之百,連幾日內送頭的細節(jié)都分毫不差,這在實際競爭當中,不僅不可能,而且也沒有必要,但是書中還是把郭嘉的形勢分析和曹操的理解和指揮表現(xiàn)無遺。

戰(zhàn)略里面有兩個內容,一個內容是根據(jù)長期當中基本穩(wěn)定的情況和趨勢制定的,專門針對某一類事件的對策,這種對策的特點是以不變應萬變,我們把這一類長期穩(wěn)定的,知道全局的對策叫做“政策”;另一個內容是針對可能發(fā)生的不同情況分別準備的不同對策的方案,如果某一種情況發(fā)生,我們只需要使用其中的一個對策方案,這時其他情況不會發(fā)生,則針對其他情況的對策失效,這種隨機應變的對策集合,我們稱之為“策略”。毛澤東曾經有一段名言:“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比绻覀儞我粋比較大的單位的領導,一般應該把“以不變應萬變”的政策交待給中層的管理人員或者干部去執(zhí)行,自己除了制定戰(zhàn)略和檢查監(jiān)督政策的執(zhí)行情況之外,應該把精力集中在需要我們隨機應變的策略方面。

一般來說,制定和實施一項正確的戰(zhàn)略,大體有這么幾個階段:

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統(tǒng),保證在信息競爭當中立于不敗之地,別給人家騙。能夠獲得充分必要的,準確的關鍵信息供決策之用;

建立高明團結的戰(zhàn)略決策班子,保證CPU(“中央處理器”)的功能強大,這樣才能有好的戰(zhàn)略產品出來;

確定競爭的目標體系,先后次序。

確定對手、各方的盟友、第三方到底是誰,分清主次,先后,制定對待不同人物或者集團的政策和策略。

分析競爭各方的實力,得出運用和開發(fā)自己實力的政策和策略,破壞和削弱對手實力的政策和策略(如果是失控的競爭情況下,受控競爭主要應該集中發(fā)展自己的實力并且顯示出來);

分析環(huán)境對于實力的影響(乘數(shù)關系),得出適應、利用、控制、改造環(huán)境的系列政策和策略;

形勢分析,得出發(fā)展戰(zhàn)略(造就勢能,積蓄勢能)和交鋒戰(zhàn)略(將勢能轉變?yōu)樽畲蟮膭幽,以便獲得最大沖擊力)。注意利用信息競爭提高效率,注意戰(zhàn)略進攻和戰(zhàn)略防御的不同,為各種可能預做準備,尤其是敗退的可能,保證自己可以利用一切機會,即使在最惡劣的情況下,也可以生存下來;

執(zhí)行戰(zhàn)略。原則上政策由中下層執(zhí)行,策略由高層執(zhí)行。

檢查和評估戰(zhàn)略本身的正確性和執(zhí)行是否發(fā)生偏差等。

糾正戰(zhàn)略錯誤和執(zhí)行的偏差。

一般人只要掌握這些環(huán)節(jié),就可以在自己所出的競爭活動當中制定出所需要的戰(zhàn)略方針來,至于水平怎么樣,是不是能夠成功,取決于個人修為,不是書本上學的到的。

上一頁 目錄頁 下一頁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文章錄入:laiqian    責任編輯:Gaoge 【收藏本文
請輸入關鍵詞直接搜索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