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營養(yǎng)健康 | 第 2 頁:動物世界 | 第 3 頁:軍事交通 | 第 4 頁:人體的奧秘 | 第 5 頁:天文地理 |
第 6 頁:信息科技 | 第 7 頁:你身邊的科技 |
為什么生活在貝殼里的動物叫軟體動物
貝殼動物有好多好多的種類,有生活在海洋里的,叫蚌殼;有生活在河流里的,叫螺螄;有生活在陸上的,叫蝸牛。
有的貝殼很大很大,大的能吃人;也有的很小很小,小的像米粒,有的是單貝殼,有的是雙貝殼。
貝殼里的動物,它們的身體是很柔軟的,不像別的動物那樣有脊椎骨。
它們大多數(shù)體內(nèi)只有極少的骨質,它們是軟軟的,粘糊糊的,毫無自立能力,所以叫它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為了保護自己不讓敵人吃掉,就把自己藏在堅硬的貝殼里,好像躲進一座小房子一樣,軟體動物靠吃水上浮游物,一部分長身體,一部分長貝殼。
為什么貝類身上要長殼小朋友到海邊去旅游時,都喜歡拾些好看的貝殼帶回來做紀念。
那么你們知道貝類為什么要長殼,殼又是什么時候長的嗎?幼小的貝類最初是在水中過著浮游生活的,身上沒有殼。
它們在水中浮游七至十天左右,便潛入水底生活,開始慢慢地長貝殼。
它們在水中不斷吸收水中的鈣質,經(jīng)過一年的時間,貝殼便長全了。
再經(jīng)過三四年后便與父母一樣了。
貝類的殼又有什么用呢?我們都知道,海洋中有各種生物,貝類在海洋中個子很小,很容易被敵害吃掉或被敵人傷害。
貝類有了這層外殼,就像給自己造一座堅硬的房子,可以保護自己不被傷害。
為什么貝類的殼里會生珍珠
提起珍珠,小朋友會馬上想到戴在脖子上的光彩奪目的珍珠項鏈。
那么,這些圓圓的、亮亮的珍珠是從哪兒來的呢?珍珠是從蛤、蚌、珍珠貝等一些貝類的殼里發(fā)現(xiàn)的。
那么,珍珠怎么會生活在貝殼里呢?原來,蛤、蚌、珍珠貝等一些貝類可以分泌出一種叫珍珠質的東西,這些珍珠質有美麗的光澤,珍珠就是由珍珠質構成的。
當這些貝殼張開時,會鉆進其它小生韌或者跑進一些沙粒兒。
貝類就會分泌出許多珍珠質,將這些鉆進來的小生物和沙粒兒包住。
時間久了,這些富有美麗光澤的珍珠質就會變成一粒粒圓圓的、亮亮的珍珠。
這就是天然形成的珍珠。
珍珠不但可以做項鏈等一些裝飾品,還可以把它磨成粉來制藥。
人們發(fā)現(xiàn)了珍珠生長的秘密和它的用處后,為了能有更多的珍珠來為人類作貢獻,便動腦筋想出了培植珍珠的方法,來進行人工培植,提高珍珠的產(chǎn)量。
小朋友看到的許多珍珠項鏈都是用人工培植出的珍珠做的。
我國廣西省北海市就是人工珍珠的產(chǎn)地,那里的合浦珍珠中外聞名。
為什么有些貝類喜歡生活在石頭里
如果小朋友有機會到海里探寶的話,一定會發(fā)現(xiàn)有些堅硬的石頭上會有許多洞,洞里住著石蟶和海筍等一些貝類。
原來這些洞是石蟶和海筍等一些貝類鑿的。
那以,它們?yōu)槭裁匆M那么大的勁去鑿這些洞呢?事情說起來非常奇怪,原來它們的生長發(fā)育離不開石頭。
如果它們只吃食物而不鑿石頭的話是長不大的。
只有它們不斷的通過鑿石才能生長發(fā)育。
石頭那么硬,它們是怎樣鑿洞的呢?原來,它們的足能分泌一種酸性液體,這種液體可以腐蝕巖石,使巖石變得酥軟,然后用足和足管站在被腐蝕的巖石上支撐著身體,使貝殼快速旋轄,殼上的齒紋像鋸一樣,不斷地磨擦石面,鉆成洞。
海筍的鑿石本147領更大,由于它繁殖的快而且多,又喜歡成群在一起生活,所以許多巖石被它們鉆得像蜂窩一樣。
它們這一鑿石的本領,常常會破壞港口、碼頭的一些建筑。
因此,為了防止它們破壞,港口建筑多用一些它們鉆不動的花崗石來做材料。
為什么說有的貝類能吃船
提起貝類,小朋友會馬上想到美麗的貝殼,鮮嫩的貝肉,晶瑩透明的珍珠,覺得貝類簡直是世上的寶貝。
可是貝類中也存在著人類的大敵。
一種是喜歡鑿石的貝類,可以破壞港口建筑;另一種是喜歡吃木頭的貝類,如:船蛆,也叫“鑿船貝”。
它們遇到海上的木船等木質物就附著上,開始不斷地鉆木,不再出來,一直到把木材蛀光。
這種船蛆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次能產(chǎn)幾百萬甚至1億顆以上的卵,對木船的破壞極大。
而且長期鉆到洞中,不易被發(fā)現(xiàn)。
為了防止船蛆等貝類對木船的破壞,人們在船底涂上有毒藥物,或者用火烤焦船底,在船底釘上寬帽鐵釘或嵌入廢鐵片等,來防止船蛆的侵害。
也可以根據(jù)船蛆只能生活在海水中這一特點,把船定期駛入淡水中或拖上岸,幾天后船蛆就會因為不適應環(huán)境而死掉。
近年來,人們多采用防腐劑雜酚油壓入木材中以防止船蛆的侵害,來保護木船,延長木船的壽命。
為什么蚌長期閉著殼不會被餓
死當我們買來活蚌的時候,發(fā)現(xiàn)只要它一離開水,兩片堅硬的殼就緊緊的閉在一起。
即使放在水中,也只是看到它張開一條很小很小的縫,而看不到它開口吞食物。
蚌的兩殼緊緊閉著,又不吃東西,不會被餓死嗎?不用擔心,蚌不會餓死的,它隨時都在吃水中的小生物,吸收水中的氧氣。
小朋友一定會問“那怎么看不到它張嘴喝水呀”。
其實,兩殼的開口并不是蚌的嘴。
蚌殼后端的邊緣有兩個上下并列的小孔。
兩個小孔中,一個是入水孔,一個是排水孔。
水及水中的營養(yǎng)物質由入水子L流入身體。
體內(nèi)消化吸收營養(yǎng)物質,把殘渣與廢水由排水孔排出。
那么,水是怎樣流入孔內(nèi)的呢?原來,蚌的身體外部長著許多細密的纖毛,它們急速擺動,使水源源不斷地流入蚌的體內(nèi),使蚌不用到處游動,便能捕到食物。
蚌的體內(nèi)能貯存許多水份和養(yǎng)料,所以既使它離開水幾周后也不會被悶死、餓死。
為什么螺是“建筑奇才”
地球上的大多數(shù)動物都能為自己建造可居住的“家”。
其中,蜜蜂、喜鵲、紡織鳥、珊瑚等,都是名聞遐邇的動物建筑師。
在提及動物建筑師的時候,不應該忘記螺類動物,它們蓋房的本事可也不小呢!螺類動物有海螺、田螺和蝸牛,都是我仇非常熟悉的無脊椎149軟體動物。
它們的肉很鮮美,是我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人們最喜歡的是海螺,因為海螺的殼特別美麗,具有很大的觀賞價值。
螺是一位單身住宅建筑家,螺殼就是它精心設計的單身住房。
我們知道,其他建筑師蓋的房子都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意搬動的,但螺的住房不同,它既小又輕,負在房主人背上可以四處移動,十分方便。
因此,螺不必為回家問題而操心。
螺類動物的外殼雖然都呈螺旋狀,但在外形上卻有很大區(qū)別,有像寶塔的,有像圓錐的,有像仿錘的,有像陀螺的,還有像盤子或越南式草帽的,更有像雙錐的。
有些螺長得圓溜溜的,看上去跟皮球或雞蛋差不多。
螺殼的建筑非?季,分內(nèi)、中、外三層。
中層最厚,用方解石筑成;外層用薄薄的、比較粗糙的彩色角質層作殼面,并常常飾以花紋;內(nèi)層也很薄,用文石做成,被“加工”得特別光潔,因為這層殼緊挨著主人柔軟、稚嫩的肉體。
螺殼的薄厚和堅固程度是根據(jù)所處自然環(huán)境來進行“設計”和“施工”的,在多石的水底,為避免磨損,殼就長得很厚實;有些螺是過飄浮生活的,這類螺的殼長得非常薄而輕巧;在多淤泥的水底,螺怕陷到泥里爬不出來,所以殼口和殼體長出許多刺,這樣就萬無一失了。
有些螺還在足的后端長著一個甬質或鈣質的殼蓋,這是當門用的,螺遇到不速之客侵擾時,立刻縮回身體,關起大門,給來客吃閉門羹。
螺的堅固、美觀、輕便的單身住房,深受海中的“單身漢”——寄居蟹的喜愛。
螺死后,它的房產(chǎn)常常被不會蓋房的寄居蟹所占有。
地球上螺類分布得很廣泛,海洋、湖泊、河流、田間、高山、沙漠均能找到螺類動物的蹤跡,連一些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里,大多數(shù)動物都無法在其中生存,但某些種類的螺卻能照常在那兒過日子。
螺類動物之所以能浪跡天涯,四海為家,顯然是與它們具有驚人的適應各種生活環(huán)境的能力分不開的。
而這種能耐又與它們具有奇妙的螺殼有關。
螺殼能御寒,能防熱,還能避敵害,同時又能背著到處走,實在是一件建筑杰作。
為什么田螺和蝸牛不能生活在一起
我們都知道田螺生活在水里,如湖泊、河流、池塘等,而蝸牛卻生活在陸地上。
當雨后地面比較潮濕的時候,我們常?梢栽趬ι、樹上、菜地里看到。
田螺和蝸牛外表都有硬殼,身體軟軟的,走路也一樣,長像也相似,為什么田螺生活在水中,而蝸牛卻生活在陸地上呢?原來,它們的呼吸器官完全不同。
田螺的呼吸器官像魚鰓一樣,它可以吸進溶解在水中的氧氣;而蝸牛的呼吸器官就像人的呼吸器官肺一樣,只能在陸地上呼吸。
正是由于它們的呼吸器官不同,所以它們不能生活在一起。
另外,田螺是人們非常喜歡吃的食品,它的肉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
而蝸牛是農(nóng)業(yè)上的一種害蟲,它嗜吃蔬菜、果樹的芽、葉和農(nóng)作物的根、葉.所以蝸牛是害蟲。
上一篇:為什么螃蟹橫著走路 下一篇:為什么死金魚肚子向上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