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兄①足下:
十二日由湘潭發(fā)一函,十八日由校發(fā)一函,皆詳述時事,不知有遺落否?盼復不至,曷勝延企。國局自上月三十日約法、國會、內(nèi)閣三大問題②解決后,南方相繼取消獨立,撤除軍務院,漸趨統(tǒng)一。此由于南部諸英之深明□③義,□段氏〔4〕之中樞斡運,黎公〔5〕之至誠感人,其力尤多。各省雖尚有不服命令者,如山西之拒沈銘昌〔6〕,福建之拒胡瑞霖〔7〕,廣東之攻龍濟光〔8〕,四川陳周之爭〔9〕,湖南之逐湯薌銘〔10〕。除湖南之動出無理外,其余或緣帝制關系,或因勢不得已,有可原焉。中央舉措,究可佩服,任任可澄〔11〕為滇省長,戴勘〔12〕為黔省長,羅佩金〔13〕為桂省長,蔡諤〈鍔〉〔14〕督蜀,陸榮廷〔15〕督粵。調去陳宦、周駿、李烈鈞〔16〕,李加以中將勛二位〔17〕,可謂善于調處者矣。前書言湘人取們羅主義〔18〕以便其私,不,舉劉〔19〕幸言中矣。蔡諤〈鍔〉亦已赴任,惟粵之龍、李皆去,此與川局相同,為愚慮所不及。
湖南問題始終不贊成,既略詳前書,茲又有可述者焉。一般暴徒無故將湯逐去,都督已經(jīng)兩易,劉已真除代理,應如何服從中央,靜候簡人。乃又公舉黃克強〔20〕,欲獨出風頭,行分治制。故舉龍璋〔21〕為民政長,終以輿論攻擊,懸之空中,令人笑其滑稽。近乃迫唆議會重舉之,以請于中央。然黃請之既久,請龍亦已數(shù)日矣,并不見中央命令,吾意必難應允。此種自推長官風氣,極不可開。本省人作本省官,其害甚大。在湖南尤有特別情形,前車不遠,即在辛亥。今茲目前之禍,又顯而易見,傾側、構陷、鉆營之風大競。民政廳日出知事一批或數(shù)批,本不應更而更之。湘潭知事張其鉅,到任未逾月,稱賢能,今易人矣。榷運局已易三人,初一人以運動人,旋他人又運動得委而代之,茲中央又委一人至。造幣廠則更四人,尚未定,皆數(shù)日間事。弟校校長委彭政樞,學生大憤,欲拒之而未能。劉、吳長者,而所為如此,皆暴徒之過。劉與譚組安〔22〕書云“度日如年”,蓋實語也。此略舉一二,余可概見,幾何不如俗人所云“打開腦殼”乎!前書言暴徒乘機報復,有所謂“國事同難會”者最橫行,捕殺人不辨黑白。軍人政客,氣焰萬丈,稍有帝制嫌疑者,即斥去之。施文堯竟槍斃矣。弟昔曾與暲兄書,言殺機一起,報復未已,法蘭西之禍,最為可懼,不謂此次竟演此惡劇。又湘之獨立,至昨日始取消,蓋事事稱怪焉。
前言附和帝制者,不可窮懲,雖然,其諸罪魁禍首,為塞后患、勵廉恥起見,又何可不治,庶幾震竦天下之耳目,而掃絕風霾腥穢之氣。故拿辦八人令〔23〕下,人心奇快。閱報至此,為之驚駭。此袞袞諸公,昔日勢焰熏灼,炙手可熱,而今乃有此下場!夫歷史,無用之物也。居數(shù)千年治化之下,前代成敗盛衰之跡豈少,應如何善擇,自立自處?王莽、曹操、司馬懿、拿破侖、梅特涅〔24〕之徒,奈何皆不足為前車之鑒?史而有用,不至于是。故最愚者袁世凱,而八人者則其次也。此次懲辦,武人未及,如段芝貴、倪嗣沖、吳炳湘〔25〕等,皆不與于罪人之數(shù),輿論非之,即八人者,聞亦多逃矣。
近日朝野有動色相告者一事,曰“日俄協(xié)約”〔26〕。此約業(yè)已成立,兩國各尊重在滿蒙之權利外,俄讓長春濱江間鐵路及松花江航權,而日助俄以槍械彈藥戰(zhàn)爭之物。今所明布者猶輕,其重且要者,密之不令人見也。駐日公使有急報歸國,《大公報》登之,足下可觀焉。大隈閣〔27〕有動搖之說,然無論何人執(zhí)政,其對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誠我國勁敵!感以縱橫萬里而屈于三島,民數(shù)號四萬萬而對此三千萬者為之奴,滿蒙去而北邊動,胡馬骎骎入中原,況山東已失,開濟之路已為攫去,則入河南矣。二十年內(nèi),非一戰(zhàn)不足以圖存,而國人猶沉酣未覺,注意東事少。愚意吾儕無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孫,止有磨勵以待日本。吾之內(nèi)情,彼盡知之,而吾人有不知者;彼之內(nèi)狀,吾人寡有知者焉。吾愿足下看書報,注意東事,祈共勉之,謂可乎?
西方似無大烈之戰(zhàn),據(jù)經(jīng)濟家從經(jīng)濟上觀察,戰(zhàn)事不能再延一年,F(xiàn)在德、奧始終未敗,韃旦海峽始終未破,塞、比、門三國〔28〕已亡,自去冬羅馬尼亞加入后,同盟國聲威更振,協(xié)約方面則屢思聳動葡萄牙、希臘,然至今未動云。
墨亂〔29〕未已,美以兵力干涉,喧傳已久,然未見實行,反有墨亂徒侵入美南部,恣殺民人之事。威爾遜〔30〕任期已滿,正在選舉中。候補者威爾遜、許士、羅士!31〕。有舉威者,芝加高則舉許。許,大理院長,主和平與威同。美人忌羅氏雄杰,羅亦自知不勝,乃宣告讓許。吾意美人既不愿加入歐戰(zhàn),又擴張兵備之事,輿論尚未成熟,故此次非威即許,政策既不變,則威不妨聯(lián)任。至羅當民國元年與塔虎脫〔32〕競爭,由共和黨〔33〕裂為進步黨〔34〕,以此使民主黨〔35〕之威爾遜坐收漁人之利。猶憶其往某處演說,怨家刺之,血流腸潰,猶從容演說畢乃就醫(yī),未嘗不嘆其勇且壯!聞其春秋盛,雄奇邁往之氣未衰。愚意此刻非彼用武之時,歐洲非彼用武之地。彼之時,乃十年以后;其地,則太平洋耳。日美戰(zhàn)爭之說,傳之已久。十年之后,中國興會稽之師〔36〕,彼則仗同袍之義,吾攻其陸,彼攻其海。既服三島,東西兩共和國親和接近,歡然為經(jīng)濟食貨之獻酬,斯亦千載之大業(yè)已。今之退讓,殆亦有見于此乎!
湘城報紙近無慮七八家,《大公報》〔37〕殊有精神,以仄于篇幅,不能多載新聞!逗瞎珗蟆贰38〕純系抄錄,然新聞為多。近日海上諸名流演說,如孫中山〔39〕之地方自治等,長哉萬言,殊可益智,《湖南公報》載之,而《大公報》不見。又如《時報》〔40〕著名訪員之通函,該報亦向不錄,為可惜也。此數(shù)日載有天壇憲法草案〔41〕原稿,此可摘下,而議會之議事錄,亦可注意焉。
書此既竟,接足下及暲兄〔42〕大示,始知前兩書均未達覽,承寄銀市信〔43〕,亦未奉到。蓋初九日在家動身,正兄言旋不久,尚在途中耳。在校頗有奮發(fā)踔勵之概,從早至晚,讀書不休,人數(shù)稀少,天氣亦佳,惟甚畏開學上課。暲兄在原地教學甚善。望時惠箴規(guī),借益愚陋,F(xiàn)在兵已退去,前所以能住,升兄知之也。余意不盡,敬頌
日綏。
弟 澤東白
七月二十五日燈下
根據(jù)手稿刊印。
注釋
①升兄、指蕭子升,見本書第17頁注②。
②1916年袁世凱死后,黎元洪接任大總統(tǒng)職,宣布恢復民國元年臨時約法,重行召集國會,裁參議院,改政事堂為國務院,以段祺瑞為內(nèi)閣總理。南方的軍務院于7月15日宣布撤銷。
③此處和下處空缺字,疑為“大”字和“及”字。
〔4〕段氏,指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軍閥皖系首領。1912—1916年歷任北京政府陸軍總長,參謀總長、國務總理。袁世凱死后,以國務總理統(tǒng)治北京政府。
〔5〕黎公,指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人,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篡改約法,設參政院時,黎被任為院(議)長。袁死后,由副總統(tǒng)接任大總統(tǒng)。
〔6〕沈銘昌,字冕士,浙江紹興人。歷官河南豫東觀察使、山西省長、內(nèi)務次長、財政次長,山東省長。
〔7〕胡瑞霖,字子笏,湖北江陵人。時被任命為福建省長。
〔8〕龍濟光(1868—1925),字子誠,云南蒙自人。彝族土司。清末歷任廣西提督、廣東陸軍第二十五鎮(zhèn)統(tǒng)制。1913年奉袁世凱命攻占廣州,任廣東都督。反對護國戰(zhàn)爭,率部攻桂、滇,后又被迫宣布廣東獨立。袁世凱死后,時被任為廣東都督兼巡按使,遭到滇、桂護國軍的反對。后率部占據(jù)海南島。
〔9〕指陳宦、周駿在四川的權力之爭。1916年5月22日,陳宦被迫宣布四川獨立,改任都督。兩日后,袁世凱任命重慶鎮(zhèn)守使、川軍第一師師長周駿為崇武將軍,署理四川軍務,討伐陳宦,攻占成都,旋因護國軍西上而退走。袁世凱死后,6月25日陳宦離川赴京,周駿率部進據(jù)成都,自任都督。
〔10〕湯薌銘,見本書第46頁注②。
〔11〕任可澄(1878—1945),字志清,貴州安順人。曾創(chuàng)辦貴州優(yōu)級師范學堂、法政學堂。護國戰(zhàn)爭期間,任云南都督府右參贊。時被北京政府任為云南省長。
〔12〕戴勘,應為戴戡(1880—1917),字循若,貴州貴定人。唐繼堯督黔時,任都督府參贊、貴州巡按使。一九一五年任參政院參政。同年冬赴昆明,任護國軍第一軍右翼總司令,率部入川。袁世凱死后,任四川軍務會辦、四川省長。1916年7月6日由黎元洪任命為貴州省長。
〔13〕羅佩金(1878—1922),字镕軒,云南澄江人。同盟會員。1909年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yè)歸國,先在南寧龍濟光部任隨營學堂總辦,后赴昆明,歷任新軍第十九鎮(zhèn)隨營學堂監(jiān)督及七十四標標統(tǒng)等職。武昌起義后,與蔡鍔等光復昆明,旋任南征總統(tǒng)官、軍政部長、南防軍總司令。一九一五年底參加護國運動,任第一軍總參謀長。旋任廣西省長。1920年出任迤南巡閱使。后被唐繼堯殺害。
〔14〕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早年入湖南時務學堂,師事梁啟超、譚嗣同等。戊戌政變后赴日本留學。后在江西、湖南軍事學堂任教職,又任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陸軍小學堂總辦等職。1911年與革命黨人在昆明發(fā)動新軍響應武昌起義,任云南軍都督。一九一五年12月25日與李烈鈞、唐繼堯等發(fā)動護國戰(zhàn)爭,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舉兵入川。袁世凱死后,被任為四川都督兼民政長。不久去世。
〔15〕陸榮廷,見本書第47頁注〔13〕。
〔16〕周駿,字吉珊,四川金堂縣人。曾任四川重慶鎮(zhèn)守使、代理四川將軍。李烈鈞(1882—1946),字協(xié)和,江西武寧人。同盟會員。歷任江西新軍第五十四標一營管帶、云南講武堂教官和陸軍小學堂總辦。武昌起義后任九江軍政分府參謀長。旋被推為安徽都督。次年改任江西都督。1913年“二次革命”時在湖口宣布獨立,任江西討袁軍總司令。一九一五年冬任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率部由滇經(jīng)桂入粵。1917年任護法軍政府總參謀長。
〔17〕據(jù)當時北京政府授勛條例,有大勛位、勛一位、勛二位等勛位等級。
〔18〕們羅主義,今譯門羅主義,指美國總統(tǒng)門羅于1823年提出的對外政策。宣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任何歐洲列強不得干涉西半球的事務。
〔19〕劉,指劉人熙。見本書第48頁注〔18〕。
〔20〕黃克強,即黃興,1916年7月底,劉人熙暫代湖南督軍時,湖南軍政各界通電公舉黃興為湖南督軍。參見本書第48頁注〔22〕。
〔21〕龍璋,見本書第47頁注〔17〕。
〔22〕譚組安,即譚延闿(1880—1930),字組庵,號畏三,湖南茶陵人。1909年任湖南諮議局議長,為湖南立憲派首腦人物。1911年參加各省諮議局聯(lián)合會第二次會議,任主席,并與湯化龍等發(fā)起成立“憲友會”;10月22日長沙起義后任軍政府參議院院長、民政部長;正副都督焦達峰、陳作新被害后,任都督。1912年加入國民黨,任湖南支部長。1916年8月北京政府委為湖南省長兼督軍。
〔23〕1916年7月14日大總統(tǒng)黎元洪下令懲辦洪憲帝制禍首楊度、孫毓筠、顧鰲、梁士詒、夏壽田、朱啟齡、周自齊、薛大可等八人。但以后均無結果。
〔24〕王莽,字巨君,漢元城人。平帝時為大司馬。屢次捐地獻錢,收攬民心;樹立黨羽,籠絡儒生。平帝死,立孺子嬰為帝,自稱攝皇帝,三年即真,改國號曰新。紛事改革,法令苛細,連年征戰(zhàn),勞役頻繁,民不聊生,各地農(nóng)民紛紛起義。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九月,綠林軍攻陷長安,王莽被殺。參見本書第31頁注〔5〕。曹操(155—220),字孟德。漢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靈帝中平元年,以騎都尉參加鎮(zhèn)壓黃巾起義,遷濟南相。后起兵討董卓,建安元年迎獻帝至許都,先后擊滅袁術、袁紹、劉表等,統(tǒng)一黃河流域。位至丞相、大將軍,封魏王。子丕代漢稱帝,追尊操為太祖武帝。司馬懿(178—251),字仲達。三國魏溫(今河南溫縣西)人。為曹操父子重用。曹丕時,任大將軍。曹芳即位,他以太傅與丞相曹爽同輔政。嘉平元年,殺曹爽,自為丞相,獨攬國政。至其孫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謚懿為宣帝。拿破侖,指拿破侖·波拿巴(1769—1821),法國資產(chǎn)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和百日王朝皇帝。梅特涅(1773—1859),奧地利帝國外交大臣和首相。1848年維也納三月革命時被驅逐,亡命英國。
〔25〕段芝貴(1868—1925),字香巖,安徽合肥人。辛亥革命時,被袁世凱委為武衛(wèi)右軍右翼翼長,旋護理湖廣總督,次年被任為駐京總司令官,繼任拱衛(wèi)軍總司令、察哈爾都統(tǒng)。1913年任陸軍第一軍軍長。1914年改任湖北都督,又督理東三省軍務兼奉天巡按使。一九一五年9月,擁袁稱帝。后任京畿警備總司令、陸軍總長。1920年直皖戰(zhàn)爭中任皖系前敵總司令,失敗后逃匿天津。倪嗣沖(1868—1924),字丹忱,安徽阜陽人。北洋軍閥皖系首領之一。辛亥革命時,任河南布政使幫辦軍務。1913年任安徽都督,后改安徽巡按使。支持袁世凱稱帝。后擁護段祺瑞。1917年為“督軍團”倡亂的禍首,支持段祺瑞武力統(tǒng)一全國,派兵入湖南。1920年皖系戰(zhàn)敗后被解職。吳炳湘,字鏡潭,安徽合肥人。曾任京師警察廳總監(jiān),積極鼓吹袁世凱復辟帝制。
〔26〕日俄協(xié)約,指1916年7月日俄再訂關于分掠滿蒙權益的協(xié)約。
〔27〕大隈閣,指日本大隈重信于1914年再任首相時第二次組織的內(nèi)閣。該內(nèi)閣曾脅迫中國北京政府接受旨在并吞中國的二十一條。
〔28〕塞比門三國,指塞爾維亞、比利時、門的內(nèi)哥羅(即“黑山”)三國。塞爾維亞、門的內(nèi)哥羅現(xiàn)均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lián)邦共和國的成員共和國。
〔29〕1913年墨西哥韋爾塔發(fā)動政變,推翻馬特洛政府,捕殺馬特洛,自任總統(tǒng)。美國以韋爾塔親英,拒予承認。1914年,以卡蘭沙為領袖的自由黨推翻韋爾塔政府,由卡蘭沙繼任總統(tǒng)。1916年3月,由波興將軍統(tǒng)率之美國干涉軍入侵墨西哥,但因墨西哥人民堅決抵抗,干涉軍于1917年2月撤退。
〔30〕威爾遜(1856—1924),美國民主黨人,1913—1921年任美國總統(tǒng)。
〔31〕許士,即查爾斯·伊萬斯·休斯,曾任紐約州州長,當時任最高法院陪審法官。羅士福,即西奧多·羅斯福(1858—1919),美國共和黨人。1899—1900年任紐約州州長,1901年當選副總統(tǒng),同年麥金萊總統(tǒng)被刺死后,繼任總統(tǒng)。
〔32〕塔虎脫,今譯塔夫脫(1857—1930),美國共和黨人。1901—1904年任菲律賓總督,1904—1908年任美國陸軍部長,1909—1913年任總統(tǒng)。
〔33〕共和黨,美國兩大政黨之一,1854年由聯(lián)邦黨演化的輝格黨(自由黨)籌政治勢力組成,長期同民主黨輪流執(zhí)政。
〔34〕進步黨,指西奧多·羅斯福于1912年因參加競選所組建的民族進步黨。
〔35〕民主黨,原為民主共和黨,1828年成立,為美國兩大政黨之一,長期與共和黨輪流執(zhí)政。
〔36〕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勾踐臥薪嘗膽,刻苦圖強,經(jīng)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于前473年興師攻滅吳國。會稽為越國建都之地,“興會稽之師”,即指吳越交戰(zhàn)的這段歷史,后常以此喻興兵報仇雪恥。
〔37〕《大公報》,指湖南《大公報》,由劉人熙、貝允昕主辦,李抱一、龍兼公、張平子等曾先后擔任主編。該報于一九一五年9月1日創(chuàng)刊,1927年3月2日被查封,1929年5月21日復刊;日本占領長沙時,于1944年6月16日?;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于1945年10月1日復刊、最后于1947年12月31日停辦。
〔38〕《湖南公報》,日報,1912年4月創(chuàng)刊于長沙。最初由共和黨員允昕任主編,李抱一、黎錦熙、張平子等任編輯。1913年轉為進步黨機關報。劉腴深、黎錦熙曾任總經(jīng)理和總編輯。袁世凱竊國后,該報擁護袁世凱、湯薌銘。1916年袁死后?。
〔39〕孫中山(1866—1825),字逸仙。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近代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創(chuàng)辦《民報》,宣傳革命,創(chuàng)立三民主義學說,并領導多次武裝起義。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去職,1914年建立中華革命黨,一九一五年發(fā)表討袁宣言,1917年發(fā)動護法戰(zhàn)爭,1919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1924年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治主張,改組國民黨,確立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孫中山1916年在上海就地方自治多次發(fā)表演說,如7月5日《在滬尚賢堂茶話會上的演說》,17日《在滬舉辦茶話會上的演說》,都談及地方自治。
〔40〕《時報》,清末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狄葆賢(楚青)創(chuàng)辦。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支持和資助,1904年6月13日發(fā)刊于上海。1921年由黃伯惠接辦,1939年9月1日?
〔41〕天壇憲法草案,原名《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因在北京天壇祈年殿起草而得名。1913年“草案”制成,主要規(guī)定政府組織采用內(nèi)閣制,以限制總統(tǒng)權力。當時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攫取大權,陰謀稱帝,以武力解散國會,“草案”即被廢棄。
〔42〕暲兄,指蕭子暲。見本書第17頁注〔4〕。
〔43〕銀市信,指投寄湘潭縣銀田寺轉毛澤東的信。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本文關注度: